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真实世界的纸牌屋》经典读后感有感

《真实世界的纸牌屋》经典读后感有感

《真实世界的纸牌屋》是一本由[美]马克·列伊博维奇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实世界的纸牌屋》读后感(一):一个泊车小厮眼中的名利场

这本书的中文版名字是《真实世界的纸牌屋》,作者是大报记者,讲述了华盛顿(This Town)的政治-媒体-游说集团的生态圈故事:大腕们是怎么get ahead的,怎么在pecking order上生存的,华盛顿的政治秀场是如何运作的……可能是之前同类题材较少的缘故,这本东鳞西爪,道听途说,浮光掠影的杂烩其实没有写出有深度的东西来。顺着作者的第一人称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他本人也不过是个valet parking的一个小角色,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炸响自己的机会,最终通过一本书来抖一抖名人的“猛料”,从而实现自己的抱负。其实我们都不难猜到,一个泊车的小厮确确实实看到过名流来来往往,叫得出张三李四的名字,可是他又掌握多少真正的“猛料”?让人吃惊的不是书中的料,而是作者与其说是嘲讽他人(他除了嘲讽,看不出他自己对于新闻报道有任何“指南针的原则”),不如说是希望自己成为自己的话题主人。大报记者尚且如此,新闻业一江春水向沟流的趋势就怎么也阻挡不住了。书的调子不高,但作为吃外国瓜的中国读者,能够看到高端政治秀场的一角,多少满足一下偷窥名人言行,补充一下对传统、经典美国政治教科书/西方政治学的理解,也算开卷有益,所以我慷慨奉献两颗星出来。

《真实世界的纸牌屋》读后感(二):评论真实世界的纸牌屋

在看这本书之前又重温了一下《纸牌屋》美剧。电视剧里面权色的交易,谋杀以及各种阴谋,让人不寒而栗。书中的内容似乎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没有那么丑陋与残忍的场面。更多是对于权利、名声、社会地位的觊觎。每个人都在华盛顿这座城市里面寻找自己的机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那么容易。

书中以以为德高望重的人物的死亡开始,然而这却成为了很多人的机会。认识更加有权有势的人物的机会。死亡即开始,永远的轮回,无法挣脱的宿命。

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繁忙,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前途奔忙着。

这里面有政客、商人还有节目主持人、记者。无论是那一种职业,都在不遗余力想要获得更多。

作者以自己的角度在看待这个华盛顿是事态发展。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真实世界的纸牌屋是错综复杂的关系,因为在这座城市里面的人都希望获得一席之地,都希望自己的排名能够更加靠前。每个人都在为了这个而使用各种办法,不好的或者更加恶劣的。

如果你不想办法,就会被人们遗忘,就是失去自己的价值。

其实,我始终看不明白为什么人们前仆后继的奔向这座城市,一个人消失了,马上就会有另外一个作为替代,周而复始,经久不衰。或许,这诱惑力太大了,没有人会不心动吧。

书里面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是最让我头疼的事情。因为总是会有新的人物出现,他们都在使用各种办法使自己可以抓住更多人的视线,从而获得更多。

这是一座贪婪的城市,被一群贪婪的人占据,他们游说,他们表演。生活成了一场喜剧,看客们眼花撩论,表演者各出本领,有人谢幕了,有人还在继续。没人剧本的剧目,没有人知道下一场将会演出什么。而我们只管看就好了。

《真实世界的纸牌屋》读后感(三):一个知名记者眼中真实的华盛顿

“对于那些想在全美范围内寻求自我价值、个人再造、出人头地的人而言,华盛顿是全美最受欢迎的三个城市之一。不管他们曾有过怎样的经历,或者说正是因为他们曾有过那样的经历,他们工作起来才非常投入。通常情况下,大家都在玩儿命地干。对我而言,这才是华盛顿故事里最精彩的一幕——无论现在还是过去——欲壑难填的人性需求,给我们带来无穷尽的烦恼。”

作者的工作,决定了他要经常经历或了解许多普通百姓无法接触的政治、人物,他用他独到的眼界和洞察力给我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城市,和城市中努力生活着的人们。

就如作者说的,他的工作不仅让他在隔着玻璃观察外界时有个好位置,还让他有机会跑到玻璃外面,近距离审视一切重要的和可笑的人与事。

过去的日子里,作者有机会和几百位政治人物接触,报道他们,还有了和他们长时间相处的机会。他们可能会发生一些搞笑的事情,可是却也是真实的事情。

在这本书中,他讲了美国的参议员,讲了总统大选,用幽默的口吻将政治变得轻松和活跃,有的人物甚至有些滑稽。华盛顿不断吸引着那些有野心的人,人们在这座城市打拼,表演,有可笑和可悲的地方。可他依然是吸引人的。

看过几集《纸牌屋》,在想美国政治是否真的如此风云变幻,大家都那么情商高。看了作者的这本书才了解到,情商不高的人在美国似乎没办法从政的,那好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各路人马展现自己的实力,自己的特色,让民众看到他们的亮点,使他们的表现获得认同。在美国这个国家,政治中不仅带有竞争的激烈气味,还带有表演的滑稽与轻松氛围。人们享受着这种氛围,同时也被这种氛围感染着。这样的生活未尝不是好的,人生本来如戏,在能折腾的时候折腾一把,也不枉自己年轻过。

与其觉得这些政治人物可笑,我更觉得他们更值得我们尊敬。真真假假,到底谁能辨别出来,当事人可能都不知晓。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容易,每个人都在探索之中。有人说他们是在表演,我觉得那也是真实的他们。真实的人才会有喜有怒,有哭有笑。

真实的华盛顿到底什么样?为什么每个想改变它的人,最终会被它改变?《纽约时报周刊》首席记者马克·列伊博维奇,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华盛顿,一个现实版的纸牌屋。

《真实世界的纸牌屋》读后感(四):现实比小说更残酷

“拉瑟特死了,整个华盛顿都活了。”最开始读到这句话,我颇有不解,作为“市长”(最有权威的人,并非州长)的拉瑟特去世了,华盛顿为何因此“欢腾”呢?

