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群书治要大讲堂》读后感锦集

《群书治要大讲堂》读后感锦集

《群书治要大讲堂》是一本由蔡礼旭 / 周泳杉 / 李越 / 刘余莉 / 马涛 / 吴念博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群书治要大讲堂》读后感(一):礼当中最珍贵的东西,这一念起的‘恭敬真诚’止住了‘禀性’的脚步

李越老师讲‘礼’的部分,开章明义一上来讲了一段话,这段话当时读来让我非常感动,感动过后我就一直把它牢记在心里,这段话的意思来源于印光法师‘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净空老教授把它扩展为‘千万分恭敬得千万分受用’,老法师、徐醒民老师、蔡礼旭老师一遍遍讲,不是老师要你的恭敬,这个老师若是要你的恭敬,那这老师一定不是好的老师,而是老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接受学生对老师的真诚恭敬,这个恭敬是学生自己从内心生发出来的真诚心意,这个‘心’一出来,老师讲的东西通通吸收受用,甚至比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就是《孝经》里头讲的‘至诚感通,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而就针对这个‘恭敬’,李越老师在解释时点了这么一段醍醐灌顶的话,她讲‘道失而后有德,德失而后有仁,仁失而后有义,义失而后有礼,礼失则天下大乱’,到这里还是经文里的常规,我还没有完全透彻,李越老师后边紧接一句,‘今天从道开始做起起点已经太高,没有办法做到,唯有从最基础的礼来做起,而这个‘礼’当中最珍贵的东西是真诚恭敬‘,就这最后一句话,她把所有老师讲到的这些跟‘恭敬’有关的点都串了起来,串成了一条完整的逻辑故事,它的前因后果。

再往后,从这个对人的恭敬心出发延伸向对物的珍惜、对事的认真负责,是这么拓展出去的。

这个‘恭敬心’从哪里来?

从自己的内心里来,至诚恭敬的真诚,而这样东西人人本有,没有因为世间财富地位名利的高低贵贱而有所差别,都是平等的。

正是这一念‘真诚恭敬心’救了我自己,自己把自己从一个黑洞中拉了出来,这是没有想到的事。

而在这运用中体会到这个‘真诚恭敬’的这份心有没有一开始就对准别人?不是的,我这一念‘真诚恭敬’出去,首先第一敬重的其是我自己。因为我自爱我自己,我只有‘爱‘了我自己,这个自爱是人明德的真相,人所本有被尘垢遮蔽的夜明珠才能透出明光来。

夜里归家时我写了一段话给一个人,本来我一直一个人在那边想,也许甚至可能没怎么想,但就是循着人的禀性开始有惯常的去‘明辨他人的是非’的东西激出来的不良情绪出来,这种情绪就好比阴云密布,笼罩了我自己,且我突然意识到能识别出他人的错处或者‘恶’出来。

我一直记着最近刘余莉教授宣讲时所说的,李炳南师公一直讲的一个观点,‘不扬人恶’,要‘规过于私室’,刘余莉教授说的是‘看到深渊里的鱼的人是不吉祥的’。他们从政治为政、劝人改过向善的多种纬度去讲‘恶’这件事不值得‘看到’,谁开始能眼中看出来对方来,这就是自己问题开始出来了,不是对方的。

我突然惊觉到此,立马转念回来,想到《弟子规》中那句‘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的经句,过去的错误不可重演,要去知道疑问真相,而后走过去,这其中这一念的真诚心起来,没有预设,没有想说他人是非的真心起来,听听他人的旁观,最终为我所用,把事情放下来,不留爱憎好恶,是为‘健全’。

这种真诚心一出来,事情并没有如想象中打到周边人的电话,而正是这种种的拒之门外,使有机会听得当事人的说辞。

彼时我的车慢慢行驶在修筑好的通往各村庄的主干道上,他回答了一段话,没有理解我的本意,也没有理解我本人,反而是用他个人的思维混淆了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意思,但有一个做事的宗旨,浅薄简略应对里告诉了我一个点,甚至提出了他以为的解决方案。

我想,如果没有读古圣先贤,没有那一念的真诚心,听得那样的说话,看不清对方的混淆、误会我的为人与意思、再继而看不清被对方混淆的自己,一不小心就又徒生出对人的憎恶来。而恰恰正是这一念的真诚恭敬心‘救下了’自己还没擦拭干净的‘明德’‘自性之夜明珠’,他没有说出他过往行为中的真相,但他说了一个结果,与这个结果匹配的上去的行为描述,这是真相,也是我无意要得的解封印的咒语。

徐醒民老师在讲《常礼举要》时反反复复强调讲《曲礼》中的‘毋不敬’,实是苦口婆心,净空老教授,所有同仁老师,无不强调做人之真诚为第一要务,实是它涵盖的道理非常之深刻,这实是所有智慧德能的根。

古圣先贤的东西,老师一直讲,只会读那是知识,唯有做出来才得体悟为己受用成智慧。所有这些‘礼’于我这样缺少文化断层的成次品而言需要不断练习‘始而勉强’,铁杵磨针方可‘终则泰然’。

一点点感悟,分享于此,愿有一天读到、能起得相信古圣先贤的友人共勉!

