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拙匠随笔的读后感大全

拙匠随笔的读后感大全

《拙匠随笔》是一本由梁思成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拙匠随笔》读后感(一):仰望大师的身影

对于梁思成,心生的好奇早就有了;因为他是梁启超的儿子,因为他的夫人是林徽因,因为他是著名的营造社发起人,因为他是个有名的学者,也因为好多的民国旧事中都有他的身影,是的,大师的身影。

读他的文字还是第一次。虽然不是建筑学的,然而读过文字后,便能感到其通俗易懂,比喻生动切贴,丝毫没有让一个门外汉感到学术的艰深;他用词平易近人,娓娓道来,有理有据;思路清晰,逻辑通达,层次明辩;短短一篇文章就能说明白一个主题,专业又没有令人高不可攀,读来还能激发读者起对古今建筑学的了解和兴趣,这其中自然包含了很多交叉的学科,包罗万象,既有专业的深度,也有学识的广博,历史文学艺术统筹规划土木等等全都涉及。除了上述那些生动的科普性文字以外,书内的插图也是非常好看。那些作者通过大量调研后手绘的图画,既是珍贵的学术资料,也是我们欣赏古今中外建筑的艺术指导,还有中英文的图列对照,是很好的图解说明。

也许大家对梁思成关于现代城市的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的观点、建议与思路早就如雷贯耳。在这本书中,就收录了关于北京的城市规划、古城墙的保护等几篇文章,能让大家有机会看到一个好的规划应该要考虑到的因素和对于长远发展应该具备的前瞻性眼光;假如对照我们现今城市建设的弊病,很多方面还是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对于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文化保护方面的工作者更应借鉴其中的理念与思考,在作出规划与付诸行动之前、科学合理地权衡利弊,从而更好地、长远地、持续地发展。

书中收录的对我国古代建筑的阐述也十分精彩,宫殿庙宇,各种佛塔,桥梁庭院,还有风景区的点缀和辅助设施、风格等。对于读者欣赏优秀的建筑和设计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喜欢作者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做每一件事认真负责的态度,比如对天安门广场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方案的建议,对东北大学建筑系首届毕业生的寄语,对西方建筑和重要理论的认识与借鉴,对统筹考虑和持续发展的远见……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不仅有丰富的学识,更有高尚的道德和艺术的鉴赏力,读完这些文字,令人更加钦佩和仰慕!

《拙匠随笔》读后感(二):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

拙匠,多好的一个词语,用于一代名家——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梁思成的身上,不是贬义词,而是赞誉。匠人,了不起的手艺人,匠人精神越发备受人尊重。《拙匠随笔》这本书,就是一代大师,用他的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染思成先生以随笔的方式,漫谈中国的建筑,文笔优美,深入浅出,言之有物。这是一本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优秀读物。如我,对建筑毫不知情的人,读后方觉得建筑,城市建设原来如此意义重大,古代建筑原来如此有价值。这本书收入梁先生的8篇科普作品,另外还收入1950年写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关于建筑,关于建筑师如何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梁思成深入浅出地讲解,让我们懂得了建筑的精髓。这是一门综合学科,建筑需要实用性,艺术性相结合,经济性更是必不可少的。建筑在需要实用的基础上需要美感,不仅自己独立是美的,而且和周围的环境也要和谐的。印象深刻的是他讲了颐和园的长廊,说如果一个柱子一个样子,那会是什么效果呢?同时画出了一会扭转的柱子,一会是方形的,一会又是圆形的……看起来非常搞怪。而我们真正的长廊,是千篇一律同时却又千变万化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梁思成讲到建筑不仅需要“博”,而且需要“精”,讲出了“精”与“博”并不矛盾的原因。讲了中国建筑的特点,也讲了建筑和建筑的艺术。举出中国建筑的很多事例,尤其是北京城的一些建筑。

他与林徽因走遍中国山山水水,调查中国的各类建筑,付出的心血无法测量。为了保护北京的城墙,他不惜得罪人,他多次上书,最终保护挽救了北海的团城。可惜北京城墙没有保存下来,的确是一大损失。

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建筑学家把自己了解的关于建筑的知识写下来,普及。由于年代距今很久远,可以看出里面有一些文字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背景的。我想如果梁思成生活在现代,就不用顾虑太多了,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的思想。不得不说执政人如果有远见,那么一段历史就将重新改写,但历史是回不去的,我们只能通过文字,留存下那些见证。

