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民国清流2》读后感锦集

《民国清流2》读后感锦集

《民国清流2》是一本由汪兆骞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清流2》读后感(一):《民国清流》

《民国清流》

“早年民间,清流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飞蛾扑火式的文化壮举,写就了中国'士'的短暂而辉煌、灿烂的人文精神传奇与文化梦想的挽歌。”

打卡以来读的第一本书是《民国校长》,蔡元培等老先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看到了这本书的时候,就想从文人的角度去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鲁迅。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文思革,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一个用笔骂醒中国人的革命家。他激进,他爱国,他有一腔热血。但他心胸狭窄。他不知恩图报。他有很多缺点,在以前读他的文章的时候我都是不知道的。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完美的个体。所以,感谢这个鲁迅,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人性的混合体。

蔡元培,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个老校长。有的时候觉得他有点傲娇,动不动就以辞职来要挟。转念一想,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似乎没有了。永远佩服和敬爱这位老人。

胡适、李大钊等人,初读一遍,记不清他们做了什么事。但在那样一个年代,他们没有甘于平庸,他们用笔用报传递自己的想法。他们是勇敢的。此外,每个人的政治主张都不相同的时候,他们还能互帮互助。政治上的分歧没有影响到他们友谊的巨轮。

笔芯蔡元培老先生❤️

《民国清流2》读后感(二):2017-01-04 账号同步

《民国清流》

“早年民间,清流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飞蛾扑火式的文化壮举,写就了中国'士'的短暂而辉煌、灿烂的人文精神传奇与文化梦想的挽歌。”

打卡以来读的第一本书是《民国校长》,蔡元培等老先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看到了这本书的时候,就想从文人的角度去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鲁迅。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文思革,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一个用笔骂醒中国人的革命家。他激进,他爱国,他有一腔热血。但他心胸狭窄。他不知恩图报。他有很多缺点,在以前读他的文章的时候我都是不知道的。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完美的个体。所以,感谢这个鲁迅,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人性的混合体。

蔡元培,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个老校长。有的时候觉得他有点傲娇,动不动就以辞职来要挟。转念一想,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似乎没有了。永远佩服和敬爱这位老人。

胡适、李大钊等人,初读一遍,记不清他们做了什么事。但在那样一个年代,他们没有甘于平庸,他们用笔用报传递自己的想法。他们是勇敢的。此外,每个人的政治主张都不相同的时候,他们还能互帮互助。政治上的分歧没有影响到他们友谊的巨轮。

笔芯蔡元培老先生❤️

《民国清流2》读后感(三):著名作家张抗抗、王跃文、梁晓声、何建明、张颐武、叶廷芳及南方都市报、凤凰周刊力荐《民国清流》

社会各界对汪兆骞民国系列丛书的好评——

著名作家王跃文:

汪兆骞老师深谙《左传》笔法,其《民国清流》依照编年剪裁民国历史,将人物置于云诡波谲的大事件大冲突中摹形刻画,以史家手眼钩沉实录,以文学笔墨传神写照,于人物书写中别嫌疑,于叙事中富褒贬,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援史明志,其为士人清流招魂之深情苦心,令人感佩。

著名作家梁晓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镜,躬身自照,可助当下文化知识分子警鉴省思,保持立言、立行、立书、立品之原则与底线。重要的是对史事、史人做的评说须力求公正客观。而本书作者做到了,值得一赞,更值得一读,有可敬的文史价值。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

汪先生最近一连出了好几本书,都是系统地梳理民国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打个比喻,民国就像一艘沉没的豪华巨轮,上面有无数宝藏值得我们挖掘。汪先生的这套民国系列就在为我们打捞这些宝藏。对我们这个年龄段及以下的人来说,读这本书(《文坛亦江湖》)都是一种补课。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

《民国清流》这部书用汪兆骞老师这样士大夫的叙述,是精英文化的集中体现。本书有一种清朗感、优美感、知识感、历史感,是一部美文传记、文学传记、思想传记三合一的作品。本书不像一般的传记从头到尾只讲一个人,它讲的是一群人物,叙述角度非常具有难度和挑战性,足见汪老师的功底。中国那一代了不起的人,创造了一个时代,但他们的思想、行为、做人的方式,至今仍影响着今天的中国社会。

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

大时代成就大人物,大人物影响大时代。中国现代的源头是怎么回事,那段时间最关键。汪先生用跟王蒙等当代大文人交往的方式跟民国大文人对话、沟通,把大历史关键时期的那些关键人物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活,现场感很强,就像在我们旁边一样。像汪先生这样对民国时代进行描述,对民国时代知识分子和20世纪中国的命运做探讨,非常有价值。

