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冒名顶替综合征》读后感精选

《冒名顶替综合征》读后感精选

《冒名顶替综合征》是一本由[德] 米夏艾拉·穆逖兮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202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冒名顶替综合征》读后感(一):冒名顶替综合征

一个颇让人感到费解的事情是,有些人明明非常的优秀,却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而有些人明明非常的普通,却又非常的自信。 最近我读了《冒名顶替综合征》这本书,这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向我们展现了某些心理学方法。对于那些总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好的人来讲,这些方法是非常有价值的。

不管自己在别人眼中有多优秀,总觉得还是不够好,不值得眼前的一切。这种仿佛冒名顶替了他人的成就,时刻担心被戳穿的心理,叫作“冒名顶替综合征”。 有些时候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好像自己并不配获得某些荣誉。我会觉得自己完全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没有什么优点可言。 当我获得了某次认可之后,我会觉得自己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因为我会在下一次相似的场景中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觉得自己必须还做的那么好。 生活的烦恼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出现了某些偏差。我们错误的估计了某些事情的重要性,或者是对某些人产生了一些误解,这些都有可能会导致一些烦恼的出现。 作者提醒我们,如果有人比你优秀,并不意味着你能力欠佳。你可以观察一下,那人是否真的是在所有方面都比你优秀,还是只是在某一领域胜过你。 同样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有些时候尽管我们在某件事情的失败了,这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是无能的人。 我们不必事事追求完美,追求正确,只要自己的状态让自己感到是舒适的,在恰当的领域不断的保持一定的进步,就足够好了。

《冒名顶替综合征》读后感(二):消除自我怀疑|摆脱自我否定的陷阱

2023年的第八本书

总阅读时长:4小时(但是完成练习需要几周)

如果说恶毒皇后的魔镜是欺骗她,告诉他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让她陷入自负的境地,冒名顶替综合征这面镜子则是完全相反,让你看不到你自己身上的美好。它会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层面,分别是感知、评价、情感和行为。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会联想到在中国批评式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在小时候很容易出现一种过度谦虚的状态。不管别人夸赞我们什么,我们都会以最快的方式去否定,以至于自己经常觉得并没有对方说的那么好,自我价值感非常低。其实现在的我能意识到这是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但是因为已经固定化,所以一时之间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我把整本书分成了两个大类:认识了解什么是冒名顶替综合征和怎么通过练习改变自己的想法。

怎么判断你是否有冒名顶替综合征呢?冒名顶替者,他一般会呈现四种人格特征:内向,完美主义,神经质,自我价值感低。然后我建议可以重点看下第四章笔者有一个恶性循环模型,理解了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在各个环节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通过奥利弗和马拉两位主人公的故事作为每个小节开篇,然后慢慢传达出笔者的意图,很好的帮助理解,个人觉得这样的写作方式也很适合青少年去阅读。

练习的部分,有十八个练习清单,而且对应我们的四个层次,一步步递进帮我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通常会有以下三种情感,恐惧,羞耻和内疚,而这些情感我们都是从时事件结果上习得的,所以要想改变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里面有一个清单,叫我的100次成功,我整整想了一天,也只想出了33件事,可见我是多么的悲观。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慢慢地去体会,反复来回琢磨实践,当你能完整的做完它的时候,你会觉得突然心里很放松,可能还会觉得自己还是挺不错的呢。

要说欠缺的地方,我个人感觉部分观点重复输出,第一次看的时候会觉得有道理,看多了以后就反而不以为然了,反而把这些观点给弱化了。

建议结合阅读

阿德勒 《你的生命意味着什么》

《冒名顶替综合征》读后感(三):看完《冒名顶替综合征》才明白,不恰当的夸奖,也是语言暴力!

你有没有想过,夸奖孩子也有可能会毁了孩子?

仔细想想,你平时在夸奖孩子的时候,用的是什么句式,说的是哪几个字眼?

是“你真棒,你真聪明”,还是“你很努力,你真用心”?

豆瓣上曾有一位妈妈向网友求助,说自己的孩子从小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因此被贴上了“天才”的标签,一开始自己还很开心,认为夸奖会给孩子带来正向鼓励。

可等上了小学之后,她发现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做什么事都畏手畏脚,很害怕犯错误,也不爱积极和同学老师互动。

这位妈妈很疑惑,孩子现在的这种心态如何形成的呢?难道夸奖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吗?

随着网络的兴起,我们看了很多的育儿文章,知道教育孩子不能一昧的打压式教育,要和风细雨,要多多夸奖孩子,可是实践过后我们又发现,过度的夸奖不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小的压力?

