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读后感100字

《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是一本由亚理斯多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读后感(一):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一本美学讲义,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文献,主要讨论了文艺的本质和功能。亚里士多德认为,诗学和修辞学是创造性科学。文艺及其作品的本质是理念世界的事物的摹本的摹本,把现实世界看作文艺的蓝本。而文艺的社会功能在于陶冶情感。他说,“悲剧是对于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亚里士多德在书里还阐述了诗起源的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摹仿的本能,第二个原因是音调感和节奏感。这明显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一致,因为后者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他还认为,诗人的创造要符合必然律和可然律的要求,反应现实中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他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简而言之,艺术有认识作用,同样的,艺术可使事物比原来更美。“……诗人就应该向优秀的肖像画家学习;他们画出一个人的人特殊面貌,求其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也必须求其相似而又善良”,这也是“艺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美学原则的起源。 亚里士多德还比较了悲剧和史诗,他说,悲剧意在严肃,不着意在悲,悲剧的六个成分(形象、性格、情节、言语、歌曲、思想),特别强调情节,而情节的主要成分是突转、情节和苦难。他认为悲剧高于史诗。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几个论述也很有启发性,比如“美德需要适中,情感须求适度”“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似乎对诗歌、悲剧的写作和鉴赏有很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诗是发扬普遍真理,历史是记载特殊真理的。由此可见,西方的诗歌与“诗言志”的东方诗歌理论是及其不同的,择善而从,兼而取之吧。

《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读后感(二):诗学 中庸之道 美德

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

9.2

亚理斯多德 / 2016 / 上海人民出版社

亚理斯多德的伦理学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他认为美德须求适中,情感须求适度。 如果每一种技艺之所以能作好它的工作,乃由于求适度,并以适度为标准来衡量它的作品(因此我们在谈论某些好作品的时候,常说它们是不能增减的,意即过多和过少都有损于完美,而适度则可以保持完美);如果,像我们所说,优秀的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总是求适度,如果美德比任何技艺更精确更好,正如自然比任何技艺更精确更好一样,那么美德也必善于求适中。我所指的是道德上的美德;因为这种美德与情感及行动有关,而情感有过强、过弱与适度之分。例如恐惧、勇敢、欲望、忿怒、怜悯以及快感、痛苦,有太强太弱之分,而太强太弱都不好;

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动机下、在适当的方式下所发生的情感,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即是美德

《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读后感(三):《诗学》大纲

第一章:诗的艺术的本质和特点、各种艺术摹仿时所用的种差。

第二章:摹仿的对象及摹仿对象的特点和差别。

第三章:摹仿的方式。

第四章:诗的起源、诗的固有性质、悲剧的形式。

第五章:喜剧的演变、史诗和悲剧的异同点。

第六章:悲剧的定义、悲剧的各种成分。

第七章:悲剧事件的安排、情节的美的定义。

第八章:情节的整一性。

第九章:诗人的职责、历史和诗的差别、情节和行动的创作原则。

第十章:解释简单和复杂的行动。

第十一章:“突转”和“发现”的定义。

第十二章:悲剧在舞台上的各个成分。

第十三章:悲剧对人物刻画的原则、悲剧的布局。

第十四章:行动在故事中的安排和情节应具有的性质。

第十五章:刻画“性格”的原则。

第十六章:“发现”的各个种类及其优劣。

第十七章:情节的创作原则。

第十八章:“结”和“解”及其创作原则、悲剧的分类、悲剧的创作禁忌。

第十九章:言词和“思想”的定义及语气词。

第二十章:言词的各部分:简单音、音缀、连接词、名词、动词、词形变化、语句。

第二十一章:名词和字的分类、各种字的创作技巧。

第二十二章:风格的美的创作原则。

第二十三章:史诗的创作原则。

第二十四章:史诗的种类、长短和格律以及史诗的情节创作方法。

第二十五章:对批评家无理责难的反驳。

第二十六章:比较史诗和悲剧,讨论哪一种更高。

《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读后感(四):如何阅读古希腊悲剧

作者:罗念生

近年来刊物上发表了几篇讨论荷马史诗的文章,各抒己见,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日前读到张世君同志在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的《论〈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一文,作者有下列论断:“(荷马)史诗把战争当做既光荣又有利的事业,对战争双方都作了热情的歌颂,而没涉及战争的道义是非观念。……特洛亚战争就是希腊人和特洛亚人相互掠夺财富的规模巨大的战争。……原始社会人们对于战争没有今人的是非观念,互相掠夺是时代的风气。······史诗以描写战争为中心,无论在诗人的直接叙述中,还是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处处都洋溢着对战争双方的热情歌颂和肯定,没有表露对战争双方的道义观念的评价。”作者的立论完全正确。

