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探求自由的古希腊》读后感锦集

《探求自由的古希腊》读后感锦集

《探求自由的古希腊》是一本由[法]雅克利娜·德·罗米伊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探求自由的古希腊》读后感(一):探求自由的古希腊书评

“轻与重文丛”系列的一本。在文图书架前翻找期末复习的资料时,偶然被它的封面吸引。可以看做是一本“自由”的思想史。讲了“自由”概念如何产生,“自由”内涵在发展中如何延展和丰富。思想性和深刻性似乎未见多么出彩。 反倒是“轻与重文丛”的总序,颇见深刻和野心: “一只螃蟹,一只蝴蝶,铸型了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的一枚金币图案,象征一个明君应具备的双重品质,演绎其拉丁文的座右铭:‘FESTINA LENTE’ (慢慢地,快进)。我们化用作为‘轻与重’文丛的图标,旨在传递这种悠远的隐喻:轻与重,或曰:快与慢。轻,则快,隐喻思想灵动自由;重,则慢,象征诗意栖息大地。蝴蝶之灵动,宛如对思想芬芳的追逐,朝向‘空气的神灵’;螃蟹之沉稳,恰似对文化土壤的立足,依托‘土地的重量’。”

《探求自由的古希腊》读后感(二):从戏剧看古希腊的自由

这是一本不太厚的小书,但我还是看了将近3天才看完。先是看了托尔维克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接着又看了雅克利娜的这本书。总结起来就是法国的历史人文著作有点深奥,他们说话的方式,语调以及其中的部分譬喻、用典很难理解,总之不是很容易读下去。翻译的还好,没有明显的翻译味。也从中获取了不少知识,包括古希腊尤其是雅典公民的政治自由和生活自由,深深嵌在他们精神中的自由观。那种“不自由毋宁死”的价值取向确实是东方人尤其是几千年的中国人所欠缺的,中国人更多的是对自身义务的探索而非权利,中国人也有反抗但很少是因为被奴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包括荷马史诗,包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还有修昔底德的剧作来证明雅典蕴含于文化习俗中的自由精神,其自由遍布于政治生活文化艺术所有领域。西方没有中国那样浩如烟海的史籍,没有涵盖古今的二十四史,戏剧大抵相当于中国的史籍吧。但是这也造成了某种阅读上的困难,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古希腊戏剧的读者很难流畅地阅读下去。而且原文中有些模糊不清的东西,看起来似乎是前后矛盾的,让读者尤其是低级读者如坠重雾。如果可以更加清楚地讲述也许能够更加吸引人吧。可以说受益匪浅但是毕竟没有达到我对它的期许。

《探求自由的古希腊》读后感(三):书的笔记——探求自由的古希腊

【因为人只有在清楚自己的处境时,才会有好的发展。】

第一部分 征服的时代 就在米递亚战争刚结束不久,这些战争让人发现了希腊,它以雅典领头,两次成功抵制了野蛮人的威胁。正是在那时候,在东方,在希腊诸自由城邦里,希腊民族自由,反对专制权威的情感得到了确认。 探求自由的古希腊 第一章 最初的经验 害怕被奴役,与自己所属的城邦的归属感,将使希腊人去谈自由。 因胜利而获取自由 第二章 第一项发现: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意识的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初,浸润于米低亚战争的经验之中。 这些战争突出了主要的情感——国家的独立。 第三章 第二项发现:民主自由 第四章 自由的生活或雅典的自由 将雅典的自由仅限于民主制原则,且置于其制度化的框架中,确实堪称曲解。 雅典的自由 1描述一种生活方式 2它指望的是勇气的自由绽放 3总是在外部保家卫国,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内里其乐融融的那种自由。 第五章 城邦之外:未成文法 未成文法都是道德准则,公民的价值观与成文法相结合,可使人更好的使用自由,或尊重他人的自由,但均与政治无丝毫关系。 未成文法具有道德性与宗教性。 总结,这一时期的希腊的自由是一种在民族情感中得到自豪的行为准则,他们以法律为主,实行的是在公民内的极端自由。 第二部分 反思的时代 有两种方式可确定这一世纪变局的起点,首先是在政治秩序中,人们开始了全面的反思,对城邦的自由提出质询。与此同时,在战争最后几年,人们开始对非政治的自由思考起来。 这一次的变局是依照某个首尾堪称完美的序列,以更知性的模式,将自由延展开来,且对此做了补充。 第六章 自治与自由 雅典的自由是靠对别人的统治和损害而得以维持的。 第七章 民主自由的困难 自公元前四世纪起,对民主自由的不利之处开始有了阐述。 (大众天性易走极端,且倾向于暴力) 希腊人在一开始发现自由的弊端后,开始进行了反思,从一开始的谴责个人到谴责民主制,再到过分的自由。 他们认为法律和自由有着天然的联系。 第八章 探求更好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对改革时的雅典的政体进行了划分,其中有三种比较直接,君主制,贵族制,和所谓的politeia政体,亦即立宪政体。反之另有三种“偏离”,指的的是政权推行权利时只顾及自身的,而非大众的利益,它就是僭主制,寡头制,民主制。 这里的民主制有了新的一层意义,“民众—政体”。 伊索克拉低提到了教育,通过教育民众,提高素养,进而比体制更加重要。 第九章 探求完全内在的自由 希腊开始出发寻求另一种自由,而这种自由却与公民的自由截然不同。 它们指称的是,天性更为高贵的自由人也会接受客观的教育,不会粗暴的对待他人。 【对人而言,激情就是奴役。】 【遵从理性,好比搞政治的时候遵守法律,这样就能使权利本身稳固,公民也能在城邦里安心。归根结底,理性乃是自由的保障。】 第十章 渐进式超越 引述了一些被解放,有成就的奴隶和信念上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的外国人。 结语 自由与宿命 希腊人相信宿命,但他们也相信宿命里有选择权,而他们的自由体现在选择上,是遵从诸神的意愿,还是反抗诸神的意愿。

