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旧时光里的小团圆经典读后感有感

旧时光里的小团圆经典读后感有感

《旧时光里的小团圆》是一本由王峰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01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后感(一):有感而发

个人很喜欢这种温情脉脉的散文式的叙事风格,读起来格外暖也格外让人放松。我年纪不大,20出头正当出风头的年华却格外爱看这些历经沧桑有着很多经历体验的作者坐下来慢慢的回忆,慢慢地写他们记忆中的故事,那些被岁月染上色彩,用回忆方能下酒的物事,一座桥一盏灯,妈妈的缝纫机,姥爷的脚踏车,奶奶的的古早味早点,都能让我看着看着人就软和下来,再大的脾气也没有了,大概我其实就该生活在他们那个年代……但其实仔细一想,没有那番能体验感受生活美的情怀,和妙笔生花的写得让人感动的文采,生活在哪里都是没有用的。总是担心太过沉浸于这番出世的散文里我会不知道该怎么努力生活,一个闲仙大概是无法在当今这一平米一斤金的大陆活下去的吧,可是转而又一想,现实的生活哪里是我如此轻松就能逃避过去的,每天从睁眼起閤眼毕,哪一样不是提醒我生活是什么,读这般温情的书,也顶多只是调剂罢了

《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后感(二):这个冬天,一切从返回故乡开始……

2014年春节,在长江下游北边的一个小镇,我参加了初中同学毕业20年的聚会。当年分别时,彼此都是乳臭未干的少年,脸上还有很多稚气,现如今,有的竟已开始脱发显出老态。聚会变成一张残酷的魔镜,过去和现在不停在其中闪现。唯一看不清的还是已经变糊了的将来。

2014年,有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在广为传播。

2014年的年后,一个同学来南京出差,在光华东街的一个小饭馆,我们相对而坐。当年雷厉风行的她,把头埋在热气腾腾的茶杯里,一脸的沉默。她曾经轰轰烈烈地喜欢着一个男生,最终无疾而终,而今已在为女儿的高考志愿犯愁——她女儿才上小学六年级,填志愿还是6年以后的事呢。6年在我眼里异常漫长,在这个做母亲的心中,却是稍纵即逝。

一个大作家说过,大半的人在20岁或30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一天天地重复自己,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要说还真是那样,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30岁以后吧?世界变得慢了下来:你从哪儿来,你想去哪儿,你又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工作可以依旧忙碌,你却不得不一次次面对这样的天问。有时候,在忙碌的人群里找个地方一个人安静下来,眼睛一闭,满是过去的人和事,在某个角落无声地望着你。我愿意相信,这个时候想起它们,势必是有未了之愿和未尽之缘。就好像那些我已不再想起的人和事,要么永远沉沦,要么又会在某一个时刻沉渣泛起。

时间已经改变了我们太多。

可是,何以对抗那匆匆流逝的岁月?又怎样充盈我们日渐荒芜的心灵?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我们只有重返人生最初的出发点,去看看在最开始的时候,在那旧日的时光里,我们曾经的模样,我们的奋斗,还有那时我们怀揣的梦想。

岁月它走得毫不留情,但为什么人人都爱怀念,有人说,是因为,不是岁月照亮了人心,而是,人心照亮了岁月——我们所怀念的时光本身并没有温度,可是因为有了生命中那些特殊人的陪伴,却多了几分温暖。而我们之所以那么依恋过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想探寻那些失落的温暖。

那些路过的人,经过的事,它们都是过往,都是经历,也是生命中积累的财富。时光可以不再,人事可以渐渐变老,但生命的意义原来却可以在回望中重新定义。

在旧日的时光里,我们与他们,与另一个自己重新相遇。是谓小团圆。

彼时,我感念平静的生活,那种感念,既是生活的苦难本身,同时也是热泪滚滚的幸福所在。

《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后感(三):那些人和事,其实他们在生活中各有安静的去处

谁的旧时光?

《旧时光里的小团圆》,可以说是我的,也可以说是你的,他的,别人的,都可以。总有朋友读者能从中产生共鸣,让他们想起自己过去的时光,打捞那些被时间淹没的细节。

毫无疑问,它首先是我自己的。故事是我的,经历是我的,感受也是我自己的。

时光可以不再,人事可以渐渐变老,但生命的意义却是可以在回望中重新定义的。

有时,人不能太依赖记忆,记忆里的事,尤其是某些细节,是不是真实存在过,或者有了分岔,甚至与真实生活南辕北辙,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打个比方,我在多年以后见到我的初中同学,我们之前处得很好,后来因人生选择的路不同,联系也就越来越少。但间隔20年,一次有机会再见面时,他说我曾经甩了他一个耳光,而我对此却一点印象都没有。

重新去寻找事物的真相,此时一点意义都没有,毕竟他记着耳光甩了,或许还因此惦念至今,而我不管打没打,都没办法复原当时的情境,因为我一点印象都没有,我能做的只是奉上对此事的荒唐和迟到的歉意,这歉意既为耳光本身,也因为自己竟然对此事浑然无知。我把这个故事写进了《给小伙伴的一记耳光》中。

