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满地江湖吾尚在:章太炎与近代中国(1895—1916)》读后感100字

《满地江湖吾尚在:章太炎与近代中国(1895—1916)》读后感100字

《满地江湖吾尚在:章太炎与近代中国(1895—1916)》是一本由孙德鹏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满地江湖吾尚在:章太炎与近代中国(1895—1916)》读后感(一):弹指苍茫景物更

这篇书评我将分三个部分写:第一部分介绍怎么遇到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介绍里面的一些有趣内容;第三部分讲看完的一些收获。

这本书,相识于偶然。平时喜欢逛图书馆,徘徊在比人高的书架前,肆意的浏览堆砌在铁架台上的本本书籍。你可以一本正经的看,比欣赏美人的时间长一点也无妨,书里面的颜如玉该不会嗔怪我的。说来也巧,随性的晃哒到一处书架前,驻足停留的那一刻,目光流转,在自己视线的左下角就立着这样的一本书,满地江湖的豪侠气息于书海中漫袭而来。哈哈,男孩子的内心里,或许从来就不缺草莽的气息吧。解开她的面纱,了解了作者以及这本书大体讲的内容,心想:为这民国旖旎,该去品下那一抹余味吧。。。

本书的书名选自章太炎的《玉山吟社席上即事》:

唾壶击破转心惊,

弹指苍茫景物更。

满地江湖无尚在,

棋枰声里俟河清。

书的内容按照时间延展的顺序向前书写,也把章太炎先生的思想在每一个阶段进行汇聚,读来会有点乏味,我就截取里面一些内容,以便大家管中窥豹抑或以后自行研读。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章太炎先生受康有为,梁启超思想引导,拥君主立宪。后因觉察到单以清王朝自我革新的思想弊端以及单纯的模仿国外政策,不能挽救王朝于危难,渐于康梁有隙。其觉得:政治法律,皆依习惯而成,是以圣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其要在去甚,去奢,去泰,若横取他国已行之法,强施其土,斯费大愚不灵者弗为。对康梁一系人等,也做了一番负面评价:依靠清廷立宪之策之行不通,不是自取其辱,也不是冥顽不灵,而是心怀鬼胎。

章太炎先生对当时对科举制度的全面抛弃也持反对意见。从社会结构与功能看,从汉到清两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所占据的中心位置和科举制度是分不开的。通过科举制度,“士”直接进入权利世界的大门,他们的仕宦前程已取得了制度上的保障。废止科举从旧官僚体制上中断了传统文人的仕进之路,同时也为新的共和政治准备了现代政治家。传统的知识与道德,不再能为权利提供合法性,那么就只有暴力和阴谋了。

除此以外,对当时风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进化之实不可非,而进化之用无所取。若云进化终极,必能达于尽美醇善之区,则随取一事,无不可以反唇相讥。彼不悟进化之所以为进化者,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双方并进,专举一方,惟言智识进化可尔。若以道德言,则善进化,恶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行,如罔两之逐影,非有他也。智识愈高,曩时之苦乐为小,而今之苦乐为大。然则以求善求乐为目的者,果以进化为最幸耶?其抑以进化为最不幸耶?

他用汉文明的笔,饱沾了魏晋的墨,于这近代的画卷上,肆意地勾勒出一派天真。读完后,不得不感叹:一个人,当学富五车,保留着自身秉性,立于历史和时代的前沿之上时,自会引领潮流!!!

最后,用培根的一段话作结,同时也勉励自己: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诗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满地江湖吾尚在:章太炎与近代中国(1895—1916)》读后感(二):序 歌以言志

文化的意思,就是自说自话。如两个孩童“聊天”,看似热火朝天,其实是各自咿呀。待到他们长大成人,便会生出些执念。“忠诚”亦是一种执念,为了有序可循而被江湖围困:宁犯朝廷之法,不负江湖之义。

章太炎这个人,有童真的一面,也有义气的一面,太炎先生的笔热得滚烫,下起笔来却是冷静得不得了。 他不会把周遭当作废墟,古文学的诗意固然灿烂,然而只在语词的意义上才有韵味。华丽过去早已消失,一去不复返。如果做不成进步社会的宠儿,那就干脆做个令人憎恶的幽灵,怀着慈悲的幽灵。

