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回首中南海读后感100字

回首中南海读后感100字

《回首中南海》是一本由顾保孜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首中南海》读后感(一):揭秘中南海

揭秘中南海

作为新中国权力中枢所在地,中南海无疑是一个神秘之地。有在其中工作、生活过的人用他们的故事讲述着其中的神秘,借他们的往事回首,我们这些好奇者可以“走进”中南海,不得不说是一件幸事。《回首中南海》中有很多具体详实的故事,那些故事反映了位高权重的国家领导们也有亲和慈祥的生活本真;还有很多珍贵稀有的照片(部分照片我们可能在以往的报纸或网络中看到,汇聚到一起成为书的一部分还是难得),那些照片更能真实展现在中南海工作与生活的每一个人的个人特质。书中的内容从中南海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毛主席等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的工作生活故事,还有红二代们的一些成长经历故事,不仅让曾经在神坛之上的国家领导变成了亲切的“大大”,过往的故事也让我们对于国家的神秘之地有了更多亲切的认识。

我们可以猜测到中南海那些国家领导们在工作中的庄严肃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但很难想象到他们生活中也亲切随和朴素自然略带性情,这也许就是揭秘的最大作用:让我们最大程度地接近人物或者故事的真相。毛主席大处豁达小处宽容,对待长辈尊敬周到,对待亲友和善有加,对待自己的孩子眼光长远,而他喜欢读书爱吃辣的一些生活小习惯也在书中得到一一体现;刘少奇同志对于自己严格要求,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苛,他的言行一致和对共产主义的忠诚至今仍无人可比;周总理对于孩子的关心和呵护,对于同事的爱护和帮助,都在书中有诸多的故事,而他在国家大事的千头万绪中呕心沥血工作,也能在书中找到诸多的踪迹。从故事的片段中,寻找到国家领导人们具有人性的谦和及生活的随和一面,也是我们在“走进”中南海之后得到的另一个收获。

世易时移,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们已经作古,如今的中国已经步入了世界大国的行列,迈向世界强国的路上。用我们现在的很多观点去看待过去,国家领导人都显得有些“小气”,他们对于子女的要求有些过于严厉。但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老一辈的革命家和领导人的艰苦朴素、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而他们为工作尽心尽责,为国家和民族作长远打算,甚至他们对于家人的管教和子女的培养也值得我们学习。“走进”中南海能让我们铭记住老一辈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的高风亮节以及为国奉献的高尚情操,他们艰苦朴素、努力奋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精神如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前进动力。

2015-12-8

《回首中南海》读后感(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如果说现今中国权力机构中有很多神秘的地方,那最神秘的莫过于中南海了。新中国建国后,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办公所在地,换句话说,这里是新中国权力中枢所在地,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不是描述重大的政事,尽管有所涉及。作者把更多的笔墨花在描述中共第一代领袖在中南海的生活和工作场景。通过这些平凡和朴素的往事让读者们了解和接近这些伟人。当然从篇幅上来说,毛泽东占了大头。

现在我们都知道建国后,毛泽东主要住在丰泽园的菊香书屋。实际上北平解放后,第一个住进菊香书屋的中共领导人是林伯渠。毛泽东是后来搬进去的。菊香书屋的居住条件并没有我们想象得好。如果用采光角度来说,可以说是比较差的。在秋末、冬、春季,即使是在白天,也要借用灯光来照明。毛泽东的起居室,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睡床了,床横摆在寝室的中间,引人注意的不是床的位置和大小,而是那床上的半床书。这一点,我们从一些照片和影视作品中已经有所了解了。惊讶的是,菊香书屋院当时没有厕所。这样就造成毛泽东上一趟厕所,要走到后院去。这段路是比较远的,比现在北京四合院里的居民去公厕的路还要远。后来还是工作人员和修缮队想出一个方案:在紧靠毛泽东办公室后窗子的地方,按卫生间的要求盖一间平房,然后把办公室的墙打一个门,与卫生间相通。这样才解决了毛泽东的比较方便的如厕问题。毛泽东的卧室在北房,办公室在东房,从卧室到办公室去,必须经过院中心。晴天倒挺好,走几步路还可以活动活动,但刮风下雨时,尤其是冰冻路滑,就显得不太方便了。如果有走廊相通,最好不过了。卫士们提出搞一个走廊。尽管添个走廊很实用,但毛泽东不同意。他认为,花好多钱搞个走廊,与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相符。当时,丰泽园的大门和外面的门柱油漆都脱落了不少,有的柱角连里边的麻皮都露了出来。工人们搭脚手架,准备重新油漆。但是毛泽东制止了修缮工作。从生活角度来说,老一辈的革命家的大都是如此,周恩、刘少奇等还是如此。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是很值得后来人学习的。

