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大数据同行经典读后感有感

与大数据同行经典读后感有感

《与大数据同行》是一本由[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 [英]肯尼思·库克耶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大数据同行》读后感(一):同行可以,但是用车还是用脚走?

从IT业转行过来当信息老师,这本书似乎很符合当下的我。

但是全书干货是什么?

全民投身大数据,顺应时代潮流,谁也躲不过,路人都懂。

但问题是,怎么同行?

教育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析,非专业人士很难能染指。

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是否能采用,又是否适用于当下的学生,还是不可知。

一本给予理念的书,但无实操性。

我想和你一路,但是你亦然用车,我还在用脚,中间的差距该怎么追上?

《与大数据同行》读后感(二):先批评,后褒扬

这么薄(115页)的书敢定价42元,电子版都要28元,买这种书太亏了,虽然里面的内容写得通俗易懂,但也不值28元,纸质书还31.9元呢!太不划算了,出版社这价订得太不厚道了。

@

接着进入内容评价的正题:

过去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凭想象开始,缺乏实证的工具,哪种教学方法好、让学生接受更容易,都是各说各的理,但是书中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各种教育就不一样了,老师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迅速得到每节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课程设计。还有一点特别让我记忆深刻,就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结果驳斥了美国政府教育激励政策的不切实际,比如过重的课程负担是导致学生放弃学习的最大诱因,这实在是我过去难以想象的。当下社会,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人必须的生活态度时,如何学得轻松、有效果,便是对教育的新要求。从这一点来看,大数据能够更好帮助每个人把学习当成乐趣一样坚持下去,而不仅仅凭借坚韧的毅力去克服巨大的困难。从这一点上来看,与大数据同行的教育应该是更贴近人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教授把这本非常前沿的书写得很通俗、有趣,不知不觉中读了进去,颇为人性化。

《与大数据同行》读后感(三):正在路上

现有的教育(小数据教育)面临两个障碍,一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二是获取和分析教育过程中的数据的成本是巨大的。因此小数据教育通常呈现为三类特征:一是教育是以大规模批量实施进行的,二是对于教育的质量的评价,是通过离散的对学生学习结果评价实施的,三是教育方案决策是由老师依靠个人经验制定的。

未来的教育,通过在线课程、电子书本等工具,将会实现以下的改变,一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超越时空限制,例如moocs,二是由于教学过程的数字化,可以从单向信息传递,变成收集双回路信息,进而根据反馈信息通过概率预测和调整学习内容、时间、方式,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定制化的教学内容。这在可汗学院和多邻国有大量例证。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老师将成为学习系统和学生的连接点,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老师的工作会更有效和更个性化。学校将成为收集数据和使用数据的场所。

大数据的应用,可能会有两个弊端。一是不正当使用对隐私的侵犯,二是概率论预测会限制多样性和限制教育机会,加剧不平等。

最后,大数据不仅在改变学习的方式。也会改变学习的内容。人们从观察世界,提出理论,运用理论的求知过程,会变成观察世界,提出假设,计算逐个验算假设的过程。

产生影响力的教育变革将首先是组织变革,只有产生适应大数据的教育组织,技术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与大数据同行》读后感(四):希望在不久可以看到大数据在我国的教育行业中可以做出相应的贡献吧。

本书以在教育行业中应用大数据技术为主题展开对发展的展望与利弊的分析,对于大数据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我们是不可否认是利大于弊的,但是也不容忽视在教育行业的弊端,因为这个也将是在这个行业中的绊脚石,并且在本书中的最后一章中,译者也访问了作者在美国的发展情况,从作者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提到的弊端使得大数据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我想,不管是在本书中提到的教育行业还是其它的什么行业也好,我们现在在不断的推崇大数据技术的同时,是否也要考虑一下在应用的过程中给人们带来的其它影响呢?或许想通了这一点,我们也想通了为什么相应的行业对于大数据的发展有着各种各样的壁垒。针对本书来说,作者所描写的弊端在于数据的留存时间,以及被采集者的隐私问题,可以试想一下,被采集者的学生数据被雇佣的公司所掌握了,那么是不是就会被雇佣公司的相关领导或人员先入为主,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直接将此人的发展提前规划好了呢?其实当我们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在做未来的判断的同时,我们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这让我想起来一部电影《少数派报告》,在影片中当报告提示阿汤哥扮演的男主角将犯下谋杀罪的时候,也有点类似我们在用大数据技术预测着未来的情况。但当预测的那个时刻来临的时候,结果并未与预测的情况吻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他到底预测的准不准呢?用保守一点的说法就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预测是准确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我们无法做到每一个人的全数据采集,这个有可能是技术的原因,有可能是模型的问题(还未考虑到的因素),或者也有可能是政策与本着尊重个人隐私的问题等等,会使得结果不那么尽如人意,所以当我们在使用大数据的时候,这些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

话再说回这本书,我不否认这本书的思想与观点是非常优秀的书,但是之所以我给的评分并不是很高,原因就是这本书相对于本书要讨论的内容显得简短了一些。而且总感觉有些内容话说到一半并未说的透彻,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来想,或许在这个方面的尝试就算是做为作者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之中吧。希望在不久可以看到大数据在我国的教育行业中可以做出相应的贡献吧。

《与大数据同行》读后感(五):用互联网思维做教育

前几天带魏棉棉去某英语培训机构,遇到一个很可爱的姑娘。

她说她有个朋友是英语老师,刚投入工作时,信誓旦旦要成为“不一样”的老师,可是经过多年的磨练,如今还是成了一个“背单词”“做题”党。

姑娘说到她们教育培训机构学英语的方式比较“活”,强调学生的应用,还说到小班教学、外教英语角等等方式。

市场面,大多数的培训机构皆如此,大同小异。

他们只说出自己“有什么”,用这一整套方法来应付前来学习的所有学生,即便他们做了分班,却依然是“以一对多”的方式。

教育,需要的是个性定制。

如果某个培训机构站出来说,他们有一整套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课本、老师等更适合学生,而不是说他们有什么跟传统教育不一样,我想会让人耳目一新。

对于放到市场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而言,是否也有必要开始思考购买或自行建立一整套教学数据库,像研究市场那样来研究教学,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

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传统思维亟待更新换代,如果再用那种“师傅带徒弟”似的大锅饭形式开展教育,令人堪忧。

其实,这个思想的转变,一点都不难理解,最简单的是把学校想成一个服务机构。

现阶段,除了学校,几乎所有的行业为了发展,都想尽方法来研究客户,为争夺客户资源而提供各种服务,真正实现了“客户是上帝”的宗旨。

而我们的学校呢,从来都是老师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单方面传递给学生,没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与他们产生双向互动。

互联网思维是什么?用户、免费、专注、极致……如果教育也根据这个思维来发展,那还有什么教不会的学生吗?

在《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一书提出:未来的教育是与大数据同行的学习,大数据重塑学习的三个特性是: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作者从这三个方面,提出学校和学生要“双向反馈”;学习要个性化,“以一对一”;而概率预测,除了通过数据判断一个学生的特长之外,还要注意不要过分依赖数据的判断,造成教育的不公平。

总之,作者想把互联网思维引入到教育行业,让更多的人掌握如何学习,而不是改变学习本身。

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极力推荐各位老师们读一读,只有你们的思维跟上时代的步伐了,孩子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事半功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大家可以登录可汗学院和多邻国网站学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