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太阳和鱼》读后感锦集

《太阳和鱼》读后感锦集

《太阳和鱼》是一本由[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和鱼》读后感(一):伦敦街头历险记

一支铅笔,一场尤里西斯般的历险。精明人的生活中,感性总被理性压制着。对铅笔的念头浮现后,你一定忙着分析自己:我的意志力呢,行为的目的呢,铅笔的十大种类?

也或许作者般衣食无忧是极少数。男人如此批评,女人毫不留情地反击:带着猎犬去猎狐又算什么正事?占有草地打高尔夫又算正事?

知识会使人们对普遍现象视而不见。但世界是多么美,没有什么现象是无聊的。把上帝和心中的傲慢一起放逐。去到平凡的现象中,去发现生命本身。

《太阳和鱼》读后感(二):太阳和鱼:自我的房间

想象这样一种情景:在一个专属于你自己的、装饰风格依你所愿的房间,目光所及之处尽是各种各样的书籍,除了一张简单的床,一面写字台以外,别无长物。夜晚来临,抬眼就望到了延伸至天花板的书籍;日光泻地,醒来睁眼就看到了满地堆积的书籍,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我不知道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写作《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的散文集时,是不是身处于这样一种温馨而充盈的空间?她的生活中是不是会有这样的一间屋子?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那个时代极为罕见的智识超群的女作家。同普鲁斯特一样,伍尔芙的生活环境也可说是优渥而安逸的。父亲是当时英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与当时文坛名流过从甚密,而且家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藏书,这些家庭的渊源使得伍尔芙很早就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家庭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这些源自上一辈人的良好教养给予了伍尔芙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超凡的审美趣味,这样的家风一直延续下来,在伍尔芙的父亲去世之后,她将父亲的社交圈又扩大了一些范围,形成了当时在英国文坛上拥有“最为敏锐的审美观”的布鲁姆斯伯里小集团。父亲的遗产使伍尔芙无需为生计发愁。一个颇堪玩味的情节是,当伍尔芙收到第一笔稿酬后,她没有考虑去买面包或是付账单,而是上街买了一只漂亮的波斯猫。女文人与猫咪,很容易想象,当伍尔芙惬意的坐在自己的房间里,灵感如泉涌的奋笔疾书时,她的漂亮的波斯猫则安安静静的卧在她的地毯上。一定是一幅高贵而优雅的画面。

纵然家庭与事业是那么的富足与安逸,老天爷却似乎总想打破这种平衡的生活状态。她虽然拥有一个挚爱自己的丈夫,然而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崩溃最终摧毁了她的一生。伍尔芙太过敏感的性格和迅捷的思维对于其文学创作来说,显然有着一层微妙的关联,她正是在这种“疯狂的熔岩”的焦灼中来寻找创作主题的。

进入伍尔芙的文字世界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她的小说《到灯塔去》已经展现给我们一幅内心世界的缤纷图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是那个时代里运用意识流手法如此高妙的女性第一人。《太阳和鱼》收录了伍尔芙的各种评论文章31篇,从她的意识流的小说中跳脱出来,反观她的散文,欣赏之余,心中更是涌起无限的惋惜与钦佩。正像伍尔芙的丈夫伦纳德将伍尔芙描述为“尚无人涉足的雪山之巅”,伍尔芙的散文在随心所欲的运笔中,自成一种孤绝高标的风格。她的思维触角之幽深,情趣之高雅,学识之渊博都令读者在远远的观赏之后,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望而却步之感。你会惊异于她在没有乘坐飞机游览伦敦上空之时,却写下了任随想象力飞扬恣肆的(《飞越伦敦》);你会在看到她对“生病”这一题材在文学作品中的匮乏进而展现出她异于常人的新颖观点:“流感的一次轻微的攻击却使人看到了灵魂中的荒野和沙漠,热度的些微升高所揭示的竟是点缀着鲜艳的花朵的草坪和峭壁...”(《论生病》);你也会读到她对于同时代的女性作家的惺惺相惜(《简爱与《呼啸山庄》),她毫不吝惜自己对于夏洛蒂.勃朗特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她作为一位女性,对于女性作家的殷殷期望。伍尔芙的每一篇文艺评论,既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柔美、敏感、丰厚,又具有男子的广博、深刻、犀利和透彻。在文字的天空下,伍尔芙尽情舒展着自己的羽翼,从伦敦的上空俯瞰世界,在自我的房间里徜徉。这些词婉意丰的文艺小品凸显出伍尔芙作为“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及“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女性”的独特标签。它们是优雅的,更是深隽的。

一个有独特个性的写作者,必定会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这个房间不需要在格局上多么精巧,也无需多么繁杂的装饰,但一定要有足够多的书籍,可以供写作者的心灵随书漫游,供其灵魂诗意的栖居。

有生之年,一定要有有一间“自我的房间”;有生之年,书架上一定不能少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

