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哲学的故事》是一本由威尔•杜兰特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5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一):看这本书是因为罗老师的安立

看这本书是因为罗老师的安立。 但是我看完之后却没有他的那种欣喜若狂。 早就看完了,然后就想着为了写点读书笔记应该再翻一遍,我把触动自己的段落全部做了标签标记,就是为了重读的时候能够有重点的发挥一些读后感什么的,或者自己再去体味一下那些句子。但是,我并没有再翻开过他……以后也不知道还会不会再看。 原因我觉得,是因为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曾经对哲学的一腔热情被浇灭了,所以本来计划的重读就一再搁浅。为什么热情没有了呢?就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当一个神秘的东西被你看清之后,神秘感就没有了。我的热情大概率就是神秘感的诱惑吧,我是带着自己的目的去获取信息的,虽然期间很多次的提醒自己把阅读当做一种对话,但是还是会对相反的观念产生排斥,做不到心平气和的理解。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二):第一部分 柏拉图

第一次读哲学类的书籍,抱着很多关于哲学的问号,开始读了这本书,有些部分的确晦涩难懂对我一个工科生而言,但读到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畅想也不禁拍手称快,感慨公元前的智者都有在思考这些事情。关于统治者的选拔,理想国的构建,其实都有在影响着后世,乃至现今仍能找到不少理想国的影子,无非一些过程变了味道,可能即使是块铁也让他度上了一层金箔。。。

其次一点想法就是人的想法和自己的经历息息相关,柏拉图关于统治者的选拔,似乎和自己的经历同样息息相关,十岁前体育,16岁前学音乐,20岁前第一轮考核,宗教的影响,30岁前的二轮考核,35岁的“理念”教育,其实也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的提升,而后的15年则是漫长的基层经历,这与柏拉图的人生经历相似。

看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古人诚不欺我也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三):美国老民哲的意淫之作

初看文笔简洁有节奏,到后面自我怀疑理解力,总觉得作者对思想家作品的引述在逻辑上很生硬跳跃,要么是简单的堆砌观点,要么就是说些不想关的一些话语,甚至有的前后相悖,整体上总感觉在隔靴搔痒没点出关键点。

主观偏见夸张,从篇目选择上就已经透露出这一点。斯宾塞凭啥有资格给他一章?看完也看不出他高深、伟大在何处,连康德都看不下去的人的思维深度可想而知吧,通篇感觉都是作者个人欣赏斯宾塞其人才爱屋及乌的抬高其学说价值。到尼采一章,评述狂妄到令人咋舌,说尼采灵魂如女孩般脆弱——你是看不懂还是看不到尼采哲学中极具生命张力的力量;抨击尼采学说的极端性,认为他不够成熟——尼采不是面面俱到中庸型的哲学家(作者喜欢这种,比如亚里士多德和斯宾塞),他极端是为了深刻,自己化身利刃去撕开人类固有的思维;最后说出尼采正因为这么极端所以会疯的判断——尼采疯,那是因为他和梵高一样,在思想(艺术)的境界中纯粹,在生活中无法自容,他们最后悲剧的命运都是一种伟大的献身,我们应该对他们的这种牺牲在内心给予崇高敬意,暗戳戳讽刺的真不是东西!

整本书文笔晓畅,但修辞泛滥处已成空话套话,损害文意,大段摘引也往往前后不搭,作者自身水平有限却要强行解释,结果要么露怯要么不知所云。看完才明白,这活脱脱一个美国版的老民哲嘛!入门者慎入。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四):缓慢的起步

20220225 整整耗了三个月 当然 寒假几乎没碰 没时间碰 面目可憎啊。。。

作为欧洲系哲学的大通铺介绍 作者的布局称得上深思熟虑 也能看到现代哲学的走向已逐渐摆脱形而上学的陷阱 越来越贴近世俗化的我们

无奈小白我看的云里雾里 前看后忘记 这玩意速成不了 要定心 才能慢慢敲开一扇扇通往智慧的大门

因为:

