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浮生六记》是一本由【清】沈复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浮生六记|伉俪情深?还是渣男预警?

浮生六记名声在外,老文青必备情调读物了,篇幅短小,情节日常,从民国以来各种被文人推荐,真的值得一读吗?阅后答曰:很值。请不要带着三观去读,你大概率可以get到一种平淡的温馨感。全篇文字优美,情节日常精巧,很像苏州园林,明知雕琢却表现自然,适合睡前读一小段。

作者沈复取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又共有六章,定名浮生六记。但其中两卷已散轶,现在存世的只有四卷,所以也就是浮生四记。书里记述的主要是啃老党沈复和妻子芸娘清新文艺的家居生活,以及夫妇被赶出家门后的坎坷际遇和各地游历见闻。最好看的是第一卷与第三卷,大体上还原了沈复与爱妻从相识到妻子亡故的历程。

多年前读此书时还是少女心性,喜欢里面的浪漫桥段,比如夫妻月下对酌谈诗论道,用竹席变废为宝搞家居设计,雇馄饨摊主野地露营烹茶,女扮男装随作者去看戏,cosplay歌姬和丈夫一起上花船唱曲,不爱珠宝却沉迷于收集整理破书残卷。

芸娘和沈复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在后来称得上穷困,她却始终保有豁达的心性和极高的生活情趣,的确如林语堂的评价,“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再读的时候看到更多的却是字里行间的悲。作者每每在一段快乐的回忆间隙加入“此乃悲兆”或者“夭寿之机,此已伏矣”,尤其在坎坷记愁中写二人为躲避催债人将一双儿女留下,清早偷偷出门,读来肝肠寸断。第四卷的浪记中,再无芸娘痕迹,给人的感觉总结下来就是“没有你的地方都是他乡,不和你的旅行都叫流浪”。

不知是否是时代的缘故,看到好些人对此书的评价风向有变,开始diss沈复渣男,不想着努力搞钱每天只知道风花雪月,不帮妻子澄清事实导致芸娘遭公婆不待见,甚至将芸娘之死归结为沈复的不作为,更diss他对妻子之爱有限。

我认为这样有血肉有呼吸感的文字,非真情实感写不出来,比起名垂青史的成功者,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囿于大时代,处事选择无可厚非,但不能忽视的是夫妻二人soulmate的本质,以及全书塑造的那个时代鲜活立体的女子形象。这才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手上这版是安公子新版,主要是多了拆书稿,以拆书讲解-序言-原文-译文的顺序来排版。 译文部分无大疏漏,翻译保留了原文旖旎的韵味,封面设计和插图很漂亮。如果只看原文的话,版本差别不大,如果主要看译文,可以对比前版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这本的译文就很不错。

《浮生六记》读后感(二):浮生六记,不过从欢愉到孤独

“浮生六记”这四个字念起来就是欢快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即使人生如梦,但这其中总有欢愉的时刻。沈复的《浮生六记》初读也是欢愉的,只是人生,大抵总都是先甜后苦或总是甜忧参半的,后面就觉得这四个字念起来都是苦苦的。

沈复这一生,最欢喜的就是芸娘,芸娘亦是。在“闺房记乐”中我们能看到沈复和芸娘甜甜的爱情。

芸娘是沈复的表姐,他们成婚前有一次,沈复觉得肚子饿了,芸娘便在内室为沈复留了暖粥和小菜,后来,被芸娘的堂兄调侃,调侃了好久,直到婚后。芸娘有多爱沈复?他们成婚前四年,沈复出了水痘,芸娘便四年吃斋,为沈复祈福,直到他们成婚后,沈复才知道这件事。他们之间的生活有多快乐?芸娘和沈复一起读书,不顾嬷嬷的提醒,不顾时间;芸娘像个老夫子,拘泥多礼。沈复则性格爽直,不拘小节。但是,沈复向芸娘妥协了,所以后来,“岂敢”“得罪”竟成二人的常用语了;芸娘爱吃臭豆腐,沈复不爱,还笑说自家是狗洞,芸娘特别尴尬,但事后来,沈复试了一次之后,他俩也就都爱了;他们一起约定来生,芸娘扮男装出游……

在“闲情记趣”中,我们能够窥见沈复自己的童年趣事,但是这大多的趣还是来自芸娘,来自芸娘的智慧。比如,沈复喜欢侍弄花草,欲以昆虫点缀花草,但是如何让虫子乖乖待着呢?芸娘就说了一个比较残忍地方式,杀死昆虫,就能保存它们的形体用以侍弄花草。还有就是芸娘租了卖馄饨的炉子为沈复及其好友热了酒,得了夸赞……

