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麦克卢汉传读后感摘抄

麦克卢汉传读后感摘抄

《麦克卢汉传》是一本由[加]菲利普·马尔尚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克卢汉传》读后感(一):何道宽:《第二版后记:不胜感慨》

人大出版社的刘汀先生策划“明德书系·大师传记馆”,决定把这本《麦克卢汉传》收入其中,不胜感谢。

我重温麦克卢汉闪闪发光却右跌宕起伏的一生,不胜感慨:他太超前了,20世纪后半叶的人们,后知后觉,陷入催眠术,致使他的地位三起三落。我坚信,21世纪一定会善待他,麦克卢汉研究一定会步步高,不会退潮了。

传主的影响节节攀升,传记的传世就理所当然。为恩师立传的马尔尚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2003年的几个月,在本书第一版的编辑过程中,与李颜小姐的频繁沟通记忆犹新,感谢她的精心编辑。

十一年后翻看书稿,仍然令人满意。所以,刘汀先生认为,只需略微修订即可付梓。

然我却坚持:尽量“大改”。之所以如此,盖源于多年来的庄严承诺,我的译作要“五个对得起”:对得起作者、读者、出版社、译者本人和后人。这次修订《麦克卢汉传》,我要加上一个“对得起”——传记作者马尔尚。

这一版的主要修订有:

(1)书名从《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改为《麦克卢汉传:媒介及信使》

(2)规范或纠正人名、书名、机构名,比如《谷登堡星汉璀璨》改为《谷登堡星汉》,《芬尼根的觉醒》改为《芬尼根的守灵夜》,《共和国》改为《理想国》,《技术与文明》改为《技艺与文明》;“里查兹”改为“理查兹”,“阿奎纳”改为“阿奎那”,“马基亚弗里”改为“马基雅弗利”,“斯泰纳”改为“史丹纳”,“艾里克·麦克卢汉”改为“埃里克·麦克卢汉”,“威廉姆斯”改为“威廉斯”;“福德汉姆大学”改为“福德姆大学”。

(3)增加或充实三百来条注释,尤其重视名人名作,比如媒介环境学派的人物哈罗德·伊尼斯、埃里克·哈弗洛克、罗伯特·洛根、尼尔·波斯曼、埃德蒙特·卡彭特、沃尔特·翁以及和该学派相关的如刘易斯·芒福德等。

(4)注释做了两种调整:(A)章末注改为书末注;(B)除个别条目外,书末注由双语改为单语,不再加汉译。

何道宽于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2014年7月6日

《麦克卢汉传》读后感(二):理解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传:媒介及讯息》由师从麦克卢汉多年的菲利普•马尔尚编著,何道宽译。作为一本人物传记,该书并没有详细阐述马歇尔•麦克卢汉的思想,而是为我们叙述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让读者自己体悟他思想的由来。

全书共分为十三个篇章,分别为我们描述了麦克卢汉的童年、大学、英国求学、担任教授、回归故土、发现传播等过程。经过阅读,麦克卢汉于我而言不再只是一个符号、一种理论、一种抽象、一个复杂难解的学术之谜,而是一位活生生的、亲切可爱的、任何人都可以琢磨琢磨的人。

一、理解麦克卢汉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说:“天才是不犯错误的。他的不当之处是故意为之,是走向发现的大门。”

显然,麦克卢汉并非一开始就是学术界的宠儿。他怪异的思想和举措曾经饱受世人争议,他的一生毁誉参半。

麦克卢汉每一次讲课绝对不会和上一次相同,他讲课的内容是不可预测的,与其说他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不如说他是在参与探索。

他一周大约阅读35本书,没还不包括助手给她提供的摘要。为了判断书的价值,他一般翻到第69页看一看,再看看靠近目录的那几页。加入作者在第69页没有传达什么有创意的洞见或者可贵的信息,他就推断,这本书大概就不值得读。一旦确定那本书值得读,他也只读书的右手边。他说,这样的读法并不会失去多少信息,因为大多数书都有大量冗余的信息。

他把自己文章体现的方法称为“不带观点的观察方法”。他尽量抛弃可能干扰自己的思想框架。1969年,他在《花花公子》的一篇访谈录里,把这种方法描绘成类似开锁匠的方法:

我不知道保险箱里有些什么,也许什么都没有。我只是探索、倾听、试验、接受、抛弃。我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直到制动栓下落、保险柜门打开。

