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塔木德精要》读后感100字

《塔木德精要》读后感100字

《塔木德精要》是一本由亞丁.史坦薩茲(Adin Even-Israel Steinsa著作,啟示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NT550,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塔木德精要》读后感(一):塔木德时代的生活

塔木德时代的生活

塔木德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的议题讨论与律法辩论,常常是因为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特殊问题而起。

1、政治背景(以色列地区)

密西拿与塔木德时期(约公元前30年到公元后500年),以色列地区的实权都掌握在罗马人手中(虽然名义上并非如此)。密西拿时期(公元前30年到公元后200年),塔木德时期(公元后200年到公元后500年)。大部分密西拿时期,犹太人与罗马人关系恶劣,这时期,希律王(Herod)装修圣殿,犹大.哈纳西(Yehuda HaNasi)拉比编撰密西拿,不过,希律王室与犹大总督关系持续紧张,甚至引发犹太起义,第二圣殿于公元70年被毁。到塔木德时期(公元后200年到公元后500年),罗马国力减弱,基督教在4世纪末成为国教。

2、政治背景(巴比伦地区)

巴比伦阿莫拉(对密西拿注释者)时期(amoraic period),是公元230--500年。阿莫拉(对密西拿注释者)时期以前,波斯由Parthians人统治,文化上深受希腊文化影响。公元226年,巴比伦地区波斯领导者大力推行祆教(Zoroastrian)。到Rav Ashi的时代(四世纪末),犹太领导与波斯政府关系极佳,学者们因此得以进行一项巨大工程---《巴比伦塔木德》的基本编纂。巴比伦犹太人在智者时期(公元589年--公元1038年)宗教复兴。

补充:欧洲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即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二、内部行政 P35页

1、以色列地区

第二圣殿时期(公元前516年--公元70年)。村镇居民通常自行选出委员会,由他们负责处理地方事务,重要决定则公开投票。地方拉比法庭由犹太议会领袖“纳西”(nasi)授权3名法官组成,仪典相关问题都由他们决定。学者们也常受命为当地居民提供知识与宗教咨询。

圣殿被毁后,大议会成为犹太生活中心,大议会领袖由希列长老(Hillel the Elder)担任,犹太人称其纳西,罗马人称其为“民族领袖”。

2、巴比伦地区

巴比伦犹太人虽寄人篱下,但内部却独立达数百年之久。有些城市居民多数人是犹太人,某些地方领导就是犹太人。

三、文化及语言 P39页

1、以色列地区

整个塔木德时期,以色列地区语言及文化都深受希腊文化影响。官方语言(统治者)是希腊文,祈祷和日常用语为希伯来文,但慢慢变成叙利亚文(亚兰文)。注:《七十士译本》为希伯来圣经之希腊文译本(并加入次经),约公元前3到2世纪成书。在密西拿时代,部分学者们可以使用希腊文圣经经卷。

2、巴比伦地区

波斯帝国内的犹太人使用亚兰文(叙利亚文)为方言。在巴比伦地区,只有学者会希伯来文,一般民众并不懂。波斯人也使用亚兰文(叙利亚文)书写。

四、经济

在密西拿和塔木德时期,以色列和巴比伦地区的犹太人基本以农业为生。有一些犹太人以手工业为生。如:Yohanan HaSandlar拉比是皮匠;

Yizhak Nafaha 拉比是铁匠;不少人是制革工人、建筑工,也有金匠、银匠、宝石加工、医生,此外,还有捕鱼、打猎、养骆驼当车夫,当水手的也有。犹太人在智者时期(公元589年--公元1038年),大多数犹太人的谋生方式是农业或小型贸易,即使在巴比伦也是如此,到了更晚的年代,犹太族群才普遍开始从商活动。

五、教育与研究 P44页

圣经是初级教育的基本读物,孩子们学习阅读、理解、背诵圣经的章节(主要是摩西五经--托拉),通常一天要背下一节。除了圣经之外,学校也教书写、祝福、祷词。塔木德说:不会书写的犹太人是“被外族人绑走的孩子”。基础教育的时间大约五年。

