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摘抄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摘抄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是一本由[奥] 茨威格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4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一):个人感想

茨威格的每一个故事其实都是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的,情节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的作用并不像其他的小说那样占了主导作用。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性别,年龄,职业,大多都被一种特殊的激情所支配,因而也具有一种特别的心理状态。而茨威格的小说最让人着迷的一点也就在于他能把这种状态刻画得极其生动却又非常合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激起人们的同情。

比如在《马来狂人》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我们能非常清晰地看到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随着情节地急转直下,仿佛自己已经被代入到人物的心理世界中,甚至是阅读的速度也随之变得忽快忽慢;再一个例子是《夜色朦胧》,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在某段时间由于某种错误同时体验到了爱与被爱的感受,“我”由于意外爱上了轻视“我”的二表姐却永远失去了爱“我”的三表姐。这个心理的变化看似十分复杂,微妙,但其实细细想来却再合理不过了。

赋予人物以特殊的激情,并把他们放在某个背景之中,让情节随着激情发展,激情随着情节发酵。我想这就是茨威格小说的魅力。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二):情感专家茨威格

这么了解女人的的男作家!这么充满爱情热情的男人!我真怀疑他是gay。情节没有多曲折,看着主人公内心的翻江倒海,蜿蜒缱绻讲着一个个隐秘热烈的故事。

可能有些不应该的感情,超越道德伦理,可是,茨威格依然把它讲得深情,又伴随着纠结,心里刻画细腻精准。比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痴迷虐心,更喜欢<火烧火燎的秘密>,他总是在结尾给燃烧一堆火,好温暖的火,爱的火。

<夜色朦胧>是莎士比亚式的青年男子的爱情故事,关于误会和盲目而纯粹的痴情,更加上偶像剧般关于关于青年男子如何懂得爱与被爱的故事,一生只有一次,不计回报。

<火烧火燎的秘密>熊孩子如何从关于母亲的秘密中,懂得人与人的博弈,懂得人心的多变,懂得欺骗,懂得男女之事,最后懂的复杂善变的人生,还有孤独和亲情。悲喜交加。

<马来狂人>无执着之事,便不会发狂。是爱情?是善良?是悔恨?是承诺?良心只会在有良心的人身上发挥作用!如果他学会宽恕自己,冷漠无情,便没有“狂人”。这就是好人不长命的道理。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茨威格笔下这么多傻女人,傻男人。可我和他一样爱他们。让那些赌徒,浪子,冷漠的面孔同他们衣冠楚楚,八面玲珑的外面一起自杀嘛。带着虚情假意的魅力四射,死于空虚放荡。 气到了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三):评

茨威格采用心理分析、内心独白、情景交融这些手法,刻画人的感情,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善于表现人物心灵的深度。功夫在内心矛盾的刻画和描绘,内心世界的发掘和解剖。情节构思巧妙,情感细腻饱满,要溢出纸面似的。这个版本翻译属上乘,语言优美生动,如诗如画,读来被美淹没的感觉,绚丽浪漫。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第二次读完,颠覆了之前的看法。女主既不卑微也没有失去自我。详见书评。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控诉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开始以为主角是A,后来发现居然是B,论张翠山和林平之是怎样让大家以为他们是主角的。文中没有着重描写集中营的酷刑和鲜血,而是好吃好喝不戴镣铐地把人禁闭于室,与世隔绝,没有声音或书报或其他任何外部刺激,完全活在真空虚无里。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像虚无那样对人的心灵产生这样一种压力,对主人公精神世界形成巨大摧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完全陷入虚无之境,会让人智力衰竭,崩溃毁灭。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赌徒》有些类似,描写赌徒的疯狂。那种急切那种迫不及待,抛却一切永远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下一把就会赢。没见过沉迷赌博是什么样子,还是有点难以想象。 喜欢《马来狂人》女主,有气场的优雅硬核美女。《夜色朦胧》是茨威格版“虚竹寻找梦姑”,不同的是虚竹一箭射中成功找到,结局圆满,夜色朦胧里的少年没那么幸运,认错人,好尴尬…这篇意境太美了,朦胧夜色,清幽静谧,美人娇媚,激情如火,柔情似水,梦幻神迷。像一阕迷人的夜曲,诗意盎然,动人心弦。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之一

