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175封遗书》的读后感大全

《175封遗书》的读后感大全

《175封遗书》是一本由田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3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75封遗书》读后感(一):少见的一线的写实作品。贩毒必须杀死。

影视作品中的缉毒全是刺激紧张,最后大团圆结局的。

其实像本书那样描述的漫长的监控,与毒贩斗智斗勇。战友的牺牲,残疾,退伍,变节。才是真实的,冷酷的真实。

由于一小部分人的牺牲奉献,才使得13亿人有平安的生活。

近几年有一种声音,希望模仿荷兰的模式开放黄赌毒。只是一群生活在井底的青蛙想当然的思路。没有看到荷兰是用全民的高税收高福利在托底。更没有看到开放的只是大麻,没有其他。

《175封遗书》读后感(二):离开时的满身伤

《175封遗书》是一个武警的边境缉毒生涯的自述。作者田浩说是真实故事改编。我跟家人一起读了这本书,我们读了之后不能释怀的是这些缉毒武警们离开这个使命的时候,满身的伤。

赵芒果殉职了,这个摔跤和搏击高手,非常好的一个枪手,他的结局最光辉也最残痛,死在一个曾经的战友现在的叛徒张宁的枪下。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武警严酷的训练培养出来的精英们,既是安全的后盾也是危险的冷枪。把他们培养好了,如果他们反叛,以后就很难控制了。所以正义感和灵魂的修练比智慧和军事本领同样重要哦。最后田浩教训了张林,他打死了他,也算是给昔日战友报了仇。可是我们不要报仇,我们想要可爱的小胖子赵芒果回来。

赵向宁身负重伤,脚踝粉碎,再也不能适应军队和缉毒这种高强度高危险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不得不离开。

包图在山上开着摩托缉毒时连人带车摔到山林里,身受重伤,也不得不离开了缉毒工作。

田浩缉毒时被毒犯用枪背打断了牙齿和手指,神枪手就这样离开划昔日英勇的岗位。自此四位一起成长起来的新兵后来的缉毒英雄就以这样暗淡的方式褪下光环走出军营,没有华丽的转身,满身伤痕的消失在茫茫人海,自此成了一个普通平民。过往的记忆和经历,成了一辈子的怀念,昔日的战友重聚喝几杯亦成奢望。

我还是很喜欢田浩的,第一次摸枪打把就拿到十环。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新兵训练时的刻苦以及进入特勤兵营后的种种磨练,他都以很真实的笔为我们揭开了神秘的军营生活和训练以及真实的缉毒经历。很多情景和片段让我想起许三多,曾经被许三多的精神励志打动,后来在电视上看到王宝强,他参加真正男子汉的时候,部队里的兵们很盼望这个兵王,以为他是真正的兵王,有过硬的军事本领,甚至内心都有点惧怕他。可是真实的王宝强来了,士兵们看到他的表现,顿时有种穿帮的感觉。

但是田浩是真实的。他不是演员。

我家人读了之后,我问他很难忘的一点有哪些。他有提到一点,说田浩缉毒时,毒犯把毒藏在货车水箱的隔层里。

缉毒真是危险的,又斗智斗勇的战场。田浩从这个战场走过,回归平淡后拿起笔,写出了这样优美的故事,他的文才同样跟曾经的经历一样光彩多目。真的要祝贺他的伟大转变。离开时满身的伤,化作文字继续斗智斗勇吧!

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请联系Q1664616217

《175封遗书》读后感(三):无雪之境

云南的冬天是没有雪的。

刚入伍的少年们,最年轻的不过十六,如初升太阳,在这片光明温暖之地,经历了一年对于普通人来说残酷如同地狱般的高强度训练,以及后续数年危险的缉毒生涯,完成了人生中最为重大的一次蜕变。

这本书所述即蜕变的整个过程。

※※※

文中的「我」,叛逆、骄傲但理性,而回忆的写法也造就了抽离的冷眼旁观式视角,一笔笔刻画相当冷静。云南的一山一水,训练中的一点一滴,白描的手法使芒果、丁卓、包图、赵向宁、张林、毛四、罗K、老狗熊等人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一场场热血拼搏、一次次智斗厮杀,逐猎般的刺激使人如临其境。

军人总是血性男儿的代表,整本书却相当平静克制,淡淡的平稳的叙述,间或神来一笔,或调侃,或深思,为行文添上几分别样色彩,然后步调一步一步愈来愈快,风骤起,雨乍急,平静之下有暗涌翻滚如岩浆,最终矛盾汇聚,一举喷发。

事实上这样的喷发毫不让人意外。

感性的基调,虽不明显,但前文早一点一点闪现,战友如手足般的情谊,如同江面上的粼粼波光,温暖、有趣又闪耀。

但我们都知道,最耀眼的光只在阳光最灿烂时出现,继而转瞬即逝。

※※※

无雪的云南,一切罪恶袒露在阳光下。这是个没有寒冷的地方,就像士兵们的青春充满了热血与汗水一样。

这里最不可知的,是命运。

生命如梦幻泡影,轻轻的“卟”的一声,就没有了,那么轻易。

毒品的几个面——毒贩、吸毒者、缉毒者,均是如此。

文中的「我」,常让人忘了最初的他只有十六岁,退伍时他也仅仅只有二十。他笔触有着符合军人风范的干净、简洁、利落,还有着些许与军人不相称的诗意,从一开头就开始写死亡,写离别,一直写到最后。