大家(梁思成)写给大家(我们读者)看的书,值得一看。

《拙匠随笔》读后感(三):吴良镛:《拙匠随笔》的随笔

前些年,有位年迈的国外建筑学者对我说,他由于年龄关系,具体的业务少了,致力于为某报建筑论坛专栏写稿。他发现,这类文章读者多,社会影响大,超过一般学术论文,他对自己新“领域”的开拓,欣然自得,信心甚足。当时,我只一听而过,并未去多想。 尔后,在编纂《梁思成文集》时,看到梁先生晚年的文章,特别是重读《拙匠随笔》之后,仍深有启发。文章不长,深入浅出,言之有物,立论清新。这些文章在当时就受到社会注意,我记得梁先生告诉过我,某日在机场,会到周恩来总理,因为各有不同的客人,还是总理发现了他,从他身后走上来,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的《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一文,我看了,写得很好!这类文章,以后不妨多写。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其实不止周总理看了很欣赏,其他如《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浅释统一变化规律,给予我们建筑教师的印象也是很深的,并常为人所引用。重读之余,我倒想起前面所说的那位国外建筑师的话来,我深感建筑是社会事业,它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也要求社会对建筑的广泛了解和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建筑的介绍与评论,目的就很明显了。 梁先生当时列了一张单子,计划先写10篇,每篇有一个主题,从建筑是什么开篇,内容也少不了一些典故,题目甚至来一点噱头。例如《从“燕用”——不祥的谶语说起》一文,从宋代汴京的建设与金中都建设,将开封的一些宫殿建筑构件搬到北京来,说到装配式建筑与近代建筑施工等,以几件具体的事看建筑发展之线索。梁先生说“题目新颖,人家一见就要看下去”,实际效果也正是如此。 “随笔”所写,都是他长期思考的问题,说古论今,旁征博引,写起来却一气呵成。他重视插图,都是亲自动手画,像颐和园长廊一幅,一再更改,画完颇为得意,可惜原稿遗失,《梁思成文集》所刊的是别人摹写(附带说一句,他还想自己专为青少年描画一本中国建筑发展的“小人书”,也是出于普及建筑文化的用意,但未能实现)。这建筑随笔的写出,是他以火炽的热情,阐述建筑科学及建筑艺术的重要性的又一努力。可惜像这样的学术小品后来也和《燕山夜话》的下场一样,中途停顿、窒息了。 这些年来,讨论建筑的随笔杂文之类的文章多了起来,老年专家如张开济、陈从周先生等就写了不少雅俗共赏的随笔,吸引不少晚报的读者。中青年专家也陆续涌出,这是建筑思想活跃的表现,对推动学术讨论,普及提高中国建筑科学与艺术水平作用很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是城乡的主人,我们应当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将我们的服务对象——城乡的主人,对建筑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建设报》的编者有鉴于此,拟恢复“拙匠随笔”专栏,既是“拙匠”随笔,当然还是由“匠人”来写,只是从一家发展到百家,从一位老年的建筑工作者个人孜孜奋战,发展为老中青参加的建筑论坛与普及建筑科学园地,这是饶有意义的。编者要我开篇,爰将梁先生撰文经过,及我所想附记于上。我的文章一写就长,这是不足为训的。

1987年7月25日

于中东上空

《拙匠随笔》读后感(四):拙匠

说到梁思成,大家往往想到的是他与林徽因、徐志摩乃至金岳霖之间的轶事,他的显赫身世,却往往忽略他是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他参与了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他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著作等身对于中国建筑学的居功至伟,而这本《拙匠随笔》就从另外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一代宗师治学之严谨,态度之谦和,文笔之优美。

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拙匠随笔、城市与规划、建筑闲谈。选取了梁思成先生不同时期对于建筑学各个方面的文章,既有关于建筑师是如何工作的问题,也有对于祖国建筑以及建筑特点的介绍,既有对于市镇的体系秩序的探讨,也有关于北京城城市布局的的建议,既有关于建筑美的基本知识,也有对于新时代新建筑特点的探索,既有对于中国未来建筑系以及建筑学子的殷殷期望,也有对于巨匠达芬奇设计理念与精神的赞赏之情,使读者对于古老中国遗留下来的建筑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建筑实践中,他既注重中国古建筑的美感,也强调实用性与创新,其中对于北京城的规划、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长安街规划,蕴含了作者做为一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的苦心、情怀与使命感。而他所提出的对于北京城市规划的探讨、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城墙存废问题,分析细致,立论精妙,其中蕴含的建筑与规划理念在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来看,依然是高屋建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或许梁思成先生对于达芬奇的赞赏是源出有因的,因为他们对于艺术与建筑的理解,都是具有前瞻性的,超前的,所以纵然当时无法实践,在今日看来,尚有馀香。

