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光辉岁月,不说再见读后感摘抄

光辉岁月,不说再见读后感摘抄

《光辉岁月,不说再见》是一本由毛球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辉岁月,不说再见》读后感(一):短评

写的挺好的,基本上补了世面上几本粤语歌没写的部分,省掉了写的比较多的,陈奕迅,杨千嬅,古巨基,林夕,黄伟文,周耀辉等等部分,补了90之前的部分,也是为数不多,结合社会背景来阐述唱片业的书,可惜就是有些观点比较主观,但是我觉得无关大雅,读起来还是有意思。我觉得可以出一本就写陈奕迅,林夕等等主流的东西,看看能有什么新的观点。邹小樱写五月天就是现在的beyond,当时我就觉得挺有意思,这本书里对于beyond那段近似“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观点也挺有意思,书中转述了很多黄霑的观点,其实还是更想看作者本人的见地。

其实香港音乐还有很多东西没人写呢,cykong,eric,甚至人山人海,大部分书都没有写过许美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话题,有作品。

期待新书,写港乐,港片的书太少了,淘好久才有一本……不过瘾…

《光辉岁月,不说再见》读后感(二):Kindle笔记

1. 问题就出在资本和市场上——在进入 1992年之后,香港流行音乐市场需要的不是“好声音”,而是好故事、好宣传、好偶像——一句话,好浮躁。

您在位置 #2021-2022的标注 2018-01-11 19:09:51

2. 人的尊重是基于独立与自由平等之上的人格尊重,而这里说的是对工作成绩的评价,每一个为坚持理想而付出汗水的人,我们必须给予掌声,但这不等于对成绩的肯定和褒扬,况且,这和人格有什么关系呢?——是的,他们很努力,但这年头儿有不努力的人吗?做到他们的地位,努力工作不是正常行为而且是最低要求吗?

您在位置 #1824-1826的标注 2018-01-11 18:44:59

3. 国语普通话只有4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但粤语保留了古代汉语里的入声字,为“平上去入”四声。可粤语四声中还分高低两个音调,或者叫阴阳音调,入声中又多了一个“中调”,因此,粤语发音实际上有9个音调:高平、低平、高上、低上、高去、低去、高入、中入、低入。

您在位置 #1383-1386的标注 2018-01-11 17:36:21

4. 客观地说,陈慧娴和梅艳芳的版本各有千秋。陈慧娴和《千千阙歌》是“人歌合一”,编曲、配器和制作上非常贴合陈慧娴的嗓音。而《夕阳之歌》则是梅艳芳在2003年她人生中最后一场演唱会上、穿着“嫁给音乐”的婚纱唱的最后一首歌,这首梅艳芳爱过的男人原唱的“绝唱”,对她来说可谓是“人歌不分”。当梅艳芳穿着婚纱独自走在红毯上、只留给观众一个孤单的背影时,她和陈慧娴谁是“天后”、《千千阙歌》和《夕阳之歌》哪首更好听,难道非得争执出一个答案吗?

您在位置 #1259-1264的标注 2018-01-11 17:29:14

5. 叫作“天后之争”,参与进来的不仅仅是陈慧娴和梅艳芳,还有叶蒨文和林忆莲,

您在位置 #1232-1233的标注 2018-01-11 17:26:48

6. 在这么多八卦往事之中,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再回顾起这一年,歌迷们念念不忘的还是《千千阙歌》与《夕阳之歌》的“千夕之争”,其实,关于这个话题,从1989年开始就没停过,直到今天还有歌迷争论哪首歌更好听。

您在位置 #1229-1231的标注 2018-01-11 17:24:33

7. 这一年,林忆莲凭借《依然》拿了她第一个“金曲”奖杯,关于这首歌,歌迷们津津乐道的是几年之后,她曾经在郑丹瑞和曾志伟的连番忽悠下连升 9个Key,而当时的王菲还站在林忆莲身后的背景人群里;

您在位置 #1225-1227的标注 2018-01-11 17:24:09

8. 1984年央视播出穿着紧身衣的《健美5分钟》,都被很多人批评为“不正经”

您在位置 #324-325的标注 2018-01-08 10:25:46

9. 这张国语专辑的封面设计极为大胆,演唱者穿着当时社会观之色变的泳装,要知道1978年中国银幕上才第一次出现了泳装镜头,

您在位置 #321-322的标注 2018-01-08 10:24:43

10.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

您在位置 #314-314的标注 2018-01-08 10:23:38

11. 习惯了“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

您在位置 #314-314的标注 2018-01-08 10:23:17

12. 现在看来这都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华星”签下了两位当时并不出名,但日后如日中天的巨星,一个是张国荣,另一个是刚刚在“新秀歌唱大赛”中夺冠的梅艳芳——这个比赛就是“无线”举办的。说起来邵逸夫其实还是在“造星”,只不过他培养的不是演员,而是歌手。

您在位置 #196-198的标注 2018-01-08 10:13:59

13. 一方面,电视剧一播就是半个月,只要旋律不那么复杂,剧演完了,歌也就很有传唱度了;