的确,麦克卢汉一生都没有停止过探索的步伐。创办《探索》杂志、合开创意公司、不停地申请研究项目……

“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冷媒介与热媒介” ,实际上,中国读者听说过的,还不到他思想的1/3,“我不解释,我只探索”“声觉空间”“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机器把自然当作艺术品”“媒介定律”“后视镜”……他的很多奇谈怪论,都是神来之笔,吊人胃口,发人深省。

他说,今天是水中月、镜中花,今天成为昨天之后,人们才能看见它。这个观点就是“后视镜现象”。人们过日子看的是后视镜——用过去的眼光看当前的现象——而不是注意他们面对的事实。他的很多思想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都有所体现,不禁让人有一探究竟的欲望。

二、理解媒介

印刷术把西方人撕得粉碎。它使文字孤栖书房,使人追求隐私而脱离社会。它培养了雄心勃勃的个体,使个人主义变本加厉。他说:“印刷术是人的急剧的延伸。”他认为,拼音文字之前的“部落人”是感官完整、没有分割的“听觉人”,拼音文字之后的“非部落人”是感官肢解分割的“视觉人”,现代西方人不能尽享文明社会的技术成果,反而成为技术的奴隶。

他强调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和心理的深刻影响,人们说他是“媒介决定论者”,然而,就是这个“媒介决定论者”,居然天生害怕技术,甚至还鄙视技术。他不开汽车,不用吸尘器、打字机,每当新技术出现时,他总是拒之于千里之外。

他渴望的唯一的“人的延伸”是意识的延伸。他绝不认为,技术或媒介的本质就是坏的,但是,人们使用媒介必须要小心,因此必须了解媒介是如何运作的。抗拒技术影响的唯一办法,就是理解技术的影响。

三、电子技术的“奖励机制”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写到,内心对信息隐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无孔不入,使人们在信息时代几乎无路可逃。对网络的沉迷耗费了我们大部分的光阴,每一位“信息成瘾者”更像是信息时代的逃犯,享受信息斋戒的日子只是逃离的日子,过不了多久,他便会听从内心的召唤,心甘情愿地被网络引渡回来。

“1949年的一天,我被捕了,第一天敌人用苦肉计,我没招;第二天敌人给我灌辣椒水,我没招;第三天敌人用美人计,我招了!第四天我还想招,可的解放了!”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毛泽东当年不怕国民党军队,却怕糖衣炮弹,也是因为奖励比惩罚可能更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

乔恩•图泰尔泰博执导的影片《本能反应》里同样有有关奖励与控制的细节。在“和谐港”监狱,管理者为了更好地控制囚犯,每天都进行一场分发方块A的扑克游戏。狱卒随机分发给每位囚犯一张扑克牌,获得方块A的囚犯可以得到半小时放风的权力。而这个游戏的潜规则是,狱卒可以随意将方块A给任何一个囚犯,并鼓励彪悍的犯人从弱者手中抢走这项权利,因此这里变成了一个“强者抢夺弱者”的不平等世界。

在影片的结尾,受尽愚弄与操纵的犯人们纷纷撕掉手中的扑克牌,那场面感人至深。

自古以来,人们便意识到,通过“奖励”不仅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更能实现对个人与群体的间接控制。而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正式通过一系列的“奖励机制”实现对网民的操控。

“半价抢电影票”、“转发送红包”……各种团购、购物网站风起云涌,而即将到来的“双十一”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效果,它将一个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子变成了人们集体的狂欢。“买到就是赚到”、“一年仅这一次”,种种标题吸引人们的眼睛,将内心的欲望发挥到极致。

“请将我修得更加漂亮。”“请给我最优惠的打折信息。”“请告诉我这个发生在这个星球上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的新闻。”——新闻成瘾者一边喝咖啡,一边浏览信息,知道了这天早晨在某某地方,有一个可怜的人被挖掉了眼睛,可是他却一点都不知道或者是不在乎,自己就生活在这个深不可测的大黑洞里,自己的眼睛里早就没有瞳仁了。

为了逃离绝望,早在1845年,梭罗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走进了瓦尔登湖边的青葱密林。在美国独立日的那天,开始搭盖他的湖边木屋。对于梭罗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有关生活的实验,或者说,一次有关生活的反叛。这不是逃离生活,而是走向生活。

只有少数比例的人才能拿着这些工具变得更好,更多的人只是活得更有快感,更加堕落。

对于我们来说,必须谨慎地使用工具,更重要的,是时刻审视和警惕自己的快感需求,尤其是眼睛,拒绝那些看起来很容易的事情。

而麦克卢汉把自己的媒介研究几乎当做对于媒介的报复,他要报复媒介对自己、家人和世界的影响。他喜欢说:“采取高傲优越的姿态,至关重要。”