原来,在拉瑟特的葬礼上演了新的权力角逐。罗伯特·吉布斯、戴维·阿克塞尔罗德、乔·斯卡、米卡·布热津斯基、克林顿夫妇道格·班德……两千多名位高权重的幸运来宾在葬礼上既激动又不能表现过头——毕竟这是拉瑟特的的葬礼。另一方面,作为“市长”的拉瑟特死了,权势名单的第一位空了出来,名流们都削尖了脑袋向上挤:《华盛顿大事记》的迈克·艾伦、接替拉瑟特担任《与新闻界对话》节目主持人的戴维·格雷戈里、拉瑟特的儿子卢克……很多人想取代拉瑟特,登上权势排行榜的巅峰。

作者马克·列伊波维奇将本书分为14章,每章又分类刻画人物,有详有略,且幽默风趣又一针见血,以巅峰人物拉瑟特的葬礼开篇,以小见大,揭露了整个华盛顿的“规则”。没有真正的友情,名流们结交权贵只是为了吹嘘提高知名度,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当然,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不只是拉瑟特,任何金字塔尖端的权贵召开的排队都将是名流们扩大交际的绝佳场所,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才能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上《与新闻界对话》节目获得大家认可,正式成为“俱乐部”的一员。并且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赚更多钱。(美国的两党竞争很激烈,对于影响力很大的人,两党竞先投资,仅仅为了让该人物不为对手服务。因此有影响力的人物只需在家里坐着,便可以每月获得不菲的收入。)

华盛顿的肮脏众所周知,“俱乐部”以外的人(没有上过《与新闻界对话》的人)做梦都想改变华盛顿的“规则”,但最终都被规则改变了。奥巴马其中的激进派,他极力反对游说业,并扬言要彻底消灭这一阶层。但不得不承认,没有游说,他又如何得到选票,如何得到投资呢?游说业在华盛顿臭名昭著,但从事游说工作的人只需要把游说改称为“战略传播”或者“战略公关”,便得以继续游说。无数的人又成为了金钱与权势的扈从。

在本书中的美国,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都市霓虹灯闪烁、性观念开放、消费欲望极强的国家,而是充满尔虞我诈,每个人都渴望权势与金钱的角逐场,读完本书,你能了解到光彩民主制度下美国资本的腐朽。

《真实世界的纸牌屋》读后感(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有美剧《纸牌屋》珠玉在前,这本《真实世界的纸牌屋》想必也会吸引不少政治迷的目光。本书副标题是《华盛顿政治圈背后的隐秘力量与规则》,刻画了一个个权力圈、名利场、新闻界的生动脸谱,最关键的是,这些脸谱都是有名有姓、活生生的真实人物。在新闻界,还有什么比揭露名人八卦更振奋人心的吗?

作者马克.列伊博维奇用生动的笔法、辛辣的讽刺描摹了华盛顿政治生态的众生相,特别点出了“旋转门”作为政客在职和在野时利益交接的切换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人性贪婪和索取的本能在每一个政治圈中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不唯独美利坚如此。而美国的特殊性在于,法制的相对健全以及民主、舆论监督的发达使政治博弈和利益交换处于一种可视化的状态。一旦政客有丑闻泄露,则是政敌、媒体乃至全民的狂欢。这种公开透明也是作者能撰写本书的根基。

因此,与其说华盛顿这座城有多么虚伪,不如说两百多年来美国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演进为政客、说客、投机者们提供了沃土。首先,国会的运行规则中允许议员们互投赞成票(logrolling);其次,美国法律允许对竞选活动的资助,即便设有许多限制,但依然为利益集团的资金源源不断流向竞选活动保留渠道。再次,新闻媒体和政客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

所谓的民主从来就不是最好的制度,只不过暂时没有更好的制度取代它而已。在精英政治下,政治的关注点始终是被操控的,而不是出于民生的目的。在精英媒体下,民意也是可以被塑造的,而不是被代表的。所以说,华盛顿是小圈子人士的盛宴,把这些一个个big name联系起来的是权势、影响力和潜在利益。正如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穿prada的恶魔》里对初入职场的安妮.海瑟薇说的:“everybody wants to be us.”

对于政客来说,长袖善舞、左右逢源是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实现“政治资历货币化”的求职攻略。美国的好就好在,能被货币化的只能是政治资历,而不能是当下正持有的政治资源,否则事情一旦败露,则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终结。而国内则恰恰相反,官场中人人求上位,正是因为能实现政治资源的货币化——“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而不仅仅是抽象的影响力或资历。至少华盛顿运行的那一套还是明规则,而我们玩的是潜规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