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光者》读后感锦集

《追光者》读后感锦集

《追光者》是一本由[美]简·布罗克斯(Jane Brox)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光者》读后感(一):追光者:光似乎总会带来更多光

光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白天耀眼灼热的太阳光,夜晚皎洁的月光和星光,小时候钨丝灯泡发出的暖黄色的灯光,停电时蜡烛点燃后发出的荧荧火光,还有电视机屏幕散发出的彩色光,手电甚至手机的发出的照明光,光给我的生活带了便利。

光也改变了我们的夜晚,越来越多的城市被称为不夜城,小街道的夜市要开到凌晨一两点,霓虹灯光洒满了整条街道,熙熙攘攘的人流,让夜晚的景色越发动人,酒吧里传来歌声,饭店里传来笑声,人们渐渐忘却了白天的烦恼和忧愁,沉浸在这流光溢彩的夜色中,光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小时候常常思考,光是怎么来的,光是太阳发出来的,所以有了白天和黑夜,光是燃烧的火焰发出来的,所以有了煤油灯和蜡烛,光是由电能转化而来的,所以有了电灯光和荧屏光,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现和找到的,但光是什么时候才被人类发现的,又是如何被保存、被制作、被转化的呢,拿起《追光者》这本书,所有的问题都有了答案。

光的故事要从4万年前的冰河时期说起,人类祖先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石灯,人类终于迎来了黑暗中的光明,先是动物油脂灯、石蜡灯,再到煤气灯、煤油灯,随着照明时间越来越长,人类可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对于夜晚城市的想象也越发深刻,灯火辉煌的夜生活逐渐成为各大城市的代名词,光明为城市带来了生机,给人类带来了希望。

直到电能的出现,灯光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通过燃烧来发出光亮,而是通过电能的转化,煤气灯变成了电灯,更加方便也更加安全,随着电灯的普及,近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人类的历史也同样飞速发展,直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

为常的必须品,电和灯已经不可或缺。

《追光者》的后半部分将灯光和电能联系的更加紧密了,讲述灯光历史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来供电系统的发展史,作为电力行业从业者的我受益匪浅,看到电力线路渐渐的向乡村缓慢延伸,了解农村人对电力的需求渴望,灯泡变得更亮了,开始使用电器了,对外面的世界不只是通过收音机,而是通过电视机了,电力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

我们习惯的光越多,我们对光的需求就越大,我们不仅能在明亮的光线下行走,我们晚上出门时房子也可以是亮的,即使是在农村的乡路上还是空旷的停车场,我们都能看清前行的方向,我们知道光肯定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未来的光谁又知道会变成什么样,毕竟,光似乎总会带来更多光。

《追光者》读后感(二):光和热,不仅照亮了宇宙、温暖了世界,更指引着人类前进的路

现在的孩子们倘若晚上要出去,路上没有灯的情况下,肯定会忙不迭地掏出手机来照明。这是时代和科技进步的结果,用手机照明是很自然的事情,似乎不需加以什么思考。但要往前推20年回溯到21世纪之初,手机的使用尚不普遍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会想到用手机来照明呢?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由21世纪初再往前推20年,也就是1980年代初,那时的学校里,晚上上自习,停电是常有的事。停电之后,家境好的,点上一根蜡烛;家境一般的,点的是煤油灯,还要时不时地挑一挑灯芯,不然油烟会很大。不过,很多人也都曾遭遇过头发被蜡烛或者煤油灯燎着的狼狈不堪的情形。

还记得,那会儿看戏。其实戏是看不大懂,就是看个热闹。和大人一起去看戏,主要目的是为了吃。晚上戏院外面的小摊,多半点的是电石灯,亮度还很不错。那时很很疑惑,不明白为什么往电石灯里丢几块小“石头”,居然就能够像点蜡烛一样地又亮又明——后来学了化学,才知道,那“石头”是碳化钙,也就是电石。电石遇水会发生激烈反应,生成乙炔,并放出热量——所以点着的其实是乙炔。

手机上的“手电筒”也好,曾经一度用过的蜡烛、煤油灯、电石灯也罢,这些能够带给我们的,首先是照明,也就是提供了光;这些都是热光源,所以也能提供热量。自从远古人类发现了火的作用,学会了利用天然火种、学会了使用人工制火,人类就越来越快速地进入了文明时代,直到今天很自然而然、很方便地使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未来,人类还将沿着怎样的利用光和热的方式向前进,那就不得而知了——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肯定会越来越娴熟。