据塔木德《阿伯特》(Avot),基础教育后的下一个阶段是研读密西拿(相当于中学阶段)。研读密西拿的基本功是背诵全部或部分六卷本密西拿,这阶段的教育差不多也是5年。

读完密西拿后,进一步精研革马拉的人并不多,有心求学到这个阶段的人,部分能成为学者的入门弟子。以学习研究为终身志业;有些人求学到结婚、成家;另一些人则边工作边继续求知,终身不放弃。每个学习阶段的人是多少呢?有句话这样说:“阅圣经者千,读密西拿者百,习革马拉者十,成传道者一”。由此可见,能学业有成,为人师表的人,1000人中只有1个。

六、犹太会堂 P46页

在第二圣殿时期,无论是以色列境内还是境外,有犹太人的地方均有犹太会堂。有些会堂是特定职业的人去;有些会堂是祖籍相同的人参加;有些会堂,虽然名义上是私产,确是由当地犹太人共同出资修建、维护,并共同持有。会堂不只是共同祈祷的地方,也是讨论社群事务的议事厅;孩子们上课的地点通常也在这里;会堂偶尔也会提供成人教育。

在会堂内读托拉,不只具有仪式意义,也能发挥教育功能。每周诵读托拉都有特定进度,有长达数百年时间,读经人一边高声诵读托拉,翻译者一边逐节翻译成亚兰文。

《塔木德精要》读后感(二):塔木德时代的生活

P31页

塔木德时代的生活

塔木德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的议题讨论与律法辩论,常常是因为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特殊问题而起。

1、政治背景(以色列地区)

密西拿与塔木德时期(约公元前30年到公元后500年),以色列地区的实权都掌握在罗马人手中(虽然名义上并非如此)。密西拿时期(公元前30年到公元后200年),塔木德时期(公元后200年到公元后500年)。大部分密西拿时期,犹太人与罗马人关系恶劣,这时期,希律王(Herod)装修圣殿,犹大.哈纳西(Yehuda HaNasi)拉比编撰密西拿,不过,希律王室与犹大总督关系持续紧张,甚至引发犹太起义,第二圣殿于公元70年被毁。到塔木德时期(公元后200年到公元后500年),罗马国力减弱,基督教在4世纪末成为国教。

2、政治背景(巴比伦地区)

巴比伦阿莫拉(对密西拿注释者)时期(amoraic period),是公元230--500年。阿莫拉(对密西拿注释者)时期以前,波斯由Parthians人统治,文化上深受希腊文化影响。公元226年,巴比伦地区波斯领导者大力推行祆教(Zoroastrian)。到Rav Ashi的时代(四世纪末),犹太领导与波斯政府关系极佳,学者们因此得以进行一项巨大工程---《巴比伦塔木德》的基本编纂。巴比伦犹太人在智者时期(公元589年--公元1038年)宗教复兴。

-------------

补充:欧洲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即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二、内部行政 P35页

1、以色列地区

第二圣殿时期(公元前516年--公元70年)。村镇居民通常自行选出委员会,由他们负责处理地方事务,重要决定则公开投票。地方拉比法庭由犹太议会领袖“纳西”(nasi)授权3名法官组成,仪典相关问题都由他们决定。学者们也常受命为当地居民提供知识与宗教咨询。

圣殿被毁后,大议会成为犹太生活中心,大议会领袖由希列长老(Hillel the Elder)担任,犹太人称其纳西,罗马人称其为“民族领袖”。

2、巴比伦地区

巴比伦犹太人虽寄人篱下,但内部却独立达数百年之久。有些城市居民多数人是犹太人,某些地方领导就是犹太人。

三、文化及语言 P39页

1、以色列地区

整个塔木德时期,以色列地区语言及文化都深受希腊文化影响。官方语言(统治者)是希腊文,祈祷和日常用语为希伯来文,但慢慢变成叙利亚文(亚兰文)。注:《七十士译本》为希伯来圣经之希腊文译本(并加入次经),约公元前3到2世纪成书。在密西拿时代,部分学者们可以使用希腊文圣经经卷。