只读一个作家的代表作,是无法领略这个作家的魅力的——尤其当他是中短篇小说家。读了好几遍《象棋的故事》,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原著和电影,最后连《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的基本情节都记不清,怪不得我此前总不知晓茨威格的好。这次读了他的中短篇小说选集,我才终于记住茨威格的模样。

上个月我试图给选集里的每篇小说取个“小名”,于是,在我这儿:《普拉特尔的春天》成了“少女思春游戏”,《贵妇失宠》成了“失宠贵妇内心OS大赏”,《夏日小故事》成了“老男孩内心艳遇大戏”,《家庭女教师》成了“论两个小女孩眼中的丑恶大人”,《夜色朦胧》成了“少男艳遇后内心OS大赏”……这样下去还了得?消解经典的幼稚“游戏”只持续了几秒钟,我便意识到,茨威格的伟大正是在于通过文学的笔法将现代人内心的幽暗或明亮挖掘出来。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些不可知晓或是刻意隐藏的地方,它原始而感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被道德教化、受理智支配,它若隐若现,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存在。《马来狂人》就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极少表露的这份癫狂劲儿。

一个德国医生被迫到印度的一个小镇任职长达七年之久,生活枯燥难挨,偶然的一个机会,他终于碰到了一个白人,而且是一个白人女人。身处上流阶层,名誉之重让女人无法正大光明地去一流的医院,而是特地跑到小镇来找这个德国医生,要求——而非请求他为其堕胎。当医生提出她得向自己献身的条件时,女人断然拒绝,立马离开。而医生却抛开了岗位职责,火急火燎地追寻这个女人。医生着迷于女人,他在舞会上失去体面地注视着女人。他心甘情愿为之堕胎,好让她面对经商回来的丈夫。但当医生最后见到女人时,却是在一个破烂肮脏、难以称之为病床的地方——她靠中国妇女的偏方堕了胎,却血流不止。生命无法挽回,医生后悔万分,只能用“暴病身亡”来全力保住女人的名誉,后来跟随女人的棺柩一同坠入海中。

《马来狂人》中的德国医生,外表体面、受人尊敬,一直忍耐乏味、单调的印度乡下从医生活,内心焦躁、孤单,遇上白人女人后,内心的狂热激烈地想要冲出胸膛。欲念不被掌控,提出无理要求,最后害死了意中人,又愧疚万分、渴求赎罪。茨威格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潜在的原始、野性的力量。

在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茨威格依然没有构造特别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揭示了一个女人内心的跌宕起伏,揭示了一个女人爱而不得的卑微与痴狂。小说中的女主角年少时就着迷于住在隔壁的作家,早就目睹了作家的风流与放浪,然而还是持续不断地做着献身于他的准备。两人一夜风流后,生下了一个男孩,男孩早夭后,女人写下一封长信来回忆自己(和他)的一生,诉说衷肠后离世而去。若是从头至尾地叙述女人被爱、被抛弃的一生,那么这篇小说势必会淹没在故纸堆中。茨威格只写这个女人像吸了毒一般地着迷于一个不值得爱的男人,不顾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一生也要献出肉体——作家想要的,获得短暂的肉体之欢。女人不要求作家给予哪怕一丁点爱、付出哪怕一丁点儿责任,把自己当作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资源来供奉出去,把孤单寂寞、穷困痛苦、世俗的轻蔑鄙夷全都收入囊中。这种人类内心浓郁过度的癫狂的爱既爱不了别人,只会灼痛自身。 而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个小时》中,茨威格把“马来狂人”和“写长信的女人”合二为一。这个女人在24小时中曾试图和一个浪荡子奔赴天涯、相守一生,而浪荡子赌性难改,对女人没有半点男女之爱。最后女人从浓郁的爱、从化作圣母唤醒赌徒的自我意淫中痛苦地清醒过来。24小时,就可以是一生。

