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读后感锦集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读后感锦集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是一本由汪菊渊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21-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读后感(一):留一池春水 藏一壁江南

留一池春水 藏一壁江南

——《吞山怀古:中国的山水园林艺术》解析中式园林之美

本是想要再去逛逛苏州,才想着读一读这本《吞山怀古》,但是没想到2年多了,连市都没出;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但“书中自有黄金屋”,从书本出发,去听听大家解析中国园林艺术,也仿佛是自带了一个讲解器,脑内游览了一下这些个“世界文化遗产”。

本书是“大家艺述”系列中的一部分,听名字就知道是专业人做专业事,本书也是上篇讲历史传承、下篇述特色解析的专业性的参考,加上“专业奠基人”的名号,就知道是值得一读的有承载有内涵的内容。

但是对于一般读者比较友好的特点在于,在古色古香的装帧之外,还有229幅对应的图像资料:或是文章中提到的园林景观的真彩的摄影,或是存在于古人画像中的园林图景,又或者是古人园林和景观的按文意绘的示意图、名胜古迹的结构图等等……具象化的内容能帮助我们理解文字所构建以及叙述的内容,同时加深印象,更能够体会那些“山水之真情”“诗情画意的境界”。

提到中式园林,既有北方如同颐和园皇家园林一般的大气的结构,也有江南私宅苏州园林一般的秀美,建筑是被时光凝固住的艺术,而园林则是历经岁月而得以留存的来自当时的设计者和居住者美学观念。我们没有可能回到过去,但是借助于那些景致,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候的人,那毓秀藏内的江南春景,那山水同存的奇崛典雅。

多年前游览之时,年幼的我是不会去了解那么多的,只知道白墙黑瓦配上那绿色的生机是美的,只知道池中有鱼藏着别有洞天。美也需要领路人,再去游览一下那些美好的地方吧,带上书,带上智者的角度,没有春日,也可品味秋天。

By 林怿

2022年8月11日15:22

写于育才路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读后感(二):从西周到明清,中国园林的石、水和植物

《吞山怀谷》是新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创始人汪菊渊的著作,旨在系统、全面梳理中国园林史。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历史为轴,梳理了从周到明清时的园林历史,下篇则重点讲中国园林的特点。

中国园林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的苑囿,囿这个字很有意思,就是四周用东西围起来,然后里面什么都有。算是最早的皇家花园了。

而到了秦和两汉,皇家园林又表现出来独特的特点,那就是一池三山。三山对应的其实就是三仙山了,也就是是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东巡访仙求药、祈求长生不老的地方,是蓬莱神仙文化的源头。

而随着南北朝“采菊东篱下”的自然之风盛行,唐宋后的园林讲究的则是妙极自然,这里要数宋徽宗赵佶的艮岳最为代表了。

再到明清时期,士大夫成为园林艺术的主要参与者,尤其是江南园林。

这是本书从历史上的梳理,而中国园林的风格,也因为历史的演化,呈现出了与西方园林完全不一样的风格,妙极自然,宛若天工的总体要求下,中国园林有三大特点:攒山、理水、植物。

简单来说,假山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仅是一池三山的传统要求,也是将自然之景融入园林的选择,而植物不仅仅是点缀,更有竹林、梅林等风景,再加上活水环绕,这才是中国园林的独特之处。

除了石、水、植物外,中国园林在明清士大夫时期,还表现出了步步是景的特点,一方面由于规制,士大夫的园林不可能太大,否则就有僭越之嫌,另一方面,中国园林有独特的取景框,就是以圆形洞门为取景框。

