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邓稼先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邓稼先传》是一本由许鹿希 / 邓志典 / 邓志平 / 邓昱友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邓稼先传》读后感(一):摘抄

◆ 第3章 北平陷落

>1929年邓稼先5岁时开始上学,先在武定侯小学,四年级时改上四存小学。学校不算好,但都为的是离家近,远了妈妈不放心。

◆ 第16章 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 小李,做人可不容易呀。人不能做坑人的事,我这一生就没有做过坑人的事。”

>> ,邓稼先每晚给典典讲物理课,常常讲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父女两人一块拼命三个月,典典就凭它一步跨过了在中学要学五年的物理课

《邓稼先传》读后感(二):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后得太远

作者是邓公的妻子许鹿希。没有办法想象一个28年时刻等待自己丈夫归来的妻子等来的却是邓老病情恶化的消息。在他逝世后的多年她依然守护着他们那个家,守护她与他之间的点点滴滴。伟大的不只是邓公,还有背后默默付出的许先生。

作者从邓公年少时开始谈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顽皮可爱,具有爱国精神的邓公。也看到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氛围。许先生为了解开丈夫背后的秘密,亲自去学习有关的核知识。在书中作者始终比较客观,已叙述事实的口吻来写,但是始终还是有个人强烈的主观感受无法掩埋而绽放其中,这在严密的叙事中犹如一道光,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窥见伟人平凡生活之中的义无反顾的牺牲和奉献

《邓稼先传》读后感(三):被选择

好久没法卡了 《邓稼先传》100% 7·16 一口气看完,虽然有些地方写的感觉有点红专,但是对邓老的一生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最早知道他大概都是通过初中历史写两弹元勋邓稼先,然而大部分都是一笔带过,也没有深入的了解。1924年出生,他和好友杨振宁的故事之前因为杨振宁加入中国国籍,被网上热烈讨论,褒贬不一,然后有人写了杨振宁从中学便帮助邓稼先物理,邓因此物理大有长进,对物理很有兴趣,并且在邓留学时,杨也常照顾邓,特别是在期间,邓等专家遭到批斗,此时正好杨振宁回国,点名第一个要见的人就是邓,邓才因此逃过这一节,这些在书中也有所交代。看完想,邓因为搞原子弹吸收了很多辐射而得癌,假如能像杨振宁一样长寿活到现在看到中国现在的样子该多好。可能因为自己也是二十来岁,正读研究生,对邓比较感兴趣的也是他小时候和西南联大,美国读研的经历,然后和自己的对比,想想要是我会怎样做,以及通过邓老的一生也审视下自己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当然我90%是普通人。邓老的思想和经历跟出声环境有很大关系,父亲是北大教授,叔叔都是中学校长,也算名门望族,父母从小对他自由教育,小时候调皮守规矩,中学大学刻苦学习,大学毕业又出国留学……然后被党选到去搞原子弹,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但是对于家庭,朋友,家人,无非是有巨大遗憾的,但这是他成为伟人的代价吧……而作为普通人的我,希望能够衣食无忧,家庭幸福美满,健康快乐度过这一生足矣,有余力报答下社会更好……

《邓稼先传》读后感(四):有道是血仍未冷,凭谁问风孰与高 ————致敬邓稼先院士

黄沙漫天中,我似乎又看到那个踽踽独行的身影,他说,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后得太远......

(一)

1924年,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安徽省怀宁县诞生了一个小男孩。

1935年,小男孩考入崇德中学,并与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1948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原理。

此后他的名字从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警卫深院和大漠戈壁。

而他的辉煌从现在才开始。

(二)

在独立自主研发和极端信息封锁之间,他带领大家用双手砌砖堆墙一点一滴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了试验场地,盖起了试验场教学模型厅。没有资料,没有实验条件,当时的中国处于国民经济比例大失调时期,经济异常困难,他作为活动领头人,担起了原子弹设计先行者的重任。

资料都只有一份外文书,不怕,他组织大家连夜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没有计算机,原子弹的庞大计算数据,不怕,靠手中仅有的算盘,在食堂在研究室不停地拨动。

算一次,就要一个多月,九次,就要一年多,日日算,月月算,就这样,他作为理论部的负责人往往是白天连着黑夜,没有停歇的干,就这样,在那些寂静无声的夜晚,总有一盏灯,悄然亮着。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资料,8月23日,苏联和中国出现分歧,单方面终止了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和资料。以胜利者的姿态嘲笑着这个尚且一穷二白的原子弹事业。

所有工程毁于一旦!

