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茨威格文集》读后感1000字

《茨威格文集》读后感1000字

《茨威格文集》是一本由茨威格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98.00,页数:2017-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茨威格文集》读后感(一):【茨威格文集】

如果你站在道德制高点来看茨威格的小说,很遗憾,会让你失望的,茨威格本人出轨,离婚,再婚,自杀。而他的短篇小说中,也有很多出轨,一夜风流等情节,无可避免带有他个人的影子。

在我不知道不了解作者的生平时,我觉得这些小说写得真好,简直是看透了人性。而当我了解了作者生平,只觉得这些小说太真实了,因为它就取材于生活,会因为对作者一些行为的不赞同而影响对小说的判断与感受。

如果你代入自己的生活,当然,我们在阅读,观影时,总不可避免会代入自我,观照生活,这样一来,每个人从书中看到的都会有所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甚至在一个人的不同阶段,你的理解也会不同。

《茨威格文集》读后感(二):读《茨威格文集·第四卷·传记卷》

初读,文译俱佳。陀翁的无限性,这是一个多宇宙空间。伟大作家的标志是具有永恒性: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曹雪芹,鲁迅…你从任意角度切入,总能发现他的惊喜。他就像一个旋转的球体,是一个活体,和大部分嵌在历史沉重铁块上的作家不同。还有一类作家,遗世而独立,自我起舞,去除时代的万有引力,他们包括爱伦·坡,兰波,品钦,卡尔维诺,博尔赫斯…陀翁的生命如此厚重,才到半百之年,已受千年折磨。陀翁在普希金百年诞辰发表讲话,宣布俄国全面和解的神圣使命,有个大学生居然昏倒了。我想到格非老师讲述《死者》时,一个女生站起来,久久不能说话,只是不断啜泣。1881年2月10日,陀翁去世。传记批评需知人甚深,茨威格做到了,饱含深情,诚如罗曼罗兰对贝多芬,曾艳兵对卡夫卡,于雷对爱伦坡。 癫痫三十年,陀翁病痛缠身,如此一想,带状疱疹的神经痛当不足为虑。陀翁是个纵欲者,然淫欲产生纯洁,罪行产生伟大,这也深刻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茨威格有个奇喻,巴尔扎克如同几何图形一样充满规则,他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典型特征,是元素,具有元素的一切本质特征。甚至茨威格说巴尔扎克是可以计算某个人物对实际问题的回答,如同一道物理题。我想,巴尔扎克诚如牛顿。而陀翁的人物不屑于停下脚步,总是继续往前走,在苦难与罪恶中超越。陀翁所有结尾都是希腊悲剧的道德净化。不同于左拉自然主义死板刻画,陀翁是通过精神塑造身体,激情表达性格。莎陀比较也极有意思。莎认识到了存在混合而成,他把普通的事情,无关紧要的事情与宏伟重大之事杂然相陈,而陀则是分别把每一件事情提升到无限的领域。莎在肉体上认识世界,陀在精神上认识世界。陀充满艺术激情,这是天才,也是宿命。最终,他写下最后一句话:生活万岁。

《茨威格文集》读后感(三):中短篇大师,长篇灾难

如果说海明威的写作特点是做减法,那茨威格无疑是在做加法,海明威力求把句子里的形容词副词全部去掉,茨威格呢,会在一个句子里塞上50个形容词和副词。茨威格的写作手法很特殊,是华丽而冗繁的,极尽辞藻典故之能事,让人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为了描写一个景象,他能连用10个比喻写上半页纸,为了描写一段心里,他能连用20个比喻写上一页纸,当然他的比喻又是那么准确而恰当。茨威格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剖析是登峰造极的,完全达到心理学专家的程度,这一点上文坛几乎无出其右。然而他又是啰嗦的,一件事情翻来覆去来来回回生怕没有说清楚。打个比方,读茨威格的书有点像听小学老师讲课,为了告诉你一件事情,他会不厌其烦从各个角度给你讲,讲得自己都感动了。但是这样一来,也就丧失了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点:留白。茨威格的作品是没有留白的,不给读者任何喘息回味的时间和空间,一经开始就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而且故事充满悬念,让人很难猜到故事的发展方向,而结局几乎都是在文章的最后才揭晓,很有悬疑小说的感觉。在人物形象上茨威格选择的方式是主观的,这个人物的外貌,性格,习惯,都是他讲给你听,对人物的认识读者没有机会从对话和故事发展里面去逐渐清晰,因为一切话都让茨威格说完了,你能看到的人物形象就是他想让你看到的,如果你理解的不对,他会反复纠正你。茨威格就是通过这样复杂而特殊的方式完成了一篇又一篇作品,并一步步登上了世界文坛,成为了特点鲜明的作家。

