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100字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100字

《我弥留之际》是一本由(美) 威廉·福克纳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一):要么是哲学家,要么是神经病的本德伦一家

明明小说是“我”弥留之际,但全书去只有段段的一个小章节以“我”来叙述自己短暂的一生的痛苦和挣扎,剩余的“我”则是通过身边的亲人,邻居等不同的个人感觉所表现的,“我”是小儿子眼中的“鱼”,也是珠尔眼中的“马”, 科拉眼中的“不是真正的母亲”,而当“我”经历了死后一系列的折腾按照遗愿终于入土为安时,或者在生命最后一息马上要告别这个世界时,这些都与“我”毫无相干了,也终于摆脱了父亲那句“活着的理由,就是为了过那种不死不活的漫长的日子做准备”的噩梦般的诅咒。

“我”解脱了,但活着的人还没有,他们或者为了私欲去还铁锨,用肉体去换取摆脱一个生命的“解药”,用疯癫来逃避现实,还有怀着各种各样目的的人们行走于这个或一直都是沆瀣一气,污秽不堪,物欲横流的世间。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二):As Whom Lay Dying

自己当初因为读不下去《喧嚣与躁动》就放弃Faulkner实在太傻了,他对语言的掌控和情节张力的把握都完全是大师级的。

如果说Raymond Carver的意识流,是读完之后你会忘记剧情,只感觉文字在你身边缠绕,Faulkner就是利用意识流的方法讲了一个让你闭上眼就能串起各种剧情,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故事:平凡人生活中的隐忍冷漠残酷,是as whom lay dying? 这是一个送葬的故事,一层一层剥开真相给读者看,血肉模糊。所有人都悲哀痛苦无情,只有最道德沦丧的人获得幸福。

死去的人已经离开,活着的人即将开始新的生活。但是这新生活,在何种程度何种意义上是新的呢?还是说苦难永无止境,死亡不过是开始?

“像一颗潮湿的种子,呆在热烘烘的闷死人的土地里,很不安分。”

“每天的生活就是没完没了的认罪和赎罪。”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三):浓缩的平凡史诗

本书采用多角度叙事来勾勒一个完整的故事,书名《我弥留之际》中的“我”指的是艾迪,也就是这个大家庭的母亲,但是整本书只有一个章节是艾迪本人的需求。

书中蕴含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史诗传统,借用了《神曲》《奥德赛》等中的很多意象,虽然表达的是不同的象征意义。

1.非人类与人类的互相隐喻 例如书中对于塔尔的骡子的描述,实际上是对塔尔本人乃至整体穷苦白人群体的描述:脚踏实地,向自己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目标努力。但一旦脱离所熟悉的环境,他们对于明知即将到来的灾难毫无招架之力,虽然尽其所能去应付,还是避免不了惨淡的结局。 而珠尔的马挣扎过后却幸存下来,意味着马与骡子的不同,也意味着珠尔与本德伦一家以至于整个穷苦白人群体的格格不入,暗示了他并非本德伦家的血脉。在此之前,家人对于珠尔买马的负面反应也预示着珠尔的身世。珠尔实际上应该非常爱这匹马,但是家人的反应充满哭泣和难过,珠尔自己也是满脸病容,暗示了珠尔买马这件事的悲惨结局。书中的牧师也在洪水中幸存,将珠尔和牧师的命运联系起来,预示着珠尔是艾迪与牧师婚外恋所生的儿子。

2.非人类意象的另一个作用 书中的马和蛇同时出现,蛇并非直指珠尔,也并非《神曲》中所指的偷盗抢掠的人,而是一种携带着信息的潜行者,同时蕴含着怨恨。因为怨恨是本德伦一家最紧密的连结,也是珠尔对于家人的主要情感。蛇带着珠尔和杜薇的秘密慢慢潜行在读者的脑中,静待时机去触发读者。

3.非人类意象的投射作用 瓦德曼一直说“母亲是条鱼”,实际上是将自己对于将死的母亲的感情投射在被宰杀的鱼身上,与他说“珠尔的母亲是匹马”一样,代表着一种复杂的情感。