2018.7.26 23.57

《群书治要大讲堂》读后感(三):回往心——智慧的归宿

按着顺序读,读到周永彬老师讲学分享《论语·为政》心得体会,几页纸连着读了两天,读完正值周六的傍晚,看两人争执,在气头上,言辞尖利又刻薄,就好比两人比剑,互相伤害,这是个固疾,两人论理,合执一词,没有任何仁爱与信任,各自的心量狭缩在自己,而论自责自尽时全都是他人,随着他人的错伤穿了心,于他人是恨上加恨,情感起来,理智就退下去。当时沉默以对看着这场玻璃罩里两个人的顽疾,想到一个词‘回往心’。

‘回往’谁呢?

‘回往’我们自己。

自己那颗与‘道’、与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的伦常相悖离的心、与他人绝望的心、与自己没有信心的心。

这里头有句话,界定衡量一个人‘有德’的标准,对外有礼,对内提的起理智,不偏是谓‘中’,不易是谓‘庸’,以这个‘不过’的标准把自己拉回来。

周永彬老师的学习分享心得更像是研究生的学者论文,读一遍下来有两个感受,第一,把这段时间以来蔡礼旭老师讲过的课谋和起来,原来蔡礼旭老师的东西已经是与大众而言最最浅显易懂、且照此做便是修正自己的核心点,第二,其实是在一的基础上,如果作为知识不断去填充学习,那是条无止境的道路,人的生命不过百年,只有按照一的基础才可一通百通,虚空法界的东西心里明了。

那这‘第一’论述的东西是什么呢?

一上来就讲‘道’是什么,有几点总结,不是物质,不是精神,想不到,也说不出来,更不能造作,原话是‘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寂然不动,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但他又不是死的,但它一动所有宇宙人生的现象又都生发出来,有一个核心点,‘感而遂通’,强调感通,而至诚感通的要道便是‘德’,我们动的很厉害,没有静,动的不合道,动的偏,那都是昏德、凶德,我们要把自己拉回到一个‘中和’的点上。

所以这其中便该是蔡礼旭老师通过自己的实践,一直强调的中华传统文化修身自己的两点大白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尽自责’。这本大讲堂的演讲当中,蔡礼旭老师的部分有提到其他讲座与书里没有提到的几个点,其一,他提到了目前中华传统文化走到哪个阶段,他称之为播种期,并且即便是身处其中做这件事的人都因自身受到的急功近利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思维模式的根深蒂固,很容易会出现揠苗助长的心态,从而出现的‘倒退’。其二,他举到的一桩他人冷嘲热讽他的小事,他事后的无法入睡,对自己反求诸己的一种‘回往心’的转境,是反省自己‘是自己把人逼到了对自己冷嘲热讽’的地步,这种心境一出来,那尘舞飞扬的心一下子都收了回来。其三,谈对团队个人的不离不弃。

这第三点,与周永彬老师讲‘为政’里头一句话‘黜舍小人’的真正解释深入到一处。黜通常都以为是罢黜,舍掉,但以孔夫子来讲,这样的解释与后文的‘贤治不肖’对不上,以中华传统文化,孔夫子用政治做手段来达成众生‘教化’的真正心意而言,应该是用佛家的话讲‘不舍一人’,铺到现在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上,应该是‘照顾他的本性,不计较他的习性’。前提是你要比那个‘不舍一人’的‘那个人’超过他很多很多,你才能看得出来,引导的下去,正所谓‘正己化人’。

这样的事谁来做呢?

就是那个内心寂静空空如也,动则万善相随,是非、善恶、邪正乃至于利害,分得清清楚楚,但心里不计较的人去做。

周永彬老师讲了一句话,‘即使我是一个充满过失的人,这样的圣贤人都愿意接纳我,在圣贤人面前,我们都能学好,跟圣贤人在一起,内心感到非常安全,你能够百分百信任他,充满了智慧的老实人,老实却不是笨,为公,绝对没有丝毫退让,于私,他可以让你骗,没有架子,很和蔼,远远看着又是凛凛不可侵犯,没有希求’。

就这么个人。

读完这三章下来,我跟这样的人比,换个稍微好看点的角度,是敬佩这样的人‘不离不弃’。

为什么这样的人可以‘不舍一人’?因为他心里把宇宙人生看的明明白白,能吃世俗人眼里的亏,能让别人占便宜,能舍、能让、能低头,而他的忍不为自己,为公、为他人,这就是他的标准。

与我这样的被风霜尘垢蒙蔽了‘光明本性’的凡人而言,最起码要时时提的起一颗‘回往心’,我在看他人的争端时,也当看到自己有没有,我若开口与人说有助益的言语,也当晓得我是一遍一遍在劝我自己,周永彬老师讲了一句话,也许与这个意思有些同,‘君亲师不是三个人,是一个人’。

再来,道理懂到一个驿站的地方,也当时时回往所行的方向和道路,有没有思行不一,五月要走没走成的路,到了六月里起的变化,到了现在七月里停下来,是一致了?懈怠了?还是修正了?或者倒退了?跟两月里听‘童蒙养正’的差距在哪里?学习知识的方式有没有走错?有没有做到一心一意一门深入?学习有没有转变思维模式和行为?

静的时候还能看上去清醒一点,一动就往往不晓得自己跑哪里去了,或者一看到身边人都在小跑前进,被人一驱赶,又孤身一人,会不会又什么都忘掉了。

读蔡礼旭老师与周永彬老师学习分享

记于2018.7.1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