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魔鬼出没的世界》是一本由[美]卡尔·萨根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一):内容繁杂,乱七八糟的一本科普书

读科普已经很多年了,卡尔·萨根名头响亮,带着极高的期望开始读这本书,结果,却是满满的失望。

书中用着各种繁复、冗长的语句,絮絮叨叨的叙述着科普的入门概念,所有内容就是简单一句话可以概括——没有鬼、没有外星人、没有超能力,幻觉很常见。尽管这是科普的真意,为什么不能以翔实的事实史实,扎实的论述来说明呢。

到了书的后篇,更是夹杂了大量的美国国人素质问题、教育问题,还有很多美国独立宣言之类不知所云的内容,我几乎都是快速翻完的,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这样一本书还能获得吴大猷科普奖,让我对这个科普奖也有些怀疑起来,而且后半本更像作者注水骗稿费的,根本没啥内容。

这本书在豆瓣评分竟然超8分,真是奇怪了。

个人认为,此书不值得推荐,读起来比较浪费时间。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二):关于目录一点自己的答案

1.最宝贵的东西: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很难理解,但它比科学上的发现要重要的多。要向大众讲解严格的科学方法。

2.科学与希望:宗教学说可能不再适用的情形能得到系统检验吗?某些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方法必须在最大范围内使公众得到了解。

3.月球上的人和火星上的人脸:小报受欢迎的原因分析,渴望从单调乏味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感受世界多么奇妙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预知我们会发现什么,就没有必要继续去探索了,怀疑精神!

4.外星人:每个人都应该运用普遍水平的怀疑主义精神。

5.欺骗与秘密:当我们对某件事情知之甚少的时候,情感的影响是巨大的。

6.幻觉:幻觉随时随处存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够改变幻觉是精神的,不是客观的。

7.魔鬼出没的世界:坚信外星人的人把故事中的共同点看做是他们真实性的标志,其实它们恰恰说明了人们是从共同的文化和科学背景出发编造了这些故事。

8.真实与虚幻的区别:环境、朋友、你所爱的人和文化对记忆的影响。科学领域中,理论总是不断地重新评估并接受新的数据。如果超过了误差允许的范围,理论可能就不得不修改了。

9.治疗方式:引导与被引导;惊吓反射;情绪作用。精神分析不是自我要求很严格的职业,也似乎不太符合科学的态度。

10.车库中的飞龙:保持头脑开放是优点,但是不能把理智掉出去。必须有有力的新证据,乐意改变想法。

未完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三):想不到你是这样的卡尔•萨根

原先,我打算看完《魔鬼出没的世界》就写一篇笔记之类的,标题都想好了。

“如果为数很多的在外星人治疗专家面前出现过的患者没有受到过这种虐待,其比例甚至并不高于普通公众受到性虐待的比例,那才会让人感到非常吃惊”

备选的好题目还有“除了建立在广泛传播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复杂而神秘的变化过程之上的所有人都有的幻觉外,还有什么其他的真正的解释吗?”

之所以会去买这本书,原因有二,一是近来听了些科普节目,唤起了我的好奇心。二是很久以前读过《魔鬼出没的世界》部分章节,对其印象不错,觉得通俗易懂。书本到手后,迫不及待翻开一顿猛吸。没看一段就遇到如上所示的句子。我感到困惑。要么是翻译出了问题,要么是卡尔·萨根的句子就是这么佶屈聱牙,要么是我的阅读能力出了问题。

沉迷手机这些年来,阅读碎片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阅读能力退化可能比较严重。以至于我渐渐失去了读懂长难句的能力。

卡尔·萨根写的是关于科学的文章。难免要严谨、用词准确、表达逻辑清晰。写出这样的长句子可能是难免的。

至于翻译,不好说。待我背完abandon再来看看原文。

原来我是想将此书送给亲戚的小孩。自己读完之后,觉得有些章节并不是那么 “科普范”。写到这,我发现我正以当前网络时代网文的标准来衡量该书,及其翻译文本。这本书如果生在现在,火不了。句子太长,太多假设、如果,疑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太书面化了。至于翻译出来的效果,我觉得一是用了太多“的”字了;二是尽管翻译成中文,但句子看起来太像英文了;三是用了太多破折号了。

那么,我说我没想到卡萨·萨根竟会写出这本书,原因是我看到卡尔·萨根在书本的前半段写UFO、外星人、伪科学、幻觉、飞龙,中段些中世纪女巫审判,后段写德先生、赛先生、费先生的关系。卡尔·萨根通过举出近代的实例,引出古代的实例,分析古代实例的成因、发展来龙去脉,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的实例渐渐消亡的原因。继而得出德先生、赛先生、费先生一出场就能避免重蹈覆辙。古有女巫审判,近有麦肯锡主义,皆因纠错机制失效。作者回顾美国建国之初是如何呵护德先生、费先生的。

问题来了,本书《魔鬼出没的世界》里魔鬼指的是什么?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四):被翻译毁了的好书。内容还是可圈可点

当一位著名的天文科学家遇上了一名汽车司机,他们会聊些什么?两人之间并没有出现我们意料之中的尴尬,相反,这位司机连珠炮似的提出了很多“科学方面”的问题。通灵术、占星术、古老的预言和神秘的诅咒……这些在他看来异常神秘的未解之谜却并不关乎于科学。