这是为什么呢?

《冒名顶替综合征》这本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答案:

一个对于他的成长状态和能力而言过于伟大的角色,会让他在面对多次失败后产生自己“不够好”的基本信念。

结合上面这位妈妈的孩子来解读就是:“天才”这个标签意味着完美,事事都能行,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会遇见更多的人和事,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个时候,孩子发现自己不是“天才”了,有些事情他解决不了了,但是承认自己“不够聪明”实在是太难做到了,所以就干脆什么都不做,也就不会有失败了。

就这样,一位原本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孩子,就在一声声“你真棒!”“你真是个天才!”中变成了平庸之辈。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孩子需要肯定,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但一昧地夸奖“你真棒”“你真聪明”是很难起到激励作用的。

央视主持人康辉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当被贴上好孩子的标签后,会有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少了大胆尝试,自己丧失了很多东西。

《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作者米夏艾拉·穆逖兮在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奥利弗4岁时,父亲离家出走,母亲悲痛欲绝地躺在床上哭泣,看着母亲伤心的样子,他决定让自己变成一个大人,一个可以好好照顾自己和妈妈的大人。

于是他装作成熟,变得安静又稳重,只要能让母亲高兴,他做什么都可以。母亲看到他的变化,称赞他:真是妈妈的好儿子!

就这样,他以妈妈感受为中心的日子一转眼就到了十几岁,这些年来,他既是妈妈的儿子,也扮演妈妈丈夫的角色,这一切都是为了妈妈的那句“真是妈妈的好儿子”。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有了生理需求,当再次睡在母亲身边时,他没有感受到心安,而是害怕和矛盾。作为一名成年男性,他不想再当母亲的替身丈夫,但又害怕会让母亲失望,害怕自己不再是母亲的“好儿子”了。

长此以往,奥利弗变得患得患失,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摆脱这冒名顶替综合征。

在母亲的眼中,奥利弗确实是个好孩子,他有儿子的乖巧,也有丈夫的担当。可对于奥利弗自己来说,他所做的事其实是超出了他年龄以外的成熟,他背负了他这个年龄段不该背负的责任。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像盖高塔,孩子自己盖了第一层,父母便觉得他努努力还可以盖到第二层。等孩子真正盖好了第二层,父母又会觉得第三层也应该不在话下。

如此越垒越高,表面上看起来高塔很坚固,但实际上孩子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要是有一天,我无法再达到他们的期望,那是不是会让他们失望?他们会不会觉得我不够好?

关于教育孩子,有这样一句话:不适当的夸奖,是一种隐形暴力。

那么,什么样的夸奖叫不恰当的呢?

把表扬和事情成败挂钩的夸奖,比如做对了题目就称赞,做错了题目就批评,这样孩子就会以对错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把表扬和天赋挂钩的夸奖,比如经常夸赞孩子:你真聪明,你是个天才。长此以往,孩子们就有可能为了保住“天才”“聪明”等标签而逃避挑战,因为做了有可能失败,但不做一定不会失败。

把表扬和浮于表面挂钩的夸奖,比如孩子需要你的意见时,你只是敷衍地说:嗯,做得不错,而没有具体地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错。这样虽然也是表扬了孩子,但却没有落到实处。

阿德勒说:“每一个孩子都有追求优越的天性。”一句落到实处的,恰到好处的夸奖,能让孩子看见父母的真心,也能真正激励到孩子。”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在想,那么什么样的夸奖才是恰到好处的呢?

简单来说,就是别表扬结果,要表扬努力和过程;别表扬天赋,要表扬用心和真诚;别浮于表面,要发自内心。

孙俪曾有一次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与儿子等等的日常。

家里规定了周一到周五不能玩游戏,可等等还是玩了,这本身就是等等违背了约定,但是孙俪为什么还要奖励他呢?

因为等等很诚实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没有推诿责任。

这就是奖励的原因所在,你虽然做错了事,但你没有撒谎,这种品质是值得表扬的。所以孙俪的这一行为就是在夸奖等等的诚实。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im Taylor认为:只有基于现实的称赞,孩子自己才可以建立他们的能力感,才能给孩子发展能力提供了具体的指引。

学会恰当地夸奖孩子,确实是一门不易学会的课程,因为孩子的成长充满了千变万化。

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习的,可能并不是给孩子贴标签、定目标、看结果,而是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每一步脚印、每一次努力、每一分用心我们都看见了。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