4.经济平衡似的结局 结局中无用的父亲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假牙、留声机和新妻子;而孩子们却都在失去:达尔疯了,杜薇没有解决自己肚子里的孩子,珠尔失去了自己的马,卡什失去了另一条腿。本意是想用把自己送回老家下葬来惩罚丈夫的妻子可能怎么也想不到最后的结果是丈夫更加顺心遂意,而自己的孩子都失去了许多珍贵的东西。这是一种总体上的平衡,却充满了讽刺。 这本书虽然很薄但是蕴含的内容其实十分丰富,值得仔细推敲,尤其是许多语言充满了隐喻和讽刺。但是我选的译本实在太差劲,译林出版社蓝仁哲翻译的,“俺爹”“俺娘”“你干啥呢”就非常出戏。虽然这本书讲的是农村的穷苦白人,但是这么翻译太刻意,而且很多语言并没有原著那么有味道,翻译也掩盖掉了许多内容。总之,推荐这本书,但需要避雷蓝仁哲译本。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四):《我弥留之际》读后感

花了3天把这本书给读完了(是真的读),最近在练习普通话,然后在看书的同时就一字一句的读了出来,读完这本书我只有一个想法,嗓子疼。其实在我看来这本书刚开始的时候不太容易读懂,太多外国名字了,然后每个章节都是不同人物来讲述,都感觉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人,但是读完了以后你再回头却又能把故事串联起来。 小说以一个女人—艾迪·本德伦为轴心,视角多达15个人,一共讲了59段。艾迪要求丈夫安斯在她死后将她的尸体运到杰弗生与娘家人葬在一起,于是她的丈夫安斯和几个孩子为了完成她的遗愿,一个儿子在途中摔断了腿,一个儿子疯掉了,两头骡子被淹死,马被卖掉了,她的尸体发臭。艾迪是一个自私自傲冷漠的人她不爱自己的学生不爱自己的儿女不爱自己的丈夫,死了以后也不愿让自己的家人好过,但是她也渴望爱,她也期盼为人理解,生命在艾迪眼里,已没有任何意义。“我只能依稀记得我的父亲怎样经常说活在世上的理由仅仅是为长久的安眠作准备。”在她悲剧的一生中,她从未用正确的生活态度去正视现实,所以她只有在孤独、绝望中耗尽一生。 在这本书中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丈夫安斯,他是一家之主但是却懦弱自私,他不理解自己的妻子,也不理解自己的孩子,眼中只有自己,儿子摔断了腿不舍拿钱给医治,妻子重病在床,舍不得花钱请大夫,女儿拿去打胎的钱也被他拿走了,妻子死后他没有感到任何悲伤,反而想的是“上帝的意旨要实现了,现在我可以装假牙了。”但是他这样一个人却也为了遵守妻子的诺言,把自己存了很久装假牙的钱来送妻子回家乡,在途中经历了很多挫折也没有放弃无法阻止他完成这件事,虽然可能更多地,是为了他自己。故事的最后他装上了假牙,也带回来一个新媳妇。 在这样的一本书中我认为有很多层解读。一、在这样一本书中其实最缺乏不是经济,其实是爱,她的儿女有人渴望爱却又得不到爱,有人得到了爱却又不珍惜。二、女主希望被人理解,但是在无人能读懂她时,她变得孤僻极端,当现实生活与自己理想生活不一致时她不能用正确态度去面对生活。三、安斯年轻时(脑海中想起了他为了追求艾迪绕很久的路去看她),奋力工作,落得一身的病根,后来在地里干活时突然的病倒,才会畏惧出汗会夺去了自己的生命,两只小脚趾根本长不出指甲来,年轻时的那些艰难困苦,并没有换来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让他也变得吝啬,自私狭隘(他也曾是个少年)。四、这一家人,互不理解彼此怨恨,“不爱任何人,不关心任何事”。但是在面对命运,他们仍选择长途跋涉,勇敢面对各种挫折完成自己的使命。 写到现在想起来一句话“你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再回头去想了下故事中每个人不是生下来就这样的,无论是自私、孤傲、吝啬。这是我读完《我弥留之际》的一些感想,可能也许很多说的也不对,但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五):活着的理由,就是为了过那种不死不活的漫长日子做准备。

