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读后感锦集

《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读后感锦集

《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是一本由西娃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读后感(一):《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日签

发现《碎片》日签几枚,好文艺~

《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读后感(二):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

2010年以后的诗歌,才真正打动了我。我想,一个只写爱情的诗人是不够好的,任何的精神、感受、疼痛,写到最深最浓处无外乎生命体悟。10年后她的表达逐渐超越了“小我”中自恋自怜自怨自艾的部分,心境愈来愈广阔。较晚的这些诗歌也好,简洁语句、日常事件,常常给人新的体悟,但是好像失去了她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叙述方式,融入主流却难分自我。很喜欢《冬吟:爱上科恩》和《旋律:向日葵境地》这两首组诗。每一节,每一句,每一个节奏与譬喻,都十分美妙。“我随你而去,随爱的声响而去/乞求把自己变成爱的本身/这个世界是破的,它漏下光,漏下爱/又把我们联结在一起/而爱在失去,并不会因为会失去,我们就停止/”“看哪,事物总在以它的手法,平衡/万物之间的关系,我与你们,与过往的关系/把你们曾经的疼痛,绵延于我身上/停留,漫开,直到你们将之忘记/直到回想起流水和星空/并听见我说,那不是我本意。/‘我本想给你一片向日葵地’”

《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读后感(三):隐喻五色观世界 梵呗颂声见如来

故老相传,仓颉造字,天雨栗、鬼夜哭。文字自蕴奥秘,穷天地之变化,至今不变。纵然影像技术已经可以再现今古,毫末宇宙,仍要为文字让出一头地。这其中尤以诗歌为甚。

诗歌自古重音韵和格律,但也尚通脱,以意为高。现代诗更是恣睢酣畅,几乎脱离的传统的限制,完全自发的生长于作者的胸怀间。一首优秀的现代诗就是时间的标本,截取了那时的思绪和情感,再直接穿过文字打入读者的心。文字在这里超出了表意的媒介,更像是一种唤起内心情绪的魔法。

西娃是现代社会罕见的魔法师,她的诗面面不同,却又都洋溢着满满的生命韵律。或是庄严神秘,或是世俗物语,灵与肉徜徉于人生的各个角落。她生命中无数个点滴活在诗里,我们似乎能透过词句触摸她一路走来的回响,正如诗集名字暗示的——《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

她生在离天空最近的高原,密宗久远的梵呗声是她深埋心底的故乡;她住在中华大地的心脏,蓬勃的跳动是她世俗生命的流光。独特的人生经历在宗教的光耀下,绽放出复杂的滋味。很容易将她的文字分为宗教的和世俗的,但又绝不如此简单。宗教的严肃羼杂世俗的欲念,更反衬出灵魂和身体的若即若离;世俗的庸常灌以宗教的虔奉,在嬉笑怒骂间反尝到生活的本味。

西娃是严肃的诗人,做就是做,想就是想。她说:“如果不是某种东西触痛了我内心的某个部位,我不会轻易的写诗歌。”也许宗教的虔诚教会她诗人的虔诚,每一次创作都是在时光中诞育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一起构成完整的人生,当然不能草草。

读西娃,不能不懂佛教。那绝非百度维基匆匆查阅的背景,而是更深沉的一些。《或许,情诗》一组七首,维摩诘直至阿弥陀,每个人物,不深深理,又如何能解?每首都是独自的酣唱,在一起却成了美好的和声。《吃塔》似乎只是一段飘飞的思绪,然长头高香,谁人明之?由信仰以致无穷,种种不同层次的体验,全在其中了。

她有个想象中的人,是《献身于一种悲凉》的“你”,是《爱你九天》的“烤猪”,是《外公》。我们在这里能清晰看到藏传佛教的投影:苦修身体以渡到精神、轮回。那个人的样子我们在诗句中批捡,捡出的只是自己心中的倒影。西娃用一种清晰的方式带动我们含混的共鸣。于是我们知道,如何将精神体验诉诸文字,绝不只有意识流的洋洋洒洒;诗歌像暗夜里披着纱的灯,漂浮着,路过的晃在眼底,让我们猜测黑暗的样子。

