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0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0字

《曾国藩家书》是一本由曾国藩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一):好书,慢读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

从政者尊他为神祇,育人者以他为楷模;欣赏者奉之为“古今完人”,鄙夷者斥之为“大奸大恶”。但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甚至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13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那就是《曾国藩家书》,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是一部日常家庭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修身养性的智慧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二):曾老师留作业啦,我没写完

这本书买回来后放在书架上很久,没有特别想看,后来想听人唠叨的时候,拆开塑封来看。挺厚的一本书,每天看一点,还没半个月竟然就看完了,以至于我翻到最后一页时,还有一点点错愕。 现在留在脑子里的有以下几点: 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大人心心念念子弟的教育问题,反复叮嘱不能养成骄奢的纨绔习气,要勤劳,要早起,要读书,要孝敬长辈。 二、课程表。曾大人布置了长长的一列课程,其中读史、写日记是每日必做的,我看到此节时,十分佩服,坚决要向大人学习。结果就读了十页《史记》,就没有下文了。我有时间,可是没有用在这样有益的事儿上。 三、文学修养。家事国事忙乱之时,曾大人尚且要在家信中谈几段文学,曾提到李杜的诗、韩愈的文,也曾写下豪言,即使古人复生,自个儿也不输古人。立志修身的功夫,真是时时都在留意。 四、个人爱好。曾大人对自己的字也十分得意,我不懂书法,看起来觉得硬邦邦的,似乎是有傲骨在其中。 这些只是快速浏览一遍留下的印象,以后是要反复看的。 就版本来说,该版的外观和纸张手感都很舒服。书脊是可以平摊着那种。但文中偶有错别字。最大的缺点是译文与原文比,并没有改动几个字,这样就起不到帮助理解的作用。我的感觉是家书的字面意思易懂,背后之意难测,因为不了解当时的大环境。书中给出的注释并没有帮到我,倒是喜马拉雅FM上听郦波老师讲的《曾国藩家训》,真的对我理解曾国藩这个人物有很大的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三):因为真实所以感人

原本以为这会是本催眠的读物,需要鞭策自己才能好好读完。万万没想到是本这么吸引人的书!

写书中第一封信的时候,曾国藩才31岁,是个北漂的宦游人,很穷,常常要东挪西借才能把日子过下去~但还是努力给家中寄钱,为了弟弟们的学业和穷亲戚们的生计操碎了心,每次梦熊之喜(媳妇儿梦见生儿子)都会开心地跟长辈汇报。这个阶段虽然经常派不到差事,生活困难,但他还是很开心的,已经开始琢磨着把弟弟们培养起来,自己早点告老还乡了。

咸丰四年开始与太平军作战,逐渐达到人生巅峰,但在家书中总能够看出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情,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也必然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他的弟弟们在这个阶段都迅速成长起来:四弟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六弟在三河镇为国捐躯,九弟“曾铁桶”凭军功位极人臣,季弟也作战勇猛屡立奇功,但因为身体羸弱、天不假年。特别是六弟,老读到曾国藩教育他不好好读书,总还觉得他是个调皮的少年呢,跟着哥哥去打仗,突然就战死沙场了,感情确实接受不了!他们家鼎盛时期,家书中还是提醒“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最好的状态,提醒弟弟们不能骄奢淫逸,告诫子侄们要好好读书。

告老还乡总也盼不来,打败了太平军又让他去山东,请辞了好几次也无果~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忠君”与“贵民”两种观念将他夹在中间,他对天津教案的处置引发轩然大波,成为他一生憾事。

读了东坡、王阳明,再加上曾文正,他们的人生都让我唏嘘不已但又很受鼓舞!虽然都是身如不系之舟,但最终都“我心光明,夫复何言”!人生对谁都很艰难,做该做的事,无问东西。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四):•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致诸弟 · 述求学之方法

予时时日悔,终未能洗涤自新。九弟归去之后,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读经常懒散不沉着。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 【我看书也如此,总是”懒散”得之,读完一本,总是感觉脑海里能回忆,但是连大概也不能讲述出来,一方面是读的不精,另一方面也是自己表达和输出能力有待加强。】

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曾国藩在后面说到自己主要观点是”求精但是不求多,不过私以为这个也和社会现实结合,现在我们因为站在前人肩膀上求学,在如此多积累下来的知识里学习,需要掘井多,以求更全面而尽力摒弃偏见,而不是只在一个井沿上扒着求泉。当然,如果是在做事上,我赞同曾国藩的论点,需要专一且专心研造,而不是泛泛而谈,什么看似都会,却无一而精。】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然吾辈读书,众人多以图权财也。】 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五):曾国藩为人

很多人都在讨论如果曾国藩当时造反,中国可能是另一种局面。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心理上满足。 曾国藩曾不止一次在家书中提到,他对于目前所处的地位和成就是非常满足的,已经是感念皇恩浩荡了。创建湘军后,家书中一直告诫家人,在军中已属高调,在家乡一定要低调为人,不可仗势。说明在创建湘军后,他已经感觉如芒在背,如此,他怎么会去造反呢?

2. 读书人的信仰。中国每次的改朝换代,没有几次是从读书人开始的,他们兢兢业业,恪守信仰。家书中也体现曾国藩很好名声,贪恋名誉的人,一定不会让自己背上造反的骂名。

3. 军队性质。 历史上极少带领国家之兵来反对国家的。虽然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属于团练性质,但基本上也是国家钦点,名正言顺,如果曾国藩造反,湘军每个人都要考虑自己的归宿,衡量自己的得失。

4. 朝廷的威望。虽说当时大清朝外有英帝国主义,内有太平天国。但是大清一直以来的威望还在,只是在慢慢瓦解,如果此时曾国藩造反,大清朝会用举国之力平叛,成功率不能说没有,但是极小。

5. 每个人的算盘。当你身在朝廷,把握湘军,人人对你敬重,誓死追随。但是一旦反叛,没有了大清朝站在曾国藩背后,这些誓死追随的人,有多少还会留在曾国藩背后?

6. 朝廷一直在刻意打压。曾国藩创建湘军以来,一直战战兢兢的原因,大家应该能猜的到。他已经知道朝廷对他有打压之意。创建湘军的同时,大清朝又支持不同人员创建了地方的不同团练,内层深意,肯定有平衡的意思。

曾国藩不愧为中兴名臣,家书中日日夜夜都在恪守勤俭谦。无时无刻不在反思每日所为,让人佩服敬重。也确实是曾国藩,让大清朝再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然而终是大道不可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