读这些写男女私情的小说,看这些男男女女内心的挣扎,看人类内心最真实——或丑陋,或纯真的一面,我总会想:这不就是我吗?这真的是吗?茨威格的文字像X光线一样刻画出人类的内心,像把手术刀一样纵切或横切人类“内心”——这么一个结构复杂的器官。未被注射麻药的我看着自己内心的一层又一层,既畅快,又难熬。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五):就文论文:茨威格如何写出人、景、心、读者之间强大的共情力

之前在实习的时候,听学生讲过几次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读后感,方才与这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名字相见恨晚;但那时候无非是留了个印象,并无深究。现在沉浸于他的中短篇里,用茨威格自己的话来说就像是:

同样的,这只是一次偶然的邂逅。留在心底的浅浅痕迹并不总是比刻骨铭心的记忆来得浅薄,因为在茨威格的笔下,后者虽然浓烈,却也经常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激情燃起烈火,但并不指向重生。而在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家名家辈出,旧的写法走向式微又兼着两次大战带来灰暗的世界文坛上,他似乎不算是最璀璨的那颗?于是容易被阅读面很窄的笔者忽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插图

言归正传。作者以心理描写见长和博采众长的叙述能力,前言已道得仔细(该本的前言不可先读,有剧透)。读这些小说时,我更常感受到的一点反而是,他在景色描写上与人物和情节间无比强大的共情力。阅读中,我总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世纪以前那位笔触华丽的梅里美。他同样很会讲故事,尤其是,他的卡门和高龙芭被置于一种他精心营造的异域风光中,这才使得那种过分的激情不会创伤读者。如梅里美一般,茨威格对景色的描摹也是为着所需,流光溢彩却纤毫无差,如同他一大段一大段的心理自白。太长可能造成对读者的拷问而目光游移,太短则剧烈的“忏悔”失之韵味。《马来狂人》那铺垫了许久的热带异域的闷热,赋予了医生面对冷若冰霜的女士时一连串疯子般的举动以可能;《夜色朦胧》如不借助昼夜转换,几无可能演绎如此梦幻般的戏剧;如果没有那场暴雨,只有二十四个小时去体味生命源动力的女士,如何一步步坠入幻梦般的其他时辰?

笔者之前关于梅里美小说的浅见

这场雨茨威格能铺开写它的狂暴,也能最后回归到“四周不停地下雨,单调地使人心烦,把密不透风的黑夜切成丝丝缕缕”,让一切的风景都只是为了人物跳动的感情服务。同样的,《夜色朦胧》里写少年躁动不安的生命意志时,茨威格只需勾勒几笔夜色里浮动闪烁的声音,便足够了,

如之,《女人和大地》把人的激情和景的突变直接联系起来,同样呈现了作者在二者间巧妙转化的强大叙述力,更可贵的是,他最见长的反而是第三者,意即把情景交融的事实转化成必须借助读者主观评判以获得承认的心理描写几无瑕疵地展示出来——

“人们在晚上讲的故事,终归都要陷入淡淡的哀愁的情绪”一句本不是什么金句,但之前他刚刚把后来的英国绅士的青年恋爱苦果用分别时端详着梦中人的“泪如泉涌”和白昼之下消失在车窗两边的表姐府邸行道树呈现出来,加之景的朦胧和情的纠缠与落空,似乎读者也会同样感受到一种怅然若失。这一点,就像在《象棋的故事》和《看不见的珍藏》里,我们仿佛设身处地地感受到斗室逼狭的折磨和垂老瞽者眼中的光芒一样。这就回到了前头,与同样很会讲故事的梅里美相比,茨威格这十六篇小说几乎可说是全部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不是故事之外的人,而梅里美却带有织造者的旁观目光。茨威格讲故事,更希望从故事中抽象出“人总比概念强大”的一般性的东西,这种尝试不一定总是成功,但却使得那些不可思议的人物在读者心里的某一处轻轻地以某种合理的方式敲击起了感同身受。

当然了,这只是基于这十六个故事的分析。因为我对作家本人知之甚少,既不敢在讨论中过多涉及那些反战类的篇目,也不敢跳出文本妄言。可读这些篇目,真是畅快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