《探求自由的古希腊》读后感(四):当我们谈论古希腊的自由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民主被大量地颂扬,但是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了解弊端是本书的目标。

一种直接的民主政体。保障平等地方法:重新划分区划、抽签、发放津贴。

抽签选举:捍卫民主政体的人,若希望只保留最宽泛和最温和的原则,就会避免使用抽签方法。(P11)

第一章 民众的盲目

平民被认为是无知无能的。因此平民不能主动进行政治方面的思考,他们受到感情驱动,而这种情感又总不受控制,而且常常是狂热的。(P22)

这种傲慢的非理性特征和同样无由来的气馁互为补充。领袖的作用就在于纠正这样的冲动(P30)

在内部,民主原则本身遭到背弃和歪曲,因为人民只愿听到迎合他们欲望的话,就不存在真正的言论自由来。至于外部事务方面,盲目和缺乏远见占主要地位。(P40)

提出纠正措施:

改革之路,两种平等的原则。人们应该知道存在这两种平等,一种是所有人分得同等份额,另一种是个人分得应得的部分。(P48)

采用温和的政制:始终旨在通过把平民的权力与更胜任、更有效的行政权结合起来,削弱平民的权力,减少其弊害。(P54)

如何找到最佳人选:

柏拉图认为民主政体有太多的地方需要纠正:在他看来弊端最少的政体就是混合政体,各种性质都是温和的,而且是均衡的。(P65)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不是个体地而是整体地来看群众,往往根本无法否认他们比少数人更加优秀、更富裕。(P69)

第二章:民主的无政府状态

军队的无纪律,政治的无政府状态。柏拉图反对政府的无政府状态,也反对道德的无政府状态。

随着这种自由,现实产生了拒绝服从权威的自由,然后人们又逃避束缚,而且听不进父母和长者的警训;将近这条路的终点后,人们就力图不遵守法律,而到了终点,他们就不再顾忌誓言和承诺了,而且一般页不再顾忌神祇了。(P113)

伊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都尝试把柏拉图的谴责和捍卫一种合理的民主政体调和起来。并提出了补救方法(P115)

伊索克拉底认为通过改革将权力归还给雅典议事会,并且重新采取古代任命行政官的方式,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克服无政府状态而放弃民主政体。(P118)

因此,要避免柏拉图所描述的危险,民主政体应该把伊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之后提出的建议结合起来:这两者都没有柏拉图的严厉,都倾向于混合政体或温和政体,从截然不同的角度来讨论这一问题。(P123)

第三章:政党与国家

雅典民主政体创立的方式就反映了这种对立(人民和其他人),对立被艰难地压制了,但是在人们的思想中一直存在。

柏拉图力图定义一种这样构成的城邦,其中和谐一致是自然产生的,而且是在任何分裂发生之前就存在的。各种既有政体灭亡,都是它们所产生的社会分裂导致的。因此,柏拉图主张从一开始就建立一种城邦,其中每一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位置,并且对这个位置感到满意,(避免穷人、富人交替的斗争)。在《理想国》中,共产主义就是这一目的。(P162)

共产主义于是成为统一的条件,唯有它能够避免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暴政,这种暴政产生于双方的纠纷和相互畏惧。(P164)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力求统一的方法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城邦的统一是靠多样性维持的,而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是自由主义者。(P170)

亚里士多德不承认城邦的统一是以全体公民彼此相仿为基础。一个城邦的全体公民如果都像柏拉图所希望的那样,彼此都相仿,那么就不再是一个城邦了,因为“城邦原本就是复杂多样的“。它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这样更好,因为唯有这种多样性才使得公民具有各种禀赋,确保国家本身就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P166)

城邦不能被看作个体的一种简单方法,而且个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不是以抑制个人情感为基础的,而是以明智地利用这些情感为基础的。(P167)

雅典民主的许多问题都是因教育缺失产生的。(诡辩家的教育)这一技能除了使得 平民更没有能力之外,还只会使得失序现象和不法行为更加严重,最终导致无政府状态。 也许只有教育才能够让公民学会控制他们的党派热情,以便更好地为国家效力。(P178)

伊索克拉底认为正义感比法律更能够避免无政府状态:在这种美德中成长的人,能服从最不明确的法律。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灵,非常需要一种稳固的道德培养,这种培养受惠于遵守良好风俗,以及作出的一些让人身心愉悦的努力。(P178)

在《法律篇》中,最非凡,而且最富有意义的,就是关于教育的部分。既然任何立法的目的是美德,那么与教育有关的法规通常也是最重要的法规。(P180)

按照柏拉图所说,无论什么政体,它的品质、它的寿命,显然都总是取决于教育。这是任何政体都应该汲取的教训,在现代世界更是如此,在现代世界,教育是全民教育。(P181)

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拯救政体的方法的时候,在列举了政治范畴的各种措施之后补充说:“在提出的所有能够使得政制持久存在的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家目前都忽视的方法,即建立一个适应政治制度的教育体系。因为,对于政治的精神,如果法律是民主的,这精神就具有民主的特性,如果法律是寡头的,就具有寡头的特性,倘若城邦公民所养成的习惯和所受教育不符合政制的精神,那么即使有全民一致拥护多最有益的法律,也毫无用处。因此,国家应该能够培养按照自己的原则生活的公民。(P182)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