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学理论(第3版)读后感1000字

文学理论(第3版)读后感1000字

《文学理论(第3版)》是一本由杨冬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1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理论(第3版)》读后感(一):大陆唯一一本好的西方文论

相比其他文论书籍,它既不把文论史与文学史、哲学史、思想史、社会史等混为一谈,也有自己鲜明的评价标准。大陆许多文论类教材,要不就是材料的堆叠,要不就是简单粗暴地评价好坏,这是我所看到的唯一一本写得比较好的。

不过这本书的大多数观点,都是韦勒克观点的转述,而且对文论演变过程关注不够,因此会显得缺乏整体性,不过这已经是鸡蛋里挑骨头了!

《文学理论(第3版)》读后感(二):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这两周读的书是杨冬老师所著《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在这本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的普及型读物中,我同作者一道树立了西方的各家文论,文史上的这些big name,或初次邂逅,或再次相遇。最大的安慰莫过于,以后再碰见一个理论,知道了祖师爷是谁,我又该去找哪位掌门人了。

理论浩如烟海,轻易妄谈对任何一家的观点都绝非易事,更何况我还未研读他们最原始的“一手”著作。不过在阅读过程中,一位英美文学学生的老朋友们却时常映入眼帘,这便是莎翁。上至伏尔泰,下到弗洛伊德,我都能偶遇这个老朋友,真是应了作者那句“莎士比亚评论是近代文学批评的晴雨表”(p.106)。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评论,下面简要谈谈印象最深刻的几家评论。

一、新古典主义时期:毁誉参半

18世纪是欧洲新古典主义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对莎士比亚的态度则是复杂的,伏尔泰便是其中最好的例证。一方面,他表示“在他的天才里,处处充满着力量和丰盈、自然与崇高”“不愧出自最伟大天才的优美笔触”,另一方面,伏尔泰又贬低《哈姆雷特》是“一名蛮子兼醉鬼胡思乱想的产物”“这位作家的成就把英国戏剧给毁了”(p.49-50)。可以看出,伏尔泰对待莎士比亚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他惊异并赞美其作品中对于人性的经典刻画,但应一方面,受伏尔泰新古典主义文学趣味的影响,他认为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是违背文学准则、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同样持此立场的还有新古典主义阵营的其他旗手们,德莱顿认为莎翁“具有最广阔、最能包容一切的心灵”(p.61),约翰逊则说“莎士比亚忠实于普遍的人性”(p.64)。

总结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们对莎翁作品中对人性的高度凝练和强烈表现持肯定态度,但却认为其作品的形式不够高级,有悖于他们的审美趣味(如言辞不够得体,三一律问题,悲喜剧的混杂)。回溯文学史的发展,我们很容易找到原因:新古典主义深受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影响,奉“摹仿自然”为金科玉律,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何如此推崇莎士比亚作品中对人性的有力表现;而另一方面,三一律亦是由《诗学》引申而来,加之批评家们自身的贵族属性,自然对莎剧中平民老百姓对词汇、不拘一格的形式持不屑一顾的态度。即使是为莎士比亚戏剧做辩护、打击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的莱辛,他的理由也是“符合亚里士多德诗学精神的是莎士比亚”(p.76)。这样看来,新古典主义这一流派是对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强调摹仿自然、注重诗艺规则等主张的师承。

二、浪漫主义时期:鲜明旗帜

进入19世纪,浪漫主义开始盛行,对莎士比亚的评论倾向也开始急剧变化。从歌德的《莎士比亚命名日》开始,他就以这样一种激烈的姿态表示要与法国新古典主义彻底决裂:“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奇的,前所未有的,不习惯的光辉使我的眼睛酸痛”(p.77)。柯勒律治对莎士比亚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p.108-110):热衷探讨人物性格;认为其是客观性的诗人,作品具有深刻的普遍性(继而提出了诗歌的非个性化理论)。赫士列特也提出了与柯勒律治类似的观点(p.113-114);司汤达(p.132-133)、雨果(p.136-138)同样在自己的著作中赞美莎士比亚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并借机抨击新古典主义。此外,同属19世纪的黑格尔(虽然我们并不能将之划归于浪漫主义阵营)也借《哈姆雷特》阐明了自己的悲剧理论(p.155)。