但是张世君同志在他的文章的开头部分说:“但在过去的评论中,有的学者在评介古希腊悲剧时,把特洛亚战争看作是希腊人为了夺回一个私奔的女人而发起的不义之战。……我认为,笼统地把这次战争看作是非正义的战争,或者单方面地谴责希腊人的不义,是拿阶级社会的道德观念去评论无阶级社会的战争,是用人类成年的眼光去衡量人类童年的行为。实际上,特洛亚战争的性质不属于阶级社会里的非正义战争的性质,史诗所反映的这次战争也没有描写战争两方谁是谁非,谁是正义的一方,谁是非正义的一方。”作者的注解是这样写的:“见《埃斯库勒斯悲剧二种》译本序。”(按:指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一年版的译本序。)注中“埃斯库勒斯”的名字,无疑是“埃斯库罗斯”(Aiskhylos,公元前525—458)之误。“译本序”中的论点是笔者根据该译本中的悲剧《阿伽门农》中的思想内容提出来的。直到现在,笔者仍然认为埃斯库罗斯是在该剧中谴责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对特洛亚发动不义的战争。剧中的歌队在“进场歌”中唱道:“但愿嫉妒不要从神那里下降,使特洛亚即将戴上的结实的嚼铁,这远征的军旅,暗淡无光!”歌队随即谴责阿伽门农“胆大妄为”,为了祈求顺风,使远征军能够启航,把他女儿伊菲革涅亚杀来祭女猎神。王后在“第一场”中说:“愿我们的军队不要怀抱某种欲望,为了贪财去劫掠那些不该劫掠的东西。”歌队后来又在“第一合唱歌”中唱道:“有人这样低声抱怨,对这案件的主犯阿特瑞代(按:主要指阿伽门农)发出的悲愤正在暗地里蔓延。……一个人(按:暗指阿伽门农)多行不义,虽然侥幸成功,但是那些穿黑袍的厄里倪斯(按:指三位报仇女神)终于会使他命运逆转,受尽折磨,以至湮没无闻。”歌队长并且在“第三场”中对阿伽门农说道:“你曾为了海伦的缘故率领军队出征,那时候,不瞒你说,在我的心目中,你的肖像颜色配得十分不妙,你没有把你心里的舵掌好,”以上这些话可以证明生活在阶级社会中的埃斯库罗斯是在这出剧中谴责阿伽门农对特洛亚进行非正义的战争。

试再举《欧里庇得斯悲剧二种》(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一年版)中的《特洛亚妇女》为例。这剧写希腊军攻下特洛亚的残暴行为,一开场就数希腊人所犯的罪行,说他们触犯的神怒,将要受到惩罚。一般的评论家都认为这剧实际上影射雅典人于公元前四一六年攻下那个守中立的小岛弥罗斯的暴行,雅典人把弥罗斯所有的成年男子尽行杀戮,使所有的妇孺沦为奴隶,这是雅典人进行的不义的战争,受到欧里庇得斯的谴责。

笔者认为阅读古希腊悲剧,应从每一出剧中抽出它的思想内容,不可把别的作家例如荷马对战争的看法硬套在每一出悲剧上,这样做往往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曲歪古希腊悲剧借古喻今的历史意义。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八日

《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读后感(五):《修辞学》笔记

这本书让我一直不敢相信是公元前300多年前的作品,在这种书面前,我就不要大言不惭地点评了,老老实实拿出小本子做笔记就好。

柏拉图在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修辞学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谄媚的手段、卑鄙的技巧,只能说服没有知识的听众。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又对柏拉图的理论有批判和发展,他写这本《修辞学》的动机就在于否定修辞术是艺术的说法,而另一个动机在于否定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于艺术的贡献很大,首先,他认为艺术不着眼于个别的事物,而着眼于某一类事物。其次,他认为求知和好奇是使人愉悦的事,这是艺术的认识和审美作用。第三,亚里士多德对于喜剧的性质也有很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滑稽的事物,不论是人或言行,必然是使人愉快的。