与那些废墟中呼唤旧日虚荣的声音不同,章太炎的声音是来自另一个时代的另一种语言。他是竭力避免感伤哀怨ꎬ一面是勉勉强强的历史自豪感,另一面却是坚硬的“民族主义”。“废墟中的忧伤”,“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等,不过是三流画家的庸俗画作——把美人之死置于画幅的中央——章太炎厌恶这样的画家。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悲伤节奏。清帝逊位,民国初建,中国是翻新中夹杂着不舍。人们乐见共和国之进步,却把自己的房间布置得跟博物馆一样。

章太炎心中也有这样的一座博物馆。放逐、废黜、谋杀、争权夺利、夷为平地的种种故事,构成了帝国重生的巨大画幅。与此同时,也留下了寂静如空宅的一座座宫殿,人人视之为老朽破旧的怪物。在这个灰色国度里,人们不是在对抗哀伤,就是把它一点一点地内化为自己的哀伤。只有一个章太炎,在这个忧伤的国度里宣称:即便全世界都是凉的,他的笔也不会失了温度。

风格这个东西是宿命的。章太炎的人生里既有果敢,也有退却,总怀着大信。他远远观望,一尘不染,如游吟诗人。据说荷马的名字有碎片收集者(pieces-together)的之意。诗人者何? 敏感于人世变迁,用颤抖的笔勾画出一条连绵不断的感知溪流,在章太炎那里,这个溪流是革命的意识流。

一个好作家一定是比读者先感到厌倦,才能有创造力暴发的新起点,章太炎就是这样的好作家。思想界的突变、反抗、阻塞、挣扎与摒弃,全在数年间发生。尽管写作风格极端,章太炎也与同代人一样,生活在平常人的遗憾中。他是用文字的碎片把自己包装成另一个人,这些碎片暗暗指向一个神秘的海滩,他和他的读者绕过迷宫才能到达,旅程漫长,但充满快乐。

章太炎的文字很轻,让人看到包裹着事物的空气,于是,读者便进入到一种奇特的飘浮状态。对于这个状态,有人视之为自治领地,也有人看到一座装满无知与怀疑的地窖,章太炎是时时游离于这两座城池。他的一支笔是肯定中有怀疑,否定中又藏着肯切。

对于中华民国,章太炎一直心存疑惧: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命运。而且不管人们做什么,都是中国式的中国人;另一方面,也是往往被忽略的一点,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意味着一种假象。一个面具,他可以从容地处理掉那些欧洲的难题、美洲的难题、日本的难题,而且从来都不是“盲目”地处理,也并不受什么特别的约束。人们只是用新的取代了旧的,或者是用旧的克服了新的。

民国是个巨大的梦境:革命者捱过无数的不眠之夜,民众却鼾声如雷。读书人彻夜高谈阔论,洋车夫却梦着面包,没人在乎什么失落的家园,倘是家破人亡也就罢了,痛苦的是家破人不亡。章太炎毫不犹豫的放了一把火,才惊醒了梦中人,把个阿赖耶识也一举拆穿。

讲佛学也好,谈齐物也好,都是章太炎从古人那里继承的精神血统。谁拒绝这个血统,谁就失了志气,再怎么激昂也掩盖不住丧气话的疲态。

曹植说“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有点自暴自弃的意思,到底不如曹操的«秋胡行»:“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人生,还是一意向上的好,太炎先生和他的中国都是乐在其中。

幸甚至哉,歌以言志。人生本可超然,上智定怀此愿,是为序。

《满地江湖吾尚在:章太炎与近代中国(1895—1916)》读后感(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读《满地江湖吾尚在:章太炎与近代中国》

