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识的命运》读后感精选

《知识的命运》读后感精选

《知识的命运》是一本由[美] 海伦·朗基诺 (Helen E.Longino)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的命运》读后感(一):【转】成素梅:海伦·朗基诺的语境经验主义——在斯坦福大学的访谈

【作者简介】成素梅,女,1962年12月生,山西交城县人。曾任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专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事量子力学哲学研究,著有《论科学实在:从物理学的发展看自在实在向科学实在的转化》、《跨越界线:哲学人科学家海森堡》、《在宏观与微观之间:量子测量的解释语境与实在论》、《量子论与科学哲学的发展:量子论与科学哲学的发展》、《理论与实在:一种语境论的视角》、《改变观念:量子纠缠引发的哲学革命》等。

《知识的命运》读后感(二):【转】王不凡|可批评的科学:一种语境经验论的分析——评海伦·朗基诺的《知识的命运》

【摘要】美国科学哲学家海伦·朗基诺(HelenE.Longino)的代表作之一《知识的命运》一书出版不久就曾获得美国社会学学会颁发的默顿图书奖。它的目标是试图打破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在学术大战中陷入的理性与社会二分的知识论僵局,填补知识生产的经验条件和理想的成功条件之间的细节。科学哲学家忽视社会力量在科学知识建构中的作用,主张最好把科学知识考虑为理性的认知过程的结果,而科学社会学家则认为,科学家的认知活动必然要受到许多非认知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种歧异隐含的一个共同假设是:把社会力量看成是偏见之源,看成是非理性的。作者基于历史与逻辑的视域,抓住科学探索的社会性与多元性特征,结合当代生物学事例,从理解知识的三种维度出发,剖析了造成这种僵局的认识论根源,以及破解这一僵局的方法论途径。然后,运用认识的可接受性和构型等规范性概念,对知识的定义作出了非二分法的说明,论证了一种依赖于批评语境的社会认识论观点。这种观点超越了传统僵硬的知识观,在知识论的研究中具有显著的意义。

《知识的命运》读后感(三):【转】王不凡:如何理解《知识的命运》——访斯坦福大学哲学系海伦·朗基诺教授

【摘要】海伦·朗基诺(Helen E.Longino),女,国际知名科学哲学家。1973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系(2005—至今),C.I.Lewis教授。她曾经担任斯坦福大学哲学系主任(2008.09—2012.08),美国科学哲学学会主席(2013.01—2014.11)。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哲学、社会认识论和女性主义哲学。代表作有:《作为社会知识的科学》(Science as Social Knowledge,普林斯顿大学 出版社 1990年版),《知识的命运》(The Fate ofKnowledge,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和《研究人类行为》(Studying Human Behavior,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其中《知识的命运》于 2002年获得美国社会学会颁发的默顿图书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