此时35岁的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他却没有还手之力,人世间的悲愤莫过于此!

而他所能做的只能是继续研究,为了记住那些耻辱,他们将第一颗原子弹命名为“五九六”,在西北大沙漠里,沙漠昼夜温差极大,酷暑温度可达67度,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升。

长期艰难困苦的生活,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很多人在遇到困难之后,只能怨天尤人,浑浑度日,然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却从未屈服,他们不断的努力,日以继夜地努力,相信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他毫无疑问是后一种。

新疆罗布泊,位于中国最大面积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最低点,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接,这里终年干旱,极目远望,周围往往寸草不生,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也是当仁不让的死亡地带,被誉为“死亡之海”。 在这里, 196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颗氢弹爆炸。

(三)

1979年,一次意外的空头预试失败,氢弹从飞机上丢下来,降落伞没有打开,直接掉在地上摔碎了。

在许多报道里,他被说成一个无畏的献身英雄形象,于是在这样的叙述下,无畏献身的他一听说航投试验失败了,马上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放在手里仔细地查看,表现了他彻底的献身性。

我以为,这样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作为一个对于原子弹有着长达几十年研究的科研人员,在做出一个随时可能遭遇生命危险的决定的选择上,是绝对不会如此轻率的,如果他真的是这样一个鲁莽的人,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他,是深刻地知道原子弹的巨大危害和爆炸的危险,明白生的可贵,知道一旦被辐射,很有可能受到身体损害,就无法恢复。 知道所有一切的困难与苦痛,在死亡的恐惧下不断挣扎,仍然选择了战胜内心的恐惧,告诫年轻人不要进去,而自己进入那片死亡地区,用双手捧起了那颗摔碎的核弹。

这才是真正的他, 一个能用信仰战胜恐惧的无畏的英雄, 一个真正拥有勇气的人。

(四)

他28年的不懈努力,航投试验的奋不顾身,让中国终于以强国的姿态向世界宣言,从此以后,不会再有南京大屠杀,不会再有火烧圆明园,不会再有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有的只有屹立于东方之林的华夏民族!

然而过度的劳累和高强度的辐射已经严重侵蚀了他的身体,他的健康每况日下。

1985年他因直肠癌住院。 1986年于北京不幸去世。 永不会忘记,这一切的背后,一个将自己一生都献给祖国的人,一个默默无闻坚守在大漠戈壁二十多年如一日的人,一个被授予“两弹元勋”称号的人,一个叫做邓稼先的人。

有人问我,鸦片战争至今,遍读传记如你,所见皆为中华历史之记录,有何意义?百年之下,可有一人,不求荣华富贵,不求名利声望,不求青史留名,甘愿隐姓埋名二十几年,甘愿离家万里,甘愿冒着生命,日夜不息,笔耕不辍,唯以祖国富强,以天下安定为任?

我答:曾有一人,不求荣华富贵,不求名利声望,不求青史留名,有赤枕报国之心,万般辐射于身也不改其志。 邓稼先一生坦荡,堪与日月同辉,有道是血仍未冷,凭谁问风孰与高?

高山仰止,国士无双。

邓稼先,百年之下,终究不朽!

《邓稼先传》读后感(五):五九六

邓稼先是这样一个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他便是唯一的光。

观众朋友们大家中午好!今天是太阳纪元50年,公元纪年2520年6月25日,欢迎收看欧亚午间新闻,这次节目的主要内容有:

庆祝太阳系联盟成立五十周年活动在云海基地隆重举行!

太阳系联盟太空开发署颁布《奥尔特云开发计划纲要》!