在《继远与凝慧》中,除了人名,很多事情在生活中都是有原型的,但我还是承认:故事头绪很多,细节也非常模糊,甚至还有彼此矛盾的地方,我不知道哪个是真实的版本,哪个又最贴近真实。我只知道,在我心里,他们都有安静的去处。那个地方,兴许跟我们理解当中的真实有所出入,兴许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再来看我在书中写的那些旧时光里的人和事,或许都是我本能的记忆选择,他们的身上都注入了时间在我个人身上留下的印迹。拿给现实中的他们自己去看,兴许他们自己都可能不相信,自己身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也或许,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自有各自的去处,并不是我理解的那样子。

所以,套用江苏一著名主持人的话说,它是一次个人化写作。

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通过回忆,我们却可以重新活过一次,在那里面,我们与时间达成和解,与人生的缺憾拥抱,承认自己的稚嫩、软弱、羞涩、胆怯、庸俗,甚或是卑鄙。

唯有卸下过去的包袱,我们才能一身轻松地往前走。所以,我说它是人生小团圆,是旧时光里的“小团圆”。就像叶兆言在该书序言里所说:每个人都会有过去,都会有不一样的旧时光,人生百态千姿,人生五味杂陈,唯有借助这些过去,借助这些旧时光,才能够丰富又鲜亮地展现出来。

《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后感(四):你走过的路,也正是我走过的

一本书要能打动人,一定是字里行间动了真情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各种无用的甚至是垃圾信息,这些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脑海,平添我们的烦躁。

幸好,还有些人坚持做一块温润的石头,发出微小却闪耀的光芒。因为坚持,文字就有了温度,岁月便有了情感。王峰的《旧时光里的小团圆》就是这样一本书,在细述家事、小事、往事的同时,似乎也给我们掀起过往的一角,让我们去探从前走过的路,经过的那些人。

王峰是泰州人,身上自然带有里下河平原的那种开阔和细腻,文字仿佛高密的杨树林,既优雅又整洁,既肆意地生长,又绵密地聚拢在一起。

他写久远的小镇岁月,那封从上海寄来的信,牛皮纸信封里掉落的书本,那是怎样的一种惊喜。那是1993年的一个平常的日子,可对于那个数十年不变的小镇来说,无异于一场地震。那本书是著名作家陈丹燕寄来的,那时候时兴写信,王峰无数次给在电台做节目的陈丹燕写信,然后收到了作家的签名书。

时隔多年,王峰有机会和陈丹燕见面,说起这段往事时,王峰已经是某晚报的副刊编辑,以约稿的方式向陈丹燕发出邀请。陈丹燕可能并不知道,正是当年那本书,给了王峰太多的启迪和激励,一个浑沌未开的少年,从此打开了一扇门,那扇门的名字叫做:文学。

他写家里的老人,写爷爷的咳嗽,“真能称得上惊天动地,不见浓痰不罢休”。

写奶奶的坚韧与母性的荣耀,拉扯七个孩子的辛酸与浪漫。

写少年的单车,“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一样安静平和地从眼前轻轻掠过。纵深的笑声,苍黄的画面,缓缓移动的镜头……”

写秋后的花生,从沙泥里挖出来,“还带着一种嫩嫩的红色,风一过,颜色立刻就变深变干了,趁势吃到嘴里,是一种略带腥味的清香,汁水饱满。”

写父亲喝酒,父亲戒掉香烟拿起酒杯,又戒掉酒捧起了茶,父亲还是那个父亲,却不似从前有“豪爽劲儿了”,他想着能有空回家陪父亲喝一杯,把当年的父亲找回来。

写自己的母亲做了奶奶以后,也“似乎年轻了很多”,开始在小区里结交了新的朋友,也就更多了几份嬉笑怒骂,喜怒哀乐。

当然,他也写自己的工作和爱情。做过娱记的他,远没有儿时梦想的作家那般荣耀和清高,整天奔波于各大片场和通告现场,采访着浮华如昙花般的娱乐明星,似乎自己也置于这花花世界里不能自拔。好歹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仅是一份职业,正是这份辛苦的职业,让他有了锻炼的机会,无论是体力上的还是写作技巧上的。

这种心志与写作才能的锻炼也成就了他,成就了这本书。

现在已为人父的王峰,也经常会带女儿出去逛逛。女儿的出生,让他有重获新生之感,他想着要陪女儿一起长大,这种长大是一种对前路的伸展,也是对过去的回望。

在陪女儿的过程中,他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小镇上的蒙昧岁月。一封信带来的惊喜,一个笔友的爱情闪灭,一盏灯的聚焦,一棵树的老去,一个声音的低回,一段亲情的消失,一顿涮羊肉的温情,一杯酒的交酌。