后来在“坎坷记愁”中,还是芸娘,但是大多便是愁了。芸娘先是主动为沈复纳妾,但是憨园最终被一个有钱人拐走了;芸娘为公公纳妾,起先为保证成功,未让婆婆知晓,后来被婆婆误会,得罪了婆婆;芸娘为公公代婆婆写信,被婆婆怀疑说闲话,未再写信,公公对芸娘生气,又得罪了公公……一系列事情,芸娘本是好心,但是最终害的自己心情郁结,后不幸早早离世。

“浪游记快”中写沈复在后半生出走,后面两记因为遗失,现存的便是“伪作”,可供参考。

六记浮生事,《台海出版社》出版的这版《浮生六记》封面十分可爱,读来始终有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三):不知东方之既白

不知东方之既白

——读《浮生六记》

文/苇眉儿

很多年以前,我就想读沈复的《浮生六记》一书了,这几天终于读上了这心心念的书了。

大爱啊,非常推荐的书。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中年曾经商,靠卖画度日。好山水,工诗画,长于散文,主要著作就是这部成书于清代中期约四万字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内容主要写了沈复和妻子陈芸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家居生活,以及后来夫妻二人与子女离散飘零异乡,最终天人两隔悲苦坎坷的不幸命运。

《浮生六记》共有六辑:《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佚)》《养生记道(佚)》,辑一、辑三写得较为详细,文风素朴,情感真切,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获得文化和美学观念的熏陶濡养。

此书到底有多受读者的欢迎和赏读呢?这样说吧,《浮生六记》从第一次出版到现在,全世界各地共有一百多种版本。

网上有这样的资料介绍:

1935年,著名作家、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作品,并在自序中这样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胡适则说:“芸娘,中国美丽的女子。不识芸娘,枉读中国古典文学。”芸,芸娘,你到底是怎样一位聪慧又可人的女子啊?

沈复在十三岁时就曾对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情人眼中出西施,在沈复眼中,“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在笔墨也。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

此后,夫妻二人不得不与儿女分开生活时,沈复这样描述,“当是时,余二人寸肠已断,不能复作一语,但止以‘勿哭’而已”;芸去世之际,“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读至此处,此情此景,我竟无语凝噎!

不得不说,沈复的文笔素朴真挚,无雕饰不渲染,这二处分别、分离,让读者身临其境,悲其辛苦不幸,哀其坎坷多舛。却又偏偏在芸娘溘然长逝之际,我眼前浮现沈复夫妻二人你侬我侬时,沈复刻印两方图章上的字样:

愿生生世世为夫妻。

徒有一长长喟叹:唉——

记得高中语文课本上学过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的诗句:夫天地者,万物之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想来《浮生六记》中的“浮生”二字典出于此吧。沈复有感于苏轼的“事如春梦了如痕”而云“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乃作此文著此书。

想要过一种布衣暖菜根香与世无争的生活,却有封建礼教的压迫,以及贫困生活的煎熬,理想就此破灭。所谓的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但书中大部分章节还是让我看到美好爱情的样子,原来心有灵犀的爱情两情相悦的爱情一见钟情的爱情青梅竹马的爱情心心相印的爱情卿卿我我的爱情天长地久的爱情,真的有真的有啊!!!

书中有“不知东方之既白”句子的文章,我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有两篇:

一篇是苏轼《赤壁赋》一文的结尾,“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另一篇就是沈复在《闺房记乐》中写其夫妇二人新婚之日,“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春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

好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

谢谢沈复,谢谢陈芸,让我又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爱情的存在。

美好的爱情就是这个样子啊,我见过了。

很美。

很好。

很美好。

《浮生六记》读后感(四):不知东方之既白

不知东方之既白

——读《浮生六记》

文/苇眉儿

很多年以前,我就想读沈复的《浮生六记》一书了,这几天终于读上了这心心念的书了。

大爱啊,非常推荐的书。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中年曾经商,靠卖画度日。好山水,工诗画,长于散文,主要著作就是这部成书于清代中期约四万字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内容主要写了沈复和妻子陈芸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家居生活,以及后来夫妻二人与子女离散飘零异乡,最终天人两隔悲苦坎坷的不幸命运。

《浮生六记》共有六辑:《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佚)》《养生记道(佚)》,辑一、辑三写得较为详细,文风素朴,情感真切,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获得文化和美学观念的熏陶濡养。

此书到底有多受读者的欢迎和赏读呢?这样说吧,《浮生六记》从第一次出版到现在,全世界各地共有一百多种版本。

网上有这样的资料介绍:

1935年,著名作家、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作品,并在自序中这样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胡适则说:“芸娘,中国美丽的女子。不识芸娘,枉读中国古典文学。”芸,芸娘,你到底是怎样一位聪慧又可人的女子啊?

