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精选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精选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是一本由[美] 约翰·托兰著作,三辉图书 /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1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一):2019#阅读记#45《日本帝国衰亡史·1·乌云压顶》

这套书共分四册80万字, 第一册从1936年“2·26”政变写至1941年日本突袭珍珠港。 作者约翰·托兰(John Toland), 美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 1912年生于威斯康辛,参加过“二战”。 这本书出版于1970年, 1971年获普利策奖, 本书收集了极为丰富的史料, 材料皆出自美、日两国的战时档案以及战时参战的各军政要人, 是迄今为止研究太平洋战争史料最丰富的历史作品。 暂时只阅读完第一册, 除稍啰嗦, 其他都还不错, 特别对日本人性的了解和研究, 作者的文字描述得非常有意思, 值得一阅。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二):易读但人物刻意拔高很膈应

比如说东条是爱国、奉公克己,但无视东条排挤主张不扩大中国战事的石原莞尔、使得日本陷入泥潭的事实;又说日本天皇避免战争,比任何人但重视国民,但实际上跟美国开战没能速胜,就败局已定,硬是死了更多人后才投降;总是强调赫尔因为道德的原因蔑视日本,但实际上赫尔也知道美国对周边地区干的事跟日本做的差不多;多次突出罗斯福想要避免战争,然后提到罗斯福得知日本边谈判边备战很愤怒、觉得日本人很虚伪,实际上美国也是利用谈判,为军队部署备战拖延时间。总的来说,人物各种双标,作者运用出色的春秋笔法去抬高他们,大概是作者很会说话的原因,才能采访到那么多亲历者吧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三):战争是艺术,和平才恐怖

在《光荣与梦想》中,美国从罗斯福时期开始至杜鲁门时期结束与日本以及诸盟国的回合交制令我好奇,从而读了这套书,作者不仅详细整理了所有二战日美之间的各种细节,还努力保持了绝对的中立与客观。这部宏大的历史著作,让二战的因果清晰显现眼前,从日本二二六、珍珠港、巴丹死亡行军、冲绳之战、两次原子弹以及最后的投降。我看到的是同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历史。看到了矛盾又统一的日本、看到了被利用的“大东亚共荣圈”、东条英机的政治手段、裕仁天皇的果敢。战争没有对错,战争是艺术,它是唯一的、直接的人类所有物质产出和精神产出的集合。任何理想、主义、利益与信仰都是它的附属品,即使今天的我们无须承担死亡的恐怖,我们也仍旧受折磨于战后产生的仇恨之中。我不谈国家,只谈在裕仁向全日本声明的无条件投降后《日本时报》的一段感人至深的话,和裕仁拜访麦克阿瑟时讲的那段话以及东条英机自杀未遂时的那句话。我相信人性之花终于在浴血后得以盛开。

我们反对战争,爱好和平,却忽略了战争滋生于和平,战争达成了和平。反而如麦克阿瑟在受降仪式上那段讲话一般,反而书中的一段评论点中主题:对美国来说,它的盟国(苏联)比对手(日本)更难以应付。

到底鬼可怕,还是人可怕?

到底失败可怕,还是成功可怕?

最后关于催化了日本帝国衰落,又见证了现代日本重新赢得尊重的中国,我们是否该反思些什么呢?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四):日本智者群的努力——壮士断臂!

1.日本发动对亚洲最大国家中国的战争动机,主要是想逃离那个日本人普遍认为危险的小岛;并且准备了一百年,隐形进攻了一百年而最终在中国极度虚弱之际强烈地爆发!对于主动进攻美国,则是在日本智者群体基本意识到它的图谋必将破产之际而壮士断臂之举,而且它还真的成功了!

2.日本国和日本人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放弃这种图谋,但是它所将要强行搬迁去的去处或许已经不再是中国大陆!

3.至于本书的作者认为美国是否有必要对日本进行那一场战争,则是不明白当时的美国智者或强者之心:现在的一超独霸之国际地位和实力,在罗斯福时代的美国对日开战时便已经确立并行动;美国的智者强者群体从那个时代乱象中,便已经紧紧的把握住了它所等待或说忍耐了很久的良机!

4.二战之中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失败是必然性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之世界列强多在中国大陆有强大的利益诱惑感,它们绝不会容忍日本独吞中国!而素来崇尚并善于合纵连横之任何中国领导群体都有这种意识和本能,当时之世界强国都可能是在中国被日本逼得无法独立抗战之下而投靠之国;苏俄或者美国或德国,一旦结盟便不是小小日本所能够真正抗衡的!再说如果没有西方列强在中国大陆之扶持割据,小小日本又岂能真正独自进入中国!

5.将来乃至还可能很久的一段历史时期之内,日本进攻中国或美国这样的战争必然还会不断发生;非要等到象二战时之日本和中国历史悠久之北方游牧民族国家,可以以某种和平之方式进入或搬迁到他们想要去的去处之时不可!

6.真正化解中东地区那种乱世之法,也必须要从在下所提的【5】来想办法!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五):从日本的角度看二战

本书从日本国内发生的重要事件,重点人物,日本与美,德,苏三国在外交上的猜忌与合作下手,以叙事的方式,向我们还原了日本对美国实施珍珠港袭击的历史。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日,美两国关键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政治考量,日美两国人民的民族特性,国家体制机制的优缺点,时局是如何发展的,更让我们思考是什么将日本带进了同美国的这场有去无回的战争当中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因将日本视为主要经济对手,在重定世界秩序时,就对其资源供给进行限制。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自身资源缺乏,大量资源需要从东南亚等国入口。面对这样的制裁,日本人民生活质量很低,激进的日本少壮派军官,以下克上的方式,推动日本政府变革,对日本首相和军界高官进行暗杀,成为了一股叛军。而面对法院,因为其出于对国家的担忧和社会现状的不满,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并没有受到严惩。日本通过占领中国东北,以弥补其短缺的资源。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量,同苏联,德国签订三国条约。而在日本与美国的关系上,日方深知两国在军事实力上存在的巨大差距,日首相竭尽所能避免同美国开战,以求和平。陆军统帅部则认为,一味求和,只会贻误战机,美国无心谈判,只为拖延时间,等待时机成熟,美国向日宣战,日本将无一线生机,在同美国的谈判的过程中,这一观点也不断得到验证。日本首相同统帅部进行了深刻而火星四溅的讨论,最后制定了截止日期,假如到了此日仍无明显进展,日本将向美国宣战,以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美方的猜忌和偏见,使得谈判毫无进展。日本作出的让步,在其眼中,也成了欺骗的计量,尤其是国务卿,不相信日本的诚意,天皇与总统未能有面对面的交流,美国提出日本全部军队撤出东南亚和中国,对日本而言,这就是自断后路。没了资源的供给,日本将不战而败,人总要给自己留条后路,无论他是多么渴望和平,更何况日本这样一个民族荣誉感极强的民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