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西岛》读后感摘抄

《大西岛》读后感摘抄

《大西岛》是一本由(法)彼埃尔·博努瓦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西岛》读后感(一):350个字不够骂了,只能来这

看完以后只能说法国人真能吹…… 自我安慰一下,也许是因为翻译太烂了,但就算是这样也只能解释很有限的问题。 语言贫乏、情节混乱,这先不说了。 看完整本书,最尴尬的就是翻到封底,看到它的介绍语: “狂热、执着、难以理喻…… 不顾一切、吞噬一切、毁灭一切…… 这就是大西岛女王的爱情” 然而大西岛女王在书里连脸都没怎么露,她什么个性、什么心态、什么感情,一点点着墨都没有,全靠读者脑补,还“吞噬一切、毁灭一切”,我感觉是小说把她的一切都吞噬掉了。 这种把工具人吹成主角的事情,我本来以为只有三流网文里才会有。结尾又莫名其妙的加了个“泪点”,写死一个不该死的人和一只不该死的动物。其实吧,书已经写成这样了,也没必要催泪展示什么深度了,干脆皆大欢喜一点说不定还讨喜些。 唯一有点价值的地方可能在于这书写的早,1919年出版的。 可即便如此,那时冒险奇遇小说也已经在欧洲兴旺很多年了,他随便找两本来洗稿都比这样强啊。

《大西岛》读后感(二):为永恒

随着书页越来越少,内心的焦灼与烦躁却越来越多。作者到底想说什么?难道只是依托共和国非洲探险计划,写出的一本虚构探险小说?前文的众多伏笔和线索究竟会在怎样的情况下汇聚?

最终,一切尘埃落定。

前半本甚至大半本所带来的煎熬,放佛穿越沙漠的痛苦,在看见清泉的那一刹那,全部化为巨大的欢喜。

看了其他豆友的评论,似乎因为自己是男性,所以预设立场和理解并不同于女性书友。有一部游戏,叫太阳帝国的原罪,评论就是男人与女人的战争。我理解中,大西岛有三条线:探险,女人对男人的复仇,男人对永恒的追求。第二条线并未过多解释,只是在大西岛女王的歇斯底里中做了简短的表述,却也暗合女性内敛的心性。

我的理解中,本书的核心是第三条线,也是最后矛盾的高潮。但是这个高潮却并不在逃出大西岛,而恰恰在回到都市,参加葬礼的时候。圣亚威看着自己的日益衰朽,明白了生命绽放的美与永恒的可贵。与其说所有探险家死于“爱情”这种难以理解的表述,不如说死于自身的追求与渴望。探险家,本就是对自然与美孜孜以求之人,本就对无尽与永恒抱有无限期望,当透过迷雾发现大西岛女王的时候,自然会爱上这种美,不仅仅是男女情愫与生物本能,更是当成了探险后的成就与奖品。满足了,懈怠了,不再继续前进了,男人的灵魂被征服了,对女人也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所以,他们都死了。

莫朗日中尉之所以没有被抛弃,是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探索和追求,他的灵魂并没有被女人征服,更没有满足于大西岛的谜团。所以,到最后,屈服的是女人,而不是男人。

至于圣亚威,他根本就不是一个探险者,从始至终他最在乎的只是自己的生命,所以,他逃出了大西岛。但也正因为他无与伦比的热爱生命,当他在葬礼上发现自己已经开始衰朽,他便不顾一切的去追求永恒。他所知道的永恒,正是大西岛红石厅里,被希腊铜包裹着的爱情。

男人征服世界,而女人征服男人。

关于本书中的共和国非洲探险史。可能此类探险小说并不为国内读者所熟知,但达芬奇密码当年盛行一时便是此类小说,依托相对严谨的推理和大量真实史料做背景,部分内容进行虚构,架构出一处背景舞台,让人物和故事得以发生。不同于日本推理小说更侧重的故事性与推理节奏,也不同于网络架空历史的大张旗鼓“明目张胆"。初读此类小说,很容易把故事当成史实,以至于真的去相信有达芬奇的密码,神秘的山洞,沙漠中的大西岛。