自己虽然对晚清民国的法政史很感兴趣,但迄今还是第一次读研究章太炎的著作。本书的主标题“满地江湖吾尚在”起得非常有气势。这句诗来源于章太炎的《玉山吟社席上即事》:“唾壶击破转心惊,弹指苍茫景物更。满地江湖吾尚在,棋枰声里俟河清。”以这首诗作为书的结语,读后,一种余音绕梁之感油然而生,颇像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本书最鲜明之处莫过于作者的文辞表达,善修辞,抒情感。以这种方式将章太炎的思想展现出来,颇符合章太炎重修辞,重思想的文风。由此,作者试图在精神交接的层次叙说章太炎,超越一般学者写作章太炎的径路。而且,作者对章太炎思想的理解和解读是到位的,试图在历史脉络中以一种不同寻常的笔触来探寻章太炎的内心世界,寻找章太炎在中国历史上的位置——在传统与现代、反思与平衡、绝望与希望的交汇之处。章太炎是时代矛盾的产物,也是时代矛盾的诊断者。章太炎是中华民国的催生者,也是中华民国的批评者。章太炎是学问家,也是革命家,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试图以自己的学问催生革命、消解革命、转化革命,使革命的暗流在时代脉络中涌动。他呼唤和关怀底层的庶民,却以一种庶民很难理解的方式言说。他重视庶民的力量,庶民的革命觉悟,却从不走向革命的政治,在革命实践中领导庶民。这虽淡化了章太炎在底层民众中的影响力,但毫无削减他的思想在上层政治中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之后,革命的言说方式改变,但章太炎的革命思想并未消逝,而是被承继下来:鲁迅接手章太炎的理念,用文学的方式启蒙大众;领导工农的革命者用实践的方式展开一场全能主义的革命。由此,工农革命的源泉似乎不是源于西方,而是根源于近代中国,根源于章太炎思想之中。其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值得思想史研究者仔细的斟辨和体会。

本书的副标题是“章太炎与近代中国”,此书并不是从头到尾写章太炎,而是试图把章太炎放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实践的洪流之中。在此书的章节中,清末立宪、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帝制复辟等一系列事件依次上演,呈现出立宪与革命的二重变奏,此变奏的终极目的,无论是立宪抑或革命,都是为寻求一理想的政制,以旧邦新造,以安邦治国。也正是在这些事件和实践之中,章太炎的形象得以凸显。与立宪派中的康有为、梁启超,传统官僚中的袁世凯,革命派中的孙中山相比,章太炎是另一类。比如,他反对立宪派所倡导的建制,诸如代议制。虽作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的革命理念迥异于孙中山所倡导的革命。与从传统官僚走出的袁世凯相比,章太炎虽然对传统学问有很深的了解,但他试图把传统学问放置于新的时代脉络中,以使之焕发生机,解决时代问题,所以他对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并不苟同。章太炎虽然同康有为一样,都试图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但二者转化的方式、转化的结果却迥然不同,这彰显了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之间的差异。但谁才是近代中国问题的真正诊断者,谁才能为近代中国寻觅出一条正确的出路?近代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和光怪陆离决定了很多彼此殊异的道路之产生。他们都是这一问题的探寻者和实践者。

此书既然以“章太炎与近代中国”作为副标题,以“满地江湖吾尚在”作为全书的主标题,故可被视为一本研究章太炎的专著。作者在安排此书的章节时似乎也在做这样的努力。此书的“引言”引出章太炎在近代中国的位置这一话题,第一章用抒情的书写方式综括和综览章太炎的形象,章有一种“神经病质”、是“儒狭”、具有佛学的根底、代表着古文学光荣的结局。第四章“大智闲闲”可谓是全书的中心,集中展现和探讨章太炎的法政思想。第六章展现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时章太炎的思想历程。第九章和尾声又聚焦于章太炎,展现章太炎民国遗民的形象。但此书中的一些章节并未聚焦章太炎,他在这些章节中并未成为主轴,反而成了陪衬。如第二章“天下有亟事”除在开头和结尾提到章太炎外,用大篇幅在其余之处描写清末立宪,似乎清末立宪才是主轴,章太炎只是清末立宪的旁观者和否定者。第三章以梁启超的立宪思想为中心,展现近代中国宪法的理想性和精神性,章太炎在此章中彻底成了一个陪衬。第五章大篇幅介绍和探讨近代中国的议院制,只在末节提到章太炎对代议制的否定看法。第七章通过“练兵者袁世凯”展现清末民初的军事建制,在这一章中章太炎的位置全无。第八章洪宪帝制讲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历程,章太炎在此章中的位置又何在?章节安排得不尽合理就让全书显得十分凌乱,淡化了此书的主题和主旨。另外,此书经常重复引用章太炎的一些话语,重复展现章太炎的某些思想,这就显得此书不够精简。最后,此书的注释很有问题,没有做到注释的统一,这也许是编辑的问题,但作为书的作者也难辞其咎。

尽管有许多问题,但这本书代表了现今中国法政学者对近代中国宪制问题和人物研究的某种尝试。作者以“大音希声”的笔触展现了章太炎“大象无形”的形象。这种尝试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孤独的思想者”的思想历程,或许他是另一个“孤独的敏感者”吧。

纤歌凝2018年8月25日

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