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艺术讲演录》读后感1000字

《中国艺术讲演录》读后感1000字

《中国艺术讲演录》是一本由[美]福开森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艺术讲演录》读后感(一):艺术与传承

因着对古代文化和文物的喜爱,在旧书摊淘书的时候,买了一本《百馆百宝》,里面差不多是中国各大博物馆的镇店之宝,多数的都是金碧辉煌的,价值连城。

在看《中国艺术讲演录》的时候,我想起我的大学老师,曾经提过一句在旅华的外国人中,对汉文化的传播和研究比较在行的两位汉学家,高罗佩和福开森。那个时候,不以为意,毕竟文化这东西,几千年下来,国人未必都做得好,更可况是外国人。

这本书里,除了讲诉青铜玉石陶以外,还涉及了绘画书画等艺术形式。结合众多各个博物馆的图片,通俗易懂,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中国的艺术传承的问题(当然这里面译者的功劳也是大大的)。书中还涉及了《山海经》中的上古传说,和一些民间的传说,对于中国的文化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还不止福开森所写的这些,例如中国的棋,乐器例如古筝古琴琵琶等,中国文人的琴棋书画,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文艺。这可能囿于时代的局限,亦或者是作者研究的重点有所出入。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本书对于刚入门的文学艺术者作来说,还是相当有价值的。

《中国艺术讲演录》读后感(二):中国艺术讲演录

只要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我就已经认输了——青铜器、玉器、石刻、陶瓷、书画、绘画。

书本制作精良、小巧,让人不忍心撕开封皮。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想,一般家庭出生的孩子怕是很少接触的了。琴棋书画的世家,或了解一二,或珍藏三四,或友人家收藏,或亲友们抄录,如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面所记录的,大清国的许多文物古迹,他都详细了解过的。他的族人在建国之后也担任起国家文物保护、鉴定相关的重要职位,可见,家世对于文化的自我沉淀,非常重要了。

不详细查书作者,你还以为这一定就是中国人写的书了。整本书里面使用的的习惯和方法,像年历记录和文物说明,都按照东方人熟悉的方法记录着。当然,在书画、绘画章节则又直接接入西方的介绍方法,具体原因在陈丹青的很多视频里面说过,中国古典的绘画方法、展现手法都已经没落,而习惯以西式方法来渲染和阐述。关于西式思维和方式侵占东方神韵的说法,台湾著名画家、作家蒋勋有不同的见解。他本人是在西方世界求学回国的,更多的是用中国人的躯体学习、践行着西式思维下的美术事业;当然,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文化的作用会改变一个人最本质想法。他说,中国的建筑、绘画都以文化的个人完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如西式画卷通常是精美画面却稍有文字画面通体展现,而中式绘画则以诗歌、诗词和画面组成,这是中西画面展现最大的一个异同了。

好的作者,不仅仅是用完美的照片展现思维。这本书也沿用了书与画的组合形式,完成整本书的自我展现。通过历史、思维、派别对古文物相关内容做了精确的阐述。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这些介绍的方法和内容依然有借鉴的作用。

关于博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读《王国维传》的时候,书中说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甲骨文方面的专家、鼻祖式人物。在书中也讲述了王国维在甲骨文方面的大量研究、文献与贡献等。再看完这本书,我才想过来,大家之人多博学又精学。更有了一种大胆的猜测,那就是对中国文化神韵的深刻理解,是解读中国历史、中国艺术的必要素养。中国历史和艺术的自我完成,通常是实物加文字的综合展现,通过文字的记录整理和传递,五千年历史随之而来、其实空气。

由此想到了一个旅游的话题,很多历史景点、名人故居、历史画像,如若没有文化的传承和记录、深入理解,即使风景如画,也是暴殄天物,一无所知。

这本书里面很多文物、故事记录的时间、地点和文化价值,当我们在现实中与他们相遇的时候,是否会感叹,有一种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我们似乎在哪儿见过”的感触?