《大西岛》读后感(三):《大西岛》:它在召唤:神秘世界的不懈探索

文/吴情

大西岛,又名亚特兰蒂斯,一块传说在史前即沉入海中的陆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在著作中描述其未沉之前的盛况,令人无限向往。相传,亚特兰蒂斯以海洋之神的子民自居,有着强烈而坚定的海洋崇拜,与利莫里亚文明(Lemuria)并存于当时世界。利莫里亚文明位于现今澳大利亚东北方向的一块古大陆上,而大西岛的位置,很长一段时间内语焉不详。根据最新考古发现,大西岛似乎确实存在,只是沉没海底的时间与柏拉图所言略有些出入。不过,毫无疑问,大西岛,现实或想象的大西岛,始终是敢于冒险的西方人希冀探索的对象。

《大西岛》,法国著名小说家彼埃尔·博努瓦著,一部带有浓厚神秘主义色彩的探险类作品。博努瓦出生于一八八六年,年轻时曾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地与当地居民一起生活,详细见识到北非多地的风土人情。回到法国国内,博努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深谙史学、文学和法律等学科的知识,并于一九三一年入选法兰西学士院。《大西岛》为博努瓦的代表作,出版于一九一九年,次年获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

小说的主体内容由两次探索大西岛的探险旅程构成:第一次,安德烈·德·圣亚威中尉与莫朗日上尉一同前往,圣亚威旨在明晰“高原白垩纪砂岩和石炭纪石灰岩之间的地层关系”,莫朗日上尉则致力于探索古商道并重新开发。两个人目的不同,最终阴错阳差误入大西岛,现在的霍加尔高原;第二次则由“我”,第三骑兵队中尉奥里维·费里埃与圣亚威上尉同行。两次旅程,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失的大西岛,一个让人盼望也让人畏惧的地方。

不过,两次旅程中详略不同,以第一次旅程为主。在话语层面,小说却打破了顺叙的策略,将第二次旅程的结局最先公布。开篇即是“卷首的信”中一句骇人之语“当此信所附的手稿得见天日之时,我肯定已经不在人世了。”为整部小说的展开营造了一种惊悚而悲壮的氛围。“卷首的信”结束后,“我”讲述德·圣亚威上尉来到哨所前后的故事。德·圣亚威上尉被疑杀死同伴独自逃生,在数日的接触中,德·圣亚威上尉向“我”坦诚以告,讲述了第一次旅程的全部(尤其是在沙漠中在大风暴后意外进入大西岛)。圣亚威不时停住叙述的节奏,两个故事的时间彼此交叉、干涉,似乎也预示着,当“我”决心踏上这一不平凡的旅程时,命运已经注定。

在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中表现出一定的殖民主义色彩,这集中体现在霍加尔高原的苏丹女王,昂蒂内阿的塑造上。她是一个美艳的克娄奥帕特拉般的女王,借助爱的名义杀死殖民分子,实施着近乎疯狂的复仇。她以肉欲控制灵魂,屡屡得逞,却不幸让杀死莫朗日的德·圣亚威逃开,尽管圣亚威上尉再次“携带祭品”归来。德·圣亚威对她的叙述(或不妨说是作者对她的描摹),部分满足了当时读者对东方世界离奇而又诡异的偏见想象,猎奇远远多过真实。

旅程是关于发现的故事,也是关于走向死亡的故事。探险者必须时时刻刻运动,一旦静止,生命也将走向完结。然而,对于所有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系于远方的人而言,静止无须畏惧,死亡也不可怕。毕竟,高山、大海、沙漠,就在不远处动情召唤。生活中的我们常居一地,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因为:近处无风景,生活在远方。我们希冀经历一次转换身心的冒险,重新建立一种身份,度过另一种生活,即便是想象的生活。我们阅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金银岛》和《魔戒》等作品,并为之感慨唏嘘,一方面有作品自身的别致之处,另一方面则来自我们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诉求。不信,请忘掉周边的高楼大厦,走进《大西岛》。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