2、巴比伦地区

波斯帝国内的犹太人使用亚兰文(叙利亚文)为方言。在巴比伦地区,只有学者会希伯来文,一般民众并不懂。波斯人也使用亚兰文(叙利亚文)书写。

四、经济

在密西拿和塔木德时期,以色列和巴比伦地区的犹太人基本以农业为生。有一些犹太人以手工业为生。如:Yohanan HaSandlar拉比是皮匠;

Yizhak Nafaha 拉比是铁匠;不少人是制革工人、建筑工,也有金匠、银匠、宝石加工、医生,此外,还有捕鱼、打猎、养骆驼当车夫,当水手的也有。犹太人在智者时期(公元589年--公元1038年),大多数犹太人的谋生方式是农业或小型贸易,即使在巴比伦也是如此,到了更晚的年代,犹太族群才普遍开始从商活动。

五、教育与研究 P44页

圣经是初级教育的基本读物,孩子们学习阅读、理解、背诵圣经的章节(主要是摩西五经--托拉),通常一天要背下一节。除了圣经之外,学校也教书写、祝福、祷词。塔木德说:不会书写的犹太人是“被外族人绑走的孩子”。基础教育的时间大约五年。

据塔木德《阿伯特》(Avot),基础教育后的下一个阶段是研读密西拿(相当于中学阶段)。研读密西拿的基本功是背诵全部或部分六卷本密西拿,这阶段的教育差不多也是5年。

读完密西拿后,进一步精研革马拉的人并不多,有心求学到这个阶段的人,部分能成为学者的入门弟子。以学习研究为终身志业;有些人求学到结婚、成家;另一些人则边工作边继续求知,终身不放弃。每个学习阶段的人是多少呢?有句话这样说:“阅圣经者千,读密西拿者百,习革马拉者十,成传道者一”。由此可见,能学业有成,为人师表的人,1000人中只有1个。

六、犹太会堂 P46页

在第二圣殿时期,无论是以色列境内还是境外,有犹太人的地方均有犹太会堂。有些会堂是特定职业的人去;有些会堂是祖籍相同的人参加;有些会堂,虽然名义上是私产,确是由当地犹太人共同出资修建、维护,并共同持有。会堂不只是共同祈祷的地方,也是讨论社群事务的议事厅;孩子们上课的地点通常也在这里;会堂偶尔也会提供成人教育。

在会堂内读托拉,不只具有仪式意义,也能发挥教育功能。每周诵读托拉都有特定进度,有长达数百年时间,读经人一边高声诵读托拉,翻译者一边逐节翻译成亚兰文。

七、托拉经学院 P48页

托拉经学院(Beit Midrash)成立的目标,主要是为研究托拉(尤其是塔木德)提供固定场所,有时也称为“学者之家”,学者们在此结伴进行研究,偶尔也有学者独自钻研学问。不过,学者的私人研究并不属于正式学程,托拉经学院的正式学程更有制度,也更一板一眼。而且不论是在以色列还是巴比伦,教学方式都是百年不变。

标准教学流程是:每个人先预习特定篇章。课程开始时,书院院长有时会亲自讲解密西拿,有时会指定一或多名优秀弟子来讲密西拿,自己只在必要时做些补充。如有需要,再请熟念“巴莱塔”(baraitot)的传道(tannaim)列席,补充说明与讨论主题相关的巴莱塔,然后再由书院院长做些解释或评论。

不过,教学流程理论上虽如此,实际操作上很少这样进行。在人到齐之前,学生往往会提出一连串问题,关于诠释、律法、不同典籍的争议、逻辑分析……不一而足。书院院长一一回答这些问题,每位学生也都参与讨论,依自己能力提出异议或解答。

经学院的主要目的是讨论、解决学生的问题,并不是学者深究特定问题的机构。一心钻研特定主题的人,或许会离开经学院独自探索一阵子,再回来与其他学者切磋讨论。

经学院除了书院老师外,能全心求学的人若非家有资产,便是有父母支持。久而久之,经学院产生一个惯例:在农闲时期安排密集课程,因为这段时间能出席的学生最多(巴比伦经学院的相关措施尤为周密)。

