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缅甸岁月》读后感锦集

《缅甸岁月》读后感锦集

《缅甸岁月》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译言古登堡计划/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缅甸岁月》读后感(一):殖民地情节

英印奇迹般的统治者比例与漫长的时间跨度,成就了次大陆一段魔幻岁月,不仅让驻地萨布有太多故事可写,也给远在不列颠的柯南道尔、阿女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汗津津地坐在的闷热的木屋里,啜着冰镇的酒精饮料,头顶的三叶吊扇发出心烦意乱的白噪音,窗格外的奇花异草和热带鸟虫接受着暴晒和暴雨的往复轮回,低眉顺眼的土著们扁平的语调,刚开始发育的东方少女…体验殖民者的生活方式,至今仍是各色游客的共同想象和主要期望。

《缅甸岁月》读后感(二):弗洛里,你为何这般严肃?

书里说:“弗洛里?哦,对,就是那个皮肤黑黑的伙计,脸上有道胎记。他1926年在皎塔达拔枪自杀了。人们都说是因为一个女孩。真是个蠢货。”

然而,怎么说呢……在此时此刻读这本,不仅感同身受,而且感受颇深。哎,对于感情,有的人看得无比之重,视为自己的生命;有的人视如敝履,彷佛换谁都可以,依然可以安之若素。

我想,也许我们都是在试图寻求一个“灵肉合一”的人生伴侣,但往往还是应了那句老话“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此岸与彼岸,看来还是任选其一吧,不要在摇摆中迷失了自己,误了卿卿性命。既然世界就是这样,why so serious?

《缅甸岁月》读后感(三):一本被作者其他两部久负盛名的作品抢了锋芒的绝佳之作

这本书是我继《动物农庄》之后读的奥威尔第二本书,虽然名气远不及前者却让我喜爱至极,阅读过程一气呵成。我是在泰国度假时读的此书,因自己正好身在其中,对书中缅甸热带气候和景观的描写颇为感同身受。

二十世纪初英殖民下的缅甸在作者笔下透过人物和景致的细致和生动地描写一一呈现于眼前,犹如观看一场电影。主人公的身份认同及矛盾心理贯穿全书犹如他脸上的胎记如影随形,而他在追求爱情路上的执着与最终悲凉的结局着实让人唏嘘不已。其他人物的描写同样出色,出彩,真是毫无瑕疵。

小说好看极了,绝对超出我的预期,读后更是对奥威尔的写作功力深感钦佩,译者也超棒,整本书读起来很流畅没有太多翻译的痕迹,极为推荐的一本好书。

《缅甸岁月》读后感(四):自我毁灭 映射

依旧追寻奥威尔的脚步 自我毁灭的必然性。例如弗洛里的性格从长久看似乎是注定要自我毁灭的,他挣扎在身份认同感和对东方文化的陶醉,厌恶英国人对印度人的掠夺和无法抛弃上层身份。这种矛盾是对一个人精神的慢性谋杀,伊丽莎白只是恰好加快了这一进程,就算是那夜的地震没有发生,伊丽莎白答应了弗洛里的求婚,人生漫漫,伊丽莎白的需求也只会加剧弗洛里的这种矛盾吧。 那种能够找准自身定位的人是极幸福的,哪怕只是被生活压的被迫找准的人。我无法说谁的精神更加高贵。吴波金为了眼下尘世的利益不择手段,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亦或是医生虽然是第一线的看见了欧洲所谓的文明给印度带来了怎样的伤害,依然奉行着“白人至上”。每个人都只是在反映着他所生长的环境加给他的事物,就像大海的蓝色是天空的反馈,天空的蓝色是宇宙的颜色。

《缅甸岁月》读后感(五):闷热,潮湿,百无聊赖

从读了《情人》后,对一些描写殖民时期社会风貌的作品就比较感兴趣。喜欢《缅甸岁月》这个书名,并早早计划要看。以为是本杂记文集,拿到书才知道是小说。不过,也不失望,比起杂文来,它也毫不逊色的呈现了缅甸那个时期的炎热,潮湿,沉闷,混乱落后,和百无聊赖。在这闷热里,一切压抑丑陋不堪和孤独都在不断混合膨胀,直到弗洛里扣动手枪。是孤独让人这么可怜。当妄念的人携光而来,又绝尘而去时,什么忍耐,什么希望,就像星球相撞,只会带来毁灭。爱情,是生命里无解的题。

不同于《动物庄园》和《1984》,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政治斗士之外更具生活气息的奥威尔。在人性,爱情,孤独,百无聊赖和意义上,同样困惑挣扎的奥威尔,同样回答不了“自己余生将何去何从?”这个终极问题。

过程中,不断浮现《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和《情人》,关于孤独,人性,和爱情,从来都是不明不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