沈复在十三岁时就曾对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情人眼中出西施,在沈复眼中,“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在笔墨也。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

此后,夫妻二人不得不与儿女分开生活时,沈复这样描述,“当是时,余二人寸肠已断,不能复作一语,但止以‘勿哭’而已”;芸去世之际,“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读至此处,此情此景,我竟无语凝噎!

不得不说,沈复的文笔素朴真挚,无雕饰不渲染,这二处分别、分离,让读者身临其境,悲其辛苦不幸,哀其坎坷多舛。却又偏偏在芸娘溘然长逝之际,我眼前浮现沈复夫妻二人你侬我侬时,沈复刻印两方图章上的字样:

愿生生世世为夫妻。

徒有一长长喟叹:唉——

记得高中语文课本上学过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的诗句:夫天地者,万物之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想来《浮生六记》中的“浮生”二字典出于此吧。沈复有感于苏轼的“事如春梦了如痕”而云“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乃作此文著此书。

想要过一种布衣暖菜根香与世无争的生活,却有封建礼教的压迫,以及贫困生活的煎熬,理想就此破灭。所谓的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但书中大部分章节还是让我看到美好爱情的样子,原来心有灵犀的爱情两情相悦的爱情一见钟情的爱情青梅竹马的爱情心心相印的爱情卿卿我我的爱情天长地久的爱情,真的有真的有啊!!!

书中有“不知东方之既白”句子的文章,我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有两篇:

一篇是苏轼《赤壁赋》一文的结尾,“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另一篇就是沈复在《闺房记乐》中写其夫妇二人新婚之日,“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春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

好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

谢谢沈复,谢谢陈芸,让我又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爱情的存在。

美好的爱情就是这个样子啊,我见过了。

很美。

很好。

很美好。

《浮生六记》读后感(五):沈复和芸娘的命运,也许一开始就注定了

01

最近,娱乐圈最大的瓜,莫过于王力宏了。

李靓蕾在媒体平台上一封长信“手撕”王力宏,揭开了“优质偶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自此,世上再没有“情歌王子”,只是又多了一个“渣男”。

王力宏一边威胁前妻,一边还动员了老父亲来为自己“洗白”,奈何水本来就黑,只能越洗越黑了。

其实从李靓蕾的长信中还能看出一个信息:即使王力宏有种种“不堪”,如果不是他坚持要离婚,李靓蕾本来还准备隐忍着过下去的。

抛开其他种种因素,其实从一开始,李靓蕾和王力宏的结合,不管是这两个人还是他们的家庭,都是有巨大差距的,这可能也是李靓蕾在婚姻中卑微、隐忍的原因吧。

渣男一直都有,现代有,古代也不缺。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对于他是否是“渣男”,人们一直争执不下。

这个人的名字,叫沈复。

沈复 (1763年—1825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出生于今天的江苏苏州,工诗画、散文,清代作家、文学家。

沈复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也许是受父亲影响,十九岁开始做幕僚,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也曾到苏州从事酒业,间或以卖画维持生计。

沈复最广为人知的,大概就是他写的自传体回忆录《浮生六记》了。“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意,源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浮生如梦,为欢几何”的感慨。

书如其名,《浮生六记》共六记,但后两记已缺失,现在仅存前四记,记录了沈复平淡又坎坷的一生,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前两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因为里面大篇幅描写了沈复和妻子陈芸(后多叫“芸娘”)的日常生活,读来有趣又生动。文学家林语堂也连连称赞: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也因为芸娘,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沈复到底是不是一个“渣男”?芸娘最后的悲惨结局,是不是沈复一手造成的?

不同意的会反驳,沈复虽然赚钱能力很弱,但是对芸娘真的很好啊:他不在乎封建礼制那一套,会让芸娘女扮男装,带她去逛庙会;父亲要驱逐芸娘,他会和妻子同进退,这怎么能算渣男呢?

同意沈复是“渣男”的,观点也很明确:沈复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没有能力赚钱养家,家里生活条件很艰苦,害得芸娘生病了都没钱治疗,女儿给人家当童养媳,儿子也出去当学徒。大过年还要四处躲债,自己有钱了就出去Piao ji,这不是渣男是什么?

确实,沈复和芸娘的命运都很悲惨,芸娘无钱医治病死,沈复中年丧子丧父,父亲留下的家产似乎也都到了弟弟手里,自己只能四处漂泊,无家无业。但这种结局,不是因为沈复“渣”,而是一开始就注定了。

首先,自然是当时社会的大环境使然。

沈复夫妇为什么会被父亲驱逐?

