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李鸿章传读后感摘抄

李鸿章传读后感摘抄

《李鸿章传》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梁启超笔下的大清裱糊匠李鸿章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量级权臣,最初以科举进士身份入仕,任翰林院编修这样的闲职,人近中年才时来运转,随曾国藩平叛建功,赢得知兵之名。后成为洋务派领军人物,于军事、经济、教育上均有建树。再后来,时局变幻,他的主要身份又成外交家,周旋于列强之间。随着国势衰微,眼看闪躲腾挪的余地越来越小,仍苦苦支撑,中间几起几落,不改赤诚为国之心,直至生命终点。 他的一生,从波澜壮阔到死水微澜,难得的是,从不逃避责任,再难的局面,再屈辱的工作,都有种舍我其谁的担当。这一点最令人钦佩。 他虽然对局势明白于心,仍然不免无奈地见证自己尽心辅佐的大清朝由弱而衰、至千疮百孔的全过程。由于上下掣肘,自身才识局限,更无足够得力襄助之人,终究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可叹的是,他呕心沥血辅佐的王朝并不真心对他,他的同僚或嫉恨或不能理解他,庸众的悠悠之口更将代表清廷签不平等条约的他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反而是他的对手们,对他颇为敬重,甚而怜惜。 梁启超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功过,最后还将他与古今中外十多位权臣作了比较,传记完成得不错,观点基本都同意。只是其中关于袁世凯的部分,写得有待商榷。对于李鸿章,梁做得到客观,对袁世凯,那是认作血仇啦,落笔很难不受影响,因此不予取信。 该书最大的问题是,将后人译作置于前,梁之文言原作置于后,害急性子的我因不知有原文附后面,先看完了翻译腔足足的译文,对于梁之原文,则因失去悬念,只一目十行匆匆翻过。 囫囵吞枣,未及好好咀嚼,是为憾事一件,只有等有心情时再重读梁之原文啦。 4.5星推荐。(2017年12月27日首发于微信读书)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李鸿章的那些荒唐事

一、骡子拉火车,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

中日甲午战争之际,作为清朝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的军舰竟然都是以烧煤为动力的。因为没有铁路,煤要用骡车拉到军港码头,所以打起仗的时候根本就供不上。因此1872年李鸿章提出要修铁路,可是朝廷却坚决拒绝,认为铁路是“敌夷”的东西,用了它就是“用夷变夏”。还有人说,铁路修到哪里,哪里人心就变坏。

最后李鸿章悄悄修了一段以煤矿为起点的9.8公里的小铁路,想让人们看到它的好处后能慢慢适应,上报朝廷也不敢说修铁路,而是说“修了新马路”。为了不刺激人们,李鸿章也没用蒸汽机,而是用几匹骡子在铁轨上每次拉一节车厢。

负责修铁路的英国工程师觉得太荒诞了,他以为这是因为中国政府没钱,买不起蒸汽机车,就找了一个锅炉改装成蒸汽机车,也没有报告李鸿章就开动了,拉煤的效率是提高很多,可是蒸汽机会响,结果把周边的中国人吓得魂飞魄散,以为妖魔鬼怪来了,马上报告朝廷。这下朝廷知道了,要求李鸿章把铁路拆了。李鸿章知道朝廷最忌讳的其实是蒸汽机车,就打马虎眼没拆铁路,只是把蒸汽机车撤掉,又开始用骡子拉车皮。

二、镇压横行草寇,却鼓励市民赌博

李鸿章出任两广总督的时候,承继了先前的李瀚章、谭钟鳞两任总督留下的摊子,百事废弛已经到了极点,盗贼横行,草寇遍地。李鸿章就任后,雷厉风行,恢复了就地正法的制度,以峻烈、严酷的手段来处理治安,杀了不少人,仁人君子都因此而指责他。然而盗贼们却慑于他的威名,要么被杀死要么逃跑,地方上也由此获得了短暂的安定。而其中对两广地区的人祸害最深的,则莫过于让赌博的人承担军饷这一件事。两广地区盛行偷盗的风气,其根源实际上是从赌博的风气而来。偷盗的人没有不赌博的,赌博到最后没有不去偷盗的。李鸿章鼓励赌博,美其名曰“缉捕经费”,意思是说抽取赌博的彩金作为抓捕盗贼的费用。

孟子说:“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不教育百姓却对他们用刑,就已经可以说是欺骗百姓了,更何况是教百姓犯罪再对他们加以处罚呢?扬汤止沸,抱薪救火,难道李鸿章是越老越糊涂了?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到了晚年末路,还要做出这样败坏道德、有损名誉的事情给后人抓住把柄呢?有人说:“李鸿章清楚赌博的风气最终不可能根除,不如因此借用来帮助筹集急需的政务经费。”但淫乱的风气也不容易根除,没有听说过政府可以开设妓院的;盗窃的风气也不容易根除,没有听说政府可以开设山寨的。这种道理,李鸿章未必知道。如果他知道还有意这样做的话,便真可以说是全无心肝了。