整个文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中短篇小说集,第二部分是长篇人物传记《富歇传》,第三部分是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中短篇小说集,这部分无疑是大师级的,里面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火烧火燎的秘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马来狂人》等作品,都非常让人印象深刻,里面对人物心理的描绘细腻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故事的精彩程度也堪比侦探小说,但又比侦探小说更具文学艺术性。正是这些中短篇小说,让茨威格得以跻身文学大师之林。

长篇传记《富歇传》,这几乎是毁灭级的,我认为茨威格不适合写传记,他包含了太多的主观意见在里面,每讲述一件事情之前,茨威格会先用大量篇幅给你叙述这个人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他的心是多么卑鄙,他的手段是多么毒辣,事情还没说,先来个漫天大渲染,仿佛是在告诉你:看吧,接下来一个坏蛋要上场啦,这个坏蛋可是非常坏啊,你再找不出这样的坏蛋啦,他真的是世界上最坏的坏蛋啊,来了啊,这个坏蛋来了,睁大眼睛盯住,他来了!这样一来,本应作为传记主体的实事部分却扮演了配角,实事沦为了茨威格评价这个人的辅助材料,通篇都变成了茨威格对富歇这个人的人身攻击和道德审判。

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茨威格一生只发表了这一部长篇小说,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认为自己缺乏驾驭长篇小说的才华,我认为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准确的。这部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人物也很少,其实只能支撑中篇小说的篇幅,但是茨威格硬生生写成了长篇,这是不幸的。而他使用的方法就是我上文提到的无穷无尽的比喻和翻来覆去的描写,当一部作品没有足够的骨骼和血肉支撑,完全靠漂亮的羽毛来装饰的话,结果是灾难的。

每个作家都有自身的特点,有他擅长和不擅长的东西,茨威格无疑是伟大的,他在中短篇小说的成就是非凡的,他独特的视角,精准的描写,以及对战争,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他完全有资格被称为大师,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量的粉丝和崇拜者。可惜的是对心理学理解这样深刻的一位作家,却因为无休止的世界大战而丧失了对人生的希望,没有能挺过自己心理的那一关,最后自杀了,实在是让人唏嘘。

《茨威格文集》读后感(四):第一卷

普拉特尔的春天

普拉特尔,一名众人熟悉的贵妇和著名美女 ,印在一场赛马会上失约,穿上了普通妇女的衣服,在马会上面不被众人瞩目,而被一名大学生爱慕,重温以前的少女时代,第二天,她知道自己无法回头,这一天成为了她昏暗,阴郁生活的美好回忆。

十字勋章

在拿破仑时代,西班牙人反对法国占军,法国被迫撤军过程中,一名法国上校孤独一人为了生存下去,穿了一套西班牙士兵的服装,乞讨过日,戴着他的十字勋章,在最后一刻发现法国军队,由于激动忘记了自己穿着西班牙军服,被法国士兵乱枪打死,其实感觉还是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反战的情绪。