因为这一套是大家小书系列,所以作者讲述的也是浅显易懂,且格外生动有趣,作者讲述我们民族的营造法式以“燕用”的典故引入,分析北京天宁寺塔的建筑节奏与韵律就引入音符与五线谱来说明,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引入了非常生动的图说,梁思成先生对于各种知识的交融与随手拈来,背后是一个大家对于学问“博”而“精”的追求,对于古建筑孜孜不倦的真正热爱。而这本书选取的均为作者从归国之后的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作品,就像剖开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横断面,无意中,成就了那个时期中国建筑现状的精彩白描。

作者自称拙匠,但是在书中他的一篇文章的副标题中,提到修复古建筑要‘有若无,实若虚,大智若愚’,而大巧若拙似可形容梁思成先生,在所有这些文字中,一位以中国建筑、城市规划、人民安居为己任的大师形象跃然纸上,而在任何时代,我们或许都需要这样的虚、无与拙匠精神。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拙匠随笔》读后感(五):活在他人阴影里的大师

在现代中国,曾经有过这么一个男人,他本人在某一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本身就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超级大师,但就在国民中的知名度而言,他却始终活在几位至亲的阴影里:父亲是戊戌变法的灵魂人物之一,退出政治舞台后潜心学术,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妻子是民国时期的大才女,也是著名建筑师,所作《你是人间四月天》广为传诵,而其与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一段绯闻则最为公众所知;岳丈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也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治家。

这个人就是梁思成,他是梁启超的长子,是林徽因的丈夫,是林长民的女婿,而他本人则是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作为建筑历史学家,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书,开辟了对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是这门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作为建筑教育家,他回国后一手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后来又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作为建筑师,他是联合国大厦的设计顾问,曾经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的设计。他对于保护古建筑用力最大,他在平津战役前夕,绘制《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使北平古迹免受炮击。在后来北京古城墙的存废上力主保护,可惜没有实现。著名汉学家李约瑟曾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这样一位杰超级大牛人,活在父亲的阴影里吧无可选择,活在爱人和岳丈的阴影里吧因为爱情,但他还活在情敌的阴影里——被怀疑其夫人林徽因实际上爱的是才华横溢的徐志摩,之所以嫁给梁思成只不过是出于现实的选择,而非爱情,这就让人难以接受了。并不是替他鸣不平,而是求诸事实真相:如果我们对他与林的婚姻认真分析,就会发现梁、林二人本来就门当户对,且志趣相投,都喜欢建筑,又一同在美国留学数年,相互之间十分默契,也彼此依赖。更为重要的是,梁思成并非只是一个书呆子、老学究式的人物,而是性格温和,博学儒雅,极富人格魅力。

这并不是对梁思成先生的什么溢美之词,而是我阅读这本《拙匠随笔》后得出的结论。第一,梁思成先生专业水准无可置疑,对于建筑学上的东西能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清楚,深入浅出、言之有物。把简单的东西弄得复杂不是本事,而把复杂的东西解释得简单才是真功夫。比如我所在的城市,单栋的建筑不能说不美,与北京、上海的没什么差别,但就是一眼看去整个城市拥挤不堪,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以前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是相互协调的问题——单独一栋楼可能不错,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就达不到原来的效果。第二,梁思城先生学识非常渊博,书中对于很多名人典故、艺术名作等往往信手年拈来,不着一点痕迹。在解释建筑的节奏和韵律时,就把北京天宁寺塔的节奏作了分析,而且直接配上了五线谱作对照,可见其艺术修养之高。第三,梁思成先生极为幽默,按理说这样一本介绍建筑学的书,一板一眼地写就成了,但梁先生写得却很是生动,用了很多比喻,象把“建筑”比作“文章”,把建筑的内部构造比作人的五脏六腑等等,让整本书读来生动有趣。第四,梁思成先生非常有责任感,从他绘制《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到后来为了保护北京古城墙而奔走呼号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胸怀天下、有大情怀的男人。有了这几样,还怕女人不动心吗?!

事实上,我所谓的阴影,也只是就在社会大众中的知名度而言,如果在专业领域,梁思成先生则不在任何人的阴影之后,更是开辟了一个崭新领域的一代宗师。而随着历史的远去,那些花边新闻式的陈年旧事大概不再会有多少人记得或者感兴趣,但梁思成先生的杰出贡献则是永垂史册的。我相信,若干年后他再被后人提起的时候,将不再会是“某某人的儿子、某某人的丈夫”,而只是他自己,而只是他的历史贡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