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正义的代价读后感100字

正义的代价读后感100字

《正义的代价》是一本由[美] 劳伦斯•李默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义的代价》读后感(一):付出的代价是为了将来收获的正义

三星半,本来这个书名和选题,应该是我最感兴趣和期待的,可惜读完全书是稍微有点失望了。

一件小公司状告大公司违约的民事诉讼,一个看起来事实清楚,在最开始的两次判决中都赢得了胜诉和赔偿的案子,却因为被告的“有钱有势”,一直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而且这还并不意味着事件的终结,从时间线来说,从克林顿时代一直打到奥巴马时代(嗯,而且还没有结束)。可以说这是一场“蚂蚁撼动大象”的“战争”,在远远谈不上公平,力量悬殊的战场中,如何实现“正义”,所要付出的代价,也正是作者想要被读者看到的。

而且涉及到联邦最高法院的情节时,对书中提到的律师大法官,因为之前读《九人》、《誓言》、《最高法院的兄弟们》等等的关系,并不陌生还透出一些亲切感,整本书专注于一个案件(虽然中间提到了几件其他的,同样很重要的诉讼),细微之处详细地娓娓道来这一点也值得肯定,对各方人物的描写也不平板片面,很有真实性。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还是算一般,最应该精彩的庭审部分,因为作者似乎太想铺陈细节和人物的表现而显得过于冗长;对弗吉尼亚州法的普及有些不足(这个方面可能身为国外读者对美国国情的不了解和本身没有特别认真地去读有关);对本书的最根本的议题(这也是这样一件看似普通的民案件之所以能被联邦最高法院受理的原因)——民选法官因为某特定捐款人(或其他利益主体)的大额捐款当选,在遇到和此利益主体有关的诉讼时,是否需要回避(是自主但不强制回避还是以明文规定必须回避),也没有在法理层面讲清楚保守派和自由派两方的诉求的不同点;还有情感太过丰沛以至影响读者对作者中立性的判断。

至于案子最后的结果更是让人一声叹息,虽然在最高法院原告方胜诉,驳回西弗吉尼亚法院重审,还是被(在书中可以说是第二大反派的法官)以诉讼地区问题驳回,而且是投票结果4:1,以我粗漏的法律知识来说,这算是个“程序正义”性问题,但不得不说,在法律专业性上,法官赢得有道理——又是一个为了实现正义要面对和付出的“代价”——其他还可能包括并不限于:时间和金钱上的损失、私生活受到影响和的过度曝光、各方面的压力和败诉的可能性等等。

幸而,看起来,故事的主人公虽然最后依然艰难,却还不能说彻底输了。他的案例本身带给其他相关诉讼、带给社会的思考、对未来同类案件的影响,都将是深远而绵长的。

《正义的代价》读后感(二):审判的迷团

“在公正的法庭进行公正审理是基本的宪法权利。”这是一个法制社会人人都能理解的句子,然而生活在这个世间的人们又都很清楚的知道,在法制再完备的真实世界里,也不能保证正义公理可以得到完全的伸张。总有那么几次,人们不免怀疑正义被悄悄掩盖。在资本社会,当金钱可以买来越来越多的东西时,总有一些人自以为拥有特权想操纵司法运作,甚至凌驾于司法公正之上。

《纽约时报》知名记者劳伦斯•李默尔的庭审纪实作品《正义的代价》,正是讲述了一场历时十四年的诉讼,试图向人们真实还原这场被命名为“卡珀顿案”一波三折的庭审现场及这个诉讼背后的故事。作者将原告的两名代表律师定义为本书的主角,由他们作为正义的代表方就“司法公正”展开了一场斗争。

休·卡珀顿,有着代表显赫家世的姓氏,却在经营一家小型煤炭公司时,被本地最大的煤炭公司梅西公司恶意操作被迫宣布破产。梅西公司当时的代表布兰肯希普,从煤炭工人挤身为当地最大煤炭公司的掌门人,使得这场战争不仅是大公司吞并小企业,还带有曾经的穷小子与世家公子哥之间因不平衡的出身而带来的莫名敌意。而两位律师代表,同样一名出身法律世家,一名却来自煤炭工人之家。他们从代理卡珀顿案开始,开始了一系列与梅西公司及布兰肯希普有关的诉讼,煤炭王国如何挤压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无视煤炭工人的健康与安全,周边居民的环境亦被破坏,如此种种皆在他们之后代理的案件中逐一浮现。