第一卷:亚里士多德把演说分为诉讼演说、政治演说和炫耀才华的典礼演说。认为演说者要熟悉所讲的题材,要了解各种政体的弊端,还要知道什么是幸福,美德等。诉讼演说者要能分析害人的动机,害人的心情,受害者的性格,要能辨别正当的行动与不正当的行动。

1,亚里士多德把演说提供的或然式证明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由演说者的性格造成的,第二种使听者处于某种心情而造成的,第三种是由演说者本身有所证明或似乎有所证明而造成的”

2,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段论法。

3,亚里士多德对幸福、好东西、美德恶德、高尚可耻、快感、报复、害人者受害者、正当与不正当、契约誓言做了详细的解释。

“全体的或多数的或大多数的或最好的有见识的人会认为或已经认为是更好的东西,必然是更好的东西。”

“在民主政体下,官职是由人民用抓阄法分配给自己的。在寡头政体下,官职是按财产分配的。在完人政体下,官职是按教养分配的。在独头政体下,一人统治万民。民主政体的目的在于自由,寡头政体的目的在于财富,完人政体的目的在于教养和法治,独裁政体的目的在于自卫。”

第二卷:1—11章主要分析情感,亚里士多德认为听众对演说者的态度不同,他们的判断就不同,所以演说者必须懂得听众的心理,以便激发或控制他们的情感。

亚里士多德从发怒、友谊友爱、畏惧、羞耻、慈善、怜悯、愤慨、忌妒、羡慕等情感因素分析修辞术的目的在于影响判断,演说者不仅必须考虑如何使他的演说能证明论点,使人信服,还必须显示他具有某种品质,懂得怎样使判断者处于某种心情。

“慈善是不为受到报答也不为帮助者自己好而是为受助者好而对有需要的人进行帮助的人。”

“怜悯的定义:一种由于落在不应当受害的人身上的毁灭性的或引起痛苦的、想来很快就会落到自己身上或亲友身上的祸害所引起的痛苦的情绪。”

“羡慕是善良的人的善良的情感,而忌妒则是邪恶的人的邪恶的情感,因为前者是由于羡慕而去争取这种好东西,后者则是由于忌妒而阻挠别人得到这种好东西。”

“一个人并不对那些犯了自己也犯过的错误的别人表示愤慨,而是对那些犯了自己没有犯过的错误的人表示愤慨。”

12—17章分析年轻人、老年人、壮年人、贵族、富人、当权者的性格,了解听众的性格,才能激发或控制他们的情感。

“理智使人追求有益的东西,美德使人追求高尚的东西。”

“富人认为钱财是一切别的东西的价值标准,因此他们认为每一样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得。”

“当权者的性格比富人更爱荣誉,更勇敢,因为他们要做他们的权力荣誉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做事全神贯注,比较认真,因为他们必须关心他们的权力。”

18—26章讨论修辞学题材与说服的方法,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是修辞学的主要内容。

“如果一个人忘记了某一件事情,那么他从前一定知道那件事情。

“凡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真正自由,这是一句格言,再加上下一个行,整段话就成了修辞式推论:因为都是金钱或运气的奴隶。”

第三卷:公认的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理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并且在这里详细的阐述了散文的风格问题,他指出,散文的风格不同于诗,不应当从诗中寻求标准,散文的风格的美在于明晰,不能流于平凡,还应当有节奏,要采用隐喻字。

“散文作家应当对隐喻字多下功夫,因为散文的手法比诗要少一些。隐喻字最能使风格带上异乡情调,此中奥妙是无法向别人请教的。”

“风格的呆板是由四种原因造成的,第一是滥用双字复合词,第二是滥用奇字,第三是用过长的或不合时宜的过多的的附加词,第四是滥用隐喻字。”

第三卷最后部分讲述文章的安排,这里提到了很多技巧,对后世的修辞学和散文风格有极大的影响。

“字的美,在于它的声音或意义,字的丑亦如此。”

“散文的句法必须像散漫的酒神颂那样串联起来,用联系词联系起来,或者像旧诗人的回舞歌那样回旋。”

“不同的风格适合不同的演说,作家的演说在论战场合显得淡薄,而演说家的演说,尽管口头发表很成功,拿在手上阅读,却显得很平凡。”

“结束语有四种作用:使听者对自己发生好感,对对方发生恶感;夸大或缩小;打动听众的情感;使听众回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