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读后感1000字

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读后感1000字

《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是一本由雷颐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元,页数: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读后感(一):大象日益沉睡,蚂蚁却虎视眈眈。

文臣声色犬马、武将纸醉金迷的没落晚清,在太后的影响下,大清王朝由努尔哈赤等先辈们创造的刚强帝国,日益变得懦弱、沉糜、腐烂,这一点,与晚宋以及万历以后的大明王朝如出一辙。大象日益沉睡,蚂蚁却虎视眈眈。此时此刻的日本人从此怀着暴发户的强烈欲望陷入到战争的赌博中不能自拔。

《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读后感(二):一座花园与甲午战争

慈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为自己修建颐和园并兴建“三海工程“(北海、中海、南海),是晚清政局腐朽透顶的一个最显明的标志。在内外忧患不断、财政几濒临破产,统治岌岌可危。可说已到朝不保夕的险境之中,她竟能动用巨额军费为满足自己”颐养“、游乐之欲而大兴土木、修建奢华园林,且无人敢于劝阻,则不能不说大清气数将尽。

甲午溃败恰恰是清王朝走向溃败的重要一步。

任何政权遭受甲午战争的结果,统治者恐怕都会反思、会变革。然而大清帝国中,最先痛定思痛,探索变革之道以救国的,却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少数无任何权力,更无任何政治、行政经验的读书人。

戊戌运动当然最后只能以流血的悲剧收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严重受挫。

《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读后感(三):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1994年,甲午战争爆发100周年,学界与公众对此并无特别反应,一片沉寂。

2004年,甲午战争爆发110周年,学界与公众对此仍无特别反应,仍是一片沉寂。

2014年,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突然火爆,各种纪念会、研讨会、讲座、出版物、电视、视频、新媒体……争先恐后、铺天盖地都是“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成为2014年最为抢眼的热点之一。

“甲午战争”2014年的火爆,无疑与当下中日关系的紧张有直接关系。现实的中日关系,激活了这一段已近沉睡的史实,使之重新具有强烈的当下参照意义、又成为一面世界的想象的镜子,再次“包含强大的心理投资”,从学者的书斋转移到社会领域,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共话题。其实,甲午战争应当反思的,不仅仅是战争本身、中日关系,而应是中国近代面临的一些更深层问题。

正如梁启超所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此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国虽然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但清王朝对中国面临现代性转型懵然无知、应对失据、步步被动,各种问题、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尖锐的总爆发。因

此,反思这段历史,还真不能不从头梳理。

《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读后感(四):【征集书评】深圳覔书店会刊《閌》有酬征集书评啦!

深圳覔书店会刊《閌》有酬征集书评啦!

简介:

覔MI,是友谊书城旗下新品牌。覔,追求前进和向上的独特态度与自由精神;是东方哲学与现代美学的合体。

《閌》为覔会刊,具备主题性、生活性及启发性,是融合了东方哲学与现代美学的会员刊物。

本期主题:童 (核心:孩童般的纯粹)

(引申意义:读永恒的书,做纯粹的人)

要求:1.选取以下书单其中书籍;

2.契合主题,区别一般读后感,偏向专业书评,具有启发性;

3.不少于800字;

4.原创,未曾在公开刊物发表过。

奖酬:200元/篇(入选)

截稿时间:10月19日晚上9点

联系:请投稿1592374426@qq.com(请务必注明个人信息,书籍信息!)

书名 作者

孽子 // 白先勇

少女哪吒 // 绿妖

查无此人 // [美]凯瑟琳•克莱斯曼•泰勒

爱无比荒凉 // (日)江国香织

阳光猛烈,万物显形 // 阿乙

在江湖 // 老树

从甲午到辛亥 // 雷颐

走出帝制 // 秦晖

图书馆奇谈 // 村上春树

京都古书店风景 // 苏忱书

你今天真好看 // [美]莉兹·克里莫

卖海豚的女孩 // 张小娴

她和她的猫 // [日] 新海诚

合肥四姊妹 // [美] 金安平

《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读后感(五):《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从“夷务”到“通识”,从“特色”到“普世”

《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从“夷务”到“通识”,从“特色”到“普世” “现代中国自然科学知识从“夷务”到“西学”,再到“新学”“通艺”,这种名称之变即“身份之变”,表明现代中国从开始仅认其为一种“地方性知识”,最终十分被动地承认它为一种“普世性知识”的曲折艰难历程。” 而自由,民主究竟是“特色”还是“普世”?这种争论,将远较自然科学知识的争论更为复杂,也更加激烈、长久。 雷颐的读史笔记,写的很好,推荐购买阅读。读他的书可以感到一种沉重感,吃力感,绝非妙笔生花的文字好手,但胜在诚恳和积累。可以读到李鸿章,张之洞,严复,慈禧,康有为,张謇,梁启超,宋教仁等的一些史实。既可以更真实了解那段历史,有心者也能为自己的爱国心,民族心找到正确方向。一大收获是宋教仁,感觉他的文字事迹经历都很值得了解。下面主要是引述的一些书中的原文,不多说了。 最近读到的另外一本书《从甲午到抗战》,也提到《日本国志》,评论甲午之战,说“中国虽早有黄遵宪《日本国志》刊行,而清廷朝野,自始轻视日本”。而本书说是一广东私人书商出版于甲午战后的1895年。我绝对相信雷颐的说法,因为他的文字更切实,文风更诚恳。 1896梁启超读到《日本国志》时遗憾此书出版太晚(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如此书早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不轻易言战,"偿银2万万两可省矣”。 事实此书完成于1887年,1888年通过李鸿章,1889年通过张之洞推荐到总理衙门审批 (出版审查,呵呵)。尽管两重臣都对此书赞赏有加,终因领导上(参考王小波对领导之调侃)觉得其思想有轻视天朝上国尊严而作罢。黄遵宪郭嵩焘等被辱“中洋毒”,“有二心于外国“。 “西儒之言曰:侵犯人自由权利者,为万恶之最,而自弃其自由权利者,恶亦如之。盖其相害天赋之人道一也。”所谓“天赋人道”,即现代天赋人权 观念。” “人人爱国只能来源于人人享有权利,严复格外强调这种权利——义务关系:“义务者,与权利相对待而有之词也。故民有可据之权利,而后应尽之义务生焉。无权利,而责民以义务者,非义务也,直奴分耳。” 最后,书中有关于士绅阶级从立宪倒向革命的分析,认为士绅阶级的倒戈,是清王朝最终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实业家张謇对朝廷的上书,他动情地写道:“循是不变,国家前途之危险,有不忍终言者矣”,“謇十四年来,不履朝籍,于人民之心理,社会之情状,知之较悉,深愿居于政府与人民之间,沟通而融和之。”“愿我公忠体国之王爷与协理大臣,深思而善处之。山野之人,能言之而不能为力;区区为国之私,既有所见,不敢不言,言不敢不尽。” "从1910年国会请愿运动起到清政府最后拒绝妥协的政策标志“皇族内阁”和“铁路国有”的出台,是立宪派迅速走向革命、与革命党“合流”的最直接原因。完全倒行逆施,使自己的统治基础都离它而去。一个没有基础的巨大建筑,轰然垮塌只是时间问题了。" 腐朽如大清,崩塌时尚有在野的商人如张謇之忧心而推心置腹,令人动容。不知未来我党所谓的盛世高楼倾塌时,会否有类似张謇事迹流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