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城市与狗》经典读后感有感

《城市与狗》经典读后感有感

《城市与狗》是一本由[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与狗》读后感(一):城市与狗

我一向厌恶凌霸者,但是美洲豹最后让我改观了。他不是那种传统的暴君,拥护他的那些人才是愚蠢的。开始五年级学生要对他们洗礼,是美洲豹提出成立圈子,保护了大家。诗人举报圈子以后,美洲豹忍下全部猜疑和暴力,没有说出自己不是告密者这件事。 上课的时候,阿尔贝托觉得,美洲豹不是被所有人孤立,而是他在“冷落我们”,他在惩罚全班。美洲豹看清了那些人的真面目,并不屑与他们为伍。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是玛尔巴贝阿达,这只狗在军事学院受尽欺负,博阿说会收养她,但愿他真的能好好对待这条狗。 我同情甘博亚中尉,诗人告密以后,他是唯一认真对待的人,其他人,也许这个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但我仍然愤懑,觉得他们不过是敷衍了事。 上尉说,要让法律适应事物。固执不是好品德。问心无愧能上天堂,但是不一定能晋升。 像北岛说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城市与狗》读后感(二):出色的“青春”小说

优秀的“青春”小说

看了略萨的绿房子再来看城市与狗的,城市与狗的人物比绿房子少多了,情节也比绿房子流畅,所以阅读起来没有什么难度。

1、可能相对有些障碍的地方在于整本小说中穿插了“美洲豹”、“诗人”、“奴隶”的自述,都是这几个主要人物的童年经历。略萨喜欢福克纳,在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里也有这样的结构,首先进入一段故事,然后镜头一转回到主人公的出身与童年。略萨当然不仅仅是对福克纳的简单复制,他使用的比福克纳更精细更精巧,每段字数的长度也把握的很好。

2、略萨最用力写的还是“美洲豹”这个人物,他虽然写的很克制,但我们还是能读出他对“美洲豹”的深深关怀。“美洲豹”谈不上是什么正面角色,可我们是可以真真实实看到他一步步“堕落的”。他被叛徒伤过,所以他对忠诚有变态的要求,那种固执是很“迷人的”(大概是我们都做不到所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美洲豹的某些部分是“我们”所向往的。)

3、“诗人”这个人物很有意思,看完了小说可以仔细琢磨琢磨这个人物,再仔细琢磨琢磨“奴隶”之死。城市与狗虽然不很深(相较于很多纯文学作品),但依然是可以引起一点思考的。

4、城市与狗的结尾很好,可以多读几遍。不仅在情节上有反高潮的意味,在技术上通过对话进入一种时空交错的状态,在结尾又再次回到对话之中。这有点像是意识流的变革形式,前面提到在书中的很多地方略萨插进了自述,而在一些部分不仅是段落在交替时空,对话的上一句和下一句都在交错时空,略萨的精妙之处在于他将这些在不同时空的对话有目的的组合在一起,甚至一些时候两个人像是在隔着时空对话。这一技巧在绿房子里得到大量的使用,而它如同十字绣一般交叉产生绚烂图案的魅力也得以真正体现。

《城市与狗》读后感(三):三个略萨

2017年读的第一本书,带来的体验竟如此的美妙。

这也是略萨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他在一家酒馆里开始创作这部作品时,才二十二岁,三年以后在巴黎的一处顶楼里完成了它。他在这本书里,显示了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对节奏的超强控制,以及不可遏止的创作热情。他的天才是毋庸置疑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福克纳发明了多视角叙述的方法,比如《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都是多视角叙述,而略萨在《城市与狗》中也采用了这种方式。他自己也坦承非常钦佩福克纳,我们也的确不难看出福克纳对他的深刻影响。

然而,略萨在采用这种方式时,又进行了富有个性的创造,不再是章节分明的福克纳式的多视角叙述,而是让多个视角相互穿插,往返于过去与今时之间。他也真是大胆,甚至开始的时候故意不交代过去是谁的过去,而是随着故事的推进,让答案自己浮现出来。这样处理,等于抛出一个一个谜题,制造出了一种悬疑的效果,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灵。

作者的写作技法如此令人赞叹,而其塑造人物的本领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他笔下的“奴隶”“诗人”“美洲豹”,都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或激起共鸣。

如果有人告诉我,这三个人,代表着三个略萨,我一定会相信他。倒不是说这三个人都一定是略萨的一个侧面,而是说,略萨本有成为他们当中任何一类人的可能。略萨是在为我们,或者为他本人,阐述他成长道路上的可能性,阐述他本可能会成为怎样的略萨。

他们的家庭环境很相似,“奴隶”的父母亲长期分居,他一直跟着母亲和姨妈生活,十来岁的时候,母亲才带着他去投奔他无比陌生的父亲。“诗人” 虽然对父亲不陌生,但是父亲热衷于嫖宿,与他母亲长期吵架。“美洲豹”干脆就没有父亲。

而略萨本人,也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里,长期跟着母亲生活。

“奴隶”“诗人”“美洲豹”,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却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个性。

“奴隶” 这个形象,最有艺术感染力,他从小就胆怯、忧郁,与这个世界是疏离的,这种疏离感真正彻底地不可挽救,是从一个悲伤的时刻开始的。一天早上,母亲希望他能为前一晚上贸然闯入父母的房间而征求父亲的原谅,去求得父亲的欢心。而他父亲早就厌恶他的懦怯性格,深深地鄙夷他,昨晚又打了他。他只想躲避父亲,远远地躲避开来,现在母亲却要他做一条狗,主动去舔舐父亲大人的手。他在那一刻意识到母亲不是站在他这一头的。他是孤独的,从此变得更加谨慎、没有男子气。