“媒介对我们施加影响,我们不要落荒而逃、向隅而泣。我们应当迎头冲锋,猛踢其电机。你一坚定,它们就恭恭敬敬;不过多久,他们就甘为奴仆,而不是主人了。”

《麦克卢汉传》读后感(三):麦克卢汉的一生事迹

这是加拿大自由撰稿人菲利普*马尔尚以时间顺序描述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一生事迹的书籍。

艾尔西教书时候认识赫伯特*麦克卢汉,于1909年年尾结婚。婚后,赫伯特在省会埃德蒙顿和人合伙开房地产公司,1911年6月21日马歇尔*麦克卢汉出生了。

在温尼伯(加拿大第三大城市)麦克卢汉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艾尔西传授讲演术,以改善家庭的经济情况的时候,儿子们从中学习。母子在厨房餐桌上的辩论,使讲要的口头组织成为实实在在的事情,成为本能的技能。

少年时代的麦克卢汉如饥似渴地读书。1928年,麦克卢汉进入加拿大规模第三的曼尼托巴大学学习。大学一二年,麦克卢汉的兴趣是英语和历史;大三,专攻英语和哲学,期间,涉猎地质学、拉丁语、天文学、经济学和心理学。

强有力的宗教训练,是麦克卢汉北爱尔兰血统的成分。维多利亚时代保守的风气在温尼伯经久不衰。这两个因素使他在大学时代养成严格的性操守。1933年初,麦克卢汉深陷爱情而无法自拔,两人交往后直到去剑桥第二年才分手。

在剑桥,麦克卢汉觉察到新批评对理解电子媒介的好处。研究词语的最好办法不是研究其‘内容’(词典中的意义),而且研究其语境效果。剑桥大学英语学院创始人曼斯菲尔德福比斯的教学风格是,给学生提供‘大量似非而是的概括,从跨距很大的领域寻找可以杂交的参照,意义高度浓缩的使人笑破肚皮的双关话’,麦克卢汉全盘接受这种冲击。

1936年麦克卢汉离开剑桥大学,到威斯康星大学的英语系当助教,不久之后,组建‘非正式的谈话会’辩论俱乐部; 1939年和科琳结婚,成为剑桥大学两年的研究生。

1940年,麦克卢汉和科琳回到圣路易斯大学;期间,麦克卢汉尝试在拥有兴趣广泛的读者所的杂志上发表文章。麦克卢汉从美国社会批评家芒福德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线索:印刷机是机制品‘完全标准化的可以互换零件’的原型机,它促成‘感知与思想、视象与声象、具体和抽象的失衡’。麦克卢汉最成功的文章,是沿着文化与环境的思路所做的社会批评的文章。影响麦克卢汉的第二位影响的作家是瑞士建筑师吉迪恩,其认为广告比当代大多数的‘严肃’著作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1946年麦克卢汉到圣迈克学院担任非教士教授;期间,认识到走出天主教的高等教育,不是追求常规的英语研究,而是要研究其他学科。1951年《机器新娘》问世,但其编务却极其困难,一是题材性质使然,二是出版社高层不完全懂麦克卢汉的意图。1953年麦克卢汉得到福特基金会44250美元的赞助,用以研究语言和媒介。大多数时候,麦克卢汉用讥讽的心态而不是用道德判断的心态去从事研究。

自1955年起,麦克卢汉毫不留情地用感知偏向对一切东西进行分类,包括一切客体、哲学和态度。实际上,只有两种基本的感知空间或感知偏向:视觉和听觉—触觉(也叫声觉)。在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最有趣的现象,并不是拥抱哪一套思想、哪一个哲学体系,而且喜欢哪一种感官。同时,麦克卢汉做实验,测试不同的传播媒介,以证明媒介的影响各有不同,证明媒介,影响和它传播的内容没有关系。

1959年作为加拿大代表的麦克卢汉参加第一届‘文化领袖代表大会’。麦克卢汉在诗学意义上使用科技术语。使用物理学的‘共鸣’和‘场’来比喻艺术情况。媒介的感知印象与其终极的感知效应并不是一回事。不必用手去抚摸网眼的长袜,人的触觉也可以受到刺激。麦克卢汉生涯上扬的势头,突然因家庭的悲剧(1961年7月10日母亲艾尔西去世)而暂时中断。