《太阳和鱼》读后感(三):《太阳和鱼》:伍尔夫的低声絮语

文/吴情

英国著名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通常以“意识流小说”作家与威廉·福克纳、马塞尔·普鲁斯特并称,也是英国文学之林中继简·奥斯丁来又一重要女作家。伍尔夫出生在英国伦敦,父亲是维多利亚时代剑桥出身的著名文学评论家、传记家莱斯利·斯蒂芬爵士。伍尔夫自小便喜爱阅读,兼习创作,成年后的作品极为丰富,涵盖小说、评论、日记、书信,代表作有小说《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海浪》(The Waves)、《雅各布之屋》(Jacob`s Room),著名散文集有《普通读者》(Common Reader)等。

《太阳和鱼》,“散文经典”系列之一,收录了伍尔夫三十一篇随笔,或在其生前发表,或在其去世后由丈夫编纂出版,既有《论现代小说》这般在文学史中地位显著的文论,也有书写幽微情感的《爱犬之死》(以小说笔法)。伍尔夫幼年在父亲的熏陶下喜爱文学,博览群书,对英国文学经典的阅读堪称精细深入。她谈名著如《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也谈不甚知名的《奥罗拉·李》、《书信集》。她不以文学史盖棺定论的评价为依据,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反复提问、认真思考、谨慎回答。她理解作品,有时并非只通过文本本身进行深度阐释,而是结合作者生平经历交互沟通;但她又不拘泥于“知人论世”,而是在文本与真实作者的缝隙中,发现文本中的诸多不定点。

以简·奥斯丁为例,喜爱者认为她“脾气好、懂礼貌、善迎合”,厌恶者则说她“如今变得古板,成了古往今来最僵挺笔直、一丝不苟、沉默寡言的‘单身福女’”,满满的刻毒之语。两方面或许都是真实的奥斯丁,但“当我们转而阅览奥斯丁的小说时,也会在故事中跌跌绊绊地碰上同样的复杂性”。这些小说,或活泼轻快,或妙趣横生,或自由自在,或戏谑恶搞。我们不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建构隐含作者的形象,她是奥斯丁本人在文本中的一个分身,仅能代表奥斯丁在某一阶段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这在不经意间美国新批评的观念暗合。

谈到当时的小说,伍尔夫批驳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观:作家要竭力表现物理现实。在伍尔夫看来,所谓客观真实不足为据,心理真实(主观真实)才是作者唯一可把握的存在。《论现代小说》这篇“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宣言中,伍尔夫认为,花费巨大力气试图“证明小说情节真实、酷似生活,不仅仅是浪费了工夫,而且是把工夫用错了地方,倒把意象的光辉弄模糊了、掩盖了。”真正的生活中,“头脑接受着数不清的印象”,作者的亲身感受即可成为小说创作的基础,而非人为编织出起伏波澜的情节。

伍尔夫作为一名女性生活,也作为一名女性写作;她是奥斯丁以来英国最杰出的女小说家,也是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在她对简·奥斯丁的阅读中,可以品味到两位女作家的隔空对话。两个人都“善于洞察琐事之中的深意”,以“日复一日常规生活中的诸般小事”对抗男性作家群体的宏大叙述。她们笔下,既没有战争烽火,又没有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只有真切细腻的生存体验,幽微动人的情感世界。简·奥斯丁善写舞会绅士淑女、婚姻爱情,伍尔夫则擅长描绘女性挣扎痛苦的心理世界,前者将心理外化,后者深入心理运动内部。

在《妇女和小说》一文中,伍尔夫写道,以往,“英国的历史是男性家系的历史,而不是女性的”。十九世纪,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妇女小说取得了不俗成就。妇女小说的成功归功于女性个人和群体独特的审美经验。不过,“女性作者人生经验的不可不免的狭隘性,也会影响其创作的深度。但不可否认,妇女小说,在文学创作本体程度上界定了女性的存在,因为,“我们不但能感受到作者的个性,就像能感受狄更斯的个性那样,还会意识到女人的存在。”女性的存在,不论是物理意义上,还是心理意义上,都与男性的存在有着一定界限,“女人的价值观都可能与男人的不相同”,小说创作因而能摆脱单一价值取向,朝日益多元并存的格局迈进,呈现丰富的色彩。

阅读散文集《太阳和鱼》,你总能邂逅千面作家伍尔夫。她一会儿是想象力丰富的小说家,仿佛能直接与人物进行深度对话,比如《太阳和鱼》、《爱犬之死》;她一会儿是见解不凡的文论家,有着自己对小说的独到看法,拒绝随波逐流,固执到勇敢的程度书写心中的文学,比如《妇女和小说》、《论现代小说》、《论现代散文》,观点之新颖甚至先于文学理论研究者,而正是因为有一个又一个如伍尔夫般偏执而又虔诚的作家,世界文学之林才日渐广阔绚烂。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