经学院的课程、讨论都十分开放---塔木德本身也是如此。每个人都能发问或提出异议,学生对经学院的讨论有守密责任,严禁公开任何内容,因为讨论激烈时难免擦枪走火,而且有时涉及个人、家庭或者政治问题。在此同时,正因为讨论不得外泄,学生们也更勇于发表意见、畅所欲言。违法守密责任后果有多严重呢?有个故事这样说的:某个学生讲出了经学院22年前的讨论内容,从此终生不得参与任何讨论。

八、拉比法庭 P51页

托拉学者通常也是当地社群的法官。法官能裁决民事案件,调解私人纠纷,也被视为仪典相关律法的权威。遇上难以裁决的问题时,法官可以转请经学院审议,由后者讨论、裁定。在以色列地区,拉比法庭由3名、23名或71名法官组成,后两种法庭即小议会(the Small Sanhedrin)和大议会(the Great Sanhedrin),另有特殊程序规范。

法庭审理过程公开,学生都会去旁听法官讨论,如果觉得有必要发言或提问,他们有权利、甚至有责任表达意见。参与审批是学习托拉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学者和学生讨论起案件中的律法问题时,法庭也变得像小型经学院。文士负责记录学者们的意见(在小议会里)。在其他的拉比法庭中,他们要纂写文件、记录法庭裁决。拉比法庭里参与裁决的人都不支薪水。只有极少数个案会支付法官出席费用,唯有圣殿和亚夫内大议会(Great Council in Yavneh)的法官支薪水,因为他们全职专任。不过这些都是例外,在密西拿和塔木德时期,拉比解释律法与裁决的工作均属志愿性质。

九、学者与门生 P53页

在密西拿和塔木德时期,学者属于上层社会精英,有权对人生各领域事务做重要决定。虽然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进入精英阶层,但偶尔也会有排外性,有句俗话说,“学者当娶学者之女,才称得上门当户对。”学者的身份与平民百姓不同,巴比伦的学者还有特别的衣着。大多数学者无法以托拉学问为生,必须和其他人一样自食其力,有的耕田,有的当工匠,有的做生意。当然,只有家产雄厚的,或有家长支助的年轻学生,才有富裕的大把时间投入到托拉研究。

在以色列地区,学生通常常年投身在同一位学者的门下,从他那里接受大部分托拉教育。

书院的修业时间长达数年。在巴比伦,学生们通常先成婚再研究托拉;在以色列犹太人因为晚婚,往往是先好好求学再结婚。

所有正式任命中,书院院长的地位最高,通常由纳西或巴比伦流亡领袖任命,在塔木德时期,当上书院院长被说成是“登基为王”。为不同年代的学者分期时(补充:有点像历史课本的分年代),也常以各书院院长“治下”为时间轴。塔木德-离婚篇(Gittin)62a有句话是这样的:谁掌王权?学者也。

第三章 口传律法:初期贤士 P57页

犹太自古遵循摩西律法。但偶尔也有一段时间不严守律法(士师时期与第一圣殿期尤然,间约在公元前950年--公元前586年),却也没有严重到抛弃律法,另立新法取而代之。虽然人们一再僭越(jian yue)律法,以致先知严厉谴责邪行罪恶,但犹太民族始终相信他们与天启律法关系紧密,连结永存。

1、口传律法需要界定托拉中出现的字词概念

十诫里提到:第七天是分别归我的安息日。这一天你不可工作。(出20:10)几乎每个时代都会提出一个相当实际的问题:“工作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工作?什么不是工作”?虽然托拉里明确点出了几项安息日禁止的工作,例如犁田,收割,点火与烹饪,但每个时代都会出现过往未曾出现的工作,安息日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就有赖口传律法的界定。

另外一个例子:“所有以色列人都要在棚子里住七天。”(利23:42)此处的棚子的定义是什么?字词的意义在某段时期可能是常识,因为当时生活稳定,新一代人也照着前人的方式过活,但即使如此,每一代人还是会发现新的问题,也都有重新诠释律法的需要。字词的界定未必会形成文字、促成律法,但对不同情境的应对之道将被纳入口传传统,由每一代的贤士归纳、综合为更明确的准则。

