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全球经济史-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00字

全球经济史-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00字

《全球经济史-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英]罗伯特·C.艾伦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经济史-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一):评《全球经济史》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落后国家要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赶超,必须实现四个“目标”:一要废除内部关税并改善交通条件,建立全国性的统一市场;二要征收外部关税,保护民族工业;三要成立银行,稳定货币,提供商业贷款;四要建立大众教育体系,加快新技术的引进和发明」

在对不同国家经济状况的分析中反复套用以上理论,佐以一些对该国地理、制度、文化以及人力成本的评论,让读者很容易进入它的叙述逻辑,觉得“嗯,很有道理”。但为什么选择了这个理论进行分析呢?为什么该国的人力成本是那样的呢?这些就没有说明。

总之还是一个很易读的全球经济史读物,可以快速对各国历史状况建立了解。

《全球经济史-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二):李斯特的工业化进程模式

本书主要围绕德国历史学派创始人李斯特的落后国家如何发展工业化的两套模式(“标准模式”和“大推进模式”)对全球经济展开讲述。

标准模式在欧洲和北美地区获得重大成就,主要内容如下: (1)废除内部关税,改善交通条件,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 (2)征收外部关税,保护民族企业。 (3)成立银行,稳定货币,提供商业贷款。 (4)建立大众教育体系,加快新技术得引用和发明。

20世纪,一些落后国家(如非洲南美洲俄国日本中国等)实行李斯特的标准模式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后,开始实行“大推进式”的发展模式。

大推进式的工业化模式主要是利用政府的力量采取计划的机制推行重化工业的优先发展。

《全球经济史-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三):好像不是想读的书啊

书读了一半,就来评一评。总觉得不是想读的书..但还是会读完吧- -

先总结一下:本书主要就是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一战二战又到现代,世界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解答了为什么一些地方富一些地方穷,以及为什么一些地方先富等问题。

为什么觉得不是想读的?

大概我想读的是以整个时间为线索,世界经济沿着这条线索向前发展的故事(从工业革命啊,到郁金香泡沫啊,又到哪哪这样)。也就是说,本来想读一本纵向的书,却发现读了一本横向的书?

几处标记:

1. “标准模式”:改善交通优化国内交易,设外部关税保护本国企业,成立银行提供信贷,健全教育体系。

2. “高工资经济模式”:多少经济学家都在哀叹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殊不知一方面,只有“人口红利”的消失,才能促进工资水平的提高,而工资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的全面实现,才能提升产业结构的水平。

3. 工业革命是高工资水平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原因。(照作者的意思说,那高工资水平又是怎么来的?掠夺、原始积累咯..)

《全球经济史-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四):读后感

好难写读后感。这是我完全生疏的领域,主要没啥兴趣,但阅读本来就是尽量去了解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来拓展视野的呀!全球经济史。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高工资推进科技发展,丰富的煤炭资源为蒸汽时代提供土壤),美国的崛起,印度的去工业化,拉丁美洲的失败,非洲贫困的原因,苏联的发展到解体,日本跟上了西方国家的脚步,中国的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实话讲我历史地理都不行读的时候很想打开世界地图了解一下他说的地名在哪儿,毕竟经济的发展跟地理位置有很密切的关系。 印象深刻的就是标准发展模式,关税保护国内工业发展,普及大众教育,修铁路建立全国市场,建银行维持货币稳定。还有一个高工资理论,这个理论很怪,他可以解释对印度等贫困国家,大量投入资本推动机械化生产对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来说无利可图,但他无法解释为何日本可以成为特例。如果一开始科技发展是因为工资高,那英国为什么工资高呢?

作者还是很客观地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从工业革命各个国家或者洲的发展进程,也没有用很深奥的理论,对门外汉非常友好。应该还是偏历史一点,有种已知结果找原因的感觉,有些地方不是很说得通,毕竟各个国家文化历史差异那么大,不是用几条规则就可以说得清。不过这么短的篇幅讲这么大的主题已经很不容易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错,但科技是资本推动的,资本决定科技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的今天,标准发展模式也不完全适用了。我觉得西方富裕国家是在全球化初期通过侵略别的国家来给自己打基础,美国的成功是因为移民的那一波本来就是社会的精英,教育水平较高加上各种天时地利,然后又年轻没有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或者说相对少一些)。

《全球经济史-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五):摘抄

工业化和去工业化是造成世界各地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

富裕国家的高工资水平促使它们开发各种可以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来节约人力成本的新产品。结果就出现了一种螺旋形的进步轨迹:高工资导致了更多的资本密集型生产,而这一情况又进一步提升了工资水平。

殖民地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贸易和外国市场,这意味着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能带来收益。司法体系同样增加了读写能力的价值,因为合同和土地所有权都是通过书面文件确立的。在马萨诸塞地区,或许是清教徒渴望阅读《圣经》的缘故,当地具备读写能力的人口比率超过了英格兰和宾夕法尼亚,但更重要的是,当地经济依赖贸易和航运,因此居民有强烈的经济动力去接受学校教育。

几乎所有的发明家都具备读写能力。不具备的人很难做出发明,因为他们没法阅读技术文献。此外,发明家自己也经营企业,他们要写信,签署合同,获取专利,还要与客户洽谈。

不过已经取得独立的国家可以采用标准模式(建设铁路、统一关税、建立银行和发展教育),这一模式在北美和西欧地区都取得了成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策略已不再像之前那样有效了。因为有效生产的最小规模在增长,同时富裕国家的资本/劳动力比率变得更高。哪怕20世纪80年代早期没有出现金融危机,标准模式也将走到尽头。这些国家要想赶上西方,就必须在教育、资本和生产率这三个方面缩小差距。

低生育率很可能是女性接受教育的结果,教育使女性有机会从事有偿劳动,获取收入。

中国将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瓦斯科·达伽马完成航海探险之前,中国就是世界第一。世界将重新回到起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