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锦集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锦集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是一本由曾国藩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页数:8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一):保身

手头的版本是2015年5月1版1印,共上下两册,共家书10卷,以及旧版未刊家书补编和家训2卷。出版社为线装书局。书前面有“曾国藩年龄对应年代表”,按公元纪年、皇帝纪年、干支记年、曾国藩年龄对照,很是方便随时查看。

内容还是不错的,通过家书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曾国藩,而不是通过其他人的转述。曾国藩真不愧是所谓的“完人”,字里行间体现出了其“立德、立功、立言”的影子。

说到“完人”,专门去知乎上去查了下大神们的评论,对王守仁和曾国藩谁更加完美,争论不休,主要也是就“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不知哪一派说得更有道理,只有自己对他们更多了解一下了,然后才会有自己比较满意的判断。

一些细节:

1、迩际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这些话如今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处处都是“万福金安”、“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等等。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二):守正出奇文正公

久闻此书盛名,上下两册,花了整整两个月才看完,文正公家风可见一斑,书信内大致可看出,文正公对于叔父辈的孝悌,兄弟手足之情,儿孙的谆谆善诱。虽然里面提到一些三纲五常未免有些落伍,但是对于读书人来说,其中的求学之道实为我辈中心的楷模,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不看书的年轻人来说,无异是至理名言。 就文正公的一生来说,绝对是那个时代宦海浮沉几十年的典范,无论为官治学,都是那个时代的殿堂级人物,所以才有了中兴名臣之说,但是毫无疑问,文正公也是在儒家经典下典范和模板,一生都在不断地维护清朝的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汉臣,的确也是开了满清政权的先河,但从他忙碌的一生看来,类似于文正公的汉臣,李鸿章,张之洞,胡翼林,左宗棠等等,也只不过是延缓了大清帝国衰落而已,虽然文正公为官正直清明,但是整个书信中,充满了诸如“流寇”,“贼”等等,身在高位的文正公又是否想过,这些所谓的“贼”,“叛贼”所为何事呢?为何要反叛呢?一心不负圣恩的文正公又是曾想过大清国的前路在哪里呢(尽管我们现在是清楚了)?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三):一介凡人—曾国藩

家书主要是曾国藩从京官开始到对抗战胜太平天国期间的书信。既是家信收信人自然就是父母长辈与弟弟等至亲。 他经常写信不仅是身为长子,需要经常向父母问安及指导弟弟们的学业,还作为家族唯一在京做官的人,需要及时把在京乡党的情况与科考的题目等重要信息,物资传递到家乡,为家族,为乡党的发展尽一份力。同时也是自己修身养性,调节心情,缓解压力的好方法。 当时来说,能传递书信也是极为奢侈的事情,他们依靠的是王朝遍布全国的驿站,通过官方的路子来传递,一般人是无法如此频繁的写信收信的,即使这样往往一封信也需要1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对方的手上。 说曾国藩是一介凡人, 1)先是他的家世,他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家境并不富裕,常年欠着债,他本人天资不能算聪颖,但好在学习刻苦,在落榜了无数次后终于考取了功名。 2)他不是很善于交际,有主见但过于固执,且目中无人,在京期间因画图太陋受到过众人的耻笑。 3)让他办团练不是清王朝青睐有加,而是政府给下属很多官员下旨,他只是其中之一。 4)好不容易搞好团练,但败多胜少,一次大败,他试图跳湖自尽。 5)在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他背弃了相信自己的人,选择了逃避。 6)他打仗用的是最笨的办法,以守为主,步步逼近,很少主动出击,攻城也是先围个一两年,城里断了粮草,最后才一搏。 但恰恰就因为他的平凡,才更能突显出他珍贵的品质,虽然有挫折失败,但倚靠内心对家,国,天下的信仰,最终成为了那个时代谁也无法超越的一座巍巍昆仑。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四):读曾文正公家书——曾纪泽读书