在我看来,与其说浪漫主义时期的文论家们疯狂推崇、热爱莎士比亚,倒不如说是莎士比亚的作品恰好为他们的文学主张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范本”,高度符合其重视直觉与情感、带有印象主义色彩的批评精神,也能为其各方面的文学主张提高文本支持。正基于此,莎士比亚经由19世纪浪漫主义人物们的推波助澜,塑造成为了文坛上的“神”一般的人物,并成为他们抨击新古典主义的有力武器。莎士比亚是他们这场运动的鲜明旗帜,因此,这份偶像崇拜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托尔斯泰:猛烈批判

19世纪后,对莎士比亚的肯定几乎成为大家的共识,直至今日仍是如此。但这其中却有一个不一样的声音引人注意:托尔斯泰。他认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艺术摹仿品”,其效果远不如原始人的狩猎系来的感人(p.226)。

是什么导致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有如此一边倒的评价呢?其一,托尔斯泰对于贵族阶级的艺术(虽然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创作之初面向下层百姓,但随着知识分子的提倡,已经越来越阳春白雪了)、近代艺术猛烈批判;其二,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家要表达出自己的感情(p.227),甚至提出基督教的艺术才能把所有人联合起来。很明显,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这两点上都不符合(按照柯勒律治的说法,莎士比亚是客观的诗人,描绘的是人类的性格与激情),这也就难怪托尔斯泰会如此看待这个人类文学史上绕不开的名字了。

四、总结

到了近代,文学理论日益跨学科化,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也不再限于单纯的文学作品了。最有名的莫过于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哈姆雷特。即使在国内,把莎士比亚和当时社会的法律、王权、契约思想,乃至现代医学、政治联系起来拿项目、发论文的研究,也屡见不鲜。这要是给强调文本批评的美国新批评派看到了,估计鼻子都得气歪了吧?当然,我并无贬低之意,中国的《红楼梦》不也养活了一个红学协会么?这亦是文学有趣的地方所在。我想,一个作家,他的作品,经历时间的长河,不曾湮灭,仍然有这么多值得说道,仍然有这么多可以争辩,就已经足以证明其价值了。

(注:阅读版本 《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第3版)》杨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3版)

(参考文献:张月超《三百余年来莎士比亚评论述评》,载于《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1期,118-128)

《文学理论(第3版)》读后感(三):第二章总结 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文学批评

总述:文艺复兴时期的批评家普遍信奉寓教于乐的理论,往往用贺拉斯的理论来阐释亚里士多德

菲利普西德尼:正像长袍不能造就一位律师一样,音韵也不能造就一位诗人,唯有表现善恶并给人教益的才能配得上诗人的桂冠。

1.布瓦洛

祖述贺拉斯的见解,却把他的诗艺规则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基础和现实针对性(路易十四)。所谓的理性就是笛卡尔的良知,一种普遍的人性,一种与生俱来的明辨是非的、做出判断的能力。

遵循理性要忠实地摹仿自然

遵循理性意味着文学要以寓教于乐为目的,高度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

遵循理性要创作上保持体裁上的纯净

遵循理性要向古希腊罗马诗人学习

所提倡的高贵纯正,庄重典雅是以路易十四的宫廷和贵族为接受对象的

2.伏尔泰

古典主义趣味

对莎士比亚即批评又赞扬,把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文学视为典范

3.狄德罗

“严肃剧”和“家庭悲剧”

