绿林网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的读后感大全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的读后感大全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是一本由蔡颖卿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读后感(一):育儿先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本书也可以拥有另外一个名字《如何做不焦虑的妈妈》。 信息爆炸,到处都在制造焦虑的社会,读这本书,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蔡颖卿的祥和。读着读着,自己也开始静下来。 现在社会的要求使得做妈妈难,做好妈妈更难。当你回到职场的时候会牵挂家里小人儿,当你在家全新陪伴时候却又受到经济舆论的冲击。 蔡颖卿在开篇就阐明她的观点:当一个母亲不必向他人宣告自己的选择有没有价值,更不需要为别人的眼光而勉强改变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条件和限制,其中复杂程度都足以让自己精疲力尽,不必再主动加上他人隔岸观火的眼光。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之前特别焦虑的状态开始缓解。如果可以谁都想一边照顾好孩子一边事业上风生水起,但自己的环境自己最清楚。与其每天自己焦虑,不如去想如何更高效的陪伴两个孩子这几年。

当心里不去焦虑工作职场这些事情后,空杯心态又让我可以好好学习如何做妈妈。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妈妈也是孩子永远的老师,育儿先育己,在陪伴孩子成长中,在教孩子读书、写字、说话、认识时间的时候,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又一次成长。

蔡颖卿的生活经验和文字的碰撞让我从中又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虽然我已经有一个女儿今年8岁,但这本书还是刷新我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教养在细节中,不容忽视,最好的教育在于妈妈的身教和言传中。

放下焦虑,给自己一个空杯心态,重新成为孩子永远的老师。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读后感(二):为人父母 不断精进

很难想象我会去读这样的一本小书。

读了小半,发现需要摘录的部分居然很多。三观正到已经可以掩盖某些语句的拗口。

一个和我妈妈年龄相仿的阿姨,养有两个女儿,居然还主动帮助自己的学生带孩子,兼职保姆奶妈老师。很羡慕,为什么我的妈妈不是这样一位阿姨?!

这位阿姨相当涉猎广泛,老祖宗流传的法则和现代家庭的经营模式,厨房里餐桌上的细节和教育家的理念,电影里的小诗诺奖物理学家的名言,她都拿捏到自己的生活哲学里,然后传播给身边的家庭,教给她的学生。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的书,既然有了孩子,还不先给自己的教养上上准绳?

摘录几段:

教育孩子的过程并不简单,许多细节本没有注意到,读书却可以被提点。在带孩儿的烦躁中,能看到这样平和的话语,也仿佛有人在抚顺我的背。

很喜欢封底的这段话,希望自己也可以不断精进: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读后感(三):教养是终生践行的事业

“蔡颖卿的教养理念,是既实用又美好的教养理念,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的教养理念。 ”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她的教养系列图书之一《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是过去几年,蔡颖卿老师集母亲、保姆、教师三种角色于一身的经验,从中实际探讨现代教养的问题,以及她自己所思考、实验、执行出来的教养方法。如“妈妈教好好说话”“妈妈教稳稳走路”“妈妈教好好吃饭”“妈妈教读书识字”“妈妈教信任”“妈妈教判断力”……蔡颖卿老师认为,妈妈不但是最初的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教养是终生践行的事业,教养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里。

现分享书中的一些精彩语录,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1.一个孩子能由母亲启蒙人生,当他生活里最初的老师,是绝对的幸运;换一个角度想,一个孩子的母亲,能因为子女智能的增进而不断鞭策自己成长,因而成为终生都能指点孩子迷津的老师,更是生命最高的祝福。

2. .要很有见解、清楚方向并了解自己家庭条件的父母,才不会为追求表面的同等,而失去真正的公平。要心情温良、宽厚慈爱、了解孩子的父母,才能在合理的条件中经营起温馨的生活起居,长期供应情感稳定的生活。

3.母亲与孩子一起坚强。作为一名今日儿童,物质生活备受宠爱,但他们也是在精神上,从未被要求过必须如此独立的先锋者。作为新世代的母亲,接着婴儿和儿童适应着社会时而显现的坚强,也能从中得到勇敢的力量和启发。

