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历史的峡口》经典读后感有感

《历史的峡口》经典读后感有感

《历史的峡口》是一本由王军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峡口》读后感(一):如何定义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未来?

王军老师写的这本《历史的峡口》试图通过对晚清之北京、北洋之北京、国民政府之南京、新中国之北京以及南国水乡在这一场巨变中的若干典型片段予以聚焦、解析,探查中国冲出“历史的三峡”的合理路径,提出:“人类历史表明,公私利益关系至为根本,一旦扭曲,公私治理关系就可能异化”,“公与私,互为表里,对立统一。无私则无公,反之亦然。考察此种关系,实乃洞见文明之不二法门。社会转型,说到底,公私关系之转型也”。

作者还细致梳理史料档案,呈现了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历程中的卓越贡献,发掘中国转型的历史资源,牵扯的话题纵横古今中外。如何定义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未来?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启迪。

《历史的峡口》读后感(二):历史

下午逛了逛美术馆,顺便把手头这本书读完,作者洋洋洒洒九篇长文,说尽了古建筑,城市规划,城镇化的前尘往事。

记忆中的圆明园似乎从英法联军劫掠后就剩下那几块断柱,然而看德国摄影师阿里文1873年用玻璃底片拍的12帧圆明园影像,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1770年基本完成。成为实际政治中心清政府只在冬季的三个月在紫禁城办公。1860年,法军率先攻入圆明园,次日,英军加入抢劫。十多天后,英军火烧圆明园,法军以不文明为由拒绝。1873年,顺治上谕要重修,经查勘,尚有大量建筑完好。但是因为资金短缺,动工一年被迫停止。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八旗军乘机劫掠圆明园。此后圆明园沦为采石场,大量树木,石头砖块被出售,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顶峰,1988年,圆明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不剩下什么了。

2010年,阿里文的底片被中国人买回,从东京运返台北。

《历史的峡口》读后感(三):大历史、大城市、大未来

书在办公室放了好久,瞄过几幅古建筑的插画,想当然以为是拼凑的讲保护古建的书,就没有翻下去。这一次偶尔的邂逅,一个就是一个月。

今晨五点多无意中翻开,王军的视角吸引了我,将城市融于大历史,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朝代更替、工业革命,娓娓道来,悄无声息地把土地革命、圈地运动、财税制度、契约精神贯穿其中。不得不称赞作者对文字、对历史的驾驭能力,而这一切只是表象。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躯体,更是灵魂的表象,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迹和智慧结晶。

秦直道、大运河、万里长城、故宫,见证了中化献身无与伦比的大规模生产力!

圆明园中西合璧,许多建筑堪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体,这不正是印证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让人对闭关锁国的定论产生了怀疑。尾大不掉,对于一个有数千年文明、以“中”自居的古国,要接纳外来文明是何其痛苦的一件事,就像婴儿的孕育,怎能不经历分娩之痛。

历代王朝更替,无不是对旧朝代的涤荡。项羽火烧阿房宫之于火烧圆明园、或之后的破四旧、大规模对历史印迹的清洗,建筑,也仅仅是一个可触摸的文明,还有那么多留在思想中的结晶。

《历史的峡口》读后感(四):短评放不下,豆瓣怎么回事

一个国家民族一旦自卑到全盘否定自己,那就像不爱一个人了,看什么都不对,各种拆,各种破坏,或者干脆不承认这是自己的东西,是前朝外族的东西。生产力、文化及鉴赏水平的低下导致要拿古迹的砖石去建造别的建筑,如此焚琴煮鹤听来却是让人不忍苛责。历史的峡口:五星好书,我完全被序言耽误了没有看看正文才导致现在才真正看完这本书……一个国家民族一旦自卑到全盘否定自己,往往闭目塞听,就像不爱一个人了,看什么都不对,各种拆,各种破坏,当然也有另外一个情况是完全不承认这是自己的东西,总觉得是前朝外族的东西吧……生产力的低下,文化及鉴赏水平的低下导致要拿古迹的砖石去建造别的建筑,如此焚琴煮鹤听来却是让人不忍苛责……这本非虚构类的书又让我感受到了那种读小说所没有的宏大故事感,当中有一个城市的兴衰,一段宏大的百年规划,当中的权力斗争尔虞我诈,真是享受。