贵妇失宠

波旁公爵被褫夺公权,他的情人德.普里夫人被放逐,离开宫廷,区诺曼底古尔宾她的庄园里去,这两年之久其实是她在统治着整个法兰西,包括皇后是她让她上位的,朝中有权力的人大多是靠了她她以为这个流放只是几天,于是她假作镇定的离开了巴黎。第一天,她就像个小姑娘似的穿着洁白耀眼的裙子,在村里田野里嬉戏,捡麦穗,跳了这么久的假面舞会,终于可以回归自我,感觉幸福和充溢。然而第二天,她开始感觉孤独,过惯了热闹,让人巴结的日子,难以适应,她让人拿了书,弹钢琴,但是无济于事,她像只困兽给皇上王后大臣写信没有回应,神父不能拯救她,她找了神父的侄子当情人想要耍弄他,但是被自己的玩具砸得稀烂。最后她决定选择死亡,用自己搜刮的钱财,在当地办了一场一场的舞会,吸引了巴黎的权贵来到这里,但是最终她发现金钱也不能买到爱情,不能使她高高在上,为人嫉妒,为人羡慕,喝了毒药死了但是她很快的被人遗忘了。作者对于美丽得势女人的命运,悄悄的铺上了一条通往地狱的地毯。

夏日小故事

一个年老的人故地重游,讲述去年在同一个地方遇到一个16岁姑娘,闲着没事,就用年轻人方式给这个姑娘给了几封情书,姑娘以为有人暗恋她,变得爱打扮,敏感而美丽,但是慢慢的,老年人把自己也骗了,动了感情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情感其实是脆弱而又敏感,不要轻率的去触摸它。

家庭女教师

两个小女孩喜欢的家庭女教师喜欢上了主人家的奥托,怀孕了,奥托马上就找个借口溜走了,被小女孩的父母发现,女教师被赶走了。这类故事非常多,阶层的差别,最后终究就是被抛弃,女孩子的一生蒙羞于此,一辈子被人鄙视而堕落,当时闭塞的保守的社会,是的多少人成为了牺牲品。

夜色朦胧’

少男被一个不知道是谁的女孩亲吻,他以为是另外一个他喜欢的女孩,后来发现不是,从而影响了他一生的情感之路,再也找不到亲密的伴侣,变成了和爱情和女人再也没有关系的人,这种梦幻般的感情可能比现实更加的吸引人。

火烧火燎的秘密

一个花花公子勾引一个少妇结果被少妇的孩子识破,少妇和丈夫的感情很淡,所以心理上是愿意的,但是孩子几次三番想尽办法的打扰成功,回家后,孩子又成了母亲唯一的精神寄托。

马来狂人

一个贵妇人要求医生打胎,医生要求发生性行为,贵妇不愿意后到别处打胎致死,为了守住这个秘密,医生堕海和贵妇的棺材共死。作者有点疯狂和自我毁灭的感情之路,让人不能理解。

女人和大地

好像又是一个压抑的女孩把情感暂时寄托到一个陌生人身上,

看不见的珍藏

一个收藏家,用低廉的价格收藏了很多珍贵的物品,然后再德国通胀期间,开收藏店店老板去这个偏僻的小镇去看这个收藏家,他已经瞎了,老婆孩子为了生活已经把所有的藏品都出卖了,但是瞒着他,他依然幸福自豪的把这些假的珍藏品给收藏店老板展示,应该是直到死去未知真相。人有时候可能最求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真相。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一个女人在旅行时,发现有对夫妻中的女主人不顾两个孩子和一名之认识几小时的男人私奔,她想起自己的一件不能见人的往事而开始陈述,她丈夫死后,生活完全没有寄托到处旅行,在一个赌场遇到了一个男孩子,赌输了想去自杀,她收留了她,和他过了一个晚上用自己的身体让男孩感受到人间还有温暖去挽救他,男孩答应拿了她给的旅费回家重新做人,女人非常的成就感,以为挽救了一个灵魂,结果第二天发现那个男孩还是拿了她给的旅费在赌场上,女人伤心绝望,昨晚甚至还动了和男孩共同生活的念头,但是男孩在赌场上完全忘了这一切,反而非常的厌恶她。女人对这段往事非常的内疚,以为自己动了不道德的念头。直到这件事的发生,她原谅了自己。