4. 人人都有该做的事、该尽的责任,是生活里的自然。懒惰的人之所以愈大愈懒,就是当他逃避该做的事之后,受到纵容或包容。贪玩的孩子之所以后来说谎,或延伸成更大的麻烦,就是在生活失去平衡的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指导和管束。

封面

5. 先努力 ,再享受,这看似一项伟大的计划,其实只是希望他们愿意认真写功课的宣告。集中精神 写完功课,就能自在的选择下一件喜欢的事。在我想来,这是人一生都得用的生活 态度;;在他们是功课,在我就是工作;两者用壮阔一点的说法就是“责任感觉”。

6. 妈妈教好好说话。亲子人生最有目标的第一课,就是“说话”,而天下所有的妈妈也都知道,“说话”是带孩子的基本工具,一用就是一辈子的事,除了好好掌握语言的用法和弥漫在话语之间的气氛之外,每一位母亲说话的耐心,也随着孩子的成长,受着生活严格的考验。

7.如果我们能以惊叹的眼光来了解时间,我们就不是时间的奴隶,也可以从善用时间里,不断体会到更广大的宇宙感。但这样的心怀,是需要从童年施教的。我最感谢母亲给我的时间教育,因为刀子,我自孩子提开始就很少听到别人在催促我,或因为工作拖延而受责备。不被催促与不受责备,使我体会自尊心的美好,又推动我们称为责任感的一大部分;也是人生美感的一大部分。

8.自尊”与“好胜”在某种结果上很难分辨,但在心情上却完全不同。自尊是“有为者,亦若是”,因为羡慕别人的才能,所以想学会跟上,其中虽然有付出努力的辛苦,但是心情未受恶力逼迫的。而好胜是想压倒他人的欲望。对好胜者来说,别人的成就都是痛苦和压力,而不是取法或砥砺的资料。

9. 我相信所谓的生活美学要从家庭开始,夫妻之间做到了和谐相处,才能传承给孩子。

10. 教养不是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它更像铺路,得一天天、一寸寸地做。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读后感(四):有爱就能教好孩子?其实还远远不够

为什么现在的父母越来越对孩子不满意,也越来越对自己不满意?

很多人归结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人无力应付,于是,负面情绪绑架了自己。

但我觉得,很多人觉得不满意,主要是因为自己对教育孩子这件事没兴趣。

一般来说,兴趣经常与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经常说的是,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去主动学习,还有就是,激发员工的兴趣,让员工爱上工作,具有工作主动性。

但是,很少有人把带孩子、教育孩子与兴趣联系在一起。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教育孩子要么是一个负担,要么是一件严肃的事,总之,不是让人产生兴趣的事。在孩子出生之后的短暂喜悦消褪后,漫长的带孩子生涯中,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接踵而至的只是源源不断的烦恼和疲惫。又怎么能产生兴趣呢?

即使是专业保姆,专业幼儿园老师,人们对他们的要求也多半是要“有爱”,而不是要“有兴趣”。

带孩子,或者说教育孩子,相比于学习和工作来说,一样是一件需要付出极大心力和时间的事,其中会有很多让人“痛苦”的时刻,那么,为什么不能说,要有教育孩子的兴趣呢?

我们应该改变一下传统观念了。

兴趣或者说热爱,是人们去做一件事情的最大的内在驱动力。这里说的热爱,显然不是表面上的“爱”孩子这个具体客体,而是爱“带孩子”这件事,或者说“工作”。

把它(带孩子)作为一件让自己发自内心去喜欢的事,做好了之后非常有荣誉感和成就感的事,这样,你才能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做,才能有始有终,持之以恒。

做一个深情的人不易,持续地做一个深情的人更不容易。在带孩子这件事上,尤其如此。所以,对于很多备感疲惫的父母来说,对孩子有深情是基本的,但想要持续地保持对孩子的深情,最主要的就是,激发自己的内在兴趣。

那么问题来了,激发兴趣哪家强?山东济南找蓝翔(对不起,走错片场了)。

好吧,正经点地说,那就是把带孩子(教育孩子)这件内心曾以为是对孩子的施舍对自己的惩罚的事,转化成一件可以提升自我美化自我的事。

可能有人会说了,谁告诉你我带孩子是觉得我在施舍孩子,我是在惩罚自己?