她也常作有趣的小诗。《我们家族里坐牢的男丁》似乎时代命运的速写,就那么随意的贴在了漫画本上;《两人世界》恰如高速旋转的镜头,捕捉生命中一个个他(她),穷尽了对手戏的可能;《“在”的证据》是哲学将不满内化为诗意;《“哎呀”》是一曲流年中孝意的哀殇;纵然《底层人》满满的刻薄,我们也觉得一丝丝快意滚动在身体里。

这就是西娃,一个真实的、严肃的却又不可触及的女人,诗人;一个在茫茫人海中行走挣扎,内心的经唱却开出莲花的女人,诗人;一个用思念和想象编织精神的饵料,让我们沉溺成瘾的女人,诗人;

如果你愿意,拾起她的“碎片”,照照自己的人生。

《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读后感(四):夜行者——评《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

文/凯风自南

对诗人来说,这可以说是最坏的时代了。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念正在消失,一个笔种耕耘的人,大多生活窘迫。而那些与互联网思维紧紧抱团,将文字与网络连接,形成产品理念,倒是可以给文字一条出路,不过他也失去了它原本的严肃性。这也远不是严肃文学的归途。

西娃的诗歌就是从时代洪流中被幸运拾起的贝壳。她以一种夜行者的姿态,“清贫而淡定地低吟”,将自己的生活付诸于诗歌的字里行间。她在写诗,她也在生活。西娃的这本诗集是按照时间的顺序编辑,循着时间的脉络,她的生活轨迹与生命体悟跃然纸上,个人色彩浓厚。

一、自传色彩浓厚,叙事性强于抒情性。

在这场生存、生活的旅程之中,她凭借着对生命的觉知,领悟自己的心境的变化。只有穿过生命粗糙砥砺的人,才会有如此深的关于生与死、苦与痛的体悟。正如西娃自己所说,这是活出来的诗歌。

她在诗歌中谈爱情,破碎的爱情。“你不属于我/你正在构成我/像投入我身上的白云,蓝天,星空/我幽含他们,也幽含你/从不吞噬。”

谈亲情“而我们始终离得那么远/唯一离得最近的一次/是我从火葬场/抱着他的骨灰盒/一小步一小步/走回家。”在写亲情的诗歌时,就更倾向于采用叙事性手法,再现亲情画面。情感自在流淌。

谈生命。生命里的失败与痛苦,窘迫与孤独。“深夜的自己/像一只试图通过夹鼠板的老鼠/死死地卡住/整夜流泪不止,挣扎,痉挛。”

二、在叙述的同时又启迪着一些哲思

余之前盛极的余秀华的诗歌相较,余诗更注重情感、意境的渲染,西娃的诗歌叙事性更强。叙事性强会直接导致诗歌的“意”不足,就如韩国诗人高银的诗一般,时代性历史性盖过了诗歌本该有的味道。野夫在序言中讲到“一个诗人活在他的那个时代,怎么可以不在其诗作中留下那个时代的苦难痕迹和青春愤怒呢?”而私以为那些真正好的诗歌一定是要穿越时代,透过生命,传达一些永恒的命题的。至于对时代的批判和语言,或许可以成为它发光的一点,但不仅仅局限于此。

而西娃诗作中的优秀篇章,就是在叙事的同时注以哲思,才使得她的诗歌成为诗歌,而不是流于事件的本身。“我们的信仰与膜拜/正塞满另一类人的食道里/他们用百无禁忌的胃液/将之无声消解。”

三、掺杂着玄学色彩,将诗歌的底色推向虚无。

“所有的佛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那一尊/所有的人们都能找到一直对应的那一尊。”生命的冲突与矛盾,使之饱受煎熬。她最终流连于寺院,在佛学易理中趋于平衡。玄学也成为西娃诗歌中的底色。他说,“其实这是一场幻境,而我顺从并追随这场幻境,这看似是一种选择,但所有的选择都是别无选择。我只能遵从这样的命运,自己的经历。”就如一个人找静坐与冥想中,享受虚无的关顾,抵达智慧的彼岸。