我猜想,《我不是潘金莲》的圆形构图的灵感也来源于彼吧。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的园林不再为皇家和士大夫专属,作为喜好越来越老年化的人,岭南四大园林——佛山市顺德区的清晖园、和佛山市禅城区的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和东莞的可园四座古典园林——基本走全了,比起公园来,这些园林在植物方面逊色了不少,再加上不太大的园林由于游客众多,因此心境也并不平和多少,只剩下蜿蜒曲折的道路,成为小朋友你追我赶的赛道。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读后感(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这本书我到手看了两遍,现在正在三刷,还有位邻居预约要借。 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篇讲中国山水园的历史发展,下篇讲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传统,读了以后,去旅游的时候欣赏水平一下就高了一层,绝不会看这一个园子也是花花草草,那一个园子也是花花草草,不知有何分别了。 本书讲了山水园的创作特色,传统的布局原则和手法,如何掇山、叠石、理水和布置植物,如传统园林布置的“一池三山”、建筑组合基本形式“一正两厢”、中轴线上多重组合的重列式、园中园等。在人们生活的地方,取自然之意趣,得植物之性情,建起“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山水园林。做事总讲求自然二字,建园林亦然。园林布局手法有障景、隔景、借景、框景、对比对照、多样统一等。其中障景手法有山障、树障、曲障;隔景有虚实之分,又可具体分为半虚半实、亦虚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等情形;借景有远借、邻借、俯借、仰借、应时而借等诸多借法;对比有空间上宽狭收放的对比、线条曲直的对比、形势俯仰的对比、动静对比、色彩对比等。堆石形体据“山石张”祖传口述有挑、飘、透、挎、连、悬、垂、斗、卡、剑十大手法,园林砌路也有乱石地、鹅子地、冰裂地等不同砌法。平日去公园,常见假山,当时并未留意,只觉全是怪石嶙峋叠作一堆,毫无差别,读掇山一章,方知山分主客,大山、小山、小品山特点各有不同,配石亦有配剑、配墩、配卧之别。以后游玩再见配石,可辨出是单配、双配还是多配,游览园林里的谷口,也能识正断、错断了。

本书还列举了一些现有的著名园林,如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北海,苏州的拙政园等;提到了朱家溍《漫谈叠石》、韩拙《山水纯全集》、唐岱《绘事发微》、计成《园冶》等山水园林方面的书。有兴趣的可以去在游玩中亲身体会,或者扩展阅读。

读过此书,跃跃欲试就要理论联系实际。我住的小区里有一片小土丘,过去只是草地,走在小丘东侧的小路上,西边的小空场一览无余。今年春天,小区换了物业经理,在小丘上沿着东侧小路栽了一排丁香树,后面还栽了一排稍高些的树,东侧的小路与西边的空场之间,多了一道绿色的屏障,这就是障景之法。我的大学里幽僻的地方有几段鹅卵石小路,大小间砌,便是书中所言鹅子地了。松花江边有一片石地,大小不一,且有裂纹,走过时总要当心脚脖子,大概就是冰裂地或乱石地了。

作者还对建造园林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深的敬意,明确表示,总结历代的园林建筑经验,是为了现时为人民群众建造休憩的绿地、公园作借鉴。

中学时学到《阿房宫赋》,为“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阿房宫深感可惜:规模如此庞大的宫室倘若没有被毁,我们于今日也将有幸一睹古代宫室的风采。古代建筑宫室,财力、物力、人力损耗巨大,当时富丽堂皇,以为可以万世相传,建造园林,也是为当时游乐或子孙后代计,可是风水轮转,盛衰无常,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多少宫室在乱世中毁于战火兵隳,多少园林在时光里荒芜倾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的皇家宫室、私人园林,成为普通人参观游览的去处。园林随分有清凉,走遍人间梦几场。走在园林中,抚今追昔,恍然如梦。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读后感(四):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自然园林之美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是中国园林(造园)专业创始人汪菊渊先生系统、全面梳理中国园林史之肇端的一部作品。全书言简意赅,图文并茂,不仅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园林历史发展和艺术传统,更是将中国园林艺术两千余年的历史以文献、实物、绘图绘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想要了解中国山水园林历史和艺术的人们可以迅速地找到一条通往“理想园林”的途径。

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按历史朝代顺序讲述中国山水园林的历史发展,下篇讲中国山水园林的艺术传统。通常来说历史讲解往往会令人感到枯燥和乏味,但汪先生的文字简洁明了,讲解深入浅出,书中又辅以大量如《诗经》、《史记》等历史文献资料及诗画作品,阅之令人耳目一新。