好吧,那我们就听听民间的声音吧。

上辈子我说是造了什么孽,才生了你这个XXX(是不是很耳熟)?

我给你吃好喝好,你可得给我争气哦(是不是还是很耳熟)?

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你就这么报答我的啊(还是很耳熟吧)?

你看看XX家那个XX,你对得起咱家花的这么多钱吗(唉~)?

诸如此类。

父母是孩子的施恩者,孩子是父母的受恩者,或者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在很多父母心中,是一种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很多时候,爱固然确实是有的,但那种“欠债还债”的心理因素下,很多父母和孩子都活得压力重重,苦不堪言。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并不缺少爱,但是,缺少爱的正确表达方式,而缺少爱的正确表达方式,跟兴趣又有非常大的关系。

没有把爱和教育当成一件有爱的事来做,于是,本来有爱的事,反而成了双方的负担,于是,父母嫌孩子不知感恩,孩子嫌父母管自己管得太郁闷。

一切,归根结底,关键还是看兴趣。

蔡颖卿,就是一个把带孩子的负担转化为兴趣的人。

她不仅乐于带自己的孩子,还乐于带其他家庭的孩子,不仅开小型互动班当孩子王,还去当上门保姆,替别人当家长。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她保持兴趣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让自己融入到孩子的学习中去,孩子学古文她也学古文,孩子学数学她也学数学,孩子做家务她也做家务,在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成长的快乐。

并不是说,孩子学的东西,自己以前都学过了,现在看起来都是小儿科,就没有可学之处了,实际上,即使是启蒙读物,换了一个时间,换了一个时代,换了一个成长经历,再看的时候,也会有一个新的感受。

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你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都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当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的井井有条,看着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强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因为基于兴趣,基于真正合理的爱。所以蔡颖卿说“父母无须十全十美,但须尽心尽力”“不必成为高手,只须用心陪伴”,“大家共学、共教、共做,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标”“教孩子,更大的改变是自己”……

也就是说,参与感很重要。不管是孩子对于父母的事情的参与感,还是父母对于孩子的事的参与感,这两者,都是为了让双方对对方的事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和谐。

只有兴趣才能救教育,这不仅对学校教育有用,对家庭教育同样有用。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感受到这一点,把带孩子、教育当成兴趣,培养成自己的爱好,而非当作负担,我想,不仅孩子的教育问题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甚至亲子关系都能得到巨大的提升。

蔡颖卿在这一方面是最好的榜样,我认为看看她的书,对很多父母都会大有裨益。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读后感(五):教养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里

前天在当当网下单了一批书,有华德福系列书籍,有叙事疗法的系列书籍,有一直念念不忘的《来自大海的礼物》以及bubu老师的两本书,一本《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和这本《妈妈是永远的老师》。

在我看来收当当网的快递跟收淘宝网的快递一样快乐~

娴熟的打开箱子,把一本本书摞起来,然后用剪刀剪开每一本书的透明包装。那心情就像是下午时光打开装有美味下午茶的盒子一样,小心翼翼、充满期待。我很自然的把bubu老师的两本放在最上面。

阅读bubu老师的书籍总是能特别放松,心情特别的宁静平和。我时常在想要怎么样修炼,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不用说话,站在那里就能感受到安定的力量。通过文字,就能感受到那和善与坚定并行的PD气质,bubu老师是天然的PD妈妈啊。“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在她身上竟是如此的自然和生动。想起正面管教的一个体验活动“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当和善而坚定时,就如一棵牢牢扎根于大地,不受任何人影响。这也是萨提亚沟通一致性的表达。又想起“来访者是被咨询师的人格所治愈”的观点。

“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教导孩子”这个观念很温尼科特。温尼科特在《妈妈们的心灵课》给予了妈妈们巨大的心理支持,他相信每个妈妈天生就有能力养育好自己的孩子。一本属于教养美学,一本属于专业心理书籍,竟然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它们都可以有另外一本名字《如何降低妈妈们的焦虑》。

