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浮生六记读后感摘抄

浮生六记读后感摘抄

《浮生六记》是一本由(清)沈复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016-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译文尤佳,韵致隽永

在所读过的版本中,这个版本的译文算是最有古风韵味的了,师于古而不泥古;最喜欢的莫过去作者及其有韵味的译文,读了别有一番意蕴,如今之时,实在难得了;

另外,装帧也很用心;

另外喜欢这部书,就是其实你不必那么认真的去阅读,只要有心情,随便刁一句过来嚼一嚼,意随文走,自然悠然心宁。

《浮生六记》读后感(二):浮生六记,一场大梦一场空

小时候上学,语文课本里有节取《浮生六记》里面闲情记趣的片段,读完便喜欢并记住了这个作者。与其他拗口难记的文言文不同,闲情记趣文笔轻松,幽默,欢快,有趣,读起来乐趣横生。就算老师没有要求背诵,也是难得的自愿背了个滚瓜烂熟,蚊做鹤观,两虫斗,鞭蛤蟆,就想这个作者怎么这么有趣。 阴差阳错,直到大学时在图书馆闲坐时突然想起这本书,才真正开始从头细读,沈复与妻子的情深意浓,闺房趣事,恣意潇洒,这碗狗粮吃的甜而不腻,越看越喜欢。大抵是因为不想破坏这本书的趣味,欢快的感觉,始终只读了前两记,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始终不曾读。后来自己专门买了书,前两记又读了两三遍,才慢慢的打开了这两记,也如所想,生活不只有诗情画意,更多的是坎坷琐碎。婆媳问题,家庭问题,礼教问题,躲不开,逃不掉。到芸娘不在,沈复召妓,心里的感觉就是呵,男人。生前如何痴心几许,你侬我侬,也终究不是痴心绝对。悲观的爱情主义者,开始不喜欢沈复这个浪荡公子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三):不算书评的书评,只是短评容不下那么多字。

这本书是高三买的一直没读,到现在才读,买的时候是被它唯美的封面吸引,翻的时候被译者自己添的一句“庭中萱草正盛,石榴结子”吸引,认为这个译者翻译的不错。再后来,到现在读的时候,则完全被沈复的笔触、书中的闲情趣事、夫妇两人的性格为人以及发生在他们人生当中的种种愉快或伤感吸引。

最喜欢的莫过于闺房记乐,尤其是吃粥食臭那两段,最让我不忍促读的是坎坷记愁,尤其是芸离家和离世那两段,当芸说“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做传奇,可名《吃粥记》矣。”和逢森哭“噫,我母不归矣”青君恐惊人,急掩其口而慰之。真是要多虐心有多虐心。想不明白,沈三白那么尊敬的父亲怎么能那样狠心,执意赶一病中妇人离家,他母亲不是芸的亲姑姑吗?为什么也是如此狠心?还有他那弟弟,当真卑鄙,不光使夫妇两人含恨移居萧爽楼,最后为了家产让沈三白连他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真想问一句: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若说闲情记趣,沈三白夫妇当真风雅,暂住萧爽楼时,和朋友以科举为游戏,玩罢月下剪花画影,竟得其神似,闲时用馄饨担子担酒菜去温酒看油菜花,主意还是蕙质兰心的芸出的。不管是五瓣梅花食盒还是用细线和针穿虫子做盆景,都是芸的才情,莫说男子,就连女子都自愧不如吧。不过,我一直很好奇,他那个玲珑可爱,花如酒盅,叶如碗口的睡莲是怎么种出来的,虽然沈三白在书中写了种植方法,但我感觉把莲子放在鸡蛋里让老母鸡去孵出那一步就很诡异啊,怎么把莲子放在鸡蛋里?是完整的生鸡蛋?不太可能哈?那其他,母鸡也不会去孵啊?果然,我没有那等品花赏月的才情。

看后来的浪游记快,我觉得没有前面的有意思,可能是我自己不喜欢纯游记型的文章吧。但也有几篇印象深刻的,如沈三白和平生第一知己顾鸿干在苏州城内寻隐居地方的那一篇,还有在岭南记录广东风土人情的那几篇,还有后来的“山中偶遇武陵源”那一篇,印象都很深刻。沈三白有时写景他不光写景,还有对友人的怀念,对妻子的思念,对年少浪游记快的追忆。尤其在芸逝世后记载的那几篇,更是显得寂寥伤心,大概他毕生的美好都随着芸一起去了吧。