太阳系联盟太空移民署公布最新一批火星移民名单!

太阳系联盟行星舰队公开上一年对南门二的最新重大探索发现!

……

欧亚联邦罗布泊市绿洲公园内近日发现不明核辐射源。

……

下面请看新华社记者现场报道:

23日,常规性的核辐射探测排查中,在位于市区西郊的绿洲公园内一座废旧的铁塔下发现一锈迹斑斑的疑似有微弱核辐射的铁块。经专家检测,辐射强度极其微弱,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损伤,请广大市民朋友切勿惊慌。详细调查情况让我们连线中亚大学的著名核物理专家武止戈教授。

“同学们,大家猜一猜这块发散着核辐射的废铁来自哪个年代?”说完通过意念控制将视频画面暂停了。

“我觉得是冷战前期,各个国家大量进行军备竞赛,这块旧铁应该是那时核武器试验的残留物。”一位被点到的学生自信地回答到。

“有一定依据!别的同学什么看法?”

“第101号Kevin王同学请回答。”

通过虚拟显示技术,每位同学四周都会显示其基本信息,想要回答问题只需通过意念传达即可让显示屏显示绿色边框。意念传达可以用于控制很多智能设备,通过脑内芯片与智能设备进行配对,即可实现意念控制。

“从这个铁块的破损程度来看,应该是被核武器轰炸损毁的,所以我觉得是冷战中后期的东西。”

冷战中后期,局势升级,美国公然撕毁《禁止核武器条约》,对别国一些无人区进行核武器攻击,以达到武力震慑的作用。而罗布泊正是多次被核武器轰炸的区域之一,因此现在才会不间断地进行核辐射探测排查工作。

“我就出生在罗布泊地区,那个时候真可怕呀,一朵朵蘑菇云在沙漠上空绽放!这也是我选择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原因。”台上的老教授沉浸在孩童时的回忆中。

“武教授,请问这个铁块的年代确定了吗?”

“结合铀-235与钚-239的半衰期,以及历史学家的分析,这个旧铁块应该是500多年前的东西。”

“可以确定具体的年份吗?”记者又紧追着问。

“初步估计,大概是公元1964年。”武教授谨慎的回答。

“请问有历史依据吗?”

“有的,在公元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试验地点就是这里——罗布泊。”

教授又再次通过意念控制暂停了视频画面。

“所以,我认为这个铁块是来自遥远的公元1964年,那座废旧的铁塔应该是当时试验用的高塔。而今天我要向大家说的并不是已被熟知的我国第一个原子弹的历史,而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我崇敬的核物理学先驱—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他的事迹应该被一代代人铭记。公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外部环境极其复杂,特别是核武器的威胁如悬在头上的一把剑。在这种情况下,邓稼先仅仅用23个月就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后第一时间归国,接手新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

终其一生,邓稼先院士先后参与了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研制,并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称号。

“武教授,在核物理学领域,您和他谁的贡献更大?”

武止戈教授,历史以来第一位同一年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和平奖的国际著名核物理学家,其最突出的贡献是为全人类终止了核武器的威胁。

武教授走出了“可控核聚变”研究的关键一步,并利用托克马克装置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核聚变反应的控制,因此被誉为“人造太阳之父”。核聚变的有效控制为人类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也终结了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争夺而引发的战争,冷战随之结束,人类将目光转下太空,太阳系联盟成立,太阳纪元开始,新的和平时代到来。

“今天是邓稼先诞辰596周年,“五九六”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我对他只有无尽的缅怀和崇敬,在核物理领域,我永远是他的追随者!”已是白发苍苍的武教授遥望着远方,谦虚的说道。

“邓稼先是这样一个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他便是唯一的光。”

……

“罗布泊市绿洲公园不明核辐射源的调查情况就是这些,最后,武止戈教授建议将旧塔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并命名为‘和平塔’。同时提议将绿洲公园改名为‘稼先公园’。”

……

——读《邓稼先传》(许鹿希著)有感,谨以此篇缅怀邓稼先院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