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摘抄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摘抄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一本由[古希腊] 柏拉图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一):好看

柏拉图笔下的老师,高傲体面。在“申辩”中,苏老师的骄傲、傲娇表现的登峰造极。这在其它师徒传承中,是没有读到过的。

另外现在的翻译也很,十分优秀。让我这外行人能够看懂,看明白,看清楚。吴飞老师的引言和后语也十分精彩。看的时候,让我一度以为自己是行家,掌握了,西哲对苏氏研究的发展脉络。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二):苏格拉底的一生

苏格拉底曾说过,他这一生 “没有庸庸碌碌地过",他“不关心人说关心的金钱、家业、军阶,不做公共演说,也不做别的当权者,不想参加城里的朋党和帮派”,而到最后,这样的苏格拉底被公民大会判处死刑。

若让他停止思考、停止讨论,停止对自己/他人灵魂的省察,他认为这样的人生不值得过,因为这本身是将活人变为死人,将人变为行尸走肉。因为这原本应该是探索智慧的方式。

在苏格拉底看来,揭示人类的无知,这是哲学的起点。人生在世就是要不断求索、不断探寻智慧。作为哲学的“殉道者”,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哲学”做了最好的“辩护”,为后人留下了对政治与哲学关系永恒的思考,与永恒提出“为什么”的空间。

“我,你们去生(I go to die, you go to live.)。”如此的自愿赴死,是苏格拉底为未来的哲学铺下的光明的未来。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三):《申辩篇》

《申辩篇》慷慨激昂、义正言辞,不似申辩倒像诉状,不能忽视的是苏格拉底言辞中独特的喜剧性,尤其是当想到这是多么生死攸关的事情的时候,这种喜剧感简直爆棚,简直冲淡了死亡将至的迫切与悲凉。与专门探讨死亡的斐多篇相比,《申辩篇》短短的一点死之想象倒显得更有希望,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特地给悲伤的弟子们讲了冗长的故事、进行了众多类比,然而笼罩全篇的还是挥之不去的悲哀气氛,纵使是苏格拉底的说理也显得是强弩之末,他的学生们似乎并未被他真正说服,我们与他的学生们思考的是一样的问题—没有苏格拉底的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没有了苏格拉底的指引我们又如何能够坚守“爱智慧”的事业?说到底,我不认为苏格拉底选择死亡是出于自尊、荣耀的考虑,毕竟哲学家更接近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苏格拉底选择死亡必是因为他认为死亡更好,自己的逃离可以换得一时的苟且,牺牲的却是哲学的生命;留下弟子撒手人寰,确有风险,但这是为保哲学火种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义疏部分如作者所言,确实有些地方略显幼稚了。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四):无知且不自知是最可怕的

1. 在苏格拉底生存的年代,有一则神谕:神庙祭祀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加智慧。苏格拉底不解,他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他去证明神谕错了。于是到处考察被认为有智慧的人物,与之辩论,结果证明对方果然是无知的,且不知道自己无知。 2. 苏格拉底是这么考察的:不断追问。关于“什么是虔诚”,对方说“虔诚是做神喜欢的事情”;苏追问“不同的神喜欢不同的事情,怎么解释?”,对方说“虔诚是做所有神喜欢的事情”;苏追问“是因为一件事情虔诚所以神喜欢,还是因为神喜欢所以它虔诚?”对方说“前者”;苏追问“你之前说做神喜欢的事情是虔诚,那是指因为神喜欢所以虔诚,你现在说因为虔诚所以神喜欢,前后矛盾”对方说“那虔诚是正义里面与关照神有关的那个部分”;苏追问“神那么完美,我们要做些什么才算关照?”对方说“虔诚就是关照”;苏格拉底说“你不懂虔诚”。 3. 因为常年让人出丑,苏格拉底被指控。但他认为自己无罪,因为他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唤醒雅典公民,让他们关注美德而不是身外之物。 4. 面临审判,苏格拉底没有花钱买平安,而是主动求死。因为死亡是不是坏事没有人知道,经历过的人已经说不出来了,而停止哲学思考的生活是绝对的坏事。 5. 无知且不知道自己无知,没有检审出这一点,即是未经检审的人生。而苏格拉底说“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五):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苏格拉底的申辩

一开始是在B站上看到的,是罗翔老师的一个分享。这本书是苏格拉底的爱徒柏拉图在他死后写的,柏拉图把整个审判的过程记录了下来。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指控的申辩。第二部分是判罪之后,提议以罚款来免除死刑。第三部分是判处死刑后对控告者和支持者的留言。

苏格拉底的指控分两种,一种是非正式的指控,主要是说他是智者学派和自然主义学派。苏格拉底说他不是智者学派,他的辩论不是技巧性的、不是自相矛盾的,更重要的是不收费的。也不是自然主义,自己不精通此道,只是热衷于追求真理。

另外一种是他的正式指控主要有两点:一是腐蚀青年,二是不信仰雅典诸神,而信奉新神。对这两点的反驳是本书最重要的地方,也是非常精彩的部分。特别是那些不懂装懂之辈,那些精通一技之长而妄谈其他的人,让我们见识到了那些人的无知与愚蠢。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比喻,把雅典比喻成一个肥胖的良种马,它现在需要牛虻把它叮醒,唤醒城邦里的人们去追求真理,即使很难达到,心也要向往之。

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了死刑,他本来可以通过赎金或者服软来逃脱惩罚,但他没有,他宁愿坚持真理而死,也不愿意奴颜婢膝。他说自己已经很老了,离死亡很近了,但对于那些年轻的审判官,罪恶却很容易追上他们,让他们受到惩罚。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