“记忆总是有选择地留存,而每个人的选择却不一样,鲜有重叠的地方。”他如是说,其实,作为同龄人,或许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却拥有同一片时空,同样的社会背景,大同小异的家庭环境。

我想说,你生活过的小镇,正是我生活过城市的缩影,你走过的路,也正是我走过的。只是,我们都回避着去选择留存,于是,记忆都有了分岔。

他感慨岁月的同时,也感念生活的馈赠,无论这馈赠是苦难还是财富,他都视其为珍藏,并封存于自己脑海,让以后的路走得坦然一些,再坦然一些。

《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后感(五):坦率诚挚随意文

坦率诚挚随意文——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

文/雷雨

深冬时节,在江北六合的一条小河边,遇到诗人在时先生,他说王峰新出了一本书,《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让我转送给你。我连连说好,就急不可耐地翻阅起来,这一读,就有点难以释手,颇有进入山阴道中的几分欣喜甚或是惆怅了。王峰是七零后,书的腰封还是内页上已经称他为大叔了,说是要探寻那些年“失落的温暖”了。但我在王峰的“旧时光”的“小团圆”中,深深感受到的则是他的坦率、诚挚与随意呢。

王峰如今在一纸媒栖身,既要养家糊口,又要寻求精神寄托,惨谈经营着自己的文字空间。但在这样的忙碌与周旋之中,王峰并没有被营生的重压磨损得逼仄沮丧或者是过于物质,当然也说不上是清高傲岸,但印象中,他总是带有冷眼旁观的缄默,更有不卑不亢的自尊,他听别人高谈阔论雄辩滔滔的时候也只是嘿嘿一笑,怀揣着的聪明伶俐当然还有明白,都是显益而见的。

但在文字中领略王峰的坦率,我还是不无小小的惊讶。当年,朱文写小说,说到他和弟弟请来南京开会顺便看望他们的父亲在小饭店吃饭,有很真实或者虚构的描写,结果发表后的文字被好事者告诉了“老朱”,“老朱”看后大为光火,据说本想赶到南京要兴师问罪,但最后还是自我消化了。莫言写《红高粱》,把自己的“爷爷”写成了土匪,据说也是引起了一番争议,他在小说中写到一个类似匪兵甲的小人物,打仗归来,连连喊着“我的脑袋哪里去了”,生活中的原型为此很是不爽,怒气冲冲去找莫言的父亲。莫言他老爹说,你看他在书中把我糟蹋成什么样子了,你就消消气吧,他一旦回来,我让他给你买酒喝,此人也就作罢了。扯了这么多,是说王峰以近乎写实的笔调,叙述自己的家事,如《全家福》,写自己祖父的当年英武老来颓唐,当然也有他年轻时的风流种种,写自己奉子成婚的姑姑,坦率犀利中,更加凸显真实的分量;《取样室的光亮》也是写得真实而坦白,把不无尴尬甚至是难以启齿的一段被迫“自慰”的经历如实写来,当然不是郁达夫的《沉沦》,也不是田汉讥笑郭沫若生孩子太多有点近乎“粗制滥造”,但老道的王峰还是把这样的男人局促不安写得活灵活现风生水起。

王峰是家中的老二,他有一个读高中的哥哥,他还曾经有过几乎要被没有儿子的叔叔抱养过继的经历。王峰对往事历历信笔写来,看似随意,实则处处诚挚洋溢,如他写《兄弟》、《后外婆》一篇,在水静无波中,让人深深体察到手足之间的微妙深情。王峰出外读书,又到南方读“小中专”,然后是到某大型企业就业,又再到大学读书。这一路走来,回首来路,还是有着不少的故事与酸辛呢,当然也有收获。王峰提到自己在一次跳舞的时候,他情难自禁要去亲吻自己的舞伴,而这个相当清醒而理智的舞伴既不扫他面子又予以坚决拒绝的暗示,这样的细节丰满,令人莞尔一笑,也让人喜欢得紧。

王峰的诸多篇什随意写来,如一幅幅剪影,更是一个个素描,分不清楚是随笔、小说,还是散文,但是,是什么文体,又有什么要紧?他写到两个南大中文系的女生,一个是采访黄蓓佳之时对黄蓓佳居室的不无艳羡,一个是叶兆言老师的女儿叶子的生活细节诸如抽烟等等,还有他对北岛、舒婷的观察,都超出了一个文化记者的仰视眼光,他的《一个失败的记者》,几分自嘲,几分调侃,那种清醒的自省,还真是不不容易做到啊,但王峰在随意挥洒中,一气呵成。

王峰说到自己的哥哥,简直就是我与哥哥的同样写照:“而我对我哥,从小到大是从来不喊哥的,都是直呼其名,可是,他却的的确确又是那从小到大至亲至密的伙伴”、“我们在村前桥上一起漫步,风吹得有点凉,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罩在我身上”,读者这些看似随意无心的文字,我的眼泪流下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