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工匠精神》读后感精选

《工匠精神》读后感精选

《工匠精神》是一本由(美)亚力克·福奇(Alec Foege)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90,页数:2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工匠精神》读后感(一):暂定

看完已经好久了,一直想写点感想。有些大概已经忘了,有点乱,慢慢整理吧。抽空再看一遍。

这里的工匠精神深究下来已被作者延伸拓展了,部分案例看起来稍有点牵强。或就普世来讲,每个人都是工匠,所作所为总能展现一些工匠精神的影子。

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私以为应包含对完美的执着,精雕细琢,与个人文化水平无关。

《工匠精神》读后感(二):工匠精神读后感

自李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后,这个词近期就比较流行了。本书估计在米国也是一本政治正确的书,它介绍了一群依靠纯粹意志和拼搏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发明创造的人,在极合适的时间点呼应了奥巴马政府的“制造业回归”政策。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往往追求“短平快”的即时效应,而忽视品质的灵魂。因此阅读本书很合事宜。不过,可能是翻译的缘故,可读性越往后越差。

《工匠精神》读后感(三):工作室

1如果一项工作卡住了,把它搁到一边,先做其他的,早晚会想出办法,等到脑子里蹦出想法的时候,就放下其他的,再回到之前卡住的地方把他解决掉。

2不希望自己的创造灵感被任何一件设备束缚。

3你的好创意促成了你的工匠精神和实验,而这些又反过来激发你的好创意。最终在这些反馈循环中获得了创造能力和工匠精神,并且这些东西将真正鼓励你产生更多想法,相应的,这些想法将会促使你去做更多的事情。

4预测未来的最佳方式就是创造未来

5工作室重构了工作场所,宽敞开放的阁楼式场所,员工们随意坐在桌子上,而不是小隔间或者封闭的办公室中,乒乓球桌,按摩椅,免费的食物和浴室,员工不用在连续加班后离开公司就可以休息,这个环境的要点在于不让员工感到枯燥。扁平化的结构,CEO坐在员工中间,有利于让每个员工密切关注新创意的发展。

《工匠精神》读后感(四):一些有意思的观点

1.爱迪生没有将留声机推广到市场,是由于他过于注意发明本身,没有注意市场,没有注意商业价值。

2.爱迪生在发明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定的目的和方向,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在大学时候对于字体的兴趣,他也不是带有目的去学习的,虽然当他学习时只有点,但是最终他将点和mac这个点连成了线。

3.高级企业经理经常没有时间去解决技术问题,IBM通过设立管理和技术两条线解决了这个问题

4.创新需要整个团队的合作,即使他们再聪明,如果团队中出现了恶人,那么他们也很难成功。

5.在一些美国大公司中,一些创新的想法很难得到实现是由于企业倾向于风险最小的原因。作者又提出Rovio工匠模式,也就是在点子在进入开发阶段前先通过市场研究和测试程序。

6.德国对待专利的态度值得学习,专利研究者在研究成功后,可以和企业分成,这就保证了德国人更不受个人利益的影响,并且保证了更好的创新性,类似思科的机制,允许员工利用自己的技术创业,然后思科会入股,两方面的利益都得到了保证

《工匠精神》读后感(五):对创新精神的赞美

最近,工匠精神是个很火的名字,官民都在宣传,企业也都拿来做卖点。好奇之下,读了这本据说是工匠精神出处的书。

读完全篇,感觉用“工匠”这两个字翻译实在有些曲解作者的本意。看看现在中国所谓的工匠精神说的是啥:百度百科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而书中的含义,更主要的是指,不被现有的事物所拘泥,创造出新的事物的能力。这种人称为“思路天马行空的行动派”或许更加合适。

对比书中的描述,现今中国流行的工匠一词,或许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技工”表达更为合适。

作者推崇那种不为利益与价值所绑架,纯粹的由兴趣出发的尝试和创造。呼吁社会给与人们更多的尝试机会和容错空间。

对作者有一个观点印象很深:工匠的创新风险很大,和现代大企业降低运营风险的理念背道而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