2、辅助成文律法,补充圣经并未明文规定、但众所皆知的一般惯例

例如托拉里提到离婚时男方要给女方休书(sefer kritut),但并未言明休书的内容。这些处理方式都属于口传律法。

3、托拉中提到的

托拉中也有提到,要是将来出现翻遍圣经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应该送交具有专才的人判断:“你城中若起了争讼的事,或因流血,或因争竞,或因殴打,是你难断的案件,你就当起来,往耶和华你神所选择的地方,去见祭司利未人,并当时的审判官,求问他们,他们必将判语指示你。”(申17:8-9)

4、以斯拉和“大议会”时期

在所有诠释、教导托拉的贤士中,第一位留下姓名的是兼具祭司与文士身份的以斯拉。据说他是“一个饱学之士,精通上主--以色列上帝颁给摩西的律法”(以斯拉即7:6),他一生认真投入工作,后来成为每位教师的使命---“专心研究并实行上主的律法,又把一切律法条例教导以色列人民”(以斯拉7:10)。他开启了佚名文士的时代,在犹太史上,这个时代被称为大议会(Knesset Gedola/the Great Assembly)时期。

大议会时期约与波斯统治巴勒斯坦时期(公元前539年--公元前332年)重叠,但未完全吻合。“大议会”的成就与当时贤士们的活动息息相关:这些贤士被统称为“文士”(sofrim),据塔木德称,他们之所以被这样称呼,是“因为他们数算托拉里的每个字母”,但不要以字面解读,窄化了这句话的意义,因为大议会贤士的工作其实是收集圣典、决定哪些经卷要纳为圣经正典、该挑出哪卷书的哪几个章节,并确立圣经的整体形式与风格。完成圣经编纂是“大议会”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这项成就也标示着口传律法开始盛行。

大议会主动形塑犹太社群,为呼应需求而创设新规范。第二圣殿期(注:以斯拉建圣殿到公元70年罗马人毁灭圣殿)开始之时,犹太地区(Judea)的犹太社群人口组成复杂,有的是从巴比伦归来的犹太移民,有的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犹太人,背景特殊,习惯分歧,风貌与第一圣殿时期(注:所罗门建圣殿到被俘到巴比伦)的犹太社群大不相同。第一圣殿的物品少了好多(最大的损失如约柜)。连政体都完全变了:第一圣殿期的犹太人采用君主制,如今权利核心从王公贵族转移到大祭司与贤士会议(Council of Sages),后者后来逐渐发展为议会(Sanhedrin)。于是,大议会必须创设数百条规则,重新规范文化与宗教生活。

第二圣殿期奠定了犹太律法的基础,也形塑了犹太民族往后的精神面貌。

《塔木德精要》读后感(三):塔木德精要--摘抄

P31页

塔木德时代的生活

塔木德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的议题讨论与律法辩论,常常是因为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特殊问题而起。

1、政治背景(以色列地区)

密西拿与塔木德时期(约公元前30年到公元后500年),以色列地区的实权都掌握在罗马人手中(虽然名义上并非如此)。密西拿时期(公元前30年到公元后200年),塔木德时期(公元后200年到公元后500年)。大部分密西拿时期,犹太人与罗马人关系恶劣,这时期,希律王(Herod)装修圣殿,犹大.哈纳西(Yehuda HaNasi)拉比编撰密西拿,不过,希律王室与犹大总督关系持续紧张,甚至引发犹太起义,第二圣殿于公元70年被毁。到塔木德时期(公元后200年到公元后500年),罗马国力减弱,基督教在4世纪末成为国教。

2、政治背景(巴比伦地区)

巴比伦阿莫拉(对密西拿注释者)时期(amoraic period),是公元230--500年。阿莫拉(对密西拿注释者)时期以前,波斯由Parthians人统治,文化上深受希腊文化影响。公元226年,巴比伦地区波斯领导者大力推行祆教(Zoroastrian)。到Rav Ashi的时代(四世纪末),犹太领导与波斯政府关系极佳,学者们因此得以进行一项巨大工程---《巴比伦塔木德》的基本编纂。巴比伦犹太人在智者时期(公元589年--公元1038年)宗教复兴。