譬如在第四章“南北朝自然山水园”中,讲到东晋对后世山水园发展的巨大影响时,就提及了一位我们熟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陶渊明的笔下,“自然景色不再作为哲学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外化或表现,它们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诸如我们熟悉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绘的都是寻常景色,但却充满了生命和情谊。陶渊明平淡无华又生趣盎然的艺术境界虽未对当时的园林创作产生影响,却成为了后来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灵魂。

更令人惊叹的是《桃花源记》,其思想主题是描绘理想中的农业社会,但在章法上却提供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手法:“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居然成为了后人园林布局上的一种手法——“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书的右侧,有四幅画,这是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仇英的《桃花源记图》,青山绿水间,松柏盎然,人们怡然自乐,有一派别样的祥和与梦幻。

原来现代社会人们的田园梦想早在千百年前就早已被我们的祖先们开拓、实践,一幅幅梦想中的图景经过园林艺人的巧手妙思都变成了真实的存在。除去我们熟知的历代皇家宫苑、园林,佛寺丛林、游览胜地、私家园林等等,也都成为了中国山水园的典型代表。然而,今天园林设计师们在新的社会生活、新的思想、新的情感和新的审美意识地要求下,也创新出了更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城市公园。

相较于上篇的内容,下篇的讲解更为细致与专业。《中国山水园的创作特色》可视为总纲,《传统的布局原则和手法》、《掇山叠石》、《理水》、《植物》等篇则分项详解,更适合想要深入学习的朋友阅读学习。若是再有机会游览一遍书中提及的各色园林,便会身临其境、更解其义。

其实,无论何时何地,园林里创作的山水、自然都是造园家对山水、自然的美的感受,它们不仅应该是美的,更要表现出人类按照美的法则去改变周围现实的愿望。假如我们热爱生活,多多少少都少不了对这份自然之美的向往,或是读其历史、或是解其奥妙,又或者尝试着将其用在自己的山水田园梦想之中……相信无论是抱着何种目的打开此书的朋友,都能在这本《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中寻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自然园林之美。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读后感(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园林也是这样

说起中国园林,应该说,多半指的就是南方的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学教材里就有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同名课文。苏州园林到底有多妙,单看这几句评价就足够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或者,“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有这样的评价,即使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恐怕也不难想见苏州园林到底有多妙了!

虽然不曾实地到过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但只要再三品味《苏州园林》中的那些“字里行间”,就不难想见,这些能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园林,确实有它们的非同凡响之处。但一个外行人,要想在旅游的时候不至于沦为“到此一游”,就必须预先做一些功课,这样才能够明白自己到底应该留意什么、应该看些什么。由此,《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就是一个很好的“领路人”。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的作者是汪菊渊先生。单从“新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创始人”“中国风景园林学界首位工程院院士”这两个“头衔”来看,先生对中国园林的熟悉程度就堪称熟之又熟。而事实上的确也如此。在《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这本书里,作者不仅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中国园林历史、特点,更是以188幅高清插图,让读者不仅能够“读”中国园林,更可以“看”中国园林——其中还有不少是山水画里的佳作,那就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福利”了!

遥想两千多年前的西周的灵囿和灵台,再到后来历朝历代的皇家宫殿和休憩场所,再到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以及特别“牛”的苏州园林,不难想见,其实中国人从古到今,对于大自然也是非常亲近的,所以才要把园林“搬”到家里来;所以那些文人墨客,才用了大量的笔墨纸砚,把园林之妙永久地记录下来——虽然这些画作可能远不及照相器材发明以来的记录更加客观、真实、准确,但却足具神韵,远非高清照片所能比及。

在《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这本书里,汪菊渊先生以实物、遗址的田野考察为基础,广泛收集古代相关绘图绘画为印证,并据历史文献叙述绘制了平面想象图及想象透视图作为参考,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发展和艺术传统;更加上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黄晓为全书补充的配图和注解,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精华也就尽在其中了。而且,园林专业人员还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更多的“宝藏”,比如怎么样排山布水、怎么样理石、怎么样处理绿植等。可以说,只要有心,就不难有所收获。

《宋史·岳飞传》中有这么几句:“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的虽然是排兵布阵,其实把这些道理运用于理解中国园林的妙处,就会不由地发现,其间的距离竟然是如此之近,近到了微乎其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