《中国艺术讲演录》读后感(三):【亚马逊豆瓣小站】令人从感情上接受不能的“中国人的老朋友”

作者福开森昔年被誉为“旅华洋人中,中国古物收藏第一人”。初至中国开始便以教育家的身份示人,因而得以与中国士绅、学者阶层广泛而深入的交往,其后更以“中国学界的名流”身份的周旋活跃于东西方的上流社会中。总之,靠着他在华工作生活五十余年间赚取的“著名的中国文物收藏家和鉴定家”名头,这位不管是留在中国工作生活,还是其后在日军占领时期被遣返回了美国,始终过得都挺滋润的。然而不论其从事何种职业,“他毕生的志业却是金石书画的收藏和研究,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和推广。”

不过,或许是视角不同的缘故,比起他于本书中关于中国艺术的演讲的内容,我更好奇的却是这位这位大收藏家,当时究竟通过他的手从国内流走了多少宝贵的文物。私以为,无论福氏前期的对“金石书画的收藏和研究”,还是后期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和推广”,或许是有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在意的缘故,更多的却还是为的图利贪名罢了。前者图利,后者贪名。毕竟,福氏到中国的时间段是在清末,不说几十年混下来又成就了个中国文物大收藏家的名头,单看那个时期来华的外国人都是个什么玩意儿就知道了。都是一些打着主意要到远东来捞金的,基本上就没什么好人。当然,这么说可能有点武断,不过被冤枉的几率不到两成,完全可以忽略!

书的装帧设计也很不错,但是作为演讲集子,内容非常浅显。虽然这样说,但我对书本身的内容并无意见,所恶心的只是这种前赴后继的热衷于到中国刮地皮的“中国人的老朋友”罢了。总感觉这样的书政治象征意义,比起作为出版物的实际价值更加重要。献媚、流俗,不明白今时今日这样的书又何必要再版……话说,这位周旋于清末官场上的中国通,为西方研究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大收藏家,莫非死前还立下了遗嘱要将身前所有收藏都送还中国去不成 凸(艹皿艹)!

说来书中所讲详于青铜而略于玉器,详于石刻而略于陶瓷,重点完全放在了书画上面。据福氏自述是因为,玉器陶瓷在西方已有相关的研究著作可读,所以他在此便不再多说。可令人不解的是,既然他本身擅长的就是金石书画,明摆的就是玉器和陶瓷所知不多,怎地到了演讲的时候却能厚颜矫饰,用其他人已经讲过不少了,到他这便无需赘述来搪塞。甚至此书今次再版的译者前言中亦采用了他的此等说法。倒是不知他这种爱面子的习惯,是否也是自中国清末的官场人物中熏陶后得来的呢?

如此倒也无怪乎福氏会对金石字画如此的偏爱了。只能说,和现代人对瓷器和玉器的狂热追捧不同,古人在古玩收藏这个行当中,更加看重的还是金石书画。认为像玉器和陶瓷之流不过是小道,只能是供人赏玩之用罢了。像是金石书画这样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学问,是值得人穷经皓首的知识。福氏在中国历来与清廷官场中人来往密切,与士绅学者有着广泛的往来,受其影响醉心于这方面的收藏,倒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不过令人十分遗憾的是,书中图片大多是国内馆藏文物的影像,未见有多少动辄为福氏举例了的被西方博物馆和西方收藏家搜罗去的流失文物的图片,却不知又是为何了。

书中的文字倒是很动人的,但是私以为这位的说辞,就跟那个“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效果一样,都是言者无心,令听者有意罢了。那段时间国内的文物流失严重,却也未知是否就有福氏“大力推广”之功了?但是现实就是,听了福氏的演讲之后,的确很能勾连起本来就对东方世界深感好奇与憧憬的西方人,对于来自遥远东方世界艺术珍品的觊觎攫取的欲望。就像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华美的文辞却足可令野心者付诸行动。说白了,一首词令山河板荡倒是未必,但既然有这样现成的好借口,孰能放过呢?