对于一个诗人而言,文字是用来承载生命情绪的处理站,也是见证生命存在的工具。作品从来都是从作家到达于读者,才能说完整。“我文档里的诗歌/这些流产的生命/你们的出现/我却没有能力/让你们完整地诞生/而你们拥有过/完整的名字。”所以说《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是完整了。

《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读后感(五):读西娃——迪夫

读西娃的诗是常事,决定为她的诗写几行之前,我却犹豫再三。写她诗的评很多,尤以《画面》这一首。我当然不认为仅此首代表了她。

《画面》像一个行为艺术。一张平凡的报纸上,放了一个婴儿。报纸上消息中的人物,让一个鲜活的小生命征服了,他完全可以就势撒一泡尿,淹死这些人。

西娃的眼睛我看不到。她在室内的几张照片也戴着大墨镜。而且她的烟一旦点燃,只能透过烟雾去看她。

我读了她约五十首诗后,决定写西娃。或许一年多前,她曾一气读了我几首诗,发纸条肯定了我的进步。

至今,我仍感激她的鼓励。

当然,她印像中的迪夫会是个迟到的诗人。但我从她的好友栏中竟然发现了“迪夫”这个名字。在北京,我与林莽、蓝野等谈及西娃,他们都说她的诗有特别的点。这些点是锃亮的,璀璨的。

西娃的诗很善于利用光影。她写她的生活,不是拍照,而是摄影。由于艺术的光合作用,有些物象虚化了。自然与人,神力与人力交融在一行诗里。她诗的时空是交错的,但又很合理――诗化,就是把本质的东西安装了心脏、嘴唇和羽毛。

我认为她诗中的每一句话都是陌生的,她的诗拒绝口语。她利用出人意料的切入,勾勒出一个个新鲜的图。《新年》就是典型的“西娃方式”:就像把一个水果陌生化,变得不那么可入口,而后切开,出现了尖叫和临终说辞。

我从西娃诗中感受到了“多维”写作。首先是三维的立体物,加进味觉,温度,柔性或硬质,便成六维了。可我的诗中,不少还是平面的,即只有两维。西娃的诗,让我觉着:一个人的身体,什么都可以裹,什么也可以一层层揭开。可以从中走出另一个我,乃至无穷个我。由于多维意象的交会,汗珠有了脚步,阴影有了响动,春天的天空有一张小口,时光被拉直了又被谁折叠,雪花像一盏灯似的被吹熄后身体起伏成河流,而痛苦像礼品从朋友手中泼过来。

西娃的中南海烟,在她眼前三寸处散开了,或冲到窗玻璃上,偶有一个漂亮的圈儿痛苦的被扭曲着。她说,她的文字走出来是奇迹,走死了也是奇迹。梅雨评价她是一个女巫,女响马,或女典狱长,总让我们喝苦茶。她抽烟的样子有点儿霸气,尤其是打火点烟的一瞬。她把烟点着了,空气便让香气充盈――西娃的空间,烟气所极。

定山军人认为西娃的诗“冷”。读后有些沉重、压抑和纠结。我认为这不是她的初衷。她只是用光和烟把空气上了一把小锁,因为锁,我们不能自由呼吸,只能小心兢兢的读她的诗,寻找某一个出口。西娃给了出口,而且不止一处。在紧急时刻,她就是那个光着脚丫指引我们的人。她的诗冷吗?有一点。但她本人是个活火山,只是时常覆盖着雪。你看,《植物人》,她完成了一次经典的沉重的调侃,这么让人窒息的话题,她用了轻松幽默的文字。

从西娃的诗里,我读到了视野、内涵、思想和容量。她诗歌的题目并不代表诗,往往是一个引伸。

西娃呀西娃,你的诗给了我们:痛、洞、梦、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