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柏拉图的车贴》的读后感大全

《柏拉图的车贴》的读后感大全

《柏拉图的车贴》是一本由【美】杰克·鲍温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拉图的车贴》读后感(一):车贴也能引发思考?

对于不是哲学专业的人来说,哲学是艰涩的,是抽象的,有点让人望而却步,有时让人连翻开一本哲学书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但“哲学就是爱智慧”,除非愚夫,大多数人还是渴望智慧的,正因如此,本着对智慧的向往,还是想找一本哲学书看一看。从这个角度说,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没那么高不可攀,很接地气地从车贴这个角度切入,也可以带给读的人一些思考,这就足够了。

车贴是表达车主意思的标语,相比于哲学的高深,车贴往往有最简单、最直接的内容,这两者看上去毫无联系。“请关远光”“保持车距”这些也是车贴,但肯定不是作者想要讨论的内容,书中讨论的车贴是一些很短,但可以表达车主思想和观点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传递了车主的态度,也能让看到它们的人产生思考,甚至进而贴出自己的车贴,附和或反驳别人的看法。

说到书的结构,它包括了许多最有趣,却很难让人达成共识的话题——现实是什么?自我是什么?什么是值得去做的?道德与伦理、政治与社会,这些问题单独拿出来恐怕都过于严肃,但用车贴的形式表现出来,却轻松了不少,让人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可以带着轻松的心情面对严肃的话题。每一个主题之下,列举了多个车贴,每一个车贴下,会有一篇短小的论述。在我看来,作者选择的大多是陈述性的语言,没有盖棺定性的结论,更近似于一种讨论,为读者(看到车贴的人)留够了思考的空间。这才是这本书的最大的好处,它邀请读者进来一起思考。所以,读完这本书,也许什么也没有得到,但过程却是有趣的、有益的,因为你不经意间,一定会参与到“思考”之中

当你下次在街上的车尾看到“baby in car”时,也许会想起书里那篇“车上有婴儿!”当你看到最近很火的新闻时,也许会想起书里那篇“反对堕胎?那么避孕!”

《柏拉图的车贴》读后感(二):哲学真的不好懂

读了这么多的书,我就一直没有搞明白,哲学是个什么东西。有人反问我,你还不懂哲学?你的名字不就叫柏拉图的背叛嘛?这么一个有哲学气息的名字,会不懂哲学?的确如此,虽然我的网名和这本书《柏拉图的车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我真的不懂哲学。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等概念。早期,哲学衍生出科学。后来,哲学成为与科学并行的学科。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而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广义的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具体定性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如果我们这样去认识哲学,那么这本《柏拉图的车贴》就可以看得更加明白一些了。首先需要认同的,那就是这本《柏拉图的车贴》是一本哲学书。书的封底定位为哲学入门。的确,如果你翻阅完这部相当不错的作品之后,你会发现,它并不像传统的哲学类书籍那般晦涩难懂,你虽然看得有些不太明白,但或多或少也知道它是在讲什么。也就是说,这本书如果你努力看几遍,就可以踏进哲学的大门,去领略哲学的魅力。我以前也看过人大社的一本哲学书,是讲电车理论的,看得我是一踏糊涂,虽然这本《柏拉图的车贴》读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但却是比那本纯哲学书籍强上许多了。

车贴只是一个隐喻,作者要讲的其实是我们的生活态度。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认识自我,如何看待价值,如何过有价值的生活,如何有道德地生活,如何构建我们的信仰,如何认识我们的知识和语言,如何认识我们的权利,如何看待生死等,这些大问题才是这本《柏拉图的车贴》讲给我们听的,他根本不关心我们到底用什么车贴,又或者我们有没有车。

作者是渊博的,读者是困惑的。没有办法,这就是哲学类书籍的特点。不过这本《柏拉图的车贴》已经降低了读者的困惑,但是作者的渊博却是一如既往。

《柏拉图的车贴》读后感(三):哲学永远也做不成“车贴”

我始终相信,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读哲学的需求。众所周知,以前“哲学”给我们的印象是艰深的、难以读懂的。这个社会的节奏这么快,阅读的人都少了,谁还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宇宙与人的关系?这些形而上学的东西就让哲学家去想吧,于是,“哲学”变得越来越冷门,越来越乏人问津。然而,有了一定阅历,见识过了一些人生,如果不读哲学,大概相当于“知其以为然,不知其所以为然”。哲学毕竟是关于这个世界的学说,或多或少,我们每日的思考都和哲学挂钩。哲学是宇宙观,但是围观到个人,也是人生观。

或许,民间有这样的需求吧,哲学家们在急速飞转的这个时代,也不得不走下神坛。之前我读过一本《看,这是哲学》的哲学科普,是美国教授唐纳德·帕尔默写的,为了让民间大众知晓那些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哲学家及其思想,书的排版、装帧无所不用其极,配插图、字体大,尽作者最大的努力将“哲学”表达的粗浅易懂。不过,比起这本《柏拉图的车贴》显然还是不够浅显,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美国中学生都在读的哲学书”。倒不是说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低下,而是,如果连只有十几年人生经验的初中生都能阅读的哲学书,可能对那些已经上了大学,还一见“哲学”就摆手头苦的人来说,真是是已经尽了杰克·鲍温最大的努力,让哲学走近千家万户了。