提一句,初一学得《童趣》那一篇,在书中结尾有彩蛋。

《浮生六记》读后感(四):冷暖自知,悲欣交集

【温馨一粥】 书中平淡的一粥,惹得胡歌和秦昊竞相读之。还文艺以文艺,文艺得一塌糊涂,将多少美味都比下去了,可见生为爱而肥,物以情为贵。 后面的【清乾隆年衣冠之家出痘事件】是对【温馨一粥】的加持。 【沧浪亭记美】 沧浪亭事在文学之美上有着重要贡献。美以何种形式诠释,总要先系一物,哪怕虚空之美,这里系在沧浪亭。它的美,在它的淡,在于自始至终弥漫其间的水汽,在于美得不明显,甚而有点不自知,如同【温馨一粥】之美一样。 我曾在评点电影《我这样过了一生》中说,食物淡的好处,恐怕只有粤地的客家人最可懂得。 我记得还在哪里去了说过:一个美人,知道自己有多美,继而搔首弄姿地展示,就像现在的许多女主播一样,不是不美,却打了折扣,美还是不自知得好,美且美矣,美不自知,美得懵懂,美而不繁,这是美的好状态,就像一位村姑,正好年龄,养在深山,清衣素衫,一段自然,哪怕粗辫垢面,讷言少笑,两齿微突或面罗细雀,也是美的。 我还在某处说过,美最好微微埋藏起来,因为美需要某种神秘性,使人需要一种勘探方可获见。 我还想说,美需要正比烘托,更需要矛盾呈现,比如以热闹写寂静,以悲伤点欢乐,以黑暗写光辉,以讨厌写喜不自禁。 按图索骥的话,这几点在沧浪亭里都有所表现。 【芸娘这个人呀】 芸娘,吃软不吃硬,遇事不解释,宽爱,无心机,不孤傲,小任性,真呆萌,又不失豪杰与性情。典型的O型血。虽实际是双鱼或水瓶,但又像极土象星座的人。 【理解“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藏于世间的芸娘有则有之,或许不多。而世间多少芸娘,得遇并未三白;世间多少三白,得遇并未芸娘。因而芸娘不芸,三白不三。悲剧或不只是如鲁迅所言,起码也是所遇非人,不能彼此成就。而成就之定义并不是好的结果,而是过程之精彩与否。比如西游,若然没有结局,过程已然精彩。若结局相反取经不得,恐怕也不能增减其过程的精彩度。 所以情笃与否,是人和人相互关系决定,实难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命运这只大手,掌天控地,恐怕也难以情笃与否。 作者发此言,是要试出反问。要加上作者否定语气去读。否定之否定等于加重肯定。就像作者说:“世情如此,唯情笃之罪嘛。” 我们读出来则是:世情如此,怪乎情笃?! 如此深情,写得如此婉转不露,非妙笔不能。 【若没有落魄事由,若没有失欢翁姑】 想了想,复云两人若没有落魄事由,若没有失欢翁姑,而一直都是幸福,可能作者就没有写头,以致读者也没有看头。 又想起一件事,逢家庭聚餐,被我舅说罢我时运不济之后夸我文笔卓绝以慰,我真诚回复了句:“我的文笔火候不到,原因嘛,大概是一直太顺,生活的难经历得远远不够。如果哪一天真遇到苦难,我会举手欢迎,来得猛烈些,看能把我怎样。”我知道老舅自然有点不理解我这奇葩得想法。但是我很久前便认为,历经之于写作,是多少成正比,好坏成反比的关系。 【留一个问题盼指导纷飞】 本书的主角是三白还是芸娘? P.s. 一,本书序跋写得俗气、老气,没必要看。 二,本书硬件的一个特点置于这最后: 1,插图,是小图,选的中国名画,附于译文和赏析间,一率搞成了该出版社惯用色红色。若为黑白,窃以为更好。 2,大标题,比如书名、卷目等,以及“原文”、“注释”、“译文”等字样,包括页码都是采用的同画一样的红色。 3,整书黑红两色,统一性倒是做得不赖。 4,每小节都加上了一句“七言诗”,比如“馕饼徒步为求告”,比如“牛背狂歌舞滩头”。个人觉得这是画蛇添足之举。 5,附录《浮生记年》,颇为重要。 译文没太必要,加标题没太必要,将画涂红没太必要,总之这是本“过度了”的书。拿来看,为返身对照,为那不已之唏嘘。读完也就留下八个字而已:【冷暖自知,悲欣交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