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黑暗中的绽放》读后感100字

《黑暗中的绽放》读后感100字

《黑暗中的绽放》是一本由[英] 西蒙·范·布伊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中的绽放》读后感(一):所谓浪漫主义的温柔

《纽约时报》:“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们将会享受西蒙•范•布伊温柔、莫泊桑式的寓言……”

中间有几个故事读哭了,但我自己知道,作为一个心思敏感,爱女逾宝的人,但凡读到小孩子失去母亲,或父母失去孩子的故事,都会掉眼泪。

《黑暗中的绽放》里面充满了这种故事,哪怕是爱情小说,也是这种调调。

但写得的确是美。一种舒缓、诗意的韵致在故事中间流淌,如同一只光洁铸铁平底锅上流淌着清亮的橄榄油——即使你透过翻译,也能欣赏到这种简单、精致的、令人感觉舒适的美,所以在我将之推荐给别人时,我会一边擦眼泪,一边自嘲说,跟早年《读者》上的“美文”一样好。

西蒙布伊也写人类的悲剧,正如介绍里面说“被命运击碎”、“背向未来”的人,但这些故事大概还是会被很快忘记,因为最终这些主人公都获得某种心灵上的救赎,这种救赎来得很奇怪,有某种文学式的必然,所以,这些故事留给我的余味便远不如卡佛——“被生活淹没的人”,他们的生活甚至谈不上悲剧,只是面目和感觉逐渐磨灭于日常生活,绝望也松散粗糙,无法收拾,但也正因为此,这种绝望才渗得进某种麻木枯渴的内心,才成为一种未经提示便无法自省到的悲剧。从这一点说,卡佛更深刻。

《黑暗中的绽放》读后感(二):耽于思的人才会相信爱战胜一切的鬼话!

十八篇小说11万字,最短一篇《死于星期天地震的法国艺术家》只有1千字左右,“黑暗吞噬前的八秒钟”记忆!翻译缘故?——我欣赏不来他的文笔。有点讨厌里面故作克制的伤感。主角都是内心戏丰富的人物,喜欢独自面对记忆、死亡(几乎每篇都有死人的,作者高兴还可以死得更多个)喃喃自语。而且,他们如此顾影自怜,读者只好相信:那些带有自虐倾向的人特意借回忆刺激痛苦!而且,作者还有一个简单、现代社会认为幼稚的观念:爱,能够战胜一切,超越一切!《小鸟》、《天有多高,海就有多深》、《苹果》、《安静却不停坠落的城市》……

里面的记叙者总是能发现爱的踪迹:“我总是能一眼就分辨出,周围人群中谁和谁正在相爱。”p2;“坐在我旁边的年轻夫妇摆出了一些椅子,他们的几个朋友也来了。他们看上去迥然相异,但又相亲相爱。”p19;而且,爱是本能,你怎么会不去爱呢,哪怕是一个摆在橱窗里的木头姑娘——《黑暗里的绽放》;我经常很好奇,经过那么多痛苦,我们是怎样作为一个种族生存下来的。答案已经显示出来:与陌生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p58;……还有关于爱的陈词滥调:“世界,在花丛中微笑。”p64;“当一个人被爱着的时候,她便能拥有整个海洋的力量。”P112……

对于细节,西蒙·范·布伊也不太注意:《小鸟》中,因为地铁门把父母和孩子分开,米夏捡到“我”。怎么“我”的父母就不能在下一站坐回来找回孩子?《他们躲在哪里是一个谜》里面梦幻似的印度人;犹豫是否去看炮友不知道这样做有何意义时在路上就看见了穿婚纱的前女友……

喜欢的一些细节:“他的眼里留下了一颗孤独的眼泪,眼泪顺着他的脸颊流了下来,却因为伤疤改变了轨迹。”p7;‘餐柜的下面放着一个存钱的酒瓶。如果米夏的厨房里传出瓶子打碎的声音,邻居们就会知道,有人又要过生日了。“餐柜的下面放着一个存钱的酒瓶。如果米夏的厨房里传出瓶子打碎的声音,邻居们就会知道,有人又要过生日了。”p8;“她说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她真的相信,假如她踩进污泥坑,就能许下一个成真的愿望。”p16;“他(乞丐)是这条街上的非官方的考古学家。”p56;“我沐浴在月光里,能闻见雨云聚集在天上的味道,就快要下雨了。”p115

《黑暗中的绽放》读后感(三):《黑暗中的绽放》:幼年郁积的寒冰用写作慢慢融化

腰封上有作者的相片?连腰封都直接讨厌了,不要说打量印在上面的作者像了。我直接翻开封面读起了《黑暗中的绽放》的第一篇《小鸟》。

米夏对“我”有多好,“我”的身世就有多卑贱。西蒙•范•布伊要写一个萍水相逢的米夏和“我”是如何相依为命的故事,所以他笔下的米夏,脸上虽有一道吓人的疤痕,对“我”的呵护却与这道疤痕“背道相驰”,用柔情来形容一个男人对养子的恩宠,也许遮蔽了米夏的男儿气,可是,米夏对“我”就是这样柔情万丈。我们读西蒙•范•布伊的小说,“我”阅读米夏这个人,在以同样的温情回馈米夏的同时,“我”在慢慢找寻“我”来自何方。西蒙•范•布伊的技巧无疑是无可厚非的,他将“我”的来处写得影影绰绰,这种写法引发读者足够的好奇心,剥洋葱一样非要剥出故事核心的同时,顺便将“我”来处幽暗在形式上先定位下来,伤感又无可奈何。

得有什么样的成长经历,才会虚构出《小鸟》这样的故事?我这才合上《黑暗中的绽放》去仔细端详那张印在腰封上的照片。一眼,只一眼,让我想起了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改编的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是1970年代那一版里的西蒙•多尔。真巧,他也叫西蒙。那个西蒙,黑发、窄脸、面容清秀、身材颀长,所以,富家女林内特小姐会看上他。可怜出生贫寒的西蒙•多尔,偏偏有一颗怜香惜玉的心,不肯放弃旧爱杰基也就算了,居然还听从杰基的算计。阴谋败露的时候,杰基气急败坏地大喊“西蒙叫我睡觉去”,看电影的我虽还是个小女孩,却也听出了杰基气急败坏里有西蒙•多尔的孤寒。

英国作家西蒙•范•布伊应该有着西蒙•多尔一样的孤寒,可惜,对他了解得过少:英国小说家,1975年出生于伦敦,在威尔士乡村和牛津长大……目前定居纽约布鲁克林——生于伦敦,何以要跑到威尔士乡村长大?已经是小有成就的小说家了,何以要客居在纽约布鲁克林?太多的孤寂隐藏在作家简历的空白处,不是吗?也许,是我在过度解读,那么,我只能说,西蒙•范•布伊是一个十分出色的小说家,通过耳闻目睹,将他们的残缺和伤痛描摹得如此切肤,君不见,一本《黑暗中的绽放》,《小鸟》是明亮的而一篇,《天有多高,还多有多深》、《他们躲在哪里是一个谜》、《遥远的船》等等,都是梅雨季节的天空,一伸手指头,就能捅出一汪水。

幼年郁积在西蒙•范•布伊心头的寒冰,小说家用写作的方式将它慢慢融化。融化中的冰雪最凉,我们又为什么要被这些冰凉的故事刺激得瑟瑟发抖?因为,《黑暗中的绽放》有着澡雪的功能,读着读着能让我们倍觉爽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