-------------

补充:欧洲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即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二、内部行政 P35页

1、以色列地区

第二圣殿时期(公元前516年--公元70年)。村镇居民通常自行选出委员会,由他们负责处理地方事务,重要决定则公开投票。地方拉比法庭由犹太议会领袖“纳西”(nasi)授权3名法官组成,仪典相关问题都由他们决定。学者们也常受命为当地居民提供知识与宗教咨询。

圣殿被毁后,大议会成为犹太生活中心,大议会领袖由希列长老(Hillel the Elder)担任,犹太人称其纳西,罗马人称其为“民族领袖”。

2、巴比伦地区

巴比伦犹太人虽寄人篱下,但内部却独立达数百年之久。有些城市居民多数人是犹太人,某些地方领导就是犹太人。

三、文化及语言 P39页

1、以色列地区

整个塔木德时期,以色列地区语言及文化都深受希腊文化影响。官方语言(统治者)是希腊文,祈祷和日常用语为希伯来文,但慢慢变成叙利亚文(亚兰文)。注:《七十士译本》为希伯来圣经之希腊文译本(并加入次经),约公元前3到2世纪成书。在密西拿时代,部分学者们可以使用希腊文圣经经卷。

2、巴比伦地区

波斯帝国内的犹太人使用亚兰文(叙利亚文)为方言。在巴比伦地区,只有学者会希伯来文,一般民众并不懂。波斯人也使用亚兰文(叙利亚文)书写。

四、经济

在密西拿和塔木德时期,以色列和巴比伦地区的犹太人基本以农业为生。有一些犹太人以手工业为生。如:Yohanan HaSandlar拉比是皮匠;

Yizhak Nafaha 拉比是铁匠;不少人是制革工人、建筑工,也有金匠、银匠、宝石加工、医生,此外,还有捕鱼、打猎、养骆驼当车夫,当水手的也有。犹太人在智者时期(公元589年--公元1038年),大多数犹太人的谋生方式是农业或小型贸易,即使在巴比伦也是如此,到了更晚的年代,犹太族群才普遍开始从商活动。

五、教育与研究 P44页

圣经是初级教育的基本读物,孩子们学习阅读、理解、背诵圣经的章节(主要是摩西五经--托拉),通常一天要背下一节。除了圣经之外,学校也教书写、祝福、祷词。塔木德说:不会书写的犹太人是“被外族人绑走的孩子”。基础教育的时间大约五年。

据塔木德《阿伯特》(Avot),基础教育后的下一个阶段是研读密西拿(相当于中学阶段)。研读密西拿的基本功是背诵全部或部分六卷本密西拿,这阶段的教育差不多也是5年。

读完密西拿后,进一步精研革马拉的人并不多,有心求学到这个阶段的人,部分能成为学者的入门弟子。以学习研究为终身志业;有些人求学到结婚、成家;另一些人则边工作边继续求知,终身不放弃。每个学习阶段的人是多少呢?有句话这样说:“阅圣经者千,读密西拿者百,习革马拉者十,成传道者一”。由此可见,能学业有成,为人师表的人,1000人中只有1个。

六、犹太会堂 P46页

在第二圣殿时期,无论是以色列境内还是境外,有犹太人的地方均有犹太会堂。有些会堂是特定职业的人去;有些会堂是祖籍相同的人参加;有些会堂,虽然名义上是私产,确是由当地犹太人共同出资修建、维护,并共同持有。会堂不只是共同祈祷的地方,也是讨论社群事务的议事厅;孩子们上课的地点通常也在这里;会堂偶尔也会提供成人教育。

在会堂内读托拉,不只具有仪式意义,也能发挥教育功能。每周诵读托拉都有特定进度,有长达数百年时间,读经人一边高声诵读托拉,翻译者一边逐节翻译成亚兰文。

七、托拉经学院 P48页

托拉经学院(Beit Midrash)成立的目标,主要是为研究托拉(尤其是塔木德)提供固定场所,有时也称为“学者之家”,学者们在此结伴进行研究,偶尔也有学者独自钻研学问。不过,学者的私人研究并不属于正式学程,托拉经学院的正式学程更有制度,也更一板一眼。而且不论是在以色列还是巴比伦,教学方式都是百年不变。