著名文化学者叶廷芳:

为什么五四前后那段时间或者说民国时期能出现各种类型的大家?这个主题汪先生讲得很好。(《文坛亦江湖》)这本书勾勒了两种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一类以胡适为代表,胡适思想很先进,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别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另一类以鲁迅为代表,不同于胡适的宽容,鲁迅嫉恶如仇,对不同观点反唇相讥。

《南方都市报》:

《民国清流1》这部书详尽地记录了“五四”这一历史进程,能帮很多有志了解历史真相的人答疑解惑……汪兆骞先生的功德,就是真实再现了“五四”的现场。

《凤凰周刊》:

当汪兆骞老先生用明丽、晓畅的文笔,刻画这些有主意、有风骨、有本事的民国文化前辈时,清流澎湃,激荡鼓应,让人久久不能释卷……读者可以把这部书当成展示“五四”全貌的散文长卷来阅读,也可以把它当作诸位大师的集体传记,更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反思,我等应该怎样做一个文化人?

《民国清流2》读后感(四):民国清流之胡适的前半生①童年与青少年

《民国清流》四部曲中虽然描述了数十位饱学之士和上流精英,但作者汪兆骞无疑在胡适先生身上花的笔墨最多,贯穿始终。读完也令我对胡适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津津有味地翻看了李敖的旧作《胡适评传》,哪知20万字只是交代到胡适先生19岁,令人意犹未尽。李敖原本在序言里放言说“决定给他写一部十本的大传记,我要用这一百二三十万字的大传记,让‘死掉的人’重新‘活过来’。”结果写了一本后面就杳无踪影。

在《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里,汪用了三页半的篇幅就交代了胡适的童年与青少年,内容与李敖那20万字的叙述没有出入。但如果你对一个人产生了兴趣,对其的好奇与了解就事无巨细的多多益善的好,宛如追星。更何况李敖写书最喜欢做考据状,正如他的《胡适评传》,里面的注释内容就比正文还多,所有的论断皆有出处,又在注释中再做一次详尽的点评,让人看了也觉得过瘾。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般:“我所以不能放手写文学式的正文,而要坚固历史性的脚注,乃是因为有关胡适的基层史料工作还没有人做好。”

在描写胡适的童年和少年时,《民国清流》是这般拣其要而述之的。

其一:胡适12岁时从乡下来上海求学,进入梅溪学堂,因不懂上海话和没做过文章,被安排到初小的第五班。结果有一天教国文的沈先生上课时有段浅显的引文: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先生说这是《左传》的话,下课后胡适对先生说:“这个‘传曰’是《易经》的《系辞传》里的话,不是《左传》。”沈先生因此出题让胡适回座位写一篇作文,等胡适交卷后,读了他的作文,先生便把胡适领到二班去,就这样一天内胡适就连升了三级。

其二:受邹容《革命军》的影响而与同学写匿名信痛骂上海道,因此拒不参加上海道衙门的考试,离开梅溪学堂进入了澄衷学堂,在那读了严复的《天演论》和梁启超《新民说》等进步书籍,作了班长,后来因为学校开除了一名学生,胡适为之不平,与校方交涉被记大过,愤然离校。隔年15岁考入中国公学,那是革命人的基地,在校创办了《竞业旬报》,胡适从开始在上面撰写文章,逐渐成为主笔。这段经历培养了他独立思考、大胆说话、自由表达意见的习惯和能力。

其三:胡适18岁时中国新公学因政治原因被解散,他在精神和经济上遭遇危机,前途茫茫之际胡适陷于颓废之中,“连日百无聊赖,仅有打牌以自遣……”19岁初,因一夜大醉被车夫夺去了马褂帽子并推下车去,而他还在酒醉中脱了只鞋子追打巡捕因而被收监,第二天醒来已经是“头面皆泥”。经此一事,胡适幡然醒悟,在他的《四十自述》里说:“我没掉一滴眼泪,但我已经过了一次精神上的大转机。”因此闭门读书,并在当年六月到北京应试官费留美,八月就从上海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就读。

相对于《民国清流》里三页半的描述,李敖的《胡适评传》则详尽多了,也因着这些细致的还原,让人更明白胡适之所以成为胡适与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确是密不可分的。

