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有所成:习读柏拉图札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王有所成:习读柏拉图札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王有所成:习读柏拉图札记》是一本由刘小枫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有所成:习读柏拉图札记》读后感(一):小书评

总体感觉不如《昭告幽微》,有些篇目仅仅是读书随笔 主题不太明晰;“王有所成”篇最好,暗中回应了国内专业古典学者的批判,将politeia翻译为“王制”,不是因为作者不知道“政制”的翻译才是这个词的本来意思,而是因为politeia在古典时期首先指的是城邦民个体的德性、品格与生活,之后才逐渐发展出集体的意思,最后抽象为一种政治制度;此外,politeia中苏格拉底提出五中politeias,但题目却用的是单数,可苏格拉底没有讨论抽象的政治制度本身,而是讨论了具体的政体类型,所以也可以认为politeia就说的是“王制” 但因为苏格拉底的politeia有“模范”含义,故翻译成republic,作者指出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传统,而关于苏格拉底的晦涩和模棱两可,作者采取的是施派观点,即否定了模范城邦的乌托邦性质,而是认为可以实现但不代表应该实现。关于possibility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作者于207页引用的关于possibility的句子有点断章取义,我认为这里的可能性承接上文关于common bios和common gynakes and pais的possibility,而不是关于哲人王和所谓“主管”(克里同篇出现,即当权者)是否能合一的possibility

《王有所成:习读柏拉图札记》读后感(二):小书评

总体感觉不如《昭告幽微》,有些篇目仅仅是读书随笔 主题不太明晰;“王有所成”篇最好,暗中回应了国内专业古典学者的批判,将politeia翻译为“王制”,不是因为作者不知道“政制”的翻译才是这个词的本来意思,而是因为politeia在古典时期首先指的是城邦民个体的德性、品格与生活,之后才逐渐发展出集体的意思,最后抽象为一种政治制度;此外,politeia中苏格拉底提出五中politeias,但题目却用的是单数,可苏格拉底没有讨论抽象的政治制度本身,而是讨论了具体的政体类型,所以也可以认为politeia就说的是“王制” 但因为苏格拉底的politeia有“模范”含义,故翻译成republic,作者指出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传统,而关于苏格拉底的晦涩和模棱两可,作者采取的是施派观点,即否定了模范城邦的乌托邦性质,而是认为可以实现但不代表应该实现。关于possibility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作者于207页引用的关于possibility的句子有点断章取义,我认为这里的可能性承接上文关于common bios和common gynakes and pais的possibility,而不是关于哲人王和所谓“主管”(克里同篇出现,即当权者)是否能合一的possibility

《王有所成:习读柏拉图札记》读后感(三):从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立场对启蒙哲学、自由主义政制及伦理的反思

短评写不下,把一些想法当成书评写下吧。

本书展示了刘小枫转向施特劳斯之后关于政治哲学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以及根本洞见,而且文章写得非常直白,几乎没有隐瞒地站在柏拉图式的古典政治哲学的立场对启蒙哲学所带来的自由民主伦理及政制进行反思。

第一篇《苏格拉底与“众人的权力”》涉及民主政制中的“政治正确”或者说个体的政治权利对于生活/政治常识(涉及技艺的行为应服从专家意见)的违背,实际上是提醒我们,应该服从懂得美好生活的“内行”的权威,即便找不出这样的人,也不是必须服从“众人的权力”;

第二篇《柏拉图笔下的佩莱坞港》则通过分期《理想国》的开场来展示苏格拉底作为哲人在象征民主社会堕落景象的佩莱坞港的政治行为:哲人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中恰恰宁愿保持沉默,他是为了教育少数人(格劳孔)而参与了政治;

第三篇《民主政治中的自由爱欲立法》则为我们揭示出在自由民主政制中通过爱欲来为某一种(消极)自由或者说权利立法的理据问题,并以此批评启蒙之后的自由主义式伦理对于传统立法的破坏;

第四篇《内敛的哲学与外显的诗》则通过讨论哲学与诗的关系展示出古典智者对于人性差异的理解以及以此为基础所做的哲学行为——即秘密地/政治地做哲学,并以此批评启蒙哲学对于人性混杂及其等级差异的忽视和德性维度的丧失;

第五篇《王有所成》通过讨论politeia的翻译问题,展示出柏拉图所理解的个体灵魂与城邦政制的关联问题,这一问题也与哲人(苏格拉底自身)如何称义的问题关联起来。其中还涉及了刘小枫如何理解“理想城邦”的性质:“既是应该实现且可能实现,又是即便能够实现却不应该实现”(基于苏格拉底言辞中的反讽)。

最后一篇《《王制》与大立法者之“德”》承接上一篇的问题,也涉及心性与制度问题的关联。即将康子标举《王制》的意图对比宋儒推崇《大学》和《中庸》的意图,只不过后者是从端正教育入手端正心性进而化解外来制度的冲击;而清朝时已经不得不直接强调革新制度本身了。

本书干货很多的,点出了很多刘小枫关注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施特劳斯和柏拉图所关注的。当然缺点也有,一个是该书是论文的集合,或许因为这个原因尽管有统一的主题关联,但没有明确的内在线索。二是有一些解读也有过渡解释之嫌,不过这些地方基本上没有影响到诸文章的核心论点。

《王有所成:习读柏拉图札记》读后感(四):柏拉图笔记|城邦的牛虻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面对不义的判决,挚友克力同欲救他逃亡,可是苏格拉底将做人的道德看得比生命本身更为重要。面对错判,他也不因此而否定法律的效力。因此苏格拉底对民主意志的欣然受死,成为政治思想史上绕不开的一个关键问题。

苏格拉底说自己不会屈从于“众人的权力,”他认为比起多数人的意见,唯一值得听取的只是出类拔萃者的意见。在苏格拉底眼中,“出类拔萃者”不等同于强者,或是当权者。

在《理想国》开篇,面对忒拉绪马霍斯提出的“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论题,苏格拉底就以不懂之辞,表达他对此的不认同。因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即意味着“正义就是强者的权力”。

虽然苏格拉底慷慨赴死,在《斐多篇》中,他与热爱纯粹知识的青年讨论身体与知识的关系时,的确给出贬抑身体的结论;然而当面对在场的那些民众时,没有劝他们离弃身体,反而看重身体,要他们珍惜身体。

他说,他所属的城邦犹如一匹高头大马,由于太大难免慵懒,而他则像一只奔波操劳的牛虻,不断试图惊醒它。但是他始终只愿做一只私下的牛虻,从不肯置身公众之中。

在《普罗塔戈拉》中,苏格拉底戏言哲学需要诗的外衣来进行伪装。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逐出诗人,那是世俗意义的诗人,而他的理想国本身却是以一种超验的原则,将世界诗化、浪漫化的。

虽然教育对绝大多数人起到的作用是启发天赋,但是对某一特定类型的人而言,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灵魂。

在《会饮》中,从斐德若到苏格拉底,讲辞都是“爱欲”。人的行为的道德品质规定来自爱欲本身。eros、agape、pothos、himeros这些在希腊语中表示“爱”的词汇,被纳入人文主义哲学思想。就像他与普罗塔戈拉的辩论,普罗塔戈拉问他,若一个人的诗做得好,可做的都是谎言,他还妙吗?苏格拉底说,没那么妙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