实际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如同这位司机先生,空有一颗追求科学的心,却被这个世界残酷地层层拦截,为混乱传播的假象和噱头满满的传媒方式蒙蔽了双眼。无知从来都是危险的,就像早在2400年前,柏拉图就曾戾气十足地写下过这样的文字:

不会数数、不分昼夜、毫无天文常使的人……当我知道在自己的国家里竟然有人对这些问题如此未知,在我看来,与其说我们是人,不如说是一群猪。

而1656年,托马斯·艾迪也在《黑暗中的蜡烛》一书中,振臂高呼:无知将导致国家的灭亡。

让我们把视角拉回到今天。诚然,当代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容小觑的问题: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被污染和破坏的大气环境、生态系统等。这些统统是科学发展的代价,但尽管如此,和未知带来的后果相比,这些代价也变得可以忍受和包容。

与科学同时迅速发展起来的,是它相生的兄弟——伪科学。某种程度上来讲,伪科学是比愚昧更加险恶的。正是它让无数个“司机先生”沦为轻信的牺牲品。让他们为自己的知识见解沾沾自喜,让他们既身处最光明的世界,却又笼罩在一片浓得化不开的黑暗之中。好,现在请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所面对的伪科学比想象中多得多。因为它轻易变形为宗教、风俗等冠冕堂皇的文化替代品,披着神秘的外衣,以一种比真正的科学更具风韵和趣味的姿态,赢得了普遍的拥护。真正的科学应该不仅仅是一种固有的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宗教的笃定不同,科学本身具有改正错误的内在机制,这也是科学成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科学家的基本素质就是接受质疑和批判,这一点说来容易,实则是对人性的巨大挑战。没有人喜欢被人评判,他们仅仅喜欢听到表扬而已。然而,科学最大的戒律便是要求人们不要轻信任何权威的观点,也正是因为这条戒律,我们才知道地球不是平的,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这样看来,难道科学是反人性的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其实人生来便追求某种绝对的确定性,没有人愿意接受模棱两可的结果,正如没有人愿意蒙着眼睛走上未知的道路。尽管科学不能给出所有事物的确定答案,但科学的一些分支却已经具有了惊人的准确性。想知道明天会不会下雨,与其拜雨神,不如相信更为科学的天气预报。想知道腹中的胎儿是否健全,与其烧香算命,不如相信更为科学的彩超技术。这正是这个时代为我们带来的福利,专属于科学发展的福利。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五):保持怀疑的态度和不灭的好奇心

卡尔•萨根是一位康奈尔大学的天文物理学教授,长期致力于公众科普工作,撰有多部科普作品,《魔鬼出没的世界》是其中一本。

全书的中心旨在强调公众除了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需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包括重视实证、要求证据、怀疑主义,和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对现今社会中大众对迷信、伪科学的轻信,忧心忡忡。同时,作者也认为,科学既可以为善,也可以做恶,提出科学研究必须具有社会和道德责任感,不受政治等外界因素干扰的独立性。

书中,作者主要针对外星人和UFO的故事,从心理学、历史、宗教的角度,揭开这些传闻的谜团,论证他们只是出于人类美好的幻想,而缺乏科学的依据。当然作者没有彻底的否定外星人或者UFO,但是提出,目前获得的证据并不足以证明有外星生物的存在。

此外,作者也驳斥了其他一些流行于大众中间的迷信和伪科学,类似占星术、算命、灵异、人的前生后世等等。对于此类不科学的理论的广泛散播,作者提到大众传媒(报章、书籍、电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迎合读者观众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理,枉顾科学客观、实验的精神,发布一些耸动的消息、新闻,哗众取宠。另一方面,科学家对这类奇谈怪论、荒唐现象采取漠视不理的态度,对公众而言,像是一种默认,进一步恶化了这种不科学的混乱现象。

《魔鬼出没的世界》这本书是蔡康永在一期读书节目中推荐的,有很明显的针对性。台湾民众的迷信程度,着实令人乍舌,包括政界人士的求雨活动,大选时“阿弥陀佛”和“上帝阿门”一起上阵的闹剧,无怪乎,蔡康永曾经很幽默而犀利的批评,宗教,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仅是一种服务业。

国内迷信的情形似乎比台湾好些,政府推行的破除迷信、普及唯物主义的政策,确实在一定时期和范围里,使迷信活动消声匿迹,但是这类政府的强制手段,虽见成效,但有两个不可避免的负作用,其一,造成一种逆反心理,很有可能是迷信重新抬头的一个潜在危险,其二,在砸碎迷信伪科学的同时,也将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一并扼杀。

忽然想起一件事,在向老公推荐《小王子》时,我说,二十世纪的人怎么可以没有读过《小王子》,谁料老公反驳道,二十世纪的我,怎么可以不懂量子物理。唉,不知道是科学跑的太远,还是我走的太慢呢?科学是一种信仰,又不是信仰,像我这种基本可列为科学盲一类的同仁,虽然连麦克斯韦的电磁学都看得一头雾水,但无论怎样,对任何事,保持怀疑的态度和不灭的好奇心,总是没错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