顺便提及一下,在这本书中,刊发有一些毛泽东与子女生活中的私人照片,也是真珍贵的,其他书籍中难得一见。

《回首中南海》读后感(三):中南海的记忆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不过是最短暂的存在,白驹过隙,来了又去。一棵垂柳、一段高墙,甚至会比人的站立更长久,就像——中南海。

当我们在教科书中检视风云变幻的时候,必须识记的是长串的事件年表,波澜壮阔扭转乾坤的大事记总是被重点关注的对象。而当岁月的尘埃渐渐落地的时刻,满目清净之余,从旷野中映入视线的也无非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伤有痛、有伟大有渺小、有不凡又有着平凡的人罢了。所以,当我们能够以“人”的角度打量所谓的“伟人”,当我们统统在一个坐标下予以定位和标记,这样的心平气和使我们可以不被阻碍地拂去岁月的尘沙以真实的人的视角去触摸、体味和品评那一个个需要被人民记住的名字。

《回首中南海走进中南海》的“回首”二字意味深长。二度、三度以及无数次的回首,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客观地公正地望向曾浴血沙场打下江山的这个群体。

摄影作者杜修贤老先生已经作古,红墙女作家顾保孜仍在埋首创作,他们在书中呈现的是1949年前夕从西柏坡走来直至抗美援朝期间的共产党人在中南海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家长里短的凡人琐事,也是红墙日常的生活起居。

你会看到一群风尘仆仆在阳春三月还穿着老棉袄老棉鞋的元勋“进京赶考”,为了不惊扰北平市民,悄无声息进入颐和园的领袖甚至没吃没喝;毛主席常年只睡木板硬床,周总理的办公落地灯都是工人自己动手制作;主席穿衣的标准——不露肉、不透风就行,总理只把“想戏”当享受。无论是这个群体中的哪一个人,都把最多的工作、最少的享受当做唯一标准。所谓“布衣元首”,当之无愧。

在沉甸甸的阅读心绪当中,更让人难以释怀的是作为他们的子女所享受的“特殊待遇”——从苏联回来没多久就被主席看不惯了,脱下呢军大衣苏式军装换上旧棉衣棉裤,有肠胃病也必须吃小米窝头,去陕北务农双手血泡全结成厚厚的茧子;刘少奇的女儿被父亲棒打鸳鸯,怀着孩子从此与西班牙丈夫天各一方,归国后与大家干着同样的工作只能拿一半的工资,与千里迢迢归来的朱德的女儿朱敏相会还背了处分。父辈征战沙场功勋卓著,儿女们的成长非但没有享受优越待遇,反被规定了更严苛的标准。

生活、子女,永远置于国家、革命之后,这是从西柏坡走出的真正的共产党人的群体精神。我想,这也是值得我们以及后辈的子孙所认真思考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追求。在信仰缺失、人心浮躁的年代,让人们相信什么似乎变得很难,否定什么似乎变得很容易。我想,是不是可以先不要急于肯定和否定,当我们能够以客观的立体的纵深的全局的视野打量一些事物的时候,再做出一些理性的评判似乎更为适宜。不了解、不理解,就难以公正。这也是历史需要我们时时回望和深入打量的理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