父亲为了改造他,把他送进了军校,在那个拳头决定一切的环境里,他是被大家欺负的对象。在他身上撒尿,往他身上吐痰,时不时地揍他一顿。谁都揍他。后来“诗人”对他表现出一点温存,所以他把他当成了唯一的依靠。而当“诗人”表现得冷淡时,他也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点,他始终是一个人,没有人瞧得起,甚至都没人正眼看他。所以他只是为了获准外出,就告发了同学的不轨行径,而不觉得有丝毫的不妥和羞愧。

他的结局真是令人唏嘘,被“美洲豹”出于报复的目的枪杀了。“美洲豹”的个性是暴戾的、嚣张的、不可一世的,所有人都在他的淫威恫吓之下。他简直是一个严厉的独断专行的家长。

“美洲豹”其实也是孤独的,他在军校里同样没有朋友,他只有盟友和追随者。

“诗人”是唯一对“奴隶”表现出温存的人,当所有人都相信,或者愿意相信“奴隶”是由于不慎,致使自己杀了自己的时候,只有“诗人”不肯接受这个说法。他一下子就判断出是“美洲豹”搞的鬼。但是学校的权力阶层不允许有人质疑:怎么可能会发生这种无稽的事呢?如果你相信发生了,那么一定是你有问题,故意损害学校声誉。

就是因为生动地写出了权力阶层的嘴脸,所以这本书才成为禁书的吧。略萨一出手就是禁书,也实在是了不起。

《城市与狗》读后感(四):一条狗的独白

记得还是在大学一年级时,我可能是二十岁,也好像是二十一岁,我不太清楚了,反正是很年轻,稚气未脱,满脑子的宏图大志和锦绣未来。那一天我已经放了寒假,回到了故乡偏僻的小镇上,街上人烟寥寥,寒气逼人。我站在阁楼里,望着窗外雾气不停降落在一排光秃秃的梧桐树上。我觉得再也忍受不了这死气沉沉,于是转过身子,对站在一旁的姐姐说:“总有一天,我会逃离这个破败、萧条又一无是处的停尸房。”接着,我拿出一个笔记本,指着它说:“瞧!我正在写作,我会成为一名作家。这是我的第一本小说,她回顾了我的整个青春年华。”

当然,少年总是无知的。他们不知道阶级差异,不承认出身的重要,以为凭着一身的蛮力,只要努力追寻,就能得到世界上他想要的一切。也许是被深爱的女友一脚踢开,转身追随富家公子而去;也许是被一个蠢货仅仅靠着父母的威力就成了你的上级,而你,前不久还为了得到这个位置挑灯奋战,夜不能寐。总之,只有呛过一两口水,被一两次浪花狠狠地打在滩头,他才能睁开眼睛看清现实。然后像一条被打伤了的公狗,把身体蜷成一团,乖乖地待在他本来才应该生活的地方。

没错,我就是那条狗。尤其在读了略萨的黑色青春小说《城市与狗》之后更有此感。

故事以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为背景,家长认为这是锻炼孩子男子气概和良好品行的地方,而实际上却宛如一个小型社会,抽烟、喝酒、偷盗、抢劫、嫖娼、黑市每天都有,每天都在发生。小说从“美洲豹”的“圈子”策划偷窃化学考卷贩售试题开始,这一偷窃行为被学校当局发现,责令小偷自首,否则全班周末不得回家。后来,“奴隶”为了见到心爱的姑娘特莱莎而检举了卡瓦。“美洲豹”发誓:一定要查出告密者。不久,在一次实弹演习中,“奴隶”便被开枪打死。他的好朋友阿尔贝托不堪心灵的重负,向当局挺身而出......

故事的最后,丑闻被学校当局掩盖,几个与该事件有关的五年级学生毕业离校,开始过上了属于他们那个阶层的正常人的生活。对“奴隶”阿拉纳,每个人都选择了遗忘。中尉甘博亚说:一连的每个人他都记得,唯独他,回忆不起他什么样子、冲锋时什么姿态;阿尔贝托想:我一定用功读书当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回国以后,和爸爸一起工作,也要有一辆高级轿车、一幢带游泳池的住宅。我要和玛尔塞拉结婚,当一个唐璜。每个周末都去格瑞.玻利瓦尔跳舞,还要到处旅游。几年以后,我一点也不会记得曾经在莱昂西奥.普拉多待过了;而特莱莎的反应更让人唏嘘,当阿尔贝托情绪低落、泪流满面地给她讲“奴隶”的死讯时,奴隶是因为她才会死的,她得出的结论却是(可耻又令人悲伤):他(指阿尔贝托)爱上了另外一个姑娘,可是不敢告诉我,因为我请他吃了午饭。

小说的名字是《城市与狗》,城市当然是指秘鲁的利马,那么狗呢?书中有多次对一条名为玛尔巴贝巴达的母狗的描写。它象征着什么?这条母狗生活在这群士官生之间,每天都吃不饱,被这群士官生捉弄,被人把虱子扔在身上致使毛皮脱落,又被人用辣椒油泼在掉落毛皮的身上,最后还被人用手活活把后腿掰断。可奇怪的是,它一次都没有反抗,它逆来顺受,忍耐所有的痛苦,还要为了一块吃剩的果皮对给它施暴的人摇摇尾巴,俯首系颈表示亲热。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狗啊?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博阿说过要养它,可到底也没有写到关于这条狗有怎样的未来。突然就消失的,可能是死了吧!

多么可怜不是吗?请你告诉我:那一个人没有必须要忍受的屈辱、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那一个人没有想这条母狗一样,活过又死了?城市与狗其实是在讲城市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故事,只不过这人与狗太像,有时候分不清你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