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

《李鸿章传》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对历史人物应如何评价?

看《曾国藩》时,书里说清朝后期,能搅动风云,影响历史走向的只有两三人。而李鸿章无疑是其中一位。

接着看《李鸿章传》。书的作者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没有过分褒奖,也没有过分贬低。

对任何人的评价都应该放在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中去。任何脱离当时环境背景而评价一个人的功过与对错,都是不准确、不严谨的。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梁公出品,必属精品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客观中肯务实,既有对个人的评论,又分析了时代背景,让读者耳目一新,是一部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发展是史很好的指南。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

无需再多加赞誉,梁启超先生的文行云流水,而李鸿章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人物,这个人物,英雄或是败类,自有历史评说。

李鸿章,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但绝不是英雄造就了那个时代。

《李鸿章传》读后感(三):读《李鸿章传》

梁启超写《李鸿章传》,论传体来言,一定是近代第一传。比什么《曾国藩传》《苏东坡传》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其因有二 一,梁与李是同时代的人物,凡是传体小说。首先是近,你要是隔个几十年再来写,其史料就不真,凡是如此的传文,都少不了想当然。都是后来者自己的臆想。梁写李,是在李晚年时开始动笔,李逝世后写完。正当好盖棺定论。所以梁写的李传最为真。 其二,梁或可为李敌人。俗话说最了解你的一定是你的敌人。梁与李同朝为官,在某些境遇上却也不尽相同。两人都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都考举过功名,都同时在清朝末年主导举行过变法。无论是李的洋务运动,还是梁的戊戌变法。都可以算是那个年代的人对于国家改革的一种尝试。所以两人在某种程度上有许多共鸣。虽然李梁两人的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但两个都算是操盘过国家级的项目负责人。梁对李有所评价,也可算是恰如其分。

《李鸿章传》读后感(四):人各有难

李合肥逝去不久,梁任公即作此传记,二人时间上属于同一时代,离得太近一般没有办法看清楚一个人,不患所得资料太少,而患评论纷扰太多,且所得资料多为二手三手材料,反而是本人略带私隐的一手材料不易得到,因其多存于担忧利益得失关系的直系男性手中,况因作传人本身与逝者处同一世代,难免有交往上的亲疏远近爱恨别离,亦可能夹带有本人情绪而选择性择取论据,从而影响整体的可信性。然而梁任公实在是跟豆瓣评分一样可靠,所撰客观而精妙,所谓盖棺定论,大抵如此。 对李合肥,一言以蔽之,其人为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换用雷布斯的话来说就是,是风口上的那只猪,浪潮之巅来时,可抓住机会抟扶摇而上,随潮奔涌,数十载甚至几十载都可以无为而无不为,然则及至旧潮消逝、新潮涌动,则无可奈何花落去,不能自已。虽则如此,李亦是同代人中之佼佼者,不信君翻开史书旧笔,多少三公达贵,甚或帝王将相,不过于史册占据短短一行,或籍籍无名者亦多,而至于文忠公,欲书晚清则不可不浓墨重彩连篇累牍,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水平最直观最公正的体现。晚清四大名臣各擅胜场,若论起综合素质,考量整段生涯,合肥实属第一。 其功大抵有二,曰兵者平内乱,曰外交家腾挪转换于列强。以兵者论,得曾文正之助,建淮军,协助剿灭太平天国,并沿袭曾之结硬寨打呆仗之旧策,平发捻于中原,清末得以延续,全赖曾左李而已。至于外交,则褒贬不一,哪怕延至今时,亦多有谤语,概彼时清末国力衰微,妇孺当朝,八旗掣肘,外来诸国侵略愈急,卧榻之侧日本咄咄逼人急于掳掠,李亦自嘲补锅匠,勉力支撑大局却无力造时势于水火,唯东南自保之时略显血性,终究理智压下情绪,再度垂手赴京收拾残局,终被俄人逼死于病榻。 其人阴狠,唐浩明《曾国藩传》中记载的幼时杀鱼之旧事(“这么多人进学,唯独我不进,此鱼不可留”)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身处君主专制巅峰之清末,周旋于喜怒不定的后宫妇人与心机深重各怀鬼胎的拱默尸禄之间,非如此不足以崭露头角步步高升。较之曾左,其人私欲亦大,家资万贯,亲朋故旧满朝遍野,徒旧日之官僚,无新朝之姿态,以此而言,若仅论境界格局,梁任公实在要比李合肥超脱甚远。 其人非不欲强国兴族,实不能也。穷一生之所学,不过四处周旋,行表面功夫,竭力维持住旧朝的体面,及八国联军欺辱,体面既破,则勉力挽狂澜于既倒,哪怕家徒四壁亦力保房顶不倾覆而已。俾斯麦言语之中显出几分轻视,梁任公亦对其所面困境不以为然,亦有其道理,“人各有所难,非胜其难,则不足为英雄”,以此论之,李合肥之能力虽非中人之姿,亦不得傲视群雄,况曾文正有言“功可强成、名可强立,在人之努力耳,天下事有所逼有所激而成者居其半”,乱世频仍纷至沓来,所逼者甚,而合肥束手无策,唯唯而已,实非无双之雄。

《李鸿章传》读后感(五):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鸿章随曾军数年,砥砺道义,练习兵机,盖其一生立身行己,耐劳任怨,坚忍不拔之精神,与其治军驭将,推诚布公,团结士气之方略,唯一不自国藩得之。故有曾国藩,然后由李鸿章,其事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不亦乐乎。

谓李鸿章真之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以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也,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中国人最长于商,若天授焉,但使国家为之制定商法,广图道路,保护利权,自能使地无弃材,人无弃力,国之富可立而侍也。今每举一商务,辄为之奏请焉,为之派大臣督办焉。即使所用得人,而代大匠斫者,固未有不伤其手矣。况乃奸臣舞文,视为利薮,凭挟狐威,把持局务,其已入股者,安得不寒心,其未来者,安得不衰足耶?中国商务之不兴,虽谓李鸿章官督商办主义为厉阶可也。

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管制关系,不吃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道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唯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洋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盖与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

以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殊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殊不知泰西诸国所以能化畛域、除故习、布新宪,致富强者,其机恒发自上而非发自下。

(马关)李鸿章此役,无功焉,亦无罪焉,其外交手段,亦复英雄无用武之地。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也,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而所谓联者,又非平时而结之,不过临时而嗾之,盖有一种战国策之思想,横于胸中焉,观其于法越之役,则欲嗾英德以制法;于中日之役,则欲嗾俄英法以制德,卒之未尝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卫、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夫天下未有徒侍人,而可以自存者,泰西外交家,亦尝汲汲焉,与他国联盟,然必我有可以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若今日之中国而言,联某国联某国,无论人未必联我,即使连我亦不啻为其国之奴隶而已,鱼肉而已。李鸿章岂其未知此焉?吾意其亦知之而无他道以易之。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十倍于李鸿章,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以为李鸿章之怜也。

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谓谤言,是其所长也。

彼可谓支那人之代表人也,彼纯然如凉血类动物,支那人之性也,彼其事大主义,支那人之性也,其容忍力强,支那人之性也,其狡侩有城府,支那人之性也,其自信自大,支那人之性也,彼无管仲之经世的识量,彼无孔明之治国的诚实,虽然,彼非如王安石之学究,彼其以逸待劳,机智纵横,虑心平气,百般之艰危纠纷,能从容排解之,合胜海舟外,殆未见有其比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