《茨威格文集》读后感(五):茨威格文集——帮你理解你不理解的自己

《茨威格文集》为了翻译也值得一看

一次意外买下的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上中下三卷的版本,张玉书先生翻译的。买下它真的是个意外,因为一来这么大部头的书我一直很畏惧,二来我虽然喜爱茨威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布达佩斯大饭店》,我高中语文老师送我的那本《人类群星闪耀时》我至今未读完。

读完这套《茨威格文集》之后,我意识到我之前一直没读完的主要原因,是翻译问题。

这也是我首先感到必须力推本书的第一大原因,翻译太棒了。文笔优美而流畅,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文字的美感,也适可而止地保留了原文作为一种“外文”的气质。我并未学过德语,所以无从谈起这本的原作和译文对比如何如何,但至少读的时候我就明显的感到翻译的优质。

有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我身边的人不怎么读小说,或者认为这是堕落的消遣。而且有一段时间一来,我也发现我很久没有接触文学性的文字了。以至于我开始读这套书的时候有一些不适应,我不断地在想“我在干什么?我从这个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我为什么要读这个?”

但也恰恰是这些问题,这些功利性的问题,与文学的意义背道而驰。

我们为什么还要读文学?提炼中心思想升华主旨都是中学阅读理解的套路。文学不是让你学到什么,而是让你感到什么。

普通的小说带来片刻的欢愉,优秀的文学则带来深远的感悟。它们都是感受,相对于如今我们追求的“学习的功利性”,你仍不能说感受是无用而堕落的,感受意味着文字能带来力量。

其实茨威格的大多数小说内容,好像都是在说爱情、情欲,情节都是暗恋、婚外恋,因此是堕落而下流的,其对于女性在情感中挣扎的描写竟然还成为了一些人指控的“反女权”。

但我的观点恰恰相反,茨威格的思想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很深(他和佛洛依德可是好朋友呀),而他的作品也以心理描写著称。所以情欲才是他作品里频频出现的元素,情欲才是人,写人必须写情。

他对于情感的剖析与歌颂从不落于庸俗,因为他总是在完整地呈现人的情感的复杂性。无论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混合着痴狂、自卑、愤恨、坚强与痴狂的暗恋,还是《马来狂人》中出于爱与愧疚的陪伴,亦或是《火烧火燎的秘密》中狡黠的孩子对母亲的保护、占有、争夺。读者在道德层面对故事的评判,会在这细腻的情感剖析所触发的自省前显得微不足道,这些故事中的情感挣扎太容易让人代入了,我们不必置于那个时代、那个地点、那个角色,因为我们都感受着同样的感受。

是的,在百感交集的春节,我竟然又突然发现,茨威格文集好像连过年时的亲戚都能分析,

姑且摘抄几句睿智而有趣的:

#在如今的北上广也是

#这里原文描述的是象棋,但是,嘿,麻将也是个古老的智慧游戏啊

#这里说的是主人公好像很轻浮,但这是贬义吗?我认为不是。这是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生气勃勃啊,丧啊丧只会孤注生不是吗?

#此篇其实想讲两种同情心,主人公被这种无谓的同情时刻的折磨着。很无用、很无奈、却很对。

最后几句全都摘自《心灵的焦灼》实在是因为这本太好了。

惜字如金的茨威格从来不喜欢写长篇,他认为文字的臃肿是一种罪过。但我感觉他是低估了自己文字的魅力,事实上他的长篇更加引人入胜。

这套《茨威格文集》第一卷是短篇合集,个人觉得读来好像每篇都点到为止,差点意思。

第二卷是中篇《象棋的故事》和一篇《福歇传》,都是名篇,但也都极为精简。

而第三卷则是他少有的长篇《心灵的焦灼》,但也是这篇让人读来尤为酣畅,情节展开的更长,心理描写得更细。而且作为一篇“长篇”,其实也并不长,文字十分简练而隽永,很快就能读完。

当然,我感觉茨威格现在不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成为热门作家的。现在很多人和之后的更多人还是会觉得读小说毫无价值。

不定期的每月书评

不定期的日常吐槽

欢迎关注我的小小公众号:蟹柳先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