“正义公理的必要条件是,有罪与否要以公正评量该对象的行为和意图来决定,而非视其身份地位而定。”围绕卡珀顿案的几次诉讼,从美国县法院到州上诉法院最后的联邦最高法院的审判,被告方的行为和意图一直他们辩论的焦点。然而要让我们更深刻的去考虑这场具有美国司法史上里程碑意义的一件诉讼案,每个人物背后错综复杂的故事也显得尤为重要。两名律师的成长轨迹,布兰肯希普的发家史、个性、生活习惯等随着案件的一次次审理都渐渐明朗起来。双方律师大量的精彩对话将我们带到了庭审现场的紧张气氛,还有每个法庭里各位法官的特性都刻画得非常详细生动。甚至是偶尔出场的一两位证人,对于他们都有着很具体的调查背景。这一切使得这场真实庭审有着大量可供参考的清晰细节,每一个人物都有着明显的特质。所有的事件都是由一个个人物去完成的,正义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每位参与者的信念与其选择。在庞大的利益面前,正义要如何维护?为什么有人站在正义方,而有人选择站在正义的对立面,了解得越多,我们才能更清晰的理解这个真实世界。

正如艾伦·德肖维茨在《法律创世记》中所写道的:“这全是因为正义公理原本就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条件,或是上帝必然的施为,因此我们必须主动追求而不能视之为当然。”正义的代价,或许也是任何公平的司法程序运作必须付出的代价。

《正义的代价》读后感(三):蚍蜉撼树不沉默

“最高法院的一次判决重挫了美国的民主。”人们争论联合公民案的是非曲直时,绕不开早它七个月宣判的卡珀顿案。资助法官选举,从而在之后涉及该企业的案件中获益,已令人瞠目,然而其中还有更加一波三折的内情。跟进多年的《纽约时报》记者劳伦斯·李默尔用《正义的代价》一书呈现此案小说般跌宕的发展,亦是对公理正义的诘问。

卡珀顿案双方当事人卡珀顿和布兰肯希普分别代表两家西弗吉尼亚煤炭公司:哈曼和梅西。卡珀顿出身世家,勉力想要传承祖辈的谋生之路;布兰肯希普则是个从社会底层奋斗至特权阶层、唯利是图的经营者。后者贪图煤炭价差,借故取消与哈曼的合作,致其一时无以为继,又使手段,欲在哈曼破产后作为本地最大煤炭公司,顺理成章地侵占煤炭资源。被愚弄的卡珀顿为求正义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诉讼之路,困阻重重。两位坚持替卡珀顿讨回公道的律师在这场官司的十余载间,先后受理其他几例与梅西公司(或直指布兰肯希普个人)的案件:煤矿起火、煤矿爆炸、排放污水对当地居民健康的荼毒。布兰肯希普目无法纪,罔顾他人性命的现实昭然若揭。

或许在舆论眼中,此案是非相当明了,丧生者、致残者、鳏寡孤独都是明证。可现实是,布兰肯希普拿着高薪安然退休了,时不时还在媒体上发表道貌岸然的演说,另一方当事人卡珀顿却耗尽心力,在晚年还要重新求职偿还负债,并且身患癌症。特权阶级对立法的干涉暂且不谈,他们本身为诉讼付出的成本也较一般人低得多。布兰肯希普乐于奉陪,誓将他人碾压脚底,宁可花钱贿赂法官,也不将同样数目的金钱用于弥补他对无辜者的伤害。他不再是昔日嫉恨特权阶级的勤勉少年,一旦得势,就要变本加厉地滥用觊觎已久的特权。

美国作家罗斯·多塞特在《特权》一书中谈及校园中的特权阶级:“在短期内,获利者通常是那些有手腕的、不诚实的人,是那些背后中伤和撒谎作弊的人。”如是观之,布兰肯希普恰似喑哑的公正下,某种生存潜规则的代言人。

权力、金钱、阶级、人性,围绕卡珀顿案的是一个微缩的、但无比现实的世界,难怪反响巨大。在寻求正义的道路上,我们无数次受困于此,视执着程度或多或少地付出代价,相比之下,最后得到的却如此微不足道。纵使蚍蜉撼树,依然不知“止损”,有时候坚持已经不是为了最初想要的,也可能明知根本得不到公正,甚或见证更多丑恶。不甘沉默,只是不愿姑息,就像卡珀顿案的反思一样,留一份信念,留一丝希望,给未来、给子孙。

在莫可奈何的特权面前,如何能够拥有强大的精神?让我们向笛福笔下最鲜活的角色学习,积极乐观的鲁宾逊自我开解:“世上少有比这更悲惨的状况,但也有值得感激的好处在里头。”写入司法历史的卡珀顿,抑或面对不公永不沉默的人,都是此言令人振奋的注脚。

——丙申年读劳伦斯·李默尔《正义的代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