曾国藩希望家人写信以烦琐为贵,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读他的家书可以了解很多当时的事物景象,这里摘抄他记录的纪泽学习经历。 曾纪泽小名甲三,生于道光十九年。六岁开始读书,之前可能也有读,但六岁是正式上学。先从三字经读起,大概三个月读完,之后读尔雅,每日二十余字,大约读了一年。可见读书速度很慢,学得很扎实。尔雅读完就开始读诗经,同时在读古诗十九首,(还有其它古诗,可能也是文选内的,没有见到读过唐诗三百首)。读诗经可能用了近两年时间,之后读论语半年,孟子一年,孟子读完读尚书,同时读纲鉴易知录。经史一起学,经是白天读,史是晚上看。此时纪泽是十一岁,开始试写史论,又重读诗经和古诗。如此到了十四岁,开笔学时文。此前,曾纪泽一直在曾国藩身边,一直受其督促学习,十四岁后即咸丰二年后,曾国藩办理团练,就没有机会仔细的盯住他的学习了。 曾国藩的教育观还是很开明的,他看纪泽记性不好,就不强求他死记硬背,其实这在传统教育中是少见的,他在信中也承认“诸弟必以兄言为不然”。从中也看出,曾虽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但也不是一味要强,用他的话讲就是要“明强”,先要明而后才能强。曾国藩也不强求纪泽在八股、试帖上有多大突破,反倒觉得八股、试帖对于真正的学问是有妨碍的,这也十分难得。 曾国藩教子往往很细,不空泛,很容易执行,能看出是过来人的话语。比如,纪泽六岁读尔雅是每天读二十多字,十岁读孟子时每天读百二十字,十七岁重读经书时每日读五六百字,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读书字数,其详细如此。还有,曾国藩教子又贴合纪泽的禀性,比如指点适合纪泽攻读研究的诗文、书法,再如前面提到的记性不好则不强求死记,等等都是。曾纪泽能在其人生前期,一片懵懂之时,有曾国藩这样细心开明且有见识的父亲指点教育,是相当难得的。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五):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曾氏家书所得1

最近在读《曾国藩家书》,是看《蒋经国传》里,老蒋推荐小蒋读此书,才开始看的。读了两卷,相见恨晚,窃以为,年轻人看修身书籍,此一本,另加《富兰克林自传》,身体力行则足矣。

曾氏为清朝续命50年,作为一个乡绅子弟,有此成就,可谓士人极致。与朱元璋不同,曾国藩一家从祖父起就想报效国家、光宗耀祖,这样的家庭氛围长大,他的一切人生目标都是为了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既然是家书,内容很多写的是曾国藩自己小家的健康,与人交往,金钱(看得出至少早年他的生活还是较为窘迫的,到36岁官拜四品后才改善)等琐事,不时谈些国家大事。

曾国藩如何修身?家书中,他给各个弟弟(曾国藩排行老大)写的信,最能看出他的自律要求。32岁时,他立誓要终身坚持一辈子的三个习惯:每天记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这是在总结一天的经验教训,不仅仅是记流水账而已);每天看10页史书(《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每天写茶余偶谈(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这是把每天的闲谈所得记下来)。他还写到每天静坐;每月写诗文(这是练习写作)。可以说,非常努力,而且持之以恒,这样的人不成功也难。

他很注意观察人,总结人的优缺点,预测人的未来。交友非常谨慎:“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中国是家国,人情社会,他也非常注意家庭和睦:“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他的几个弟弟后来也为清廷出力不少,曾国荃官拜一品,二弟、四弟以身殉职。

有关治学:“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多封家书中对子弟要求专一:“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看书方法:“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志、识、恒:“近来写信寄弟,从不另开课程,但教诸弟有恒而已。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和《富兰克林自传》一样,曾国藩也有个每日自修准则,摘录如下:

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读史《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谨言刻刻留心。

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

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乾坤(老实说,这一段我没懂,但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样子):“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

脑力工作者要爱动脑:“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将如何对你:“以旅与下者,谓视童仆如旅人,刻薄寡恩,漠然无情,则童仆亦将视主上如逆旅矣。予待下虽不刻薄,而颇有视如逆旅之意,故人不尽忠,以后予当视之如家人手足也。分虽严明,而情贵周通。贤弟待人,亦宜知之。”

不追求完美,这个是大智慧:“兄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剥》也者,《复》之几也,君子以为可喜也。《夬》也者,《姤》之渐也,君子以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庆,兄弟无故,京师无比美者,亦可谓至万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缺斋”,盖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此则区区之至愿也。”“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