标准教学流程是:每个人先预习特定篇章。课程开始时,书院院长有时会亲自讲解密西拿,有时会指定一或多名优秀弟子来讲密西拿,自己只在必要时做些补充。如有需要,再请熟念“巴莱塔”(baraitot)的传道(tannaim)列席,补充说明与讨论主题相关的巴莱塔,然后再由书院院长做些解释或评论。

不过,教学流程理论上虽如此,实际操作上很少这样进行。在人到齐之前,学生往往会提出一连串问题,关于诠释、律法、不同典籍的争议、逻辑分析……不一而足。书院院长一一回答这些问题,每位学生也都参与讨论,依自己能力提出异议或解答。

经学院的主要目的是讨论、解决学生的问题,并不是学者深究特定问题的机构。一心钻研特定主题的人,或许会离开经学院独自探索一阵子,再回来与其他学者切磋讨论。

经学院除了书院老师外,能全心求学的人若非家有资产,便是有父母支持。久而久之,经学院产生一个惯例:在农闲时期安排密集课程,因为这段时间能出席的学生最多(巴比伦经学院的相关措施尤为周密)。

经学院的课程、讨论都十分开放---塔木德本身也是如此。每个人都能发问或提出异议,学生对经学院的讨论有守密责任,严禁公开任何内容,因为讨论激烈时难免擦枪走火,而且有时涉及个人、家庭或者政治问题。在此同时,正因为讨论不得外泄,学生们也更勇于发表意见、畅所欲言。违法守密责任后果有多严重呢?有个故事这样说的:某个学生讲出了经学院22年前的讨论内容,从此终生不得参与任何讨论。

八、拉比法庭 P51页

托拉学者通常也是当地社群的法官。法官能裁决民事案件,调解私人纠纷,也被视为仪典相关律法的权威。遇上难以裁决的问题时,法官可以转请经学院审议,由后者讨论、裁定。在以色列地区,拉比法庭由3名、23名或71名法官组成,后两种法庭即小议会(the Small Sanhedrin)和大议会(the Great Sanhedrin),另有特殊程序规范。

法庭审理过程公开,学生都会去旁听法官讨论,如果觉得有必要发言或提问,他们有权利、甚至有责任表达意见。参与审批是学习托拉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学者和学生讨论起案件中的律法问题时,法庭也变得像小型经学院。文士负责记录学者们的意见(在小议会里)。在其他的拉比法庭中,他们要纂写文件、记录法庭裁决。拉比法庭里参与裁决的人都不支薪水。只有极少数个案会支付法官出席费用,唯有圣殿和亚夫内大议会(Great Council in Yavneh)的法官支薪水,因为他们全职专任。不过这些都是例外,在密西拿和塔木德时期,拉比解释律法与裁决的工作均属志愿性质。

九、学者与门生 P53页

在密西拿和塔木德时期,学者属于上层社会精英,有权对人生各领域事务做重要决定。虽然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进入精英阶层,但偶尔也会有排外性,有句俗话说,“学者当娶学者之女,才称得上门当户对。”学者的身份与平民百姓不同,巴比伦的学者还有特别的衣着。大多数学者无法以托拉学问为生,必须和其他人一样自食其力,有的耕田,有的当工匠,有的做生意。当然,只有家产雄厚的,或有家长支助的年轻学生,才有富裕的大把时间投入到托拉研究。

在以色列地区,学生通常常年投身在同一位学者的门下,从他那里接受大部分托拉教育。

书院的修业时间长达数年。在巴比伦,学生们通常先成婚再研究托拉;在以色列犹太人因为晚婚,往往是先好好求学再结婚。

所有正式任命中,书院院长的地位最高,通常由纳西或巴比伦流亡领袖任命,在塔木德时期,当上书院院长被说成是“登基为王”。为不同年代的学者分期时(补充:有点像历史课本的分年代),也常以各书院院长“治下”为时间轴。塔木德-离婚篇(Gittin)62a有句话是这样的:谁掌王权?学者也。