有个问题想要进一步搞懂,即不动产税,国外通过征收此税平衡公共服务和不动产增值之间的消耗,而在国内土地是国家的,所以不动产随着土地年限的使用只会不断贬值,但如果以历史经验来看,如果土地私有化,最大的问题是出现大地主,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历史的峡口》读后感(五):圆明园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最近在看《晓松奇谈》,一个高晓松讲的口述历史的脱口秀节目。历史,就是当时的执政者为了让“不明真相”的群众相信他的思想进行的洗脑教材,所以才会有清朝满族入关的时候焚烧了大量的介绍明朝的历史史料,所以才会有当中华民国建立,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时“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而为明朝“正身”,而捏造了大量的明朝忠贞烈士的故事。

高晓松口述的关于民国时期的历史,关于自己家的《朝花夕拾》,关于台湾,历史显然在他口中更加真实和立体,无论里面是否带有主观色彩,我觉得都是可以拿来听一听。昨天讲到二叔以及x的故事,是那个时代导致悲剧的发生,当然,另一个时代也造就了某些更加可爱的、善良的、温良恭俭让的人。这些历史,能够焕发出你的好奇心。

慢慢我发现,作为读书十多年的我们,对于历史,了解的竟然只有皮毛。历史教科书能够交给我们的,只是历史浩瀚繁星中的一丢丢。我们的历史知识,仅仅来源于课本中的少量以及某些被篡改过的电视剧。

关于圆明园,在历史书时代了解到圆明园曾经两次被毁,万恶的八国联军对圆明园进行惨无人道的破坏,导致我们现在去园里,仅仅能够看到残存的遗址。

《历史的峡口》关于圆明园的记载,是这样的。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是康熙赐给还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又称为“夏宫”。雍正即位之后开始大肆修建,后来乾隆年间将圆明三园格局建立完毕。曾经参与火烧圆明园的英军将领巴夏礼曾说“皇帝和他的朝廷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圆明园度过”,所以,在他们眼里,当时相比紫禁城来说,火烧圆明园,更能代表他们对执政者(咸丰)的惩罚。

曾两次被毁,第一次是咸丰十年,1860年,参与破坏的是英法联军。起因是中方羁留前来谈判的英军代表,进而10月,法军冲入圆明园,大肆抢劫。10月18日,英军在圆明园内放火,“万园之园”成为一片火海。

第二次时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驻守北京西北郊的八期兵丁勾结宫监以及附近地痞恶霸,乘机抢掠圆明园。

当时圆明园的美,被一名叫做阿里文的摄影师记录下来。他曾经写下:那些装饰五彩斑斓,绚若彩虹……你看,如此丰富和迷人的色彩,浸透在北京湛蓝的天空中(所以当时是没有雾霾),随着观赏者与太阳位置的移动,如万花筒般变化无穷,在大理石建筑的映衬下令人夺目……让人仿若来到“一千零一夜”的神话世界。

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也确实是命途多舛,或者说很多古建筑、城墙、祠堂,都经历过相似的命途多舛,以至于以现在的视角看,当时的决定是多愚蠢,不带一点思考,对本是瑰宝的遗迹进一步”践踏“。

”三年困难“时期,以及时期,当时的生产队在遗址内进行平山、填湖、还搭建养猪场、鸡场以及工厂和仓库,甚至建成民兵的靶场。而且,被八国联军烧剩的残墙断壁和一些遗迹被拆毁,被运走的石料竟然被用作其他建筑搭建,曾经几十年前被清朝皇帝大肆修建的皇家园林竟然变成了采石场!当然园内的绿化带、凉亭、古木被破坏的更加不计其数。读到这样文字的时候不禁感慨:英法联军抢走的文物是被运回大英帝国博物馆保存起来了,但我们又对之前的瑰宝做了什么?这是我们的愚蠢。

在50、60年代,书中记载到,市政府为了”改善交通“,也曾经下令拆毁城墙,城墙上的砖头能够拿去卖,竟然还有歌颂拆除城墙的诗歌,仿佛这是一种创新的、应该被鼓励和倡导的行为。也就当时的愚昧和无知能够解释这一切。

直到1988年,圆明园遗址才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关于圆明园这一生的历史,一部简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