“无论从生命的意义还是文字的角度来想,‘子宫’两个字都美的不可思议。在我看来,这个充满了呵护、宝贝的命名,直接投射了人类对传承的宝爱与珍重。”,我从未觉得“子宫”这两个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经过bubu老师这样一解读,竟也能徒生出许多美感和敬意。

“把书读好,跟在工作上好好表现是一样的。没有耐力解决课业困难的孩子,也往往在其他工作上表现出只有三分钟热情的态度。”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迪,认真不是一种表现领域,它应该是一种习惯。

“要走才会到,到了才算数”看到这句话时我想起我的外婆说“上了高山总有平,大雨过后总有晴”,那些朴素的生活道理,其实一直萦绕耳边,每次当我对那些早已习以为常话语有新的感悟时,总会有“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感慨。

“人生中有很多生活技术都可以自己摸索出来的,但要有人使他们了解这一点。”这几天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咨询正在英孚线上英语的朋友,她说2年将近2.5万。当然她非常励志,每天都进行打卡,有课程顾问每天跟进。我也曾用她的账号登录进去看过里面的内容,设计有一部分跟百词斩有点相似。因为看在钱的份上,我找了豆瓣和知乎有关学英语的帖子,豆瓣某位大神从ABC自学英语三年到完全无障碍看《哈利波特》系列书籍,也是相当的励志。无论在豆瓣还是知乎看到那些“成功”的帖子,无一不是靠自律和坚持一点一点积累的。就像是铺一条路,一寸一寸,一点一点的积累。顿时感慨“自律”和“坚持”真的是很值钱的品质啊,你只管努力,剩下的只需要见证时间的力量即可。

“说实话进步最快。”“那你想把它做好吗?我可以教你。”“要帮忙,两肋插刀。要安慰,诚恳谢绝”“母亲用信任,养出我一生受惠无穷的工作习惯-从计划到完成。她不是发号施令,也不会不停地协助我,更不会在我的工作成果并不够好的时候,敷衍了事说我‘已经很棒了’。她总是客观、诚恳、平心静气地跟我检讨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方法。”这几个观点让我感触颇深,应该被鞭策一把。我长期与孩子工作,最大的工作之一就是发现孩子各种各样的优点,很多时候我的确会陷入一种“无论如何她都值得鼓励”的执念之中。有时候的确就是没有做好,为什么要说“没关系,你好好做就好”?有时候明明就是可以更好,为什么要说“没关系,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这是值得我去思考的问题。

“给孩子宁静平稳的家庭气氛”,婶婆与bubu老师的访谈对话,婶婆说这是她的教养秘诀。看到照片上76岁的婶婆是如此的优雅、美丽、温和,简直就让人不怕老去的榜样。在婶婆身上看见: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生活的美感要学、行住坐卧里的细节指导、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恰逢其时,想起前段时间认识的宝藏姑妈,同样76岁的高龄,宝藏姑妈没有婶婆的美丽和优雅,但是同样有愉快、开放心态、善于学习的特质。同样也是成为提供经验、智慧并与时俱进的好长辈。

阅读bubu老师成为学员家里的“保姆”篇章,与孩子之间的温暖互动、用心引导的过程,看见一颗饱含深情的拳拳之心。“被烘焙耽误了的教养专家”,时常脑子会蹦出这样的句子。就像李跃儿老师创办巴学园、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一样,bubu老师有能力帮助更多的父母,造福更多的孩子吧。

“一个孩子能由母亲启蒙人生,当她生活里最初的老师,是绝对的幸运;换一个角度想,一个孩子的母亲,能因为子女智能的增长而不断鞭策自己成长,因而成为终生都能指点孩子迷津的老师,更是生命最高的祝福”。看这话说的多好啊,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我们能做孩子的启蒙老师,这是孩子的幸运。把目光落在自身,因为孩子的需要而不断丰富、成长自己,是孩子带给我们的幸运。这两个人的相遇,是生命对生命彼此的祝福。

Bubu老师说:妈妈无须十全十美,单须尽心尽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