这其中,自然有弟弟争夺家族财产、挑拨陷害的缘故,但最本质的还是他们夫妇二人率真任情的个性作风与封建礼法相冲突。

从书中不难看出,沈复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名的幕僚,沈家在当地也有一定影响力,从父亲和家族的观点来看,沈复天天摆弄花草、和艺术圈朋友聚会,完全就是“不务正业”,而陈芸也没有尽到媳妇的“提点督促”的义务。因此,沈复、芸娘被家庭不容、被驱逐,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

其次,也是很多人吐槽的,沈复不思进取,没有担当。

通览全书,其实不难发现,沈复和芸娘的困境,基本都是因为一个“钱”字。

沈复天生“放荡不羁爱自由”,所以没有走仕途之路,如果能和父亲一样,做个能干的幕僚,也是不错的,然而,这一切没有发生(如果他能做到和父亲一样,估计他和芸娘会有个相对不错的结局吧)。

在《浪游记快》中有记载:

沈复的父亲就连生病了还想着怎么为他谋划,也给他找了很多好的老师,可见一个父亲的爱子之心。而且沈复是家中长子,父亲肯定是想让他继承自己衣钵的,但是奈何沈复不争气啊。结婚后去老师家读书,天天光思念芸娘,思念的书都读不下去了,老师只能让他回家,感觉老师也放弃他了吗?

沈复一边说人生的坎坷都是自作孽导致的,一边为自己辩解,大意就是“我是一个好人”,自己的不幸是因为父亲的钱都用来资助别人了,而我只能靠自己。即使被裁员,也是因为自己是朋友的朋友,没有靠山。

沈复其实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啊。依赖家里习惯了,即使结婚生子,也还是没有担当。

爱一个人最好的是什么?是三观契合,也是衣食无忧。

很多人都说要“灵魂伴侣”,是,沈复和芸娘是很好的精神伴侣,他们很合拍,但不要忘了精神也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啊。如果人生只有“诗和远方”,那么沈复和芸娘就是最理想的伴侣。

奈何人生没有“如果”。

但凡沈复有个稳定的工作,结局也不会这样。

再者,芸娘心思太过敏感。

原来我总觉得芸娘的不幸是因为性格不为家族所容,其实想想,也有她的性格太过敏感的缘故。

其实这个也容易理解,芸娘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和弟弟都要依靠她刺绣过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芸娘和沈复的家庭不可同日而语啊。这大概也是她心思敏感的原因吧。

虽然两家是亲戚,但沈家的公公婆婆开始应该是不太同意这门亲事的,毕竟门不当户不对啊,只是沈复自己坚持,婆婆最后才同意了。

所以,芸娘虽然很多时候表现得很洒脱,却也无形中受了影响。她害怕失去,害怕离别。

所以,在婆婆生日宴上公公点了《惨别》,会让芸娘触景生情,匆匆离席回屋伤怀。中秋节乌云遮月,芸娘也会感觉不安:只有云开月明,才可以与夫君白头到老。

为了讨好公公,瞒着婆婆给公公纳妾,结果和婆婆失和。

家里条件不好,也要典当钗子给丈夫和友人打酒吃,还想给丈夫纳妓女憨园为妾。连憨园自己都说了,母亲希望她嫁入富裕的人家,自己做不了主。一边是粗茶淡饭,一边是富豪+赡养老母,估计一般人都会选择后者吧。

一切也许都是害怕失去,所以才要讨好别人吗?

而丈夫结婚后的“不思进取”,估计也会算到芸娘身上吧?

世人只看到沈复和芸娘的琴瑟和鸣,我却看到这出大剧,从开始就写满了“悲”字。

《浮生六记》广为流传,译本也很多,最近读到的这本是安公子译注的。安公子对古典文学有深入研究,他的文字带有古典韵味,简洁、优美、淡雅,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评价为“有一种难以复制的优雅”。

安公子曾受邀为“得到·听书”栏目撰写《浮生六记》解读稿,本版《浮生六记》也获得授权,将其收录作为全书导读,使得观众对于这本著作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除了优美的译文,这本译作的最大特点是添加了很多珍稀彩图,比如下图就是《燕寝怡情图》其中的一副,本书所选5幅为香盟、拔须、画扇、听曲、传花,展现的是明清贵族家居生活场景。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读一读译文后面的年表和两篇附录,想必对于《浮生六记》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吧。

有网友说,越读沈公子,越觉他与宝玉是同类人。《浮生六记》是他将自己的心事剖开,一半是薄凉,一半是情深;一半是疼痛,一半是温暖。

也许大家可以在读过后发表下自己的看法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