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精选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精选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一本由马克思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一):段子手马克思

《雾月十八日》大概是马克思最文采飞扬的一篇了。在这本阶级分析的经典文本中,马克思用时评一样辛辣幽默的文笔,描绘了法国从1848年推翻波旁王朝到1852年波拿巴称帝这四年间的政坛百态。令人越读越爽的不仅是马克思对纷繁的历史乱象中的清晰把握和犀利洞察,更有火力全开的嘲讽技能:各种明刺暗喻反讽高级黑,尖酸刻薄到教人笑出猪叫。当然马克思的魅力不止于此,他的深刻是超时代的,即是在当下的语境中,依然有无比巨大的现实性: “一切伟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第一次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作为笑剧出现;如果黄袍终于落在路易·波拿巴的身上,那么拿破仑的铜像就将从旺多姆圆柱上倒塌下来。” 2018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没有什么能比阅读他的著作和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更能纪念。而我们今天仍在纪念马克思,是因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马克思。 只要人对人的剥削一天不停止,大陆上的幽灵就永不消失。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二):《雾月十八的初步小结》

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老马的文字能力与其天才的思想能力是想符合的,其充满戏谑的语言表达、对各方势力的辛辣讽刺让人忍俊不禁,但也由于一些语言风格的问题让我摸不着头脑。 总之读来有几点总结: 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法国要求的首先是安宁”对各方势力的妥协 2路易波拿巴的zz斗争能力并非如马克思说的那么不堪,先后与秩序党,保皇党,军队合作,分化拉拢打击对手 3国家是高于社会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妄想着讨好所有人,只会丧失所有人的支持 4资产阶级不是铁板一块,有金融资产和土地资产等依据其经济情况而分的不同派别 5皇权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使得“小农的zz影响表现为行政权支配社会”,而小农在经济生活条件上属于一个阶级,在利益联系上却毫无瓜葛,不形成阶级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在我看来是由于小农的立法意志不能通过立法权表现出来,所以其渴望行政权的补充。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三):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

陆陆续续地读完了人生第一本马克思著作,马克思用短短的120页的篇幅讲述了1848年二月革命后到1851年十二月二日事变这之间的事情,为什么路易波拿马这样一个流氓无产阶级头目最终能够成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马克思用前面六章的描述很好的讲述了这个问题,也很好的讲述了这一期间各个资产阶级政党如何最终亲手葬送了自身和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

1 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出现了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的(P8)

2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P9)

3 在第一次法国革命中,立宪派统治以后是吉伦特派的统治,吉伦特派的统治以后是雅各宾派的统治。这些党派中的每一个党派,都是以更先进的党派为依靠。每当某一个党派把革命推得很远,以致它既不能跟上、更不能领导的时候,这个党派就要被站在它后面的更勇敢的同盟者推开并且送上断头台。革命就是这样沿着上升的路线行进。(P33)

4 正如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把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和品评同他的实际人品和实际行动区别开来一样,在历史的斗争中更应该把各个党派的言辞幻想同它们本来的面目和实际利益区别开来,把它们对自己的看法同它们本来的真实本质区别开来。(P38)

极具阅读价值的一本书,书中专有的注释有一点多,对于这一历史过程不是很了解的我也是边对着后面的注释边看着书来读的。感觉第一遍也只读了一个大概,以后有时间还是要多读几遍的。这本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日并不是那种传统的说教形式来写的,通篇都可以看出来马克思对于这一历史过程的独特洞见,简直入木三分,带有嘲讽和一种可笑的心态完成此书的!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弗·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883年3月17日) 高中语文课本收录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作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成果引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五):雾月十八日

马克思的嘲讽技能真的是点满的。

一大堆那个时代才会知道的举例,再加上文化差异造成的写作习惯,构成了重重阅读障碍,但是其实也还好,这些东西忽略过去就可以了,没必要深究。

读这本书是因为想读基督山伯爵,所以想事先了解一下时代背景。而在我的印象中,恰巧有这么一本分析那个时代的书,所以就买来读一读。大学的时候粗读过,留有一些印象。

这本书主要讲了路易波拿巴的复辟历史,夹杂着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分析。

整本书读完,其实留给我最深刻印象的还是那些早就成名的语句。对于马克思针对每一个派别及其阶级性的分析,我倒是没有深刻地印象。原因是阅历太少,对于那些所谓的地产、金融的了解并不深刻,我也只是困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无法对社会上的各种阶级派别做出准确地认知,甚至连社会上的哪些人对应于什么阶级,这个阶级出于自己的阶级性会有什么样的行为都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也就是说,这些词对于我来说完全是空中楼阁,没有深刻地社会实践与认识,所以我无法说我自己读过这本书,无法写出深刻的读后感。要解决这种困境的唯一方法是行万里路,与各路人马打交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再回过头来复读万卷书。才是加深自己认知的唯一途径。

这本书的读后感其实不急,其实急也没有办法,认识不深刻就是认识不深刻。但是我倒是相信,早晚有一天,我会再拿起这本书的。

在这里摘抄一些书里的句子吧,以做记录与背诵。

-------------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无产阶级中有一部分人醉心于教条的实验,醉心于成立交换银行和工人团体,换句话说,醉心于这样一种运动,即不去利用旧世界自身所具有的一切强大手段来推翻旧世界,却企图躲在社会背后,用私人的办法,在自身的有限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实现自身的解救,因此必然是要失败的。

-------------

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其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

-------------

他们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解决办法,也就是小资产者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所得出的任务和解决办法。一般来说,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界代表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