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有欢喜过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心有欢喜过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心有欢喜过生活》是一本由林清玄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一):心要像伞,撑得开,收得起来。

所谓见过大世面,不过就是能讲究,肯将就。

读书是最为廉价的贵族生活。

过了这么多年,想起来以前看过的林清玄的文章,还是停留在哪几篇,劝人要豁达,要眼界开阔,要从容面对。当年不太理解,只是觉得文字很美,意境优雅,在写考试作文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受过一些影响。

以前记得冯唐说过,文字是讲究童子功,说年少时候看什么书,还有天赋带着一个人写字能写到什么程度。我觉得挺有道理。林清玄的文章为什么一代人一代人读,我想和他的写法很有关系。他就像个智慧老者,说什么都是云淡风轻,悲天悯人地,感动着读书的那个人。

他的文字就有一种吸引力,谈着谈着就让人进入的作者的情景。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二):什么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林清玄说,清欢是清淡的欢愉。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然而作者发现,现实生活中,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散步,周围太嘈杂;想找个安静的咖啡馆与友人对谈对饮,咖啡馆太嘈杂;去了山间寻湖畔美景,湖里的水也不干净了……清欢无处可寻,寻寻觅觅享受不到这可贵的清欢。然而我想问了:书中让大家心有欢喜过生活,但是俗世中要满足清欢的条件却找寻不到,对清欢如此挑剔苛刻,是不是另一种奢侈?生活毕竟不是艺术作品,它随时随处都会充斥着油盐酱醋烟火味,如果无法在最真实的现实中体会到清欢,那如何能做到心有欢喜过生活?在我看来,清欢,应当也接一点地气,咖啡馆里即便旁边有人聊天说笑,也可以和友人愉快对饮谈心;行走的路边即便有汽笛声,也可以内心平静淡然;湖里即便没有了荷花,也依然可以享受大自然最真实坦然的样子。真正的清欢应当从心底深处来,过分追求形式精致的清欢,就脱离了简朴的本质含义。满怀期待去俗世中寻找清欢,恐怕不是真正的清淡的欢愉,而且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三):作者的文字透出的文人的自由心灵

读着感觉像是心灵鸡汤,但是又能读出一些实际的东西。书中充满了佛以及对佛教的理解和感悟,不失为佛法的启蒙之旅。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文人不能摆脱政治影响的宿命,要么顺从,要么毁灭。但是作者的文字,却看让我看到一种出奇的隽永绚烂,完全像是在自由天地中生长出来的只受自我意识和自我思考影响的奇花。这该是中国几千年来在自由安定的人文环境下生长出来的真正有自由心灵的文人写作才有的风采吧。

台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福地,有着无与伦比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批迥异于中国历代历朝文人的思想和格局。当政治因为相互的制衡而失去了对文化的支配的意志,文化便获得了自由生长的土壤。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便是自由的心灵。只有自由的心灵才能将中国文化----自《诗经》以来的真正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而不是只为统治者服务,做他们统治的工具,为他们的唱颂歌。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四):你若安好,世界便安好

平日里不时约上三五好友,或出游或聚餐,散场时大家都觉得幸福欢乐。心情不好时,同样的约上三两好友,情侣间的打闹格外刺眼,不时接电话谈工作的人也很扎人。仿佛全世界都有事可忙,唯独自己一个人空虚寂寞冷,明明是拉人来安慰自己,看上去如自己在作陪他人。今日读到林清玄一句:“不只是人,不只是山水,甚至整个世界,它的中心就是人心。我坐的椅子就是世界中心。”方才恍然大悟,不是大家不愿抽空搭理我,而是我自己心不由自主。

小时候被要求背诵课文感到很痛苦,以致于我对鲁迅、朱自清等这样的大家很是抗拒,这里面还包括考卷上经常占据阅读理解和作文题大块地盘的林清玄。纵使我对作者有心理阴影,《心有欢喜过生活》这个书名,令我“难逃一劫”,不试不痛快的开始了阅读体验。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五):《活在当下是一种生活智慧》

《心有欢喜过生活》,乍看书名,总觉得与记忆中作者文字的风格有了些许差池,失去了那种雅致的风味,而是散发着淡淡的“鸡汤味”,还带了几分俗气,不免有点黯然,当然不至于失望和反感。仿佛看见乡间田地里一个正在劳作的圆润质朴的农家姑娘,虽然土气但不让人嫌恶,反而会为其所散发的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生命触感而生出些许羡慕之意来。因为你看不到忸怩作态、看不到装腔作势、更看不到委曲求全,而是那份专注于当下的怡然自得和随心所欲。旋即明白了:雅俗并没有截然的分野,但生命的质量却有高下。那么书名到底是清新靓丽还是朴实无华又有什么要紧呢? 晴好的春日午后,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耳边流淌着舒缓的轻音乐,手捧着林清玄的书,细细玩味品读。浮躁动乱的心开始逐渐沉潜下来,焦虑波动的心绪也被慢慢抚平,发现自己居然也可以跟自己独处、与自己对话,关于生活、生命的种种疑虑和困惑在品悟中渐渐得以开解。在林清玄的文字里,我读出了俗世里的空灵,平凡里的真味,明白了生命本身就是一场修行,而生活就是最好的悟道场。 古有诗言:“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走进佛教世界的林清玄并没有因此看破红尘或遁入空门,相反,他于人世的喧嚣中独自觅得一方心灵的宁静,将生活的琐碎繁杂进行梳理归于简单,对生命的沉重与苦痛有着热烈地承担,他满怀着宁静的喜悦过着俗世的平凡生活。真正的大智慧和大境界的人应该是如此这般的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