1962年《谷登堡星汉》出版。麦克卢汉认为,印刷术的发明引起了西方人心理上的深刻变化,导致他们对知识视象化的倚重,使西方人后来开发出理性主义、机械的科学和工业、资本主义、民族主义等。主要说明印刷机为何最终使传统的修辞和语法失去强势地位,又为何使逻辑学和辩证法跃居突出的位置。在特定的时候,印刷词语和图片产生听觉的效果(‘令人惊呼的大标题’),甚至能对感知系统产生触觉的效果。1964年《理解媒介》问世。

企业界的老板喜欢听麦克卢汉的讲课‘即使没有其他的意思,听听他说话也蛮好玩的’。除了讲演之外,麦克卢汉偶尔给企业和广告公司做一点咨询。也许即使是免费的,他也乐意干这样的事情。有时,听众真的也能从他的谈话中得到灵感。开始在大人物眼前露面之后,麦克卢汉还是始终靠一套随时待命的棕色呢子衣服抛头露面(直至妻子高声抗议)。1966年,麦克卢汉还给一些协会讲过课:美国营销协会、美国广告协会、纽约公关协会;在电视上露面,参加电视‘脱口秀’,到大学校园讲演。

1967年3月《媒介即按摩》出版。在纽约福德姆大学做教授的麦克卢汉,被越来越多的人当作批评的靶子。麦克卢汉认为,认真读他的书的人并不多,但广告人却会情有独钟。

1967年秋季,麦克卢汉失去知觉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经检查,有脑膜瘤。在开刀留下的后遗症,让麦克卢汉原本敏锐的感觉现在更加敏锐了,但有些记忆被扰乱,同时,也恢复对一些音乐的激情。1968年9月《地球村里的战争与和平》出版。

1968年回家后秋,全家乔迁到多伦多的威栖伍德园。1970年秋天,《从陈词到原型》和《文化是我们的产业》出版。平时,麦克卢汉还是继续研究,教经典作品,在教工饭堂吃午饭。因健康状况的恶化,1971年5月麦克卢汉住院治疗,差点又要开颅手术。

1973年在美国第一个结婚的孩子玛丽离婚,孩子的一些不如意让麦克卢汉感到困惑。1978年麦克卢汉入股主要涉及政治和娱乐领域传播研究的公司。1979年9月26日,麦克卢汉患上弥漫性中风: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1980年最后一天凌晨,麦克卢汉安静地在睡眠中去世。

麦克卢汉率先把‘媒介’作为研究客体。自从读本科以来几十年如一日,社会学、历史学、文学批评和古怪的书,都引起他的兴趣。随着岁月流逝,对富有幻想的文学书缺看得越来越少。麦克卢汉相信自己能够信马由缰地纵横驰骋,从古典文学到当代电影,从教育史到技术史,从莎士比亚到乔伊斯,从控制论道传播学,从神学争论到弥尔顿的撒旦,从丁尼生的山水诗到吉迪恩的现代建筑空间理论,从谷登堡到‘机器新娘’,从机器文明到大脑的延伸,从‘部落鼓’到‘地球村’,从拼音文字到民主政治。毫不夸张地说,人文社科的大多数领域,他都想一试身手。

结构冲击和主观完成这两个概念,是麦克卢汉思想中值得琢磨、耐人寻味的一个领域(这两个观念来自希尔德布兰德的思想,即视觉和其他感官统一的思想;也来自培根的‘共同感知残留’的思想)。分裂的麦克卢汉面对的,是分裂的技术文化和高雅文化。钟表使时间和人事分离。它首先把我们变成计时器,然后又变成省时器,如今又变成时间的服务器。

自然的权威被替代,永恒不再是计量的尺度,不再是人经验的焦点。麦克卢汉的预言,无论其正确与否,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麦克卢汉宝藏。他的宝藏是有能力给人以刺激。每一种真正的科学的理论,必然隐藏在一个可以证伪的形式中。从过去的破烂堆里搜寻出来的陈词变成了现在的原型,任何重要的人工制造物都会使曾经过时的某一个过程或某一种东西失而复得、焕发生机。比如,货币使昔日部落盛大的冬宴死而复生,使摆谱的消费借尸还魂。任何重要媒介的潜力被挖掘到极端之后,它都会逆转成全新的东西。比如,货币会逆转成为信用卡。

麦克卢汉只有一个爱好:用上等烟丝抽烟斗。除此之外,别无奢侈嗜好。除薪水偏低外,对物质环境没有抱怨。在家不怎么会照顾孩子,孩子们并不太认真对待麦克卢汉这个严父的权威,异常调皮。麦克卢汉不喜欢看自己的书,不信任录音(可以扮演不同的声音),不喜欢看自己的照片过录像带,像野蛮人那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