您在位置 #185-185的标注 2018-01-08 10:12:45

《光辉岁月,不说再见》读后感(三):港乐的黄金时代

香港粤语歌曲,一个响当当的称号,是一张知名度很高的名片,经历过风风雨雨,高低迭起的时代,如今已经成为华人社会怀旧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此书带领大家走过了香港流行音乐的风起,浪潮,降温,冷寂四个阶段(作者总结),最后放眼二十一世纪的粤语歌曲及现状。作者从上个世纪二战后香港社会经济变革时代说起,外来人的大量涌入改变了香港本土的人口经济结构,本土粤曲,粤剧的稳定发展,大上海音乐的国语歌曲前期占据香港音乐市场的一部分,西方流行歌曲的大量涌入(披头士乐队六十年代演唱会在香港的演出),舶来品与本地传统语言的冲撞,香港本地传统音乐与大陆音乐的冲撞,香港文化与其他各种文化的不断的冲击下,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在香港亚洲四小龙这块生机勃勃的土壤上诞生出了——香港粤语流行歌曲。

在这些奋力渴望寻找到属于香港本地文化的新一代中,开始出现了许多后来的歌坛巨星。许冠杰,钟镇涛,谭咏麟,关正杰,林子祥。在那个西方音乐文化涌入的年代,他们先是组建起一个个洋名字的时髦乐队,开始大量的演唱了大量的西方歌曲,随着香港本土经济的迅猛发展,本土文化意识崛起的人们开始不断探索,他们穿梭与传统粤曲,粤剧,国语,西方流行音乐中,在这些人中出现了一位很有远见的歌神许冠杰,采用俚俗的语言和简单的旋律唱出了每个草根人的香港梦,在现在随便就能称王称后的媒体渲染的年代里,或许真正找到一个这样具有远见卓识,为某人代言,唱功不俗的天皇巨星,寥寥无几吧。

书中涉及了黄霑总结的香港音乐的几个阶段,刚才说的是第一个我系我时代,第二个时代从1983年开始后就是一番属于粤语歌曲的黄金时代了。现在九零,八零,七零的每个人或许都能随便哼起一首粤语歌曲,大部分的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陈百强,李克勤,黄家驹,陈慧娴,张学友。作者的笔触宽广,放眼整个香港乐坛,而不是拘泥于一人一事,寻找无用历史。同时也深入到每个细致的个体中,试图为每个当时见证过奋斗过的歌星作传。这是现代流行音乐逐渐商业化的弊端,当然也是历史发展的本来的弊端。当年火遍香港,可以和张学友比肩的吕方,如今估计大陆人没有几个会知道,还有许多转入幕后的伟大优秀工作者门,他们挑起了时代的大梁,创作出一首首经典歌曲。而人们记得却永远是台前的歌手。我想在这方面作为乐评人,音乐史编撰者门应该去争取讲一个真正全面的音乐故事,每个具有情怀传唱不衰的音乐的背后都有着许多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或许就是幕后了。推动音乐幕后,提倡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或许这是香港流行音乐发展过程出现的现象所告诉我们的。

香港原创粤语歌曲在当时相对翻唱曲目确实少之又少。据我所知的日本歌手中岛美雪,就有六十多首歌曲被不断翻唱。林子祥,许冠杰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具有原创精神的歌手,大陆听他俩的歌曲相对少些,或许在唱腔上,和粤语本土用词太多缘故,看完本书后我才开始恶补这两位歌手的歌曲。越听越觉得两位大侠不凡,在那个翻唱成风的时代,他们坚持了一个原创音乐人的操守,这是何等的伟大。举例子前几年林子祥咋张国荣纪念演唱会翻唱的<梦死醉生>,别有一番味道,贴上了林子祥标志的歌曲瞬间变得那样铿锵有力,音色纯正。

香港音乐九十年代开始的时期正是大陆市场经济开始发展时期,这时期香港音乐开始走向一个繁荣多变的时代,这个时代太过接近下个世纪,所以我还没有开始观看,繁荣背后出现的转变,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开始,开始出现的低迷状态,我有些不忍心读的心情,我想作者也是怀着一颗理性又感性的态度完成的吧,对于深爱港乐的人来说,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还是发生了。

我想乐评人所表达的香港流行音乐未来不是一味的怀念过去,叫我们一直回头看,或者空洞的去盲目挑选,真正应该做的是客观展现目前香港流行歌曲的情况,同时针砭时弊的提出问题,给香港粤语歌曲未来做出一个属于自己良心的答卷。我觉得粤语歌曲不会老去,只要能够有信心抓住时代脉搏的具有开创性的音乐人一定会让香港粤语歌曲走向另一个春天,即使是迟来的春天也是给人振奋。

看这本书仿佛是让我们重温那段美好的时光,看完这本书就是珍藏起了一段美好的音乐时光,每个人物鲜活的记录在你的脑海里,适时拿出来就可以让你随着文字哼唱起那一首首老歌。所以每个爱香港流行音乐的盆友们,值得去买来收藏。

本人才疏学浅,只不过的凭着对香港流行音乐的崇拜之情写下以上几段文字,如有不对,请务必指正,多多指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