《中国艺术讲演录》读后感(四):中国古物收藏第一人眼中的中国艺术

中国古物收藏第一人眼中的中国艺术

读《中国艺术讲演录》/by烟波浩渺1980

福开森,南京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创校元老,主持沪上《新闻报》三十年。旅华洋人中,中国古物收藏第一人。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唯一一位洋委员。上海著名的福开森路(武康路)即为纪念此公。

本书一是本中国艺术的入门读物,源于福开森1918年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所做的六次关于中国艺术的演讲,并与次年结集出版。作为一本在上世纪初出版过的,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鉴赏书来说,会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当你读完全书后就会发现,福开森的这本演讲录非常耐读,尤其是在译者翻译后补充其不足之处后,你会为他的某些精准的观点折服,如历史传承、临摹作品又带有个人特性、独有艺术品位等方面。作者对中国人对艺术追求的分析是客观透彻,视角和切入点都与我们惯有欣赏习惯大不相同。他对中西方的教育体系做出对比,分析出国人历朝历代的临摹千人之作的缘由,也借此普及中国临摹习惯是历史悠久又深入人心。

福开森在《中国艺术讲演录》的开篇说道:“一个富于艺术气质的民族,阐释自己的艺术并定下自己的价值标准,是其固有的权利。”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希望把中国传统的鉴赏方法推广到欧洲,改变欧洲狭隘的中国艺术品审美取向。著名的鉴赏收藏家高罗佩在中国传统艺术品鉴赏方面深受其观点的影响。

作者多年旅居中国,通过工作便利结交当时的艺术鉴赏名家和官僚,得天独厚的接触中国传统艺术品的条件,后经他潜心研究自成一家之言,其优点多过不足,如今读来仍然获益匪浅,并不会过时。如今关于中国艺术入门的书多到眼花缭乱,很难取舍读哪几本,不读哪几本。这些演讲稿同时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见证了被誉为“中国古物收藏第一人”收藏家的神级人物在华印记。这些观点和意见仍对我们有启发意义。由此书可见福开森的在当时为打破西方惯有牺牲东方艺术品的审美方向,做出的努力。

关于东西方艺术的差异,福开森的态度是求同存异,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部分,研究鉴赏归纳成自家意见。并将这部分与众不同的地方,介绍到欧洲的艺术品收藏界。尤其是对青铜器的研究和收藏。本书是作为演讲稿用途,读起来会有鲜活的感觉,听众本是学生和艺术爱好者们的,福开森从导论开始阐述多年以来对中国艺术的研究的心得,提出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用深入浅出形容这份演讲稿再合适不过。我最喜欢读的部分是他对中国书法和绘画的讲解。我喜欢玉器和瓷器反而占的篇幅不是很大,对青铜器的讲解是比较细致的。

中国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利于遗迹的保存,因此中国缺失文化遗迹。除了将我们带回商代文化的青铜器和玉器,以及可能更早的甲骨文,没有其他实物可以证明《尚书》中的记述。关于尧和舜、大禹治水也只能看作是后人的追想。他认为:汉代之前的石碑,没有一件是可靠的。尽管有这方面的缺失,从未令中国的艺术批判家感到不安——早期实物会消亡,但是将那相同的艺术精神,代代传承,是中国人的一种天赋。

福开森说文人画中蕴藏的精神,“在绘画中,中国人的精神则摆脱了物欲的重负而醉心于沉思。人不过是造物的很小一部分——他是暂时的,易逝的,而天地之道是永恒的。这种微妙的精神洋溢在每一幅高贵的山水画中”。

本书再重新编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图做了调整,多用彩图替换,将历史局限性一一更正说明。在书中可看到福开森一生中最为自豪的艺术收藏品:齐侯四器、柉禁组器、《勘书图》,以及他帮弗利尔美术馆购入的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 我心里私下像要是配图能高清就太完美了。不过想来高清图也是奢求,历经千年的风霜,这些绢、纸上的创世名作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我们也只能借着书籍遥望回想,那些令人神往的年代。

【P81】对武梁祠刻石的观点:这些石刻画印证了希腊墙面和梁檐上常见的两种传统技法,其一,人物的头部尽量保持在同一高度,其二物象的大小与其重要性相对应。仆人比主人小,动物比人物小。这是艺术家对人文精神的颂扬——道德考虑优先视觉效果。

【P146】在中国画里,很难断定什么是原创,什么是模仿。相同的主题被一代代画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使用。例如“郭子仪将军像”、“观音像”。

【P148】中西的教育体系不同,中国上千年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中国人不可思议的记忆能力,而西方人的心智,却是依照分析的方法培养的,因此,临摹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显得更容易一些。