第三章 口传律法:初期贤士 P57页

犹太自古遵循摩西律法。但偶尔也有一段时间不严守律法(士师时期与第一圣殿期尤然,间约在公元前950年--公元前586年),却也没有严重到抛弃律法,另立新法取而代之。虽然人们一再僭越(jian yue)律法,以致先知严厉谴责邪行罪恶,但犹太民族始终相信他们与天启律法关系紧密,连结永存。

1、口传律法需要界定托拉中出现的字词概念

十诫里提到:第七天是分别归我的安息日。这一天你不可工作。(出20:10)几乎每个时代都会提出一个相当实际的问题:“工作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工作?什么不是工作”?虽然托拉里明确点出了几项安息日禁止的工作,例如犁田,收割,点火与烹饪,但每个时代都会出现过往未曾出现的工作,安息日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就有赖口传律法的界定。

另外一个例子:“所有以色列人都要在棚子里住七天。”(利23:42)此处的棚子的定义是什么?字词的意义在某段时期可能是常识,因为当时生活稳定,新一代人也照着前人的方式过活,但即使如此,每一代人还是会发现新的问题,也都有重新诠释律法的需要。字词的界定未必会形成文字、促成律法,但对不同情境的应对之道将被纳入口传传统,由每一代的贤士归纳、综合为更明确的准则。

2、辅助成文律法,补充圣经并未明文规定、但众所皆知的一般惯例

例如托拉里提到离婚时男方要给女方休书(sefer kritut),但并未言明休书的内容。这些处理方式都属于口传律法。

3、托拉中提到的

托拉中也有提到,要是将来出现翻遍圣经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应该送交具有专才的人判断:“你城中若起了争讼的事,或因流血,或因争竞,或因殴打,是你难断的案件,你就当起来,往耶和华你神所选择的地方,去见祭司利未人,并当时的审判官,求问他们,他们必将判语指示你。”(申17:8-9)

4、以斯拉和“大议会”时期

在所有诠释、教导托拉的贤士中,第一位留下姓名的是兼具祭司与文士身份的以斯拉。据说他是“一个饱学之士,精通上主--以色列上帝颁给摩西的律法”(以斯拉即7:6),他一生认真投入工作,后来成为每位教师的使命---“专心研究并实行上主的律法,又把一切律法条例教导以色列人民”(以斯拉7:10)。他开启了佚名文士的时代,在犹太史上,这个时代被称为大议会(Knesset Gedola/the Great Assembly)时期。

大议会时期约与波斯统治巴勒斯坦时期(公元前539年--公元前332年)重叠,但未完全吻合。“大议会”的成就与当时贤士们的活动息息相关:这些贤士被统称为“文士”(sofrim),据塔木德称,他们之所以被这样称呼,是“因为他们数算托拉里的每个字母”,但不要以字面解读,窄化了这句话的意义,因为大议会贤士的工作其实是收集圣典、决定哪些经卷要纳为圣经正典、该挑出哪卷书的哪几个章节,并确立圣经的整体形式与风格。完成圣经编纂是“大议会”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这项成就也标示着口传律法开始盛行。

大议会主动形塑犹太社群,为呼应需求而创设新规范。第二圣殿期(注:以斯拉建圣殿到公元70年罗马人毁灭圣殿)开始之时,犹太地区(Judea)的犹太社群人口组成复杂,有的是从巴比伦归来的犹太移民,有的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犹太人,背景特殊,习惯分歧,风貌与第一圣殿时期(注:所罗门建圣殿到被俘到巴比伦)的犹太社群大不相同。第一圣殿的物品少了好多(最大的损失如约柜)。连政体都完全变了:第一圣殿期的犹太人采用君主制,如今权利核心从王公贵族转移到大祭司与贤士会议(Council of Sages),后者后来逐渐发展为议会(Sanhedrin)。于是,大议会必须创设数百条规则,重新规范文化与宗教生活。

第二圣殿期奠定了犹太律法的基础,也形塑了犹太民族往后的精神面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