三、严于律己,每日必进补鸡汤

李鸿章日常办公时,案头上从没有堆积下来的公文,厅堂里从没有等候接待的宾客,这些方式也许是从曾国藩那里学到的。他的饮食起居,都确定好一个固定的时间,很有西方人的风格。他重视纪律,严于律己,中国人中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不论是严寒还是酷夏,五点钟就起床,他有家藏的一幅宋朝拓印的《兰亭序》,每天早晨必临摹一百字,临本从来不给人看。这也是一种养心自律的方法。曾国藩在军中每天必下一盘围棋,也是这个道理。每天吃过午饭以后,他一定要睡一个小时的午觉,从来不耽误。他在总理衙门任职时,每天午休将起床的时候,都要打个哈欠,然后伸出一只脚穿靴,伸出一只手穿袍,身边伺候他的人一刻也不许延误。

李鸿章养生一贯使用西医的方式,每顿饭都有人为他送上两只鸡熬出来的鸡汤,每天早上都要经过随从医师诊断和检查身体,而且还经常使用电气仪器。

《李鸿章传》读后感(三):晚清第一权臣李鸿章逝世后的第一部传记

本书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前馆长杨东梁亲笔作序推荐;李鸿章家族世系简谱获得李鸿章裔孙李永炜先的大力支持。

作为李鸿章逝世以后的第一部传记,梁启超先生的这本书的价值自不待言。由梁启超在李鸿章逝世那年完成。此书一改中国旧式文体记事的写法,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来论述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作为当时“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虽然饱受争议,但梁启超在书中却直面时代大背景,对其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且没有囿于政见和成见,而发出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慨!

李鸿章是晚清最后的几十年中一位独一无二的人物,他几乎参与了那一个时期中国各种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一、他编练淮军,收编洋枪队,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一大主力;二、他倡导学习西方,兴起洋务运动,创办轮船招商局,以图自立自强;三、他力主购进“坚船利炮”,建立起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这也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海军舰队;四、他几次出访俄、法、德、英、美等西方强国,是中国晚清最后几十年在国际舞台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五、他参与了《中俄密约》以及影响重大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两大条约的谈判。可以说,晚清最后几十年的历史,怎么都绕不开李鸿章。同时,李鸿章也是一个具有很大争议的历史人物,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让他在当时乃至到现在都背负了世人的种种指责与谩骂。他的谨小慎微,他解决问题的“外交思维”,也为他带来了很多的非议。不过,更深入地去探寻历史,我们也会发现在李鸿章背后的那些愤恨或是无奈,也会发现他的才干,乃至于感慨他近乎“悲壮”的人生。李鸿章确算不上是中国历史中第一流的伟人,这既有时代原因,也有他自身的原因,然而这不妨碍我们观察他的整个人生,对他做一个中肯、到位的评价。

在李鸿章最后的几年生涯中,他组建的北洋舰队参加黄海海战战败,战败后他参与签订了《马关条约》;几年后,八国联军侵华,他又参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社会跌落到了历史的低谷。转眼间,距离大清国甲午战败已经120 年,又轮回到了一个新的甲午年,现在的我们又如何来对此进行反思呢?也许正如梁启超先生所指出的,平庸的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对一些人或事进行指责,却没有很好地去考虑环境、个人等因素,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确,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人的因素等各方面共同促成的。放大些来讲,一个时代的衰败,每个人身上都有无法推卸的责任。李鸿章身居高位,无可避免地在那时成为了人们指责的对象,但是其实他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地方隐藏在了历史深处,他所遭受的更大程度上是性格乃至于历史环境所带来的悲剧。所以,像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需要考虑的还有更多。

这本《李鸿章传》是了解李鸿章的一本难得的作品,是李鸿章去世之后的第一部传记。与很多一味指责和批评李鸿章的人不同,梁启超先生以一个中立者的身份近距离地对李鸿章做出了中肯的评价,正如梁先生所说的“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肯定了李鸿章在当时时代环境下超越于一般人的能力,肯定了他振兴国家的各种尝试,也指出了李鸿章在才学和眼光上的不足。本书保存了不少的历史资料,因此也是研究李鸿章乃至晚清社会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如何品评李鸿章,如何对晚清的历史进行反思依然是值得我们深入思索的问题,而这本《李鸿章传》现在看来同样能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本书将梁启超的原文译写成现代文,目的就在于能够让本书能得到更多人的阅读,引发人们对晚清人物、晚清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的种种思考。

该版本《李鸿章传》中对文中涉及到的一些人物、事件、地点和一些典故作了一些相关的注释,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相关的历史,获取更加丰富的内容;还配上了与正文相关度较高的一些历史图片,让本书变得更加生动。同时,在现代文后面还增加了“附录:李鸿章家族世系简表”,通过对其家族世系简略的汇编和整理,让读者透过历史变迁,从历史深处获得更多对人生和社会的启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