2015年3月28日星期六

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笔者2933702061@qq.com。

《中国艺术讲演录》读后感(五):一代汉学家对中国艺术的内视与旁观——读福开森《中国艺术讲演录》

1886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福开森来到中国,从此在这片热土度过近60个春秋。他学得一口道地的南京官腔,经常坐着一顶绿呢大轿,往来于盛宣怀等晚清封疆大吏之府,参与教育的兴办、外交的斡旋。当其煊赫之时,曾佩戴过几国勋章,其中既有晚清、北洋给予的封授,也有法国、日本奉送的殊荣。甚至上海旧租界还有以“福开森”冠名的道路。他还热衷于中国文物古董的收藏和研究,在当时是知名的“汉学家”,在美国则被视为“第一流的东方学学者”。

待到解放之后,也有人著文揭发批判福开森,对其进行人格上的“鞭尸”,称其搞政治诈骗、文物盗窃、文化侵略……是“无恶不作”的强盗,为“司徒雷登的师兄弟”。说他是古董市侩,“对于中国古文物的学识极其浅陋”,连他的一些名著也都是贪人之功的代笔之作。福开森几乎一无是处了。但事实上呢,福开森对中国文化还是有贡献的。

1933年,福开森将自己所藏千余件中国文物尽数捐给当时的金陵大学。《大公报》以为“此举乃福氏对中国文化无上之好意,而亦为我国文化史上从来未有之事也。”另就学问来说,其能与王国维、罗振玉等文物研究的大家同列,成为故宫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并且是唯一一位洋委员,其在文物研究方面必有一定根底。再读由福开森所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艺术讲演录》,其中内容也不是学识浅陋的外行所能阐述。应该说,福开森作为汉学家,其名不虚。

这本《中国艺术讲演录》,其内容是福开森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做的关于中国艺术的系列演讲,涉及青铜器、玉器、石器、陶瓷、书画等多个方面。福开森在中国游历多年,长期浸润在中国独特的文化环境中。对中国的风俗既有充分的认识,对中国艺术也有深刻地了解,所以他往往能把握住一些本质的东西。比如他认为礼仪和天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艺术得以发展的本源。这与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关于巫术礼仪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的论点是一致的。

福开森虽然认为“在中国艺术的内部研究中国艺术,则它自己的标准必定具有优先权。”所以他不准备拿着“自己国人所完善的现成罗盘”来度量中国艺术。但不可忽视的是,他仍是一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对中国艺术的认识自然就多了一种角度,既能入乎其内,也能旁观于外。所以他才能认识到“中国艺术具有本土的性质,它只能起源于扎根中国土壤的文化,而不可能起源于别处的文化”,“中国艺术完全是民族的”。这必然是他以更开阔的视野,与西方以及其他地域的艺术经过比较才能得出的结论。也因此福开森在青铜器、玉器、石器以及陶瓷等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之外,对中国的绘画做了更大篇幅的深入阐发。他不但深入中国自身的绘画体系进行研究,还与西方的绘画方式进行了比较。既能明了中国绘画的独特之处,,也能指出“由各民族所共有的一般性质”。这也与他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背景相关。

福开森的《中国艺术讲演录》,反映了他对中国艺术的认识水准。尽管其中存在个别纰漏,但大体来说还是专业和内行的。可以说,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艺术方面,他的知识比很多中国人丰富,他的认识比很多中国人深刻。他对中国艺术的感情也比很多中国人要灼热。在书中,他给予中国艺术以很高的评价,他赞颂道, “在中国艺术这里,平凡之物可成其绚烂,平常之地可现出神圣之光。”虽然,福开森在当时确从私人收藏中为美国的博物馆收购中国文物,这成其“盗窃文物”、“文化侵略”的口实。但从另一个角度想,在中国当代的“破四旧”、“”等运动中颠扑毁损、弃之亦不甚惜的古迹文物又有多少?即使到了今天,为了眼前利益,被破坏掉的文物古迹又有多少?反而是那些流失海外的文物幸免于难,完好保存在博物馆中,于是我们还有机会去观瞻。

《中国艺术讲演录》如今首译出版,并在原版的图片之外,增加配图,既可以对中国艺术的直观认知,也有助于对文本内容的阅读了解。并且此书本为对不熟悉中国艺术的外国人的演讲,所以内容并不深奥。对于许多和外国人一样,对中国艺术也感到陌生的中国人来说,如有兴趣了解本国辉煌灿烂的艺术,《中国艺术演讲录》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读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