作为意识流小说,《我弥留之际》并没有那么晦涩,通过十几个人物的独白基本可以抓住故事的主线和人物性格,梳理一下情节:

艾迪是小学教员出身,经过几十年生活的煎熬,终将撒手归西,小说便以此开篇。艾迪是本德伦家五个孩子的母亲,她要求丈夫安斯在她死后将她的尸体运到家乡杰弗逊与娘家人葬在一起。但是,仿佛老天有意捉弄,艾迪死时恰逢大雨倾盆,次子达尔与另一个儿子珠尔(艾迪与一牧师的私生子)带着全家唯一的运输工具——一辆破旧的马车离家挣钱在外。

三天后,被大雨耽搁后终于归来的马车载着艾迪的尸体踏上了通往四十英里外的杰弗逊。但是,路上的所有桥梁都己经被大水冲走,本德伦一家只好冒着危险涉水而过。结果,长子卡什为保护母亲的遗体而被压断了一条大腿,家里唯有的两头骡子溺死在水中。为使旅途继续进行,只好抵押了全家的财产,搭上卡什攒下用于买电唱机的八美元,并换掉了珠尔利用夜间辛苦做工换来的视若生命一般宝贵的马,买了一对新的拉车骡子。

炎热的夏天,在路上奔波了几天的尸体的臭味不仅招来一群群的秃鹜,而且,所经之处,行人侧目,乡邻咒骂,连警察也不得不出面干预。达尔,这个渴望母爱却一直被拒之门外的儿子,企图放火烧掉棺材,以结束这次荒诞的旅程,但目的没有达到,却烧掉了停放尸体的别人的仓房。历尽千辛万苦,经过“水”与“火”的灾难,本德伦一家终于埋葬了艾迪。

之后,在珠尔和杜薇·德尔(本德伦家的女儿)的协助下,两个带枪的人将达尔抓了起来,送入了精神病院。而安斯则迅速地配上了假牙,找到了新欢—一个“鸭子模样”的女人。

引用百度的简介,人名以这个版本翻译为主

安斯 : 父亲,本德伦一家之主

集懒惰、自私、虚伪于一身,他的悲剧在于一生为生计所迫,虽然有自己的信念和底线,但是爱慕虚荣并且对家人冷漠,使他成为别人眼中自私自利的代表。

卡什 : 长子

木讷,坚韧,富有爱心。他可以替珠尔为了买马做家务活,可以对并不爱自己的父亲母亲表现出关心,可以不辞辛劳连夜制造棺材,可以为了安葬母亲忍受断腿之痛,他的悲剧在于对不幸逆来顺受,没有明显的反抗意识。

达尔 :次子,书中独白最多的角色。

异于常人的洞察力和神经质般的敏感。达尔能看穿很多秘密,他性格敏感而固执,为了结束荒诞无意义的安葬,采取了过激行为导致引发火灾,最后精神失常,注定不容于这个陈旧的家庭。

珠尔 : 三子(艾迪和牧师的私生子)

冷漠暴躁,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怨恨,同时又是一个行为不受理智约束的矛盾体。他虽然永远看起来都咄咄逼人,但在关键时刻却不顾危险打捞棺材,为了安葬母亲忍痛割爱抵押掉自己的心血爱马。珠尔的悲剧在于他孤傲的性格与自己私生子的身份格格不入,自卑和高傲同时压抑于身让他攻击性十足。

杜薇•德尔 : 女儿,拉夫的女友

愚昧,懦弱以及未泯的爱心。作为女儿,是父母性格悲剧的结合,她懦弱,未婚先孕不敢把男友公布于世,她愚昧,为了堕胎不惜牺牲色相,她逆来顺受,在父亲的逼迫面前把自己仅有的救命钱交给了父亲,最让人唏嘘的,是最后为了逃避达尔的目光作为帮手将他送进精神病院。

艾迪 : 母亲,故事的核心人物。

孤独,悲观,带有幻想以及朦胧的反抗意识。她是整个故事悲剧的起源,为了物质,委身于安斯,为了发泄,与牧师偷情,为了报复,要求终后下葬到故乡。艾迪德悲剧在于不能正视生活,强烈的悲观意识让她对所有一切感到绝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