真理无法帮助我们富有 却能使我们自由

摘录喜欢的句子哈~ 正义就是人人各得其所 各尽其责——柏拉图 朋友是寄居在两个身体里的同一个灵魂——亚里士多德 我拿一切做赌注 担保人定胜天——培根 如果人的理性能够看到事物永恒的一面 理性也就成了永恒的一部分——斯宾诺莎 对外表的漠然是精神贫瘠的重要证据——斯宾诺莎 什么权力可以使一个生来自由的人非要被迫和另一个人想法一致?——伏尔泰 我可以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 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让 雅克 卢梭 道德本不教我们如何幸福 而是教我们如何无愧于幸福——康德 很久以来我一直坚信 一个人所能承受的噪音量和他的智力是成反比的——叔本华 “深思熟虑”不过是互相竞争的冲动之间进行内部斗争的过程——斯宾塞

大自然对其最优秀的产品是最为残忍的 她更喜欢平庸普通的物种 并为其撑上一把保护伞——尼采

一个人成为其自身之前 代价已由其先辈付出——尼采

智慧的增加或许正是由语言锋利度的降低来衡量的——尼采

理性是人类对神性的模仿——桑塔亚纳

以上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五):无用之用

不久前看过了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一直想写些什么,却完全不知从何说起,但即使说不好,不是还可以说坏吗,而就算说坏了,似乎也比什么也不说要好一点。这也算是接下来,语无伦次乱说些什么的真正原因了。 《哲学的故事》看起来很厚的一本书,而哲学却是比这本书更加厚重的。人类的文明说长很长,在人类历史中,不知多少代人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是是非非。而人类的文明说短也真的很短,这一本书似乎就把人的最根本的一种演变,说得几近完整了。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够与花鸟鱼虫区别开来,主要还是因为人知道自己是人,人有思想,人会思考,人会不断地用思想去思考。某种意义上,人类文明的本质就是不断思想和思考的过程。 从对自然盲从的崇拜、敬畏开始,人便同其他飞禽走兽区分开来,有了人我之分的意识,随后又把直接的自然转为抽象的水火元素,人的思维便从感性转向了理性,也就是从屈从于感官,进步为用自己的心灵观看世界,罗格斯、道、梵天,以至于人格神、自然神,人的思维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里开拓驰骋,不断地追求突破感官的限制,去认识未知的、真正的世界。当生命的短暂面对对永恒的未知,所产生的那些或唯物的或违心的立场都经不起绝对的质疑时,人又对自己认识世界的工具产生了怀疑,突破了中世纪对思想的桎梏,理性与科学便大行其道,人又走进了新的时代,但冷冰冰的科学又让人不像是有血肉的,能自由思想的人了,于是哲学又转向了人本身。 而接下来人的文明又会走向何方,人类文明的命运又会如何,便是当代的人所要思考的问题了。一如曾经的先哲,立足于存身的时代,不断地注视着未来。如今看来,曾经的那些哲学,要么遥远得太过幼稚,要么复杂得太过枯燥,那些幼稚和枯燥让人敬而远之,更让人觉得哲学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用途,而这种以用途论成败的想法,大概便是出于实用主义哲学吧。 我们之所以认为哲学幼稚和枯燥,完全是因为我们站在现在的立场上,而我们立足于所处的山峰,回望前人攀登的山丘,自然会觉得那些山丘未必如何,但所有的历史都曾经是现实,站在过往的立场,那些山丘也曾是其时最高的山峰,而我们现时立足的山峰,将来也会变成小小的山丘,我们也会被人看作愚昧和枯燥,我们许多习以为常的思想,认为是历史终点的东西,也将会被抛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成为人类历史里不足为奇的短短故事。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那看似毫无用途的哲学,哲学就像是一艘破冰船,破冰船的前面是冰封着的未知的世界,茫茫然毫无方向,破冰船面对着未知的未来和未知的世界,一往无前,开拓出一条真实的道路,并把这世界留给有用的科学、艺术、文化、文明,留给所有有思想会思考的人,创造出一个真实的世界来。冰封的世界是如此的大,未来似乎也是无尽的遥远。曾经和现在都看似毫无作用的哲学将继续面对未知的世界,一往无前,开创更美更真实的未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