第一封最像遗书的「遗书」,看上去不像出自军人手笔,「遗书」里坦率说着自己的生死观,冷静地告诉母亲兄姐,死没什么大不了,活着的好好活。

理性往往与情感背道而驰。生离与死别没有任何人能够从其中超脱。文末急雨般的节奏中,一个鲜活生命戛然而止,此时所有理性抛却,只剩下用整本书铺垫出的悲怆。

在那一刻我甚至希望这本书并非纪实,并非自传,我希望「本故事纯属虚构」,那个白白胖胖的总像弥勒佛一样笑眯眯的年轻军人,我不能接受他不在这世上,我希望这世上永远有这样一个家伙,一直没心没肺地笑着。

美好,其意义在于用那一刻的耀眼照亮余下生命,非如此不显其珍贵,我们所在的,是这样一个人间。

※※※

离开云南后,命运终于走上了正轨,从此,出生入死、枪林弹雨、命悬一线这些词汇都留在了另一个世界,然而,彻底安全与安稳以后,面对的却是一片茫茫之境。

没有了命令与执行,没有了纯粹的黑与白、生与死、正义与罪恶,密布人群的城市是黑与白之间的灰。

又像覆上一层白雪,再没有那么赤裸裸袒露的罪恶,然而谁也说不清白雪之下究竟掩藏着怎样的另一面。

一切都是未知。而未知是不是意味着美好,谁也不知道。

全书在这样的未知里结束了。

※※※

合上书,似乎还能听见一阵肆无忌惮的大笑。

四个年轻人四仰八叉地躺在草地上,任务会不会完成没有人关心,只天极蓝,草极绿,笑容如阳光,能消融冰雪般,极灿烂。

记得这些,就够了吧。

《175封遗书》读后感(四):输了精彩,赢了真实---评《175封遗书》

事实上,就在拿起《175封遗书》之前,我已经得出了一个结论:真实的故事远远没有虚构的好看。彼时,我刚读完一本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文学作品,作者父母那些絮絮叨叨的外遇故事和性格问题让我不胜其烦。于是,当我决定找一本“刺激”一点的书调剂一下心情时,就选了《175封遗书》。毕竟,无论电影、小说还是电视剧,但凡涉及“禁毒”题材总是既紧张又精彩。然而,直到翻开方知,《175封遗书》竟然也是非虚构作品,它是作为退役军人的作者田浩的军旅生涯记录。于是,几乎是毫无悬念地,《175封遗书》在其精彩程度上也输了。可以说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很少能够体会到紧张和刺激,然而,这本书却始终能够吸引我读下去、继续读下去。那些地狱似的训练内容、生死仅仅取决于拔枪速度的较量、边民的无知、人性的阴暗…在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下,真实情景被真实地记录与书写着,作者仿佛一位纪录片的导演,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徐徐展现在我眼前。

在一般的小说中,无论言情还是武侠,往往一开篇,主人公就已经是个盖世豪杰了。而在《175封遗书》中,作者花在新兵训练过程中的笔墨竟占全书的1/3还多。在这个过程中,动辄几十公里的越野拉练是轻的,一个个由老兵参演、近乎于捉弄新兵的演习是家常便饭。最让我震惊的是,有一项训练内容居然是把兔子放进荆棘丛生的树林,让士兵们在十分钟内捉到,于是,这些十七八岁的大男孩毫无疑问地被划得满身是伤,而稍后给他们用来洗澡的竟不是水,而是酒…而只有读到此处,你才能真的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军人永远是训练有素,永远在各类国际比武中名列前茅,永远在各种救灾中拼在一线、吃苦耐劳。当然,我也明白了作者田浩为什么在此着墨甚多,因为这段经历是他和战友们用血和汗换来的,而非小说杜撰的,换谁也舍不得丢啊。

然而,即便是经过了这样的训练,特勤人员的死伤依然不少,于是,定期及危险任务前写遗书就成了部队的惯例,而在短短几年间,田浩的遗书竟有175封之多。显然,命运之神眷顾了这位神枪手。而与田浩同期入伍的几个战友,却最终牺牲的牺牲,伤残的伤残。一张张照片被从功臣谱上取下,换成黑白色挂在烈士谱上,为了守卫祖国的南疆,为了人们不被毒品侵蚀,一张张笑脸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留下了身后心痛不已的亲人。作者的一位战友重伤抢救了几天却最终不幸牺牲后,短短几天时间,妈乌黑的头发就已经显出了灰白。