表现的不是人物性格的对比,而是要表现情境condition,表现人物情境和性格之间的对比。主要是扩大戏剧反映现实生活的容量,表现市民阶级的生活和愿望。

追求一种强烈的舞台效果,为了重新恢复希腊戏剧那种强烈的情感效果。

情感主义:情感在创作中起主导和驱动的作用,作品对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效果

艺术要表现的不是矫揉造作/讲究礼仪的生活场景,而是那些更粗犷更原始更富于情感色彩的题材。

原始主义表现为,崇尚创作的自发性,崇尚感情的自然流露,推崇天才,转向粗犷质朴的抒情风格

唯有绝对不懂感情,才能造就伟大的演员

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创作不应当抄袭自然本来的面貌而应该高于自然,美化自然“理想范本”心中的 所谓的理想范本就是强调了审美理想在创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4.蒲柏

《论批评》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文学批评都必须忠实于永恒的自然,诗人的想象和情感必须遵循理性的指引

5.约翰逊

许多民族最初的诗人名声经久不衰,后代诗人却往往昙花一现—原因在于,最初的诗人必须直接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因为他们的摹仿是正确的。而后代诗人却一半摹仿自然,一半摹仿古人。甚至摹仿古人代替了摹仿自然。

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作品的真实性,更在于他始终忠实于普遍的人性。

诗歌的目的在于通过快感给人以教导,把这种教育作用归结为一种狭隘的道德说教

表现出一些新古典主义的趣味,指责莎士比亚的情节是一种松散的架子,俏皮话过于粗俗,双关语的滥用毫无节制

否定了时间整一律和地点整一律的前提即舞台效果的逼真幻觉,克服了把艺术与生活混为一谈的毛病,始终诉诸于艺术的虚构性和舞台表演的虚构性

6.莱辛

《拉奥孔》系统阐明画与诗的区别

《汉堡剧评》批判法国新古典主义及其追随者,期待恢复亚理斯多德的诗学精神,指明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方向。

《汉堡剧评》

时间整一律和地点整一律是由于古希腊戏剧有歌队而产生的,法国新古典主义曲解了这一点而照搬照抄。修正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性格从属于情节的见解,突出强调了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为悲剧喜剧混杂而辩护

净化理论—净化只存在于激情向道德的完善的转化中

7.歌德

伟大的艺术应当体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又应当揭示自然事物的内在本质,这一思想后来为黑格尔所继承,构成了他美学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艺术的生命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

寓意诗与象征诗的区别

寓意诗重一般而轻特殊,作为特殊的意象只是用来指示一般,其本身并不重要;象征诗则高度重视生动可感的意象,通过生动的把握住特殊来暗示一般

寓意诗只是用意象来指示某个抽象的概念,并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完全闭锁在意象中。象征诗是用生动的意象来暗示某个丰富的观念,但这个丰富的观念又超越于意象,其意蕴并不是意象本身所能穷尽的

晚年批判德国浪漫派:一切倒退和衰亡的艺术都是主观的,一切健康向上的艺术都有客观倾向;重视作品的社会效果,强调伟大人格在艺术创作中的重大作用

8.席勒

主要论著写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后,深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

感性冲动 形式冲动 游戏冲动

诗人或是体现自然或是寻求自然,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体现自然和寻求自然就是摹仿自然和表现理想的区别

9.浪漫主义批评的三种理论倾向

情感主义诗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柏拉图主义:诗歌是无所不包的人类活动本身,也是宇宙万物的生命和精华之所在。正如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说的:诗歌既是知识的圆心又是它的圆周,它包含一切科学,一切科学也必须追溯到它

有机整体论: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演化而来,强调文学作品是由各种因素辩证构成的有机整体

《文学理论(第3版)》读后感(四):古希腊至十九世纪文论笔记

古希腊至中世纪

诗人只有放弃本性、超越自我,才能化身为万物,创造富于诗意的艺术形象

→诗人应当具有的“消极能力”:

→雪莱《为诗辩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