车贴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小物件,以其图文并茂简洁的宣扬自己的个性被年轻人喜欢。其实我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叫《柏拉图的车贴》这个名字的。因为作者一上来就表明立场——别随便给别人贴标签,那些粗俗、简陋的车贴实在不是一个人标榜自由的好方式,看起来他并不喜欢“车贴”这种东西,转过头去,却又用“车贴”的方式来讲哲学小故事。

这些故事都不长,里面不乏警句不乏名言,有些阅读性比较强,有些就有些不知所云。许是翻译的问题?不知道美国的中学生读这样的哲学书是个什么概念,是能读懂还是不求甚解,只需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哲学?有些的确浅显,有些或许是文化差异,虽然我还是比中学生年长,但是也看的云里雾里,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

看来想让“哲学”走进千家万户是件极难的事情,不管多少人试图尝试着将“哲学”装扮的平易近人、易于阅读,却总是缺少着力点。我倒是想起佛吉尼亚·伍尔夫写过的一句话:当你想要写诗的时候,就是读诗的最好时机。其实对于“哲学”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当你产生了阅读哲学的冲动时,即便是看似晦涩难懂、耗费大量脑细胞的哲学阅读,你也会甘之如饴,而只是为了读哲学而读哲学,为了了解哲学想要读点速食哲学,其实最后总会坠入到最初的起点——原来哲学就是难以阅读的啊。如此说来,对于哲学来说,学者们还是少做这样“车贴”式的尝试。

当然,也可以一读,并非无长处,这就需要读者甄别还发现了。毕竟,“如果无知是福,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开心”?或许,有你想要寻找的问题的一个哲学解答。

《柏拉图的车贴》读后感(四):寻找生活的目标就是生活的目标

生活在宇宙之中,有机会进行自我反思,并且精于向外探索,但就是对自己一直在那里缺乏自我意识。

笔者曾经读过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私以为可以借此辉映《柏拉图的车贴》中所含部分哲学蕴意,以此讲个“笑话”——

某天,张三走在街上,遇见陌生人索要拥抱,张三觉得他可能有病;

某天,张三走在街上,遇到陌生人问他“什么是诚实”,张三觉得这人肯定有病。

如果恰巧那天张三心情好,他会说“忠诚老实,不欺骗人”就是诚实。

陌生人追问:“你说诚实就是不能欺骗别人,但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这能说不诚实吗?”

张三答:“欺骗敌人是符合诚实,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诚实。”

陌生人接着又问:“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成功了。这种欺骗是不诚实吗?”

张三说:“那是战争中无奈,只能这样做,我们日常生活中就不能这样。”

陌生人低头片刻问道:“儿子生病了,却又不肯吃药,父亲骗儿子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好吃的东西。请问是不诚实吗?”

张三托腮良久说:“这种欺骗符合诚实的目的。”

陌生人蹙眉:“不骗人是诚实的,骗人也可以说是诚实的。那就是说诚实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你能告诉我吗?”

张三抓耳挠腮急于撤退,只好说:“不知道诚实就不能做到诚实,知道了诚实就是诚实。”

陌生人听完猛地拉住张三的手说:“您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诚实就是关于诚实的知识。”

作者杰克•鲍温【美】的这本《柏拉图的车贴》在译者杨武金/程橙的精彩翻译后,读起来舒服熨帖。虽然这本书给不了读者多少智慧,但会让读者学着如何思考。

思考不仅是像小孩儿那样爱问为什么,而是用各种角度看问题,用不同的纬度去理解这个世界,试着摆脱自我固有看法的束缚,撇掉拘泥于既有的价值观。

“车贴”等同于标签,却又不同于标签。在《柏拉图的车贴》里可以讨论那些没有被其他学科囊括的问题,可以用各种新视角来看待历来我们自以为熟知的事物。然而,新生的视角必定会带来新的发现、开出新的鲜花,而多样的思维方式还会让人缓解执拗焦躁,变得更开放、更包容,人与人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

人会下意识地评判一个人,给他贴上标签。贴标签就是,你以为自己知道很多。实际上不是。正如康德在他的那本《纯粹理性批判》中阐述“我们能够认识什么”。书中,康德将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在康德看来,知识不再由对象所决定,而是对象由我们的认识能力所决定。说白了就是,我们认识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而是能被我们所认识的世界。

更有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之学说,即任何一件事物“对于我来说就是我所看到的那种样子,对于你来说就是你所看到的那种样子”。

《柏拉图的车贴》作为哲学入门作品,书中有很多日常生活中不会被穷根究底的追问,可能读起来会遇到思维转换上的困难。如果能试着从这些困难中跳出来,应该正是阅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哲学作品给读者带来的不单是信息、知识,还能改变其思维方式,甚至改变读者的是非价值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