云南地处边境,不仅边境线绵长,而且几个邻国制毒、贩毒猖獗,与此同时,多民族聚居又造成禁毒工作难上加难。在那里,很多少数民族妇女连毒品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已经被骗去运毒了,她们把毒品藏入体内,在长途客车上面对检查时,甚至靠脱光衣服逼退检查人员。而当村里的贩毒头目被抓后,村民们竟会数次有组织地公然袭警,只因毒贩曾用贩毒的非法所得照顾过邻里,却完全无视部队对驻地几十年的照顾。而面对民族问题,我们的士兵却只能服从命令,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甚至有擒拿格斗的高手便是因此被打残废,不得已而退役。

在面对毒品的问题时,无知从来就不是无罪,无知即是一种同谋,无知即是原罪。而比无知更大的罪恶是自甘堕落。也正因此,当知乎上出现关于毒品的问题时,已经退役的田浩总是踊跃回答,他希望通过知识的普及,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毒品,从而主动远离。而也正是因为知乎上那些打动网友的回复,才最终有了《175封遗书》的出版。其实,写一本书对于作者田浩而言,并非易事,他十六岁就参军入伍了,从他的文字中也能看出,他并没有很深的文学造诣,甚至在他写作时还特地读过几本书,只是单纯为了参考别人的写作结构。然而这些却并未妨碍《175封遗书》的广受好评,小说家靠塑造人物与故事打动读者,而有些真实的经历,虽未经精雕细琢,但本身是璞玉,亦是无价之宝。

《175封遗书》读后感(五):翻越那座山

期待已久的书到货。迫不及待的翻开看。一开始看就完完全全被吸引了,然后就开始马不停蹄的读下去。舍不得睡觉。

从一席看到田浩的演讲。就深深的被吸引。他的话总是在我耳边回响。“在边境缉毒,很可能会死。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死在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别人的建议里。”

看完后仿佛经历了一场枪林弹雨的人生。与凶狠残忍的毒贩殊死搏斗,与时间疯狂赛跑,与战友相依为命。

从入伍的那一刻起,士兵们就已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都能想象到这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坚毅刚劲的眼神,他坐在载着114名安徽籍新兵的K155列车上,“车窗外不时掠过冒着炊烟的山村,还有南国的壮丽山河与日月星辰。我未来的任务,就是守护这一切。”

刀山火海,惨不忍睹的训练后,他们需要面临,或者经历过多少生死,而那些生死,只在一瞬间。几秒钟,甚至一秒钟。

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深刻体会到身经百战的真正含义。不是多少次的擦肩而过,而是一次一次的正面交锋。是的,“有了一个正义的目标,士兵唯一能做的就是奋勇前进”。

当所有光环褪去,当荣誉远去,当熟悉的军装不能再次穿起,当那些哨声和命令已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那些曾经触手可及的事物都隐隐退去,他们身上的伤却越来越清晰,那些历历在目的拼搏是他们心中难以翻越的一座山,一座巍峨无比的山。山上有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泪水,他们的情谊,他们的生死,他们的欢乐,他们的痛苦。是的,军队是一个世界。社会是另一个世界。

"人终究是要活在真实社会里,但社会会不会是另一种束缚呢?"

一席看田浩演讲的时候,我还在想他的牙齿是怎么回事。读完书豁然,原来是毒贩用枪背把他的牙齿和手指砸断了。

我本能的相信书里的一切都是真的。仿佛跟着作者亲眼目睹了一次次的训练、抓捕,和搏斗。惊心动魄。芒果被昔日的兄弟如今的毒贩结束了生命,赵向宁被忘恩负义的边民打成残疾,包图也未能如愿穿着军装死去,只好退役。但是他们受过的伤,流过的血,拼过的命,从未曾远离。那是永远的荣誉,那是不可改变的过去,那里有永远逝去的青春,那里只能回首的过往,那里有努力实现过的理想。

如今,他们伤痕累累的回到故乡。回到了起点,回到了最熟悉的梦开始的地方。一切都在远去,未来又去向哪里?

历史和事实无数次的证明了无数次,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够写的精彩。这本书比很多大部头的小说都吸引人的地方可能就在于,它无比真诚,他是用心在和自己对话,用经历在叙述事实,用回忆和过去告别。

那挥洒了多少汗水的战场,那无数次惊心动魄的交战,那苦苦蹲守的日日夜夜。还有心底那些时而起伏的遗憾。谁会没有遗憾呢?无论在哪里,都会有遗憾的吧。

那个单纯的少年脸上的稚气已全然不在,我们看到了一张日渐成熟的脸。眼神依然坚定如初,炯炯有神。他的世界里,不再只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他越来越明白,从来没有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人与生俱来携带着缺陷,善恶只在一念间。它或许就是一个眼神,一句真理或谎言,一个摇摆的念头,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动。

我在想如果我们早知道该有多好,或者我们永远不明白有多好。人性过于复杂,生命过于渺小。《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红楼梦》,《堂吉诃德》之所以成为《堂吉诃德》,你我之所以成为你我,都有各自的因果。

这取决于你如何活着以及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那些英雄,永远是英雄。

即使被遗忘,即使没有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