先回顾其童年。

胡适的父亲之前有两任太太先后都死了,最后娶了小他32岁的穷苦人家的女儿冯顺弟做填房,而这个少女嫁过去时才16岁,两年多后为他生了第四个儿子,也是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在胡适三岁多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

因父亲去世后留下的遗言,认为这个儿子天资聪颖应令其读书,才有后来尽管家贫其母坚持让儿子继续求学的决心。

胡适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大哥败家吸鸦片赌博,常拿家中物去典当,到处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都有一大群讨债人来家坐在客厅上不肯走,都要母亲去央求邻居借点钱打发之后大哥才回来,因为是过年母亲从不露一点怒气,胡适说“这样的年,我过了六七次。”;家里的经济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三哥则过继给了无子的伯父。在家里大嫂无能不懂事,二嫂能干却气量小,妯娌之间自然是常常闹气,有时就甩脸色给小后母置气,让胡适在童年即懂得:“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因其母亲对人的忍耐以及仁慈,从来不说一句伤人感情的话,造成了胡适后来成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风度;而其母有时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譬如曾有人对寡母闲言碎语,他母亲便请出本家要对方当面说清楚,最后要那人当众赔礼道歉才罢休,这也造成了胡适后来对社会改良思想捍卫之强硬的个性,从不在蜚短流长面前望而止步。

把胡适从台湾带到上海,再经上海回到老家安徽后,“母亲望我念书的心很切,故到家的时候我才满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父的学堂读书了。我的身体太小,他们抱我坐在一只高凳子上面。我坐了就趴不下来,还要别人抱下来。”而在他进入学堂之前,由父亲生前所教已认得近一千字。这即使是放在当今来看也是难以想象的。到底是天赋决定了教育,还是教育决定了成长?

胡适在民国时期最被人“讥笑”的莫过于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竟然还接受母亲指定的包办婚姻。于是有诗云“胡适大名垂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还有传闻说当时陈独秀力主胡适离婚,而胡适不愿意因此起了争执。这当然也是无稽之谈了。

胡适童年的经历或许能令人明白,母亲的舐犊情深正是最让胡适一辈子都想补偿。在他的《四十自述》里说“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人说慈母多败子,胡适的母亲却是他的“慈母兼严父”——“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这种教育方式,让胡适从小生出自尊心来,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

同样是这么一个母亲,在胡适12岁时要去上海接受新教育时,母亲替他整理行装,“装出很高兴的样子,不曾掉一滴眼泪”,送他出门。很是令人感动。

李敖写的评传里,不仅添补了胡适童年的经历,还对少年胡适在上海学堂的经历也做了详尽的补充。

来看看《天演论》对胡适的影响。

“这种倾向,使受过实验主义洗礼的胡适逐渐变成一个改良主义者,使他不能接受任何笼统的主义和进化观,不能接受‘一蹴即到’式的‘阶级斗争的方法’,不相信什么全面解决,解决以后又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俟诸百世而不惑’等等的高论。”——李敖的点评很好地阐释了胡适后来为什么会成为一名自由主义思想者,为什么会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为什么会跟陈独秀走向不同的道路……

李敖不仅补充了很多细枝末节,还辅以不少八卦异闻。譬如其中提到胡适平生最爱的一本书是《基督山恩仇记》,一生中看过许多次,不仅赠送过友人,甚至在老年住院时还推荐给病友看,因为他认为“这本书对于人生的了解很有帮助。”

李敖写得这么好,除了文笔好,且敢说敢写的性格使然之外,还在于他能透过关系拿到很多内部的史料。因此也有传闻说因写这第一本就耗费了出版社20万巨资做材料方面的搜集,导致后面的也无力为继了。

早些年看过李敖在凤凰卫视的节目叫《李敖有话说》,他的狂妄与专业都令人印象深刻。最近知道他的消息,是已经八十二岁的他在跟病魔做斗争,他拄着拐杖说:“现在我的身体正在打一场战争,就像当年日俄战争那般,战场却在中国。”

我还在想,假如当年他坚持把胡适这十本传记写完,就像梁实秋当年凭一己之力花了十数年把莎士比亚文集译完一样,也算是他人生之中的皇皇巨著了吧?就凭此也能名副其实地坐实大师的称号了吧?50年前(1964年)他在序言里写下豪言壮语:“我现在自告奋勇来做这件大工作。我的目的不仅是‘画’胡适之的‘像’,并且还要画这个时代的像,我要画出这个时代里的大舞台、画出它的喜剧和悲剧、画出剧里的主角和配角……”那时正是他最年轻力壮、最能实现这一宏愿的年纪,真是令人惋惜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