确实,从一个被称这“奇点”的宇宙大爆炸开始,光和热,就不仅照亮了宇宙、温暖了世界,更指引着人类前进的路。人类自从学会了用火,就掌握了一种重要的武器,从动物界脱颖而出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而伴随着人类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天然的、人工的、化学反应生成的……一部人造光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进化史。

当这部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在美国作家简·布罗克斯的《追光者:人造光的进化史》中得以呈现的时候,一切就都像过电影一般,几十万年的历史一下子就呈现在了每个人的眼前。但如果,在此刻,比如正读着《追光者》中精彩章节的夜晚,突然停电了,而且没有任何其他的光源,黑暗重新统治了这个世界——此刻的人们,和生活在1.8万年至3万年前的北京房山的“山顶洞人”,和4万年前生活在法国拉斯科洞窟中的那些人——很有可能是尼安德特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没有了光,人类不仅会重新陷入黑暗,而且大概率会成为其他动物的猎物!

发生世界各地的故事其实大同小异,光和热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从法国南部的史前洞窟,直到当下,其实不需要简·布罗克用更多的热情来讲述人类与灯光相遇的故事,每个人也都会明白,从自然界的一起又一起不期而遇的森林火灾开始,光和热就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类的世界。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利用光和热的形式,但共同点则是无一例外地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步伐和力度。

但无疑,当下人们享受着光和热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被这些制造了光和热的能源供给所困扰。燃煤发电方便,可是它影响环境生态;新能源中的光伏、风电和核电,被称为清洁能源,可是它们也不是万能的——肯定会有不少人还记得2021年2月,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暴风雪压垮了电力供应网,当地的人们生活在天寒地冻中饥寒交迫的“囧境”!没有电,哪能行呢?怎么才能得到持续稳定供应的清洁电能,已经成为了一件越来越重要的事情,简直要比什么都更重要。

可以说,没有电的年月,简直难以想象。但如何才能够制造“更完美的火焰”,也确实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一切皆有可能——这不仅是句广告语,而且更是一种实际情况;不仅要想到美好的未来、辉煌的前景,同时也要有足够的洞察力、合理的预期以及应对不可预测的危机的准备。对于人造光的进化史来说,其实就是这样的情况,注定了很难会有其他任何一种例外。

《追光者》读后感(三):《追光者》光的进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光明

《追光者》是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方寸新知课系列新书,这个系列聚焦于人文社科,历史新知等领域,目前已经出版了十多本,主要关注人类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系列具有人文关怀气质的好书,围绕我们身边方方面面的小知识,让我们去连接更广阔的世界!

本书讲述了人类对光明的追求,梳理了人造光的进化史,从史前洞窟中的第一盏石灯,到油灯,煤气灯的进化,以及科技改变带来的白炽灯、LED先进照明等等,让读者对灯光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人类生活在一个由光构建的世界里,从没停止过对光明的追求。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简•布罗克斯,他曾在哈佛大学任教,非常擅长写虚构类的作品,曾经入选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决选,本书的创作也获得了古根海姆奖学金的支持。

随着人类对科技的追求和文明不断的发展,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了渊远的历史,因为这本身也是人类进步的一部分。这本书从世界上的第一盏灯拉斯科洞窟讲起,分四个部分介绍了光的发展,从拥有电的生活开始到人类发明了白炽灯后,在人造灯的进化过程中,光带来的对不同环境的改变,对大自然的影响,以及作者对光在未来世界的影响一些思考。条理清晰的讲述,让人轻松愉快的认识到光的进化。人类在黑夜拥有便利的灯光,经过几个世纪以来的漫长发展,人造光的演变是一个既是技术的进步,也是人类阶级的进步,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历史上,在电出现之前,只有上层权贵的人才能在夜晚拥有光明,随着人类发展、世界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平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生活在光明之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光的发展史上,我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想想几个世纪以前,在照明稀缺的年代,很多普通人在夜晚没有拥有灯光的机会,随着灯光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夜间活动,有了更多的自由。在电出现之前的一段时间,人们靠猎杀鲸鱼来获取燃油灯的燃料,这给大自然和野生动物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对整个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电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让人们拥有更便利的灯光。在使用电灯的过程中也要反思,过多的浪费能源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所以,人类在享受科技的便利的同时